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空觸

(2009-09-19 20:25:24) 下一個
         尊者羅侯羅就問佛陀:“世尊!雲何知、雲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係著使?”我怎麽樣才能夠真正知道?“雲何見”的“見”是體證到。怎麽樣才能夠真正體證到“我此識身”(我這個身心)跟外麵境界一切相呢?“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係著使”如何才能夠真正去體證到沒有“我”、沒有 “我所”,而且“我慢”也斷掉呢?這個問題問得很深,而且也是很重要的一個修行總綱

  佛陀就跟羅侯羅講:“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此三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彼觸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沒,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及外境界一切相,得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係著使”。

  先看內六根與外六塵接觸之後,生起了黏著、迎拒心,才會產生種種苦受、樂受。種種受跟隨而來的是種種想、種種行,如是“我、我所、我能、我慢”就跟隨而生。“觸滅”不是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而是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沒有任何貪染與迎拒。讓一切境界如流水般的流過─而“我”消失了,“要”與“不要”消失了

  先區分兩方麵來講,所謂的六根、六入處,在前麵的課程已經講過了,就是當“六根”與“六塵”接觸之後,你產生了樂受,就會要貪、要抓,希望它增加,於是後續的動作,是來自於你的接觸,然後起了種種的覺受,樂的受、好的受,你就要貪、要抓。如果根、塵接觸之後產生苦,不合己意、不順己意,這時候就會起抗拒、排斥、逃避的心,更具體講就會起嗔心。因此我們生起貪、嗔這些現象,要去看到它最初微細的心態,就是來自於根、塵接觸之後,產生苦受或是樂受所以,佛法方麵,就是要讓我們去看到微細的、最微細的,不是在於後麵貪、嗔展現輪轉然後又不知道,或是針對這個貪、嗔,又是在自責、責備而是要去看到更微細的,然後慢慢在最微細的接觸當下,能夠六根清淨的接觸,“三輪體空”的觸

  種種受,應了笛卡兒所講的“我思故我在”,“思”再更深入一層,就是來自於“受 ”,它有一個路程。我們這些動作,包括貪、嗔、癡,都是屬於“行”。當你要罵人、要打人、要嗔恨、生氣,都是屬於 “行”,要知道它背後是這樣下來、下來、下來的,在你要起貪、起嗔之前,你要去看到前麵的念頭,就是笛卡兒所講“我思故我在”,那個“思”、念頭方麵要去看到。在你還沒有打人、罵人之前,要去看到你內心裏麵的念頭,已經在醞釀。如果真正能夠看得到,後麵這個“行”,就會有所變化;如果你看不到,就隨著這個 “行”在衝動。

  當你看到你心裏麵的那個念頭,微細的部份你去看到、再繼續去看到,原來與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之後,落入在苦受、樂受裏麵。在“受”裏麵,遇到樂受,你就起了洋洋得意的念頭,於是我慢就會繼續增長,或是繼續在抓取、繼續在追求。如果你接觸之後,遇到是苦受,你那個念頭起的就是不可意的思惟,接下來就是起嗔、抗拒。所以,佛陀是要我們去看到根本原因在哪裏,微細的征兆就要能夠看得出來。當你能夠看到這些,要去了解怎麽樣不繼續在貪、嗔、癡裏麵輪轉,因為我們每一次都是在做貪、嗔、癡的奴隸,常常成為境界的奴隸。麵對境界之後,總是“後知後覺”的成為境界奴隸,於是常常在那裏後悔,覺得我修行修到這麽久,但是遇到境界的時候,總是沒辦法處理,都是隨著貪、嗔,隨著境界輪轉

  所以,現在你要去看到根本原因,當你在根、塵接觸的當下,就要保持明覺。如果你能夠去看到“觸”的這些,才能夠在觸的當下, “若彼彼觸滅,彼彼受亦滅、止、清涼”觸滅、受也滅,所謂“觸滅”,如果光是從文字上麵去了解,就會認為“我們修行人,就不可看、不可以聽,在吃東西的時候,也不可以去品嚐到味道,如果品嚐味道,就變成又落入欲貪;不可以看東西,一定要看眼前的幾公尺,然後外麵的都不可以看……”當然,這是修行的一個過程也可以,你也要去經曆過。但是真正的 “觸滅”,不是眼睛不可以去看,耳朵不可以去聽,舌頭不可以去嚐……,不是這樣,那是沒有真正了解 “觸滅”的深義,隻要你是活的眾生,你的“六根”與外麵的“六塵”不可能不接觸,一定要接觸的,也必然會接觸的。隻是眾生、一般沒有修行的人,當你根、塵接觸,你不知道在打結,你看不到,於是就隨順著這樣一直下去,因為這裏的心、境轉變很快,就成為境界的奴隸了。

  修行者、一個解脫者,因為他是具有很敏銳的心、明淨的心,當他在“觸”的當下,就保持“三輪體空”的觸,不迎、不拒,因此所謂“觸滅”,就是“三輪體空”的觸,不迎不拒,不是說不去看。如果能夠保持一種 “三輪體空”,叫做“空觸”,一切境界來了,我一樣就是以“空觸”,不是不知道,不是說沒有看到或是沒有聽到,我一樣有觸到、有聽到,但是你都不抓,不迎不拒、不迎不拒、不迎不拒。

  如果你有去迎,一定是落入“樂受”,後麵才有抓取的迎,那個迎、抓的心才會出來;如果有抗拒的心,是因為當你接觸之後,落入苦受,然後產生一種嗔,產生抗拒,就是落入境界的奴隸。所謂“觸滅”,就是“空”的一種觸, “三輪體空”的觸。【法義分享】“觸滅”不是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聽,而是六根與六塵接觸的當下,沒有任何貪染與迎拒。當你有貪染迎拒,這時候你的心是被境界牽走,你的心已經是離開當下。你的心要靜下來體會,你起迎拒、起貪嗔,這時候你的心都被過去已經發生過的境界,吸引去了、牽引去了,你的心是成為過去境界的奴隸。所謂迎拒貪嗔,一個解脫者就是保持“空觸”,溶入每一個當下,他就是不迎不拒、不貪不嗔,他就活在每個當下、不抓。


摘自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01-014.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