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漫遊》第三十八章
(2009-05-18 13:10:39)
下一個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故去彼取此。
【譯文】
上德沒有自己,因此反而有德。
下德不消失自己,因此反而沒有德。
上德在無的空間有為而以無為主,下德在無的空間有為而以有為主。
上仁在有的空間行動而以有的空間為主,下仁在有的空間行動而以行動為主。
上義在行動的空間內不選擇任何行動,下義在行動的空間內選擇某個行動。
上禮選擇某個行動隨行動響應或不響應,下禮選擇響應的行動而將不響應的行動強力拖入響應行動裏。
所以,道隱藏而德顯露,德隱藏而仁顯露,仁隱藏而義顯露,義隱藏而禮顯露。
這個禮啊!心平氣和與真心實意已經薄如窗戶紙,不心甘情願被強力拖入,會成為動亂的開始。
道依次序顯現德仁義禮,人容易認識越來越表麵化的顯露,認識表麵不認識實質是愚昧的開始。
因此大丈夫,不處輕薄的禮義,而居厚重的道德;不處表麵的光華,而居內在的實質。
所以,去薄取厚,去皮取質,方大丈夫。
【要意】
上德是天地相合而成的甘露,甘露不需要人的命令,就能自動而自然地給萬物分配均勻。萬物的中心是甘露,表麵是萬物自己。萬物成而甘露藏,甘露隱藏,在表麵就沒有了甘露,表麵隻有萬物。萬物中的某個物品,其中心是圓轉甘露的某個點,每點具有不同的勢能,不同勢能造就不同物品。上德沒有生命,從來不拒絕隱藏在萬物中,不以自己是隱是顯為意.萬物生於上德,上德不認為自己德澤萬物;萬物消而德顯露,上德不認為自己德毀萬物。上德沒有人的意識,隻是一個自然現象,沒有人的失敗成功,沒有人的德高望重與下賤鄙陋。也就是說,上德沒有自己是德的意識,人把甘露這種物質,命名為上德。
上德在道中沉浮,沉而失、浮而有,自動失有。正因為沉而失,才能浮而有。上德不拒絕沉而失 ,因此能夠浮而有,這就是上德的不德有德。
下德拒絕沉而失,保持浮而有,因此下德隻是上德的一半。浮而有終將化為沉而失,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因此下德終將失去自己。這就是下德的持德無德。
道是無有同一。德是無有互相變化的行動。上德是德的以無為主的行動。上德就是以無觀有,在無的空間旁觀有的出現與消失,這就是無的為,無中生有,有失同無,注意力在無,有隻是無的舞台上的演員。無對有的出現與消失,沒有自己的看法,這就是上德的無以為。
下德注意的是無空間中的有,注意的是舞台上的演員,無的空間舞台,退居次位。也就是說,下德對有的出現與消失,有了自己的看法,這就是下德的有以為。下德的有以為希望有不消失。
上仁以有、為背景,無已經看不見了,有代替了上德的無的空間,成為有的空間,這就是有為。無以為的上仁,把靜的有作為空間,動的有作為行動者,靜有與動有是同一個有。靜有與動有的二同一,是上仁的意義,上仁對靜有與動有,沒有自己的看法,隨二者互變,並不偏向哪一邊。下仁偏向動有。
上義以動有為空間,已經迷失在動的有為裏,不選擇有為的部分行動,已經很難做到,所以老子沒有說“上義為之而無以為。”,而是說“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就是說,義摒棄了沒有選擇的仁,而直接選擇了局部的動態的某一作為,以為這是正義的,已經沒有了大局觀。
上禮相當於主人邀請客人赴宴,客人來不來赴宴,主人並不強求,主人隻是有請客的願望而已。下禮是用手強拖客人來赴宴,不來赴宴不行。於是會出現心不甘情不願的客人,身赴宴而心不赴宴,這就是引起主客對抗的開始啊!
事物的發展,是陰陽循環隱顯互變的。道德仁義禮,道隱德顯,德隱仁顯,仁隱義顯,義隱禮顯,失去隱就得到顯,隱先而顯後。所以“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道德仁義禮,隨著前麵的失去而後麵的得到,心平氣和越來越稀薄,道的真信越來越少見。道的真信穿上禮的第四層外衣後,道隻能露出手和頭了,心腹都看不見了。手和頭是道的光華,心腹是道的實質,不見實質隻見光華,是愚昧的開始。
立身天地的大丈夫,對待道德仁義禮,從禮開始逆流而上道,不居下流的刻薄,而居上流的寬厚。不處下流的表象,而處上流源泉。去彼取此,大丈夫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