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樂觀 悲觀 如實觀

(2009-09-11 13:45:37) 下一個
  “愚癡無聞凡夫於此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

  “多聞聖弟子於身生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不生憂悲、啼哭號呼、心生狂亂、不淪生死,得止息處”。

  “多聞聖弟子”就是有見諦的人、有修有證的人。注意這兩個對比,這是一般眾生與解脫者的相異之處,尤其是在麵臨重大境界現前考驗之際。修行證果的檢驗不是在禪修中,而是在曆緣對境的實際考驗中。我們一般人都是“鐵齒硬牙”,很多人就是苦吃不夠,都不會覺得修行很重要,反而覺得名利很好、誘惑性很強!能夠滿足他的所需。在年輕時候就要積極學佛的人,究竟還是占比較少數。所以,大部份都是人生有相當的曆練、體悟之後,會要進一步去突破、進一步去追求,才會深入原始佛法。而一般人呢?有的還是在“不知不覺”,有的能夠來到“後知後覺”,像“不知不覺”的人還是很麻木,敏感度還是很遲鈍,當他遇到一些逆境考驗衝擊,這時候又不會去珍惜這樣境界的考驗,反而又是不斷在逃啊!在避啊!在怨天尤人啊!不是從逆境裏麵體會生命的意義在哪裏?生從何來?死往何處去?

  一般人、愚癡凡夫,遇到“生身諸受,苦痛逼迫,或惱、或死”的逆境衝擊,讓他很憤怒,甚至在他瀕臨生死關頭,有的還會覺得說如果這一關能夠渡過,又可以活到120歲,感覺又沒事了,覺得說又逃過一劫,而沒有從逆境裏麵去體會,從中去體悟、去學習,就是“鐵齒硬牙”般,有的又很不信,認為苦沒什麽啊!麵對死亡也覺得沒什麽啊!一般人麵對逆境或惱、或死,結果到最後呢?“憂悲稱怨,啼哭號呼,心亂發狂,長淪沒溺,無止息處”都一直在趨樂避苦,這一次災難逃過、躲過了,又沒有醒過來,還是又繼續,於是災難又再起,就這樣一次再逃過一次,也是這樣一世、一世,再又逃過另外一世,一世逃過一世。

  “長淪沒溺,無止息處”都一直在趨樂避苦,一直在趨樂,然後避苦,一直在逃、一直在抓,也是一樣抓得很苦,然後一直在逃,也是逃的很苦。他不知道苦是一個天使,苦是天使在喚醒你,讓你能夠從“不知不覺”,然後提升到“後知後覺”,再提升到“先知先覺”。所以,如果會把握你現在種種的苦,就是在提醒你人生的實相、眾生的實相、苦海的實相,能不能從中去覺悟到?要不要走出這個苦海?還是繼續在苦海裏麵繞呢?繼續在苦海裏麵玩這些趨樂避苦的遊戲呢?這樣因為“心”沒有一個止息處,“心”沒辦法安下來,也不知道如何安下來。

  但是,一個見諦人就不一樣,他不管遇到各種逆境、各種災難,都能夠安住於每一個當下。注意喔!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一個真正有證果的人,一個真正見法的人,他是安住在每一個當下,不是說一個修行證果的人就沒有災難,全部都是一帆風順,全部都是沒有災難。當然他是會大幅減少,但是並不是說都沒有,因為“無常法則”就在運轉,問題就是當他麵臨逆境災難考驗之時,都是安止在每一個當下。

  有的人會擔心說,學佛之人會不會消極悲觀?絕對不會的。這是因為不了解什麽叫做“解脫”。一般人不是樂觀、就是悲觀,但是真正學佛、智慧型而有證果的人,他是什麽樣的人生觀?如實觀。一般人才是樂觀跟悲觀,一個真正有證果的人,他的人生觀是如實觀。有的人認為佛教文字看起來都是“厭”啦!“離欲”啦!“一切行止息”啦!“涅槃寂靜”啦!看起來好像都是一些負麵的字句,認為佛教是悲觀,。事實上,是因為沒有了解佛法的深義,一般人是在樂觀跟悲觀裏麵趨樂避苦,當他在順境抓得很如意、很順利,就是樂觀的人生;當他處處碰壁,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悲觀的人生。但是學佛的人是超越這兩者,他是如實觀。怎麽樣才能夠進入如實觀,超越相對二元對立?等一下會再深入剖析。

  第五節經文,佛陀一樣講出修行證果、邁向解脫的次第。“緣老死苦”事實上真正最重要、最核心的“苦”,就是老、病、死。所以,說緣老、病、死之苦,再來“習苦,便有信”,“習”就是浸泡,不是說被苦折磨到麻痹,而是要常常浸泡在眾生的苦海中。習”也包括學習的“習”,你要去學習苦、去認識苦、去體悟苦。對於苦,如果你“後知後覺”,就從自己身上所遇到的苦來體驗,如果你能夠“先知先覺”,就可以從別人的苦去體悟,不必自己撞得頭破血流,不必一定要自已去踢到鐵板才會覺醒

  自已去撞得頭破血流,自己去踢到鐵板,這樣才覺醒,叫做“後知後覺”。如果你的覺性比較高,可以從你的周遭一切人去體會,因為他們天天都在告訴我們,眾生是活在苦海之中。有的人外表雖然很會善於掩飾,但是隻要你善於觀察,就可以看到他們內心的苦。“浸泡”就是要去慢慢觀察,不要逃避。如果你又在趨樂避苦,雖然苦的天使常常在示現,在宣說真理佛法,但是你都錯過很多機會、沒辦法體會。

  如果沒辦法體會“苦諦”,佛教核心--苦、集、滅、道,“苦諦”就不可能建立。 “苦諦”是眾生在苦海中的一個真理實相,如果“苦諦”沒辦法建立,“集諦”就看不到,“滅諦”就不可能證。因為一定是“苦、集、滅、道”有次第的。所以,我們學原始佛法的人,從現在開始,不管是自已的苦或是眾生的苦,好好把腳步放下來,把眼光停留在這上麵,多去體會、多去觀察,不要隻是一直持咒,或是一直念佛。如果隻是一直念咒或念佛,你這個苦沒有去看,都是在逃避啊!或是說一天用多少時間在打坐,沒有好好去體會、體悟世間的苦,縱使你打坐再久,都沒用啊!

  所以,種種方便法是讓我們的心靜下來,敢去麵對世間的這些苦,然後浸泡在眾生的苦海中,慢慢去體會、慢慢去消化。眾生內心的不安,自己內心的不安,要如實去麵對,這樣才能夠漸漸去見到“苦諦”。當你見到“苦諦”之後,才會想要出離,才會去找出苦的原因在哪裏呢?“集諦”就是苦的原因,這樣你才能夠找出來。“苦”你不認識,就不可能去找出它的原因。當你能夠真正去認識苦、找出原因之後,才會對症下藥,再來才會知道怎麽把“集”滅掉,而且怎麽樣才能夠真正對症治療,然後到達離苦得樂、涅槃解脫。

  “滅”就是解脫的世界。當你有這樣的一個體驗,知道苦是可以熄滅之後,就會老老實實走在“道諦”上,你就會老老實實的修行,不會心外去求法。所以,以前別人會跟你講說“苦、集、滅、道”的修行,是二乘的、小乘的、不了義的……,都是錯誤的分辨,絕對不是那回事啦!真正要解脫,一定要回來見“苦、集、滅、道”,基本要在“苦諦”上多體會。如果修行的動力還沒有要用生命去修行,就是因為“苦諦”見得不夠,一方麵都還在趨樂避苦,還有自己的苦吃得不夠,因此修行的動力才還沒激發出來。

  所以,從現在開始,不管你在人生的旅途上,遇到多麽不順利、多麽苦難的事情,記得!危機就是轉機,當你有去體會、有去消化,就可以見到真理,就可以邁向解脫。如果你還在逃避,那個苦、那個天使,你都還要白吃苦。“習苦,便有信”才會對佛陀所跟我們講的解脫道有信心。當你有信心之後,便會有正思維。

摘自http://www.baus-ebs.org/sutra/jan-read/011/01-005.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