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薛瑞萍:兒童是如何學習母語的?

(2009-05-20 20:38:17) 下一個

第一部分  什麽是母語?

 一、出生之前,母語是母親說話時體內的振動

        人有五種感覺:聽、視、嗅、味、觸。這五感的獲得和發展並不是同步的。國際著名右腦專家七田真認為,五感之中首先開始的是聽覺,然後是觸覺。醫學觀察證明:嬰兒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經長成了,7個月的早產嬰兒耳朵已經發育,完全可以使用了。

        嬌弱的胎兒在子宮裏的處境是絕對安靜、溫暖、舒適的。子宮和羊水把胎兒與外界的一切侵擾、病害、噪音隔離開來。在獲得聽覺之前,發育中的胎兒的耳朵最初感知到的並非聲音,而是母親在說話時帶來的體內的振動。每一個民族的母語都具有特定的波長範圍和頻率範圍的,兒童對於母語特定節奏和頻率的感知和認同其實從胎兒期就開始了。

        法國心理學家、音響音聲學權威托馬提斯認為,體內振動音是語言的母體。“胎兒在子宮內通過感知母親說話的聲音學習語言,在這一時期,語言被記憶,而說話機能的形成也是在這一時期。”

        兒童是怎樣學習說話的?對於這個問題,人們經常這樣回答:他們天生就有理解人類語言的能力。這個答案等於什麽都沒有說,因為嬰兒周圍有上千種聲音,他們卻隻學到了人類的聲音,隻對人說話的聲音格外敏感,這是為什麽?

        多種聲音之中的海洋裏,隻有人類的語言給嬰兒留下的印象最深,如同一座光明的島嶼,以它奇異的風光,極為強烈地吸引著嬰兒那沒有意識的心靈,促使嬰兒的神經係統產生熱情,在內心激起情感共鳴,進而促使他們發出相同的聲音。這股強大的熱情和共鳴的洪流,其源泉就是出生之前胎兒對於母親體內振動聲的熟悉。早在出生之前,孩子就對將要學習的母語有了親切甜美的感知了,就歸依母語了。母語作為人類永久的精神家園,是從出生前就注定了的事情。所以,母語隻能叫做母語,而不能叫做父語。

 

  二、一到兩歲時期,母語是嬰兒耳朵浸泡其中的溫暖話語

        愛,尤其是母愛,乃是學習母語和其他一切生存能力的力量和智慧的源泉。從前我們的母親在我們出生之初是一刻不離地把我們帶在身邊的,哪怕自己在辛苦的勞作中,也要把寶貝背在背上。到了我們做母親的時候,開始聽到一種新的理論,鼓勵父母早點放開孩子緊緊摟住自己的臂膀,掰開孩子緊緊牽著我們的小手,軟硬兼施地逼迫孩子獨自睡覺。可是,在我們學習西方人,讓孩子很小離開母親獨自睡覺之前,作為醫學博士和幼兒教育專家的蒙台梭利利就提請西方母親反思自己的做法。“有人說,西方國家的兒童比較愛哭”,蒙台梭利說:“兒童經常哭,性格暴躁、動輒發脾氣,表明他們處於精神饑餓的狀態。”孩子其實是在用哭泣要求著母親的擁抱,撫摸和喁喁絮語。

       在孩子的嬰兒幼期,盡量多地和孩子待在一起,並非出於理智的思慮,而是服從天賦的本性。當母親把孩子當作體外胎兒倍加嗬護、母子一體的時候,既滿足了孩子的需要,也滿足了母親情感和天性上的需要。從前的母親是這樣做的,將來的母親也應當這樣做。

  孩子出生之初的一兩年內,耳朵就浸泡在母親溫暖的話語裏,從前在母親腹內就熟悉了的振動和節奏,隨著嬰兒耳朵的發育,正在變成一天比一天明晰的話語,正在變成一天比一天清晰的意義,這種連續可靠的親切感、喜悅感、清晰感,就是促使兒童學習語言的甜蜜而強勁的誘惑。從這個意義上說,母語隻能叫做母語,而不能叫做父語。

 

  三、母語應當是滋養健康的生命之樹的沃土

  6歲以後,兒童開始具有獨立意識和一定的行動能力,他們的腳步邁出家門,耳朵就更多聽到了庭院以外的聲音。作為小學生,他們也開始了書麵語言的學習。這時候,社會提供給他們的母語環境應當是滋養健康的生命之樹的沃土

  但就在此刻,就在今天,從報紙到雜誌到影視到網絡到街頭巷尾的張長李短,包圍著我們的那些文字和話語,垃圾並不為少。這些謠言、緋聞、髒話和那些冠冕堂皇的大話、官話、套話等,正無情地侵犯著兒童的視聽,正在把我們的兒童往低級、惡俗、醜陋的方向拉。它們是不是母語?或者說,在今天,我們的母語環境怎麽了?母語還是我們可以歸依的家園嗎?

  在當地,我的寫作和講演是數一數二的,但我從來不擔任演講和征文比賽的評委。因為我不能、不忍、不敢聽見小小的孩子,被我們的教師,被我們的語文教師訓練得隻會說成套的假話、空話、廢話。小小年紀,就準備了兩張臉,一登台就是一副慷慨激昂的樣子,一下台,又完全是另一副麵孔。對於這樣的孩子,我既憐憫,又害怕。

  奪人性命尤可恕也,奪人慧命不可恕也。當一個孩子因為我們的母語教學,變得不會好好說話,不會說自己的話的時候,這實際上就是在精神上徹底殺死了一個人。

  一群遊客來到太平洋上的一座島嶼,見一個孩子爬上了高高的檳榔樹,一個土著婦女在樹下大叫。遊客中一個母親說:“她在喊孩子,快下來,當心摔壞了!”翻譯頗為驚訝:“她喊的正是這些話,難到您懂得當地方言?”“不。是母親都會這樣說。”

  母語——媽媽說的話——“是母親都會這樣說”的話。

  溫柔、慈愛、關切、嗬護,如此深切、真誠地表達了人類對於愛和被愛的渴望的,才是母語溫暖的內核;忠誠、堅貞、奉獻、公正,如此深切、真誠地傳達了人類共同價值取向的,才是母語的力量的泉源。

  母語教學的境界,就是教師的人格境界。如果沒有了真誠、善良、美好、趣味作為內核,一個人再怎麽口若懸河,再怎麽下筆千言,也隻是噪音發聲器垃圾製造者或者環境汙染源。我所擁有的對於本該純淨溫暖的母語的虔誠,好比是滿把的種子,我對麵對的孩子就是我的福田。當我們播下的母語的種子在他們那裏生根,當他們長大,連同語言能力、思辯能力、語言素養、語言品質一起獲得更新和提高的,也是他們的精神境界——想到這一點,就會為自己從事的教師這一職業感到自豪。

 

 

 

 

第二部分  兒童是如何學習母語的?

兒童學習母語要經曆口語和書麵語兩個階段。兒童是如何學習母語的?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兒童是如何學會說話的?

 

一、兒童是如何學會說話的?

這是一個迄今為止沒有達成共識的問題,也許永遠沒有確定的答案可以找到,人們能做的隻是觀察和猜測。

——10個月的時候,兒童開始意識到聽到的聲音具有某種意義,有了學習說話的內驅力。

觀察顯示:嬰兒出生之前,耳朵就已經長成了,嬰兒10個月的時候,開始意識到聽到的聲音具有某種意義。當父母對他們說話的時候,嬰兒知道這些話表達某種意義,並努力去理解其中的意思。這個時候在兒童的心裏,說話具有神奇的力量——如“要有光,就有了光”是一樣神奇的。自然賦予人類的學習語言的能力,好比一粒種子,需要落在適宜的土壤,才能順利發芽成長,在這一過程中,成人,尤其是雙親的愛,是兒童學習語言和其他能力必不可少的力量來源。很多有著語言障礙的孩子,其聽覺器官發音器官和大腦機製都沒有問題,所以造成自閉、口吃,膽怯,不敢、不會說話,是因為在出生之初,遭受到沒有得到及時修複的心理創傷。

——兒童一般1歲左右開始說話。此時需要營養豐富的語言環境,需要聽見符合標準的語言。

這時候,兒童開始意識到語言與事物的聯係,學習語言的願望日益強烈,他們試圖衝破過去的無意識狀態,趨近意識狀態。就這樣,兒童將經曆人生發展中的第一次衝突。他們有強烈的交流欲望,但因為無法達到這個目的而苦惱,於是他們在潛意識裏加緊學習,不久就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就。靈魂和意誌衝破嬰兒肉身的束縛,要用語言來呈現自己。

兒童到一歲半左右,就意識到每樣東西都有名稱,每個東西都由一個特定的詞來表示。也就是說,他能從聽到的詞語中分別出一些具體名詞,這是一個多麽大的進步啊!剛開始說話的兒童,隻會說單個的名詞,心理學家稱這些名詞為“一個詞的句子”。

有時侯,我們看到大人與一歲左右的孩子對話,往往會心一笑,覺得這個成年人童心未泯,其實我們沒有認識到兒童此時所遇到的困難,沒有意識到應當給予兒童提供學習正規語言的機會。

——兒童2歲後不久,進入語句爆發期。

這個詞語爆發期又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詞匯的爆發,第二階段是思想的爆發。在第一階段的詞匯爆發期,3-4歲的孩子會指著見到的每一樣東西問:這是什麽?那是什麽?在第二階段的思想爆發期,孩子則會問:為什麽?因為隨著語言能力的增長,思維能力在增長,隨著詞匯的豐富,思維也在豐富。

0-3歲的兒童在無意識地學習語法。憑著無意識的心靈對環境的吸收能力,兒童從海量的,沒有解釋的話語中,一個接一個地理解了那麽多詞語的意思,並且抽象出語法規則。用於表達自己的願望。在利用意識學習的成人看來,在我們目前以理解為中心的學校教育看來,這是最不可思議的事情。

兒童一般在3歲左右完全學會了說話。兒童一旦開始說話,就能夠表達自己的需求,不再依賴別人。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已經是人類成員之一,因為語言是人們交流的工具,兒童掌握了語言,就開始了社會交流。

3-6歲的兒童對詞匯興趣盎然,學習起來不知疲倦,學會的詞匯也不易忘記,並在以後的歲月裏,能夠很流利地使用這些詞匯。可是到了下一個發展階段,情況就不同了,兒童的發展方向轉向其它能力,學習詞匯變得困難起來。所以兒童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期是3-6歲。這時候,日常語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兒童對於詞匯的渴求,怎麽辦?大手小手同捧一本書,為孩子朗讀起來。閱讀,聽讀,最遲從三歲開始。

當然,我們不能對兒童強行灌輸詞匯,而要把詞匯與實物結合起來,進行戶外活動,對詞匯的學習與實踐經驗應保持同步。比如,向孩子們展示花草昆蟲的標本,讓他們看到實物,或者給孩子們看地球儀,與此同時講述一些地理知識。隻要對照實物、圖片、圖表,兒童學習起來就不會有困難,而且很容易記住單詞。

 

二、       6歲基本決定了人的一生

兒童最初23歲的生活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一時期所受影響將會影響到他的一生。假如兒童03歲的發展遇到障礙,形成了心理和人格上的缺陷,進行治療的最好時期是36歲。因為在此期間,大自然正在全麵培養和完善兒童的各種能力。如果03歲造成的缺陷在36歲得不到更正,這些缺陷就會一直保留下去,而且發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到6歲以後,這個兒童就會形成人格偏差,影響兒童是非觀念的形成。

這樣的孩子身上,就不會出現這個年齡應有的道德特征,而且智力也會低於正常人,也就無法形成自己的性格,難於適應學習的要求。

這如同蝴蝶的生長過程,不論外形還是生活習性,蝴蝶和幼蟲都大不相同,可是蝴蝶的美麗取決於幼蟲的形態,而不是對其他蝴蝶式樣的模仿。

這一事情告訴學校和教師:既不要貪天之功,也不要過於苛求自己。永遠不要強求一致,永遠不要為班級,為具體孩子的學習和成長設定目標。我們要做的,隻是為他們的成長提供適宜的環境。

讓花朵美麗,讓樹木參天,讓草色青青——參差多態,是幸福的本原。

 

三、       閱讀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

       閱讀開始於什麽時候?閱讀開始於手指的觸摸。閱讀開始於完全沒有任務和壓力的聆聽。

經過了書籍融入人的內部,是從雙手不為閱讀的觸摸開始的。開始對圖書,對圖書上的畫麵和文字的觸摸。如果那種觸摸發生在雙親的懷抱和膝蓋,如果觸摸的同時,孩子聽見父母的朗讀,那麽他就會不被告知地意識到:文字是有好聽的聲音和有趣的故事藏在裏麵的,圖書是如同爸爸的懷抱媽媽的聲音一樣讓人覺得甜蜜親切的好東西。

閱讀等到上學開始已經太遲太遲。

那些在6歲以前從來沒有過親子共讀的美好體驗的孩子,那些在作為新生領到教材之前,沒有從手指到耳朵到心靈沉浸在圖書舒服的手感和悅耳的聽感的孩子,當他們來到學校和其他孩子一起學習書麵語言,拚讀、識字、閱讀、朗讀,對於他們無異於一場毫無準備的冒險。除非少數先天秉賦特別優異的超常孩子,對於大多數這樣的孩子來說,就像一匹剛剛出生走路還不穩定的小馬駒拉到了賽馬場上。是的,在教室裏進行的,為考試而組織起來的學習、考核、提問,就是一個賽馬場,等待那些孩子的隻有失敗的屈辱。一對一的幫助隻能實現在父母和孩子中間,要求承受著考試壓力的教師做到一對一,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公道的。

作為語文教師,麵對馬駒和賽馬站在同一起跑線的情況,應當怎麽對待那些弱孩子?

我的意見是,拒絕機械意義上的一視同仁,不要讓教室成為賽馬場。很多時候,也許放鬆會更好。好母親的標誌,不給孩子設定目標,不拿孩子和別的孩子比較。

 

第三部分  需要提醒自己的幾件事

6歲之前的兒童的學習,如呼吸一樣自然,他們在如同呼吸一樣自然的狀態中,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學習。絕大多數孩子走進學校後,就能坐在教室裏控製住自己的欲望,聽老師傳授,解釋——而這種能力的獲得竟然主要是在無意識狀態下完成的,這是多麽神奇和偉大的成就?教師麵對這些孩子,怎麽能如同麵對一張白紙,忽略了他曾走過的神奇的學習之路,而不溯流而上,尋覓一條使得孩子入學之後的學習,也如學前一樣自然的路徑呢。

連續性原則,杜威稱之為第一重要的教育原則,實在是真知灼見。在上文循著蒙台梭利的文字和目光,回顧0——6歲之前兒童學習母語的狀態,就是為了從中得到的啟發,使得我們的教學成為順應兒童發展規律的行動。在下文中要提出的是在行動中需要我們提醒自己的幾件事。

 

一、環境

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兒童提供學習環境,使大自然賦予他們的能力得到充分發展。這不僅僅是出於我們的愛心,或者讓孩子們高興,還要求我們調整觀念,遵循自然法則,與自然進程協調一致。一方麵,建立班級共用圖書,一方麵,教師定期為學生朗讀,因為朗讀是最好的廣告。讓兒童的目光浸泡在美好文字裏,耳朵浸泡在美好聲音裏。

教師必須大膽放手,僅僅為孩子們準備好材料,就讓他們動手。我們的任務就是讓家長和教師明白,對孩子的幹涉是不必要的,即使孩子做錯了什麽也沒有關係,這就是所謂的“非幹預教學法”。教師應當判斷孩子可能需要什麽,像一個仆人細心地為主人準備好晚餐後退下,由主人隨意享用。教師還應該具備謙卑的品性,不要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同時還保持警覺,隨時注意孩子的進展,為他們準備好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

適宜的環境、謙虛的教師和科學的材料——這就是我們的教育方法的三個外部特征。

 

二、誦讀

人是用耳朵學習語言,而不是用眼睛。那些入神地閱讀的人其實是在入神地傾聽;那些奮筆疾書的人,其實在口若懸河。最好的文字不是訴諸於眼睛和頭腦的,而是訴諸於耳朵與心靈的。

蒙台梭利認為“理智的沉靜”是幼兒教師必備的優秀品質。理智的沉靜是指一種沒有雜念的、更好的和暢通無阻的狀態,它是內心清澈與思考自由的泉源。擁有這種沉靜的教師,首先是具備了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它是理解兒童所不可或缺的條件。

閱讀、朗讀,誦讀,這是兒童深入進行母語學習的最樸素也是最可靠的途徑。

如果教師自己是有過誦讀體驗,如果教師自己深得母語學習三味的,他就一定是一個吝於解說的沉靜的人。他一定是一個把全部熱情投入到激發兒童閱讀朗讀興趣的好的牧羊人,不要數羊,反對抽象化。隻一心一意想著如何將自己的對閱讀朗讀的熱愛傳達傳染給學生。讓孩子且聽且醉,陶醉中漸漸鬆弛了勞累的意誌,平常遭到壓抑的意識、潛意識的右腦開始運轉起來。人在非思慮狀態獲得的東西,將融入骨血。

 

三、節律

連續的活動幾乎能像魔杖一樣叩開兒童天賦的正常發展之門,這一點是最令人驚訝的。這種活動要求將受心理指導的手的運動專注於一項簡單的工作上。能夠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兒童心理發育成熟的標準,當兒童全神貫注地擺弄某件物體的時候,他的心理處於一種和諧、滿足的狀態。當兒童不知疲倦地從事他的工作,心理正發生著新陳代謝,而這種新陳代謝與他的生命和發展息息相關。

節奏就是成熟的標誌,力量的標誌,強大的自我形成的標誌。

每周的學習從朗讀開始,每周四的讀書課,還有日有所誦,都是對節律的追求。

 

四、       重視對於無意識和潛意識的嗬護和培植

浸泡、環境、聲音、節律、放鬆——籠罩所有這一切的,是對於無意識和潛意識的嗬護和培植。當感覺足夠放鬆,當環境足夠親切,意識就鬆懈了——這時候,兒童的學習是如同呼吸一樣的自然。日本鈴木鎮一的小提琴教育就是這種從無意識開始,重視無意識吸收的成果。

在無意識中,兒童心靈回複到入學前,三歲前的狀態,是具有吸收能力的心靈。成人如果常常放下功利之心,教師卸下教師的甲殼,也可以隨兒童,具有童心——具有吸收能力的心靈。這才是我們教師能夠得到應當得到的最美好的饋贈。

      

        也許,有一天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時候,在我們看不見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種下的種子早已生根發葉開花結果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