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卞錦祺:郝少如太極拳講課筆記 (1980年)

(2009-06-27 09:29:57) 下一個

太極拳從無極開始,無極是思想準備,思想集中後(不可分散),分陰陽即是太極,陰陽是交換相濟的,一個身體半身是虛的,半身是實的。例如:虛實各有五十斤,虛的是氣,實的是勁,虛的五十斤氣交給實的,則實的就成為了一百斤,這樣講虛的半邊豈不是空無所有了呢?不是,而是與此同時實的半邊也有五十斤勁交給虛的,虛的也就有了一百斤的氣。

一站立即意識到身前身後各有一尺的放長,當然,左右也是如此,自己置身是在十字中心,同樣再加上一個十字交叉在一起,自身則在八個頭的中心,這是八麵支撐的起源。

虛實分好後,方向又有四正四偶,就是說有了八個頭,自身放在八個頭的中心點,並且是八不依靠,既在中心,又要正中,不偏不倚這八個頭是長短相等的。中心是以腰為中心計算。如果是正方向的改為斜方向時,並不是把正方向搬運到斜向,而是從正改斜時身體不要轉動,隻要意動即可。以斜改正時也是如此,在八個頭中以一條線為主,其它七條為輔,一條放長,七條同時放長,前進(放)時一起跟上,後退(收)時由一條和七條同時收聚在一起。這樣就沒有前衝俯,後倒仰之弊,此拳有理論又有實質,又抽象又形象,此拳不以拳為主,是以理論和實踐為主,理解出來之後就有敏感性,它又是藝術性,藝術全靠動腦筋,以上這些也可以不用它,單純活動活動,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如用於對抗技擊,知已知彼才能勝。有力無藝術不一定能勝,無力有藝術不一定敗,藝術不同於技術,技術有設計圖,應付人要靈活,要旋轉自如,太極是雙方麵的,從不單講一方。如有上即有下,有左必有右等等,都是相對性,如果為主的一條線放長,則其它七條線也相應放長,這是一致性的,如以左懶紮衣為例,在一頭向東南方前進時,要一同跟上七個頭,向西南方時也同樣跟上七個頭,亦即在一個開大時,七個也開大。退後是收,是以後背為主,帶頭收,任何一條離腰遠了都不對,八麵支撐缺一不可,很多東西從陰陽中產生,再說後退是收,要以後腿為主,又如向東南進一丈,東南要聽西北收回它一丈,不可收回(下)九尺,這叫做一動無有不動,也叫前進後退都不頂不丟。

八麵支撐有四正四斜八個方向,四正不可占據四斜,四斜也不可占據四正,各行其道,   不能彼此交替,或把身體搬來搬去。比如,從正麵打向斜角時。正麵仍然存在,不可把正麵搬到斜角去,也不可把斜角搬到正麵去的。

八麵的中心是以腰為主,為出發點,八條線隻有一條線為主,其餘七條線為輔。一條放長時,其它七條也相應放長。放長是“開”是“呼”,如一條線收短,則其它七條也收短,收短是“聚”是“吸”,但是輔線的七條不可為主,“聚”是聚在一起,聚在腰裏(命門為主),本期重點講八麵支撐,下期打算談談“空”與“鬆”的關係。

(二)剛柔

現在講講剛與柔,空與鬆的關係,剛和柔是分不開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剛為主,以剛帶柔,因為骨頭(剛)在肉(柔)的中間,骨頭在肉內,內為陰為精神,以陰帶陽,所以骨為主動。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動,肉是懶的,懶紮衣的名稱,已說明肉要懶,肉不能主動,不能以肉帶動骨(有所謂骨肉分離之說)。肉既不能主動,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為精神是產生在肉裏的骨頭,肌肉是柔,是被動的,以剛帶柔,既精神“骨”帶動肌肉

“空”與“鬆”要區分開來,肩鬆沉下來手指會發脹,這是正常的現象,是對的。還有肩鬆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覺,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還要經過後麵背肌往下鬆,初學時肩鬆不下,可以呼一口氣,就能鬆下,但這是暫時的,往後必須在放鬆肌肉時的正常自然呼吸。

腹鬆也要通過腰,腹鬆可使身軀全部肌肉鬆,鬆即是沉,相對地講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夠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頭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頭在肉的鬆沉的同時也就飄起來了。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飄得起來,就是在於沉的作用下產生的。

純鬆是塌,純空是頂,要空中有鬆,鬆中有空,全身處處都是一分為二,關節、骨頭和肌肉也是這樣,但剛和柔分不開的。因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而空和鬆卻要分得開,空即每個關節要脫離開來,鬆開關節,這叫空。在鬆開關節的同時,肌肉也要鬆開,空是上升,鬆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於勁的下沉而相反必然會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  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鬆究竟空到什麽程度,鬆到什麽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則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鬆,骨頭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時進行的,並非一邊上升,一邊不動仍留在原處。

剛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極叫做有動未動有預動之勢,這又叫做騰挪。剛和柔是相濟的,是分不開的,但又都有空和鬆,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又如靜如山嶽,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一個是騰挪,一個是上與下的東西,要慢慢體會。再就空鬆二字來說,鬆的時候是什麽感覺?如以起勢為例來說,起勢時兩手的意原在膝下,卻可以一直到腳下,空是拔兩頭,即意上升,氣下沉,並不是空洞飄浮,空鬆一道做之後,就可以“氣遍身軀不稍癡”。上升是由於下沉反射上來的,關節的鬆開後可以貫氣。騰挪二字,即是剛柔混在一起,剛中少不了柔,柔中不能缺剛,然而空與鬆必須分清楚,它是肉練出來的東西交給骨,骨又練出來的東西交給肉,騰挪可以幫助空鬆,剛柔又要混在一道。這裏所講的東西是主要的,拳卻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學拳後理論,現在是理論和拳一起來教。下一講要談談身法,談談怎樣三虛包一實。

(三)身法

練習太極拳不能不講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條,並非十三勢。可以先練前八法,如:涵胸、拔背、鬆肩、垂肘、提頂、吊襠、氣沉丹田、護肫等等,身法即常講的內形,內形要與外形拳架統一,要求做到精、氣、神寓於拳架之中,還要做到有知覺,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組織,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組織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處。目的是節節貫穿,不頂不丟。節節貫串,為的是能通達全身,使全身通氣,也是為了勁整。

涵胸有左右兩胸。兩胸是在鎖骨以下二、三寸處,亦即肋骨微含包圍兩胸往下沉,從鎖骨到心不可彎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兩者同時進行,即一個動另一個要相應動,先空後鬆,用鬆肩垂肘來幫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壞,與此同時後肋及扇骨往下插,這叫做“氣貼背”,背後的機關很多,不可忽視。鬆肩垂肘要求兩處關節鬆脫開來,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後才能布於兩膊,開於手指。因為放鬆才能貫氣,氣貫於手指,一定走膊的裏半邊,這樣是為了有勁、有敏感性。

提頂(頂勁)和吊襠,提頂:要外形幫助,它是虛的,不是實的。頂勁:不伸臉、不低頭,並不在中間起吊襠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頂中心成一條直線。吊襠:也要有外形幫助,吊襠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識上可遠到幾尺、幾丈。吊襠,要由兩臂兩膝幫忙,不可各不相關,要相互配合,幫助吊襠,這就叫做裹襠。護肫如不恰當,它能破壞空鬆,及支撐八。護肫是在兩肋下邊軟襠處不能匾掉,要保護它,猶如一個口袋中間匾了氣便被阻礙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無護肫,無護肫即無氣沉丹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無阻。騰挪和閃戰也是剛柔結合,鬆肩結合,是內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剛四寸,剛柔不分,似動不動,這就是騰挪。要周圍一寸,處處都是一寸,是精神中產生,也是陰中產生,如從精神上衡量,即實腿同肱部通過鬆肩結合成一體。閃戰者,即方向也。實股是陰,陰可向任何一麵滾,即是閃戰,亦即一個圓體隨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氣來。左胸同右臀連係在一起,也是八個合一來應用,不可一個一個地分開來用。以前所講的一個一個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幾講搓合在右合攏,合後的手開是豎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過肩。提手上勢的左手向前上方張開,右手要劃大圓圈,意識射向遠前方,匯成一個焦點。白鵝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為橫,左手下推為豎。

氣沉丹田,可以譬喻潛水艇潛在水下,外不露形。內動為內形,又稱身法。加上外形的拳法,並配以胸中腰間運化等,就是所有各個兵器我都有了,隻是用時須要靈活,不可硬強強地為好。

太極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邊,這就是靠擺法,即我的腳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圓桌那樣,都是四隻腳擺平,而成雙重,要求兩隻腳放在一根樁子,一根樁子在三虛(兩手和一條虛腿)之內,實腿是一根樁子,它叫精神,另兩手和一條虛腿叫做神氣,神氣要活,要隨屈就伸,動若江河。叫精神的這隻實腿要靜,要靜如山嶽,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隨便亂動,實腿是深入地下的,而頭頂又是升騰空際的,兩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動腦筋用思想),以上幾點可概括為三虛包一實。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動作全在靜中產生,不靜則不專心。此外八條線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麵時要顧到後麵,也要顧到左右兩麵,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靠。

(四)招式

略談一招一式,如白鵝亮翅的手法,兩膊做成丁字形,左手先一豎,右手一橫,在這兩膊中就包括著剛柔、空鬆。並在臂、肘、肱、腕、手的每一寸或數寸間,包涵著棚、捋、擠、按等用法。又如下勢的退步,在收前腳的同時,也附帶有剛(骨)的拔高,和柔(肉)的下降,一升一降,兩者同時進行,不可有先後、參差,拳可以不放在身上,所有動作,全在心靜中產生。心不靜則不專心,拳便散亂,一散亂便身不由主,欲要自身有主,必須保持八條線都存在,一舉動就要照顧四麵八方。因此,打拳不能離開意識,以意領拳,拳才能不放在身上,從而最後達到忘形。

啟:啟是啟、承。開、合一個節序的開端。啟,就是起勢,也就是拳的開頭。一起勢即要有聚。聚,就是各個身法的組合搓和成一個整體,不可那先那後。但聚是有些“尚氣”的,這不妨事,因為它同時在心靜和腹部放大(氣沉丹田),一起進行。這樣一靜一鬆就成為“空”(關節脫開),一空便和“尚氣”相抵消。因此,可以使氣沉丹田即存在著聚。聚,包括身聚神聚。要做到聚,切不可散。

在練拳運動中,不要剛不離柔,柔不離剛。剛代表精神,先把精神掌握好,由分開、統一、再分開。剛是先動,同時必須保持柔的跟動。打拳時不可時起時伏、時升時降,像波浪形,必須保持一定的高低水平線,還要保持空、鬆。一開始練拳,便保持立身中正安祥,兩膊兩腿都要保持一定的弧度。摟膝打掌,後腿不可蹬直,兩上膊不可伸直,為了符合“動宜曲蓄而有餘”的要求。

做身法總是要受意念的支配,沒有它便做不成功,所以在身法之外,的確還存在著意念這個東西。比如身前要豎起一根直線,從頭到腳在垂直線中產生橫的一寸一根,和兩寸間距的一根根前伸線,從上到下,都是同一個尺寸,上中下都是一個枰,猶如身前豎著有刺的屏風。又如,眼視前麵遠方目標時,而自己的身、手、腰、腿也要完全一致地向著這個目標發去等等,都是在用意念,這是屬於虛的一麵。那麽實的一麵又是什麽呢?實的不言而喻就是拳法,拳的勢法。內形又叫內因,外形就是動作,內外相合,就是有虛有實,有陰有陽,有表有裏,而合乎太極原理了。

再就“開合”來說,合是收,開是放。

1.要合中有開即外形在合時,有放鬆,又有意念放出而不丟,這就是合中寓開。

2.開中有全,就是手腳開大,意念放遠而放鬆,內中有含蓄,就是開中寓合。

3.開中寓開,就是在形的放大中再求放鬆沉氣,就是開中寓開。

4.合之再合,即在外形合攏時,內中再緊湊含蓄,便是合之再合。

不論怎樣,都是意在外,神在內,主要在蓄勁,勁發於腳跟,形於手指,最終氣沉丹田為根本,用意非用力。

合:合勢是手腳八條線的縮短,不可一條腿落後而拔長,因為拔長便聚不圓了。如要八條線不知用哪條線,搭手不曉得他的剛還是柔,是不行的。

這一講同前三講為四合一,成為一個整體。練拳可以先練慢,後練快。慢可以細細體會,快可以使眼、手、身、步各法靈活,但需要慢而不呆,快而不亂,首先要求形整。如形缺,可以意補,而意缺可以神補,達到身法完整,完整而後勁整,在勁整的基礎上揣摩和用法上的變換活動。

固然,拳的設計和它的理論,要在外形上表現出來,但又要把身體練好,藝術提高,還在分形和意,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實際在即能派實際用場也,每人要用一把尺量一量,已和老師講的話相差多少?缺多少必須趕上多少。若說身體難做好,並不是人人做不好,也不是人人都能練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則不行。所以然,即本身的反應合不合規矩。因此說入門須口授,功夫來自勤學多練,你不來問我,我無法幫你。因此,學者還需要多問,以教拳的來說,要因人施教,根據各人的程度及接受能力而定。

(五) 推手

這一講的內容,涉及到推手方麵,由於沒有係統的準備,隻能拉架一些。

太極拳近似唱戲,動靜本有韻律,唱戲要字重。腔輕,一句尚未吐完已收回來,剛收回又發出去,綿綿內涵。練拳時,一呼一吸,一招一式,輕重緩急要適度。不散、不滯、不偏、快而不亂,慢而不斷,勁斷意不斷,意斷神不散,滔滔不絕,異曲同工。

觸手挨臂,沾衣運動為轉寰,處處用心窺來意,始於守中,中於行氣,歸於凝神致虛,以虛靈為體,以因循為用。靜以待動,後發製人。後發製人,必有消化他的勁力,欲要消化他的勁力,可變換方向角度。你的動作就是我的動作,我的動作不是你的動作,仍是我的動作,以我為主。

進、退、推、引都宜以陰手,即在下麵或後麵的手靠近自身,以陰掛陽,陽手會於應自動推進,所以隻要多注意陰手,以陰手為主,盤手時宜近,不宜遠。

推手時,能否隻用思想,對角走空間路線去打對方的焦點?

不可以,何以叫節節貫串,即首先節節貫串自已身體和對方聯接起來,也通過他身體的節節貫串聯係於自已,才能達到他的焦點,不過,我和他的節節貫串之前,我的腦筋早已經動到他的某一處的一個焦點,這個焦點,就是我要打他的地方和目標,這就是精神和物質的結合。  

一分手就要落到底,落到底就是內形上的一氣鬆沉到底,不可走一半,或隻是到了丹田就急於要打。不言走上中下哪一路,在運動著的手一停,就要沉到底,沉到底再來一下引、蓄、發同步進行即能成功。

引就是聚,引和聚要結合,進來和出去又要結合,回來為了出去,引不是為了聚,舍己在形,從人在用意,舍己仍由已。我可以順勢打對方,這便是隨曲就伸,是靈活運用的。

還有一個比方,引是肉,發是骨,用肉不用骨,用骨不用肉,不可骨肉一起用,故骨肉要分離(即陰不離陽,陽不離陰)。

在推手中,整個兩膊同手都具有刀、槍、劍、戟,任憑你用哪一種兵器,或者兩種一起用。每種兵器都有它的用法,看什麽情況,用什麽兵器,先要問一問自己到底有了哪些兵器,先用什麽兵器,哪個熟練就先用哪個。

再談談發勁的根源,即如何行氣運勁,拳書上說,勁起於腳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運勁,運勁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氣,尾閭管住腳腿,大椎管住兩膊及手,又可說行氣在手,運勁在腿,腿肺要有數,然而運用腿腳又叫用意。呼是開,開是沉,呼的形狀在手,是所謂形於手指。其實,呼的根源卻是在腿、在腳,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礎上開出去的,因此,神氣的活龍活現,就是精神在實腿的勁道十足的反映,是實腿的支持和運送,神氣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實腿)隱蔽在內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絕的根源是實腿。行氣是由於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發勁的根源,呼是因為有沉,沉是為了呼,呼是開,沉是合,這叫開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開,兩者相輔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後,不可分離,這個又叫行於四肢,上布於兩膊,下支撐八麵。開是在沉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實腳上反射出來的。因此,實腳要不怕緊張吃力。

至於怎樣起動對方的腳跟,使他向我傾近?首先要彼此之間的尾閭對換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閭放在我的尾根後麵,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幫助,概括地講,便是上麵引進來,下麵攻進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時的尾進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這就叫做上下相隨,在外形上並不覺得搶坐他的位置。

大椎行氣定手,尾閭運勁定腳。可以先運勁後運氣,最好是行氣運勁相結合,這才是上下相隨。

引是用手法,蓄是用步法,引和蓄要同時進行,引的時候要用粘,不頂不丟緊緊依隨,引時要有計劃,要引五寸的決不讓引六寸。引往任何角度位置,都是和我目前接上頭的。好象目前是一個大人挽著四個小孩(兩膊兩腿)走路,走到哪裏小孩總是牽在大人的手裏。

一起勢就是一動無有不動,不要那個局部先擺好,再動其他部份,局部先動不好,起勢前是無極,到舉動時才是太極,才分陰陽,才做虛實。一句話,就是一動就有了各種身法的組織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襠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襠時尾椎根要鬆,尾根不鬆氣就行不到腿腳。與對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統一,亦即周身一家。此外,肩胯要靈活,如要使尾根鬆,吊襠不能太過。

引到身前,實際就是引到命門,這是從內形上講,如從外形上講就是引到靠近我身前,再具體點講就是把他吸引落到我的腰腿上。引,還要無中生有,即有外形的手法。還有,雖然收回,而我的意仍在手的原來位置,並沒有丟掉,這就是退中有進,此乃引是為了發,形回意仍在,這叫無中生有。此外,在引回時我的意識放得越遠越好。

推手時要路子多,反應要靈敏,無多求,隻要求能多多實踐,實踐能叫你知道所以然。

平時練拳,練推手,要按規定辦事。要一絲不苟,認真鑽研。還要在平時刻刻注意好好留神老師的舉動和神氣、技巧

推手有個脫殼問題,什麽叫脫殼,就是不要專注意我自已,或者專留心在他身上,而是把我的意境放長放遠,把他不當作整個人,而是我隻曉得把我前麵的東西擲到遠前方的目標上去。不隻是在我的或他的身上手上了,這樣就可能把他放遠點,而飄得起來。不過,要在放意之前,先要決定好要他幾節,如果要用他三節,則我的三節先要對準他的三節(這叫曲中求直),之後方可放意,說時遲那時快決無斷續遲疑餘地,方能奏效。

盤手時在未分手之前,可說無所謂,隻注意他碰到我的地方(挨何處心用在何處)。及到分手發放的開始,已決定好打他的目標(這時早已有計劃),致於用什麽勢法打,就要連分帶落。又叫落膛,落膛一定要一落到底,不可來路停留猶取(這也叫一氣鼓鑄),如果隻落到一半就要打,這是不行的,肯定無效的。在落膛後,下部不可再有移動,也就是外形的腿即在引到身前時已經豎胯插好。便不可再有絲毫幌動,此時尾尖為插地(注意尾根放鬆)一般,這樣發勁才能得力。

在發勁出手時,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實腿虛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時臀部和腳跟有相吸碰頭之意,同時膝關節相反張開(決不可挺直),使曲蓄有餘。 “蓄勁如張弓”,也應該如抽絲,但發勁決不可如抽絲,要如放箭之速,如錘擊之重,我覺得這種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離形,形不離意)。

“舍已從人仍由已”,由已是主動權在我,兩人對照叫他依靠我,我決不依靠他(八麵支撐立身中心),我是獨立自主的,如我依靠他,他一倒我也跟著倒了,所以自已決不可失去中正、重心、不可失去中定。

在推手運動中,我的兩膊兩手在同時運動同時連接當中,陰手用意要多要濃,亦即陰手比較得力。另外,兩膊兩腿都有如刀口刀背之分,肘底部和膝前部均屬刀口,反之為刀背。

兩膝關節在引蓄時是一同曲直的,虛胯要放鬆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這樣,下部的樁步穩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丟掉,而是放柔放鬆,意識仍然存在。也就是上麵由鬆而吸,下麵由蓄而整,最終要用整體。不可用局部,並且要沾粘絲毫不離,打什麽路線,猶如寫字下筆一樣,筆頭觸紙就有計劃,有模式,有體裁,怎麽寫便是怎麽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揚、頓、挫了。

打(發放)隻可用意,用氣勢打,不可用形打。用形是尚氣,“尚氣者無力”,你越是硬梆梆、雄糾糾越是無用。你的兩手代表神氣是柔的,他便無從知你,而你真正的實力在下麵,丹田部位好比是膛、是倉庫。胸中運化又比如是來複線,來複線比方是步槍管內壁的螺旋槽,子彈是順轉出口的。槍頭指著目標,我把他的人,當著子彈登上我的膛,此時發勁,如扣板機,把子彈順絲螺爆發出槍口(但不可反絲螺轉)。手指又象描準標,把槍口對準之後,便一直盯到底直到靶心為止。切不可時而這樣轉,時而那樣動,猶豫不決,或者半途停止,這便事倍功半、甚至無效。不過,如把他的子彈落到我的膛裏,還不可馬上轉出槍口,如果轉的話,槍口內壁是直的,轉不出去,這時便要叫他落空。(進一退撞針)再把子彈旋轉出去。手指指示方向後,發放時要邊發邊轉,一直轉到底,轉到他走為止,至於轉的幅度,可大可小,以小為好。因為,小轉比較隱蔽,對方不易察覺,隻因我外形並不明顯,而是內在胸中運化和腰間運化,把他轉出去的,換言之,即內形旋轉為螺絲,越轉越深,此時我有轉的根源而他卻絲毫不知道。這些都是內動外不動,外不動就是外形不亂動,隻是用胸中和腰間的配合運動。實際是以思想活動為主,所以使他不知道。他聽不到我的動靜,便不加阻擋而通過。因此在發放的一刹那,在接觸處不要頂他,他如正麵頂來,可改用使外層路線來搓他。如果我的肱部在下,就用肘意接觸地麵,如我肱在上,使用上層皮表象被提懸起來一樣地來敷搓他。假如他還不走,再改路線,此乃不頂不丟,“人不知,,我獨知人”之術。

牽動他被我所動,首先是自己各個組織配合得非常默契,特別是腰腿的功率運用得好,此外如果我的胸中能夠運化自如,他就聽憑我的主宰,因主動權在於我,一經接觸,我的步法、身法、手法都有了思想準備,可不用形來頂撞他,必須用如壓縮氣之力來壓到他的目標,這樣外形不象進攻,實際我己進去,這也是要他不知道我的進去,要求自己越沉(氣)得好,就可叫他越跑得遠”。他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裏”。他觸我何處,我便向何處發去,可以得手。
 
(六) 打太極拳

打太極拳不能離開思想,拳書上說”思想在先”還有一說心發命令就是思想,胸來執行是胸的運動受命於思想。胸動主持方向角度,並和腰密切呼應,互相配合。所謂”全在胸中腰間運化”。都由思想指揮,由此可見思想對太極拳的重要性,思想在先也就是意在先,比如,練習太極拳的起勢之前,並不是太極,而是無極,不可以把身法預先做做好,然後再動拳腳,而應該是在運動開始時全身一齊運動,才叫”一動無有不動”。也就是把內形、外形、眼法、身法、手法、步法各個組織一致行動,合為一個整體。但在起勢之前,可以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這叫思想在先。練拳如是,推手亦複如此。如對手挨觸我到哪裏,我的思想就到哪裏。書雲 ”彼挨我皮毛,我意入彼骨裏”始終用意而不丟不頂,總是不放鬆警惕,隨時準備對方突然襲擊。時時注意運用接、蓄、發進行還擊或主動出擊。凡此種種,都叫做 ”思想在先”。還有練拳時要常問問我的手和腳是不是聽我的思想指揮和控製,如果孜孜練拳卻又無意識,拳和意脫節,這不是練太極拳,隻能叫做練拳。

  談談命門:“命門是中心的中心”,不失中心才能使身有主,換句話講,使身有主的源頭就在命門,還有常說的意上升,勁下沉,它的主宰就是在命門,命門可稱它為腰。如果以腰為主宰,就要先把腰豎起來。要豎在當中,要八麵不靠,方可八麵支撐。如果不把命門(或稱腰眼)放在中間,兩人一搭手我先輸了。因為腰為車軸,軸心不正,怎能平衡,失去平衡必然失敗。至於命門何在,大致是我伸出去的手背和脊背形成直徑圓圈的中間。所謂命門跟著走不可落後不可靠邊緣等都是指腰要放在圓圈的中心,其實是用意為先而後整形,不可以躬腰坐臀。因此,支撐八麵也在有腰,又如“勁由內換”,首先要換腰,腰能換得好,便能勢勢有中定,也必然處處有輕靈。(命門是督脈中一個重要穴位,針灸須選中穴位。武式太極拳所指的是命門區域,不在一個焦點上,上麵所指的命門,可以理解為腰中間)。

略談意上升,意上升是勁下沉的必然結果,因為上升中存在著蓄,在蓄的當中就有下沉,有沉便產生壓縮之力,從而使意上升,有壓縮才能有爆發,由此理解,蓄是上升的源泉,有沉必有升,正是分開兩頭,單純升是飄浮,單純沉便是偏塌。偏塌隻有呆滯,沒有爆發,推起手來放不出。

此外,再談圓襠和扯胯,我人的自然站立時,本身變有了圓襠,隻要在走架和推手運動中,不把尾底故意拆開或扭來扭去,搖擺不定,其中既有了園襠又有了吊襠。對立身中正來說不能不注意此者。因而不必刻意追求圓襠,練拳講究圓襠,是為了有寬麵,也是為了襠步平穩,圓襠不是把兩胯拆開放大距離,而是要求尾閭居中,並加以放鬆便達到圓襠目的。如果沒有圓襠便容易扯胯,扯胯者即是將後胯搬到前頭,或者搬到兩胯齊頭,這樣兩膝和一尾的三隻角不能相等,而破壞了步法,出現了雙重步,不能分清虛實,便失去了太極。

還有腰和尾骨隨時要居中,居中是居八個頭的中間,無論手的如何分合,腰尾總是居於勢法的中央,其次是居他我四隻手的中央,也就是腰和尾要緊跟手法步法,不可落後靠邊緣,因為四肢的後盾是腰尾,如若腰尾沒有豎好,節節貫串不能到手,手用不上是因為失去了支撐。因此不單要求手活步活,還要求腰尾更加活,從而達到上下相隨一致性的目的,達到發勁如放箭的地步。再說到形於手指,首先要將掌根坐好,如果手掌倒伏,必須將掌根之意超過掌前,這樣形和意在一根線上貫串,推手來可以得勁。不然便是折斷了自己的矛頭沒有用處。

如何理解氣貼背,任何動作,包括蓄而後發,背上都不能絲毫使勁,如一使勁背板僵硬了氣便下不去,氣下不去,勁便沉不下,所以做任何動作,特別是發勁一刹那,務必背肌要放鬆,用意將兩背下插兩肋下達腰,背呈鼓麵(有含胸相襯)而不是穹背,沒有背包袱弊病,使勁能下沉集中,這是勁整的第一條件。(強調氣貼背是武式太極拳一大特色,它是八法或十三身法之外的一大身法,不可等閑視之)。

此外如推出之手,勁不長,放不遠,那就是將胸含足,將肩沉足,尾占前位,實股及胯呈鼓麵。豎尾鬆鬆存在於中心,此時的手便能放長,它是“滔滔不絕” 內容之一。(武式太極拳主要是蓄,所謂蓄勁如張弓,張弓乃放箭之本,因此要多研究蓄勁。身法上如沉肩、圓襠、氣貼背等等都是向腰間聚合,四肢也是不失曲蓄,始終保持弧度,這都是蓄勁如張弓的特定條件,因此,“勁宜曲蓄而有餘”,根本是為了利於發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