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漫遊》第十五章

(2009-05-09 13:51:48) 下一個
第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
故強為之容:
豫兮其若冬涉川;
猶兮其若畏四鄰;
儼兮其若客;
渙兮其若淩釋;
敦兮其若樸;
曠兮其若穀;
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
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而不欲盈。
夫唯不盈,
是以能蔽而新成。
【譯文】
古修道者,
知微察小,空無妙生,玄同又同,道物亨通,
人不識古修道者的淵底潛龍。
因為看不見淵深處所隱藏的東西,
所以隻好勉強形容深淵表麵的容貌:
小心遲緩啊!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猶豫退縮啊!恭敬順從,若懼鄰居。
冷麵肅穆啊!獨處無情,時空過客。
凍融臉笑啊!群居有情,春花怒放。
敦厚樸實啊!天真純潔,似無心機。
空曠寬容啊!香花毒草,任意生長。
清濁混流啊!外貌若愚,同於眾人。
什麽能夠虛極靜篤,讓濁地徐徐變成清天?
什麽能夠動極外展,讓靜道徐徐生長萬物?
陰極而陽、陽極而陰,循環反複而沒有滿盈的欲望。
唯有盈極而虧,
每一次的陰陽滿盈循環,才能是舊的形式,新的成就。
【要意】
    上一章,老子體驗了“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惚恍”的“惚”,“惚”——就是有無同一的靜道,是老子體驗的世界終極本源物質。知曉了宇宙的源頭——道,我們的世界,就是道的紀元。本章就是說明知曉了“道紀”人士的情形。

                        微妙玄通
   
     兩個物體的共同本質,比這兩個物體都要微小。所有物質的共同本質,就是最細微的物質——道。尋“微”——就是尋找道的旅行 。古善道者,“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易細都是微。因為深知“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毫末、累土、足下,同樣是“微”,卻可以成為大木、高台、千裏。“天下之難,必作於易;天下之大,必作於細”,抓住了微小的事物,就象知曉了人的靈魂,而靈魂是身體、言行的主宰,用靈魂去主宰身體言行,自然會如臂使指,運動自如了。這就是“微妙玄通”的“微”的意味。
      “微妙玄通”的“妙”,就是第一章“恒無欲以觀其妙”的“妙”。妙不是語言、思想能夠得到的,而是觀察窺知的。無中生有就是妙,妙永遠與空無相聯係。在平常人看來,憑空擁有就是妙。
      “微妙玄通”的“玄”,表示如絲帶糾纏的兩件相反的物質,找到了它們共同的本質。玄之又玄的結果,就是同之又同,這就是玄同。
       “微妙玄通”的“通”,是微妙玄都完成了以後的結果。無論是最微小的道,還是人的智性知性靈性理性,以及有形的肉體、植物、礦物,其來龍去脈已經組成了一張天網,最小的道與最大的物能夠通達如意。
         “猶兮其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淩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穀;混兮其若濁”,這七句,就是對“微妙玄通”的認識與分辨。

                  微妙玄通的七個表麵形象

   “豫兮其若冬涉川”——善道者,並不是剛強果斷、勇猛進取的陽剛形象,而是一種柔弱寬容的陰柔形象,隻有這種形象才能回歸到道的懷抱。善道者,小心翼翼的,如首鼠兩端,好像進退失據一樣,顯得遲疑不決。為什麽呢?例如,看一個人在上網,善道者必然由上網這個行動,看出這個人的思想,進而知道這個人處在什麽階段,思想的來源是什麽。等把這些弄清楚後,才能決定自己的言行。這樣花了很多時間,就顯得遲疑不決了。小心遲緩、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結果,就是碰巧正切中要害,抓住最本質的核心。

   “猶兮其若畏四鄰”——善道者,以恭敬慈悲待人。當人的利益與自己的利益發生衝突,往往順從別人,如此就顯得好像害怕周圍的鄰居。善道者,並沒有把名利情權看成是重要的,尊重、順從、慈愛,不過是返道旅程中應該做到的東西而已。

    “儼兮其若客”——善道者已經超越理性,理性是善道者的基石。而理性是情感的超越,卻蘊藏有情感。在理性中生活過久的道者,已經少見感性,所以在獨居的時候,經常表情如冰霜,顯得嚴肅,這就是“儼”。我們都有到別人家做客的經曆,即使是最好的主人。我們也隻能說是“賓至如歸”,還是不如在自己家做主人來得舒服。而善道者即使在自己的家裏,也沒有把這個家當成自己真正的家,那無限的大道,才是善道者真正的大家,因此在自己這個小家,也象做客一樣。小家,萬物逆旅的一段路程。小家的自己,如光陰的過客。這正是對天下為公的大我,的形容。

    “渙兮其若淩釋”——善道者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在群居的時候,理性的冰霜臉消融,進入感情的世界。因為眾人多為感情的動物,所以道者變化自己,以適應環境。冰霜消融,笑臉怒放,如日暖霜融,顯得親近和氣。

    “敦兮其若樸”——善道者並沒有欲望顯示自己如玉的本質,因為顯示出來也許還有害。所以善道者,如沒有雕琢的深山原玉,玉與普通的石頭並存,而原玉,往往外麵包上了一層石頭,顯得與山中的石頭沒有什麽區別。他敦厚善良,寬容待人。他總講真話,好像沒有受教育的小孩。他實實在在,樸實無華。他簡簡單單,純真無假。

    “曠兮其若穀”——無限的道,包容了一切,萬物都在道的空穀中生長。花鳥魚蟲,美醜善惡,智慧愚魯,尊貴卑微,香花毒草,剛強柔弱,上下左右,精神物質,空間實物,······ 等等,都隻是道的陰陽不同而生的各個層次。善道者的心胸,就是象道一樣的、能容納一切的空間。

    “混兮其若濁”——善道者就是一,一是超越對立的存在。他可以善也可以惡,可以尊也可以卑,顯得與眾人也沒有什麽不同,但總能讓對立的東西達到平衡。

    這七句,粗略地描繪了古善道者的表麵形象,讓有心人去尋找淵深處的潛龍。因為人們總是習慣從表麵去尋找中心的本質。

                                   不滿盈的輪回

  “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由地返天就是濁以靜之徐清,由天生地就是安以動之徐生。由地返天是萬物歸道,由天生地是道生萬物。由地返天是道的靜極在起作用,由天生地是道的動極在起作用。善道者,就是這樣由天生地、由地返天,循環反複,永不停息。這就是陰陽的輪回——寧極而動,動極而寧。人決不能保持在寧極或動極的狀態中太久,這就是老子所謂的“保此道而不欲盈”。致虛極太久,就會讓人變成行屍走肉;致動極太久,就會讓人變得瘋狂。虛極與動極之間的擺動,就象是鍾擺一樣:當鍾擺擺致左邊的最高處,其向右擺動的力量最大,左邊的最高處就象是致虛極;當鍾擺擺致右邊的最高處,其向左擺動的力量最大,右邊最高處就象是致動極。這種鍾擺的比喻,就是說明左邊的盈滿和右邊的盈滿,都隻是一閃而過的暫時現象,決不意味著修道的終極。鍾擺無論向左擺還是向右擺,其實隻有一個向下的力量在起作用,這就是虛靜與實動的本質:平衡中和。清虛的道,就是維持宇宙平衡的力量。

      陰陽的輪回,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