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漫遊》第十四章

(2009-05-06 20:32:38) 下一個
第十四章
【原文】                 
聽之不聞名曰希。
視之不見名曰夷。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
複歸於無物。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有形的魄地完全消失化為了魂天。耳朵聽不見魂天的振動,強名為“希”。
眼睛看不見魂天的顏色,強名為“夷”。
觸覺感覺不到魂天的物質性,強名為“微”.
聽視觸都是對天的部分知覺,不可以說明天到極致,因此將這三者混合去知天,比較能夠明白天是一個整體。
天進入穀淵無的空間是神湛有,神湛有存亡、大小、強弱、變幻不定不同。強大的時候不亮,弱小的時候不暗。
有無的連續變化,好像雙股的繩子一樣波浪式綿綿不絕地前進,這實在很難說清楚。
在虛極靜篤中,有的動完全消失。有寧靜地永恒存在著,無有同為一體。靜有比較動有,象是沒有物質。
靜有象是沒有物質的模樣,叫作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又會寧靜滿盈而動,變幻不定,這就是惚恍。
無如一個極大的空間,有會從空間的任何一點開始冒出來,因此不知有的起始。
跟隨著有的不斷強大的步伐同步前進,看不到無限擴大的有的終點。
古今同樣的靜有,從靜有誕生的時候開始到現在,不斷地生成了現在的宇宙空間與萬物。
能夠知曉宇宙起源的靜有,這叫作道的紀元。
【要意】
上一章裏,魂天已經有了寄托,魄地返魂天沒有了後顧之憂。本章一開始,就是魄全消的魂天模樣。
“聽之不聞名曰希。
視之不見名曰夷。
搏之不得名曰微。”
這三句是說,人的感覺、情感,不能知曉魂天。隻有第一章說的“觀其妙”“觀其徼”的“觀”,可以窺知。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前三句是對魂天的局部分辨與認識,這句是對魂天的整體認識。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
複歸於無物。”
魂進一步清細化如湛,對湛內部進行認識與分辨,湛內隱藏的淵顯現出來,淵湛就是道內的兩極,淵湛就是無有。這是老子對無有互變的直觀描寫。中學物理裏麵有個光譜,可見光隻是光譜線中間小小的線段。紫外線以上的不可見光,就是“其上不皎”,這就是遠古經典所說的清光。看不見卻存在,x光、B超的光,應用於生活中,現在的人已經毫不懷疑它們的存在了。所以說,現在人學道,其實更有條件。老子時代的“此三者,不可致詰”“繩繩兮不可名”,現代的科學與技術,已經可以致詰可名了。這也現在道者的不可推讓的責任。“其下不昧。”——就是紅外線以下的不可見光,光自然感覺不暗昧了。這上下兩區的不可見光,現代人知曉它們的區別,老子時代隻能用上下兩字加以區別。這裏其實還包括了可見光,可見光因為在整個光譜的變化中顯得太短而一閃即過,來個“不可致詰”了了事。“複歸於無物”,就是光明消失於黑暗,這是戴有色眼睛去看。其實是所有的光找到了它們共同的本質,共同的本質比較這些個性的光,就是不動的永恒存在,這個永恒存在就是一,一歸道的一。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一大無限,相對於動的光是靜是整體。靜光存在不動的模樣,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是謂惚恍。”
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虛寧滿盈的狀態,不會長久保持,其實隻有一瞬間,由動極而寧的寧,就會轉向寧極而動。這裏的惚恍,指的是寧極而動。惚恍比較,惚無光恍有光,這就是無中生有。

“迎之不見其首,
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無如一個極大的空間,有會從空間的任何一點開始冒出來,因此不知有的起始。
跟隨著有的不斷強大的步伐同步前進,看不到無限擴大的有的終點。
古今同樣的靜有,從靜有誕生的時候開始到現在,不斷地生成了現在的宇宙空間與萬物。
能夠知曉宇宙起源的靜有,這叫作道的紀元。

這些話多加解釋,也屬於多餘。能觀者連譯文都不需要。不能觀者,也難講明白,非語言所能知。況且個人體驗,包括老子,都隻能是一鱗半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