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漫遊》第三十五章
(2009-05-18 13:07:16)
下一個
【原文】
執大象,天下往。
往而不害,安平泰。
樂與餌,過客止。
道之出口,
淡乎其無味。
視之不足見,
聽之不足聞,
用之不足既。
【譯文】
掌握“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的“大”象,往來於樸世界和道器世界中。
樸世界主人去道器世界,卻不損害道器世界而利益樸世界,則兩個世界都平安昌泰。
快樂的情感與食物類物體,為這些感性物性吸引而止步的人,都隻是世界的匆匆過客。
世界主人所掌握的大道,如果用語言說出口,
語言平淡如空氣如水,沒有酸辣苦甜這些感性的味道。
感性的肉眼看大道,道無色,不足以見。
感性的耳朵聽大道,道無聲,不足以聞
使用大道讓情感與肉體沉泡在道中,情感與肉體也不足以被救濟。
【要意】
樸世界之主了解了上章所說的左右、主客、大小的道器世界奧妙,認識了為主不為客關係的危害,向往道器世界的主客平等,於是走出為主的樸世界,去見識主客相同的道器世界。見識主客相同的道器世界,如果隻用小象,則隻適用部分的事物;如果用萬物歸一的一之象,則適用一切萬物。因此老子不說執小象,天下往,而說執大象,天下往,就是要對一切事物都有利,達到利而不害的效果。這個大象,用易經的語言來說,就是陰陽四象;用老子的語言來說,如果道是無有的同一,大象就是無隱有顯;如果在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係統中說大象,大象就是一。
如果把人性分為物性、感性、理性的層次,則大道不可能用物性感性知曉。物性的物,指具有長寬高的物體。除肉體外的物體,名為外物,肉體名為內物。人由外物進入內物,為修道的最低台階,這樣由外而內,才能完成物性的修行。心神被食物占居的人,碰到美味佳肴就會止步,這樣的人沒有上升到修道的最低台階,因為食物隻是肉體的局部需要,比肉體低一層。為物性所奴役的人,隻能是世界的匆匆過客。
為感性所奴役的人,往往是追求快樂的人。追求快樂比追求食物高一層次,高一層次的意思是更近道。很多人以為,人生目標就是要快樂,快樂是最好的,其它不足論。快樂的人,哪裏熱鬧去哪裏,那裏能找到快樂去哪裏,沒有發現比快樂更好的東西。人的七情,喜怒憂思悲驚恐,是為肉體服務的,感情其實是物性的指揮官。人追求快樂,其實是為了讓肉體更好的存在,所以人的感性,並沒有真正超越物性。人的感性器官,眼睛隻能看見有色的物質,而大道沒有顏色。耳朵隻能聽見有聲音的振動,而無聲的振動耳朵聽不見,而大道是無聲的高頻率振動。因此用感性感覺道,是行不通的。
已經知曉道之為物的人,用道物去潤泡肉體,因為兩者相隔太遠,肉體健康的效果很慢,還不如離肉體最近的快樂情感。如果用道物去潤泡情感,例如七情,例如快樂,比潤泡肉體效果好一點,遠不如比情感高一層次的理性。因此,道並不足以救濟人的快樂與食物,真是讓物性人與感性人失望。不失望不足以為道,道隻展顯為大象,有無變幻是道的最大效果所在。在道、一、人、萬物的順行裏,道的效果越來越少,不足以讓人物同於道,因此老子說用之不足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