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張祥龍:境域中的“無限”——《論語》“學而時習之”章析讀 (2)

(2009-04-20 20:40:54) 下一個

  其實,這第二句本身就可解,而且比那些附加的解釋更有深意;它所說的是:有朋(或朋友)自遠方來這個形勢本身就令人。為什麽呢?首先, 字表明見到了相交好者,其中有。但為何一定是遠方來的朋友呢?因為無論從空間還是時間角度上講,使得這獲得了一種近交所缺少的宏大勢態和情境,以致成為近乎純境域之交,彼與此、過去與現在(乃至未來)在自遠方來的朋友出現的時刻同時呈現,交融為一個相應和的飽滿境域。這種情境引發的意潮不能歸為某一個或某幾個因果事件,而是感觸繁多,相摩相蕩,因而產生了樂(yue4)感或樂 (le4)感。此來得越,則帶有越宏富的人生勢態和意義空間,這種重逢反複就越是充分地境域化,因而其(此的本義應是 感興湧發,不一定是狹義的快樂)便越是純粹生動。正是在這個境域的層次上,而不主要是所學所樂的層次上,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發生了內在的呼應。

  音樂之與快樂感興之在漢字中相同,這種文化上的巧合也反映在孔子的境界之中。他對音樂的敏銳深刻的感受在古代的大思想家中是罕見的。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7.14) 他所說的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中的字,不僅可訓為音樂,而且,結合三月不知肉味的短句,亦可理解為感興快樂。能夠如此長久地沉浸於《韶》樂之中而樂之,不止因為此音樂感官上的,也由於它的境界之;(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3.25))反之亦然。盡美 盡善的樂境最能打動孔子,是他為人和思想的極致。音樂是原發時間的藝術。孔子終生習之、修之並用來教學生的其他五種技藝——《詩》、《禮》、《書》、《春秋》、《易》——也無不具有原本的時間性,或起碼可以作時機化的理解和運用。

  孔子居然嚐試用語言來描述音樂的境界。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3.23) 他的意思是:音樂開始時,必[讓五音或人的各種感受] 同時湧現;展開時,充滿了應和,純淨明亮,源源不絕,以此而成就。這不是關於任何對象的敘述,而是對境域感受的純描寫,其中幾乎沒有實詞,隻有虛詞,比如副詞、動詞、形容詞。而且,可以更進一步地來理解它:樂境需要始作同時湧現(翕如),需要展開縱之)的純和連綿的意義空間和時間,並因其中陰陽、彼此的充分相交而閃爍出境域本身的意義光彩。大意境由此而被構成。這是孔子一生通過來追求的人生、社會、國家和思想的境界。子 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8.8)人在此境中,不能不樂,因它最合乎人的本性()。學此藝就不能不令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7.19)學習這種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6.20)因為隻是知之而不好之、樂之,還隻是未真知。有朋自遠方來之所以使人 ,也就是因為其中有始作,翁如;從之,純如;皦如,繹如,令人生的種種感受回蕩應和,而不能定於一處。其中既有美感,亦有善端,更有對於 本身的境界的開啟。

  第一句和第二句已經打開了理解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語境。能在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中得愉悅大樂者,不會對於人不知別人不理解、不賞識我的狀態感到怨恨();而這種人也就是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
  《論語》和以後的儒家傳統中,君子小人代表相對而言的兩種人,它們主要不是指現實的社會身份或階層,而是指兩種相反的生存方式,即以境域為真實的生存方式和以現成者為真實的生存方式。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這裏講的是境域層次上的,如樂聲的應和;則是現成者層次上的,如物與物的特性之相同,人與人私意之混同。要求現成者層次上的不同,如五聲與五味,及不同者之間的相交相即,以構生出非現成的的 樂境和美好的滋味。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其含義可推廣為:人莫不生存於世間,卻鮮能品出其中不同類者相交而發生出的中庸中和至味。君子就意味著那力圖去品嚐中和境域味道的人生形態。則限於一個層次,隻在已有者之間求同存異,因而其人生中無深刻的交構生發。從的角度看,隻讓過去(已有)呈現於現在,而不能使之與未來相交而構成生動的境域式的當下。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理解這樣一句孔子的話:君子上達,小人下達。14.23意味著超出實項 (reell)內容實在的現成者成境;而則指本源的意境也要下墮和對象化為現成者。這是兩種不同趨向的生存方式,將它們各自解釋為向上進步通達於仁義,或向下淪喪通達於財利,究其本源,都不錯,但還未盡顯其純思想的含義。正因為這種”“之趨向的不同,孔子就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2.19是境域式的,生動機變而感應天意或天氣的;則是現成物,有所依附,在一個層次上隨風搖擺而無深意可言。此外,孔子曰: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之言。’”16.8)隻有君子能感受到天命大人(有道德之 人)聖人言的真實存在,敬之畏之;小人卻不能體會這種境域的存在,隻會對有形的、可直接產生因果效應(利害)的東西產生畏懼和興趣。

  這第三句話中的字耐人尋味。它表明君子不對人不己知產生怨恨。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 1874-1928)著意討論過怨恨Ressentiment)的道德含義。他講:怨恨是一種有明確的前因後果的心靈自我毒害。這種自我毒害有一種持久的心態,它是因強抑某種情感波動和情緒激動,使其不得發泄而產生的情態;這種強抑的隱忍力通過係統訓練而養成。 這裏的要點是一種時間上的延遲和蘊釀。一個人受到傷害,立刻反擊(比如挨了耳光之後立即回一耳光),就說不上是報複,更不是怨恨怨恨產生的條件隻在於:這些情緒既在內心猛烈翻騰,又感到無法發泄出來,隻好咬牙強行隱忍 所以,它容易在仆人、被統治者、被冒犯而無力自衛者那裏被釀成。當然,絕不止於這些人,任何從形式上符合這麽一個結構的生存形態都可能(而不必然)落入其中。舍勒提及殘疾人和猶太人。一旦怨恨形成,它會利用人生的各種機遇來滋養自己;時間越長,就越是消耗性地侵入人生的機體,把更多的生命意義攫奪到它的自維持和自衍生的癌機製中來。按照舍勒,它的極端表現形式甚至可以是高尚的和合乎理性的,比如宣揚普遍的愛平等的、客觀的價值,等等。但其根底處仍是隱忍和對有勢力者的報複。 迄今為止,全部人類曆史所包含的人類活動的諸類型中,都存在著巨大的怨恨危險;這一危險對士兵最小,對於祭司一類人最大。 尼采指責基督教的愛和(奴隸)道德是最精巧的怨恨之花從那報複的樹幹中,從那猶太的仇恨中,從那地球上從未有過的最深刻、最極端的、能創造思想、轉變價值的仇恨中生長出某種同樣無與倫比的東西,一種新的愛,各種愛中最深刻最極端的一種。 舍勒反駁之,認為基督教之愛是自上而下地,有更大的生命力者(高貴者,美好者)俯就貧乏者(低賤者,醜陋者)之愛。但他認為近現代的普遍的人性之愛allgemeine Menschenliebe) 確是植根於怨恨的,表現為世俗的人道主義、勞動價值觀、主體化或客觀化的價值觀、有用價值淩駕於生命價值等。

   依據這種看法,怨恨(朱熹很恰當地將之訓為含怒而非簡單的)與人的生存樣式和道德狀態大有關係。它與本身正相對。兩者都是一種可自維持的、含有內在無限性的意義機製,而且都與人的生存的、現象學意義上的時間有關,都要求或自發進行著時習之。隻是,怨恨從根子上是受製於所怨恨的對象的,或狂妄任性或守規苦行,因而是自閉的、變態苦熬的(盡管可以有滿足);而學本身則活在生機的源頭湧發處,乘天地之正,因而是 發而中節的,樂在其中的(盡管可以有)。所以,孔子特別強調君子之不慍不怨,(14.35)就是為了避免陷入怨恨的強大機製,而使人生從根本上被定向化和道德規範化(比如墨家、法家)、非境域化,甚至清高退隱也成了怨恨的一種精致表 達。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18.8) 這樣,原發境域中的允執其中就都不是奢侈品,而是一個健全的、保存著幸福和天下太平的可能的人生形態所不可缺少者。

  也正是出於這樣一些理由,孔子之不慍不能理解為完全不在乎毫無牽掛。作為一個活在自己的生命和思想的追求之中的人,而非一位有天堂可依靠的聖子,他不會無動於自己的濟世抱負無法實現的狀況。不少章節(17.5,, 17.7等)都表明他對此是很在乎的。當然,這種牽掛既沒有現成化為鑽營和不擇手段,也沒有硬化為拒斥隱者二氏(佛家、道家)”的自傲。孔子對真隱者,包括勸諷他的隱者都抱一種深深敬意,(5.2318.518.718.8)對那種生活方式甚至有某種向往,(5.711.2617.19)然而,他實在是不能一隱了之,夫子慨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18.6)正是在這等 牽掛(海德格爾稱之為“Sorge”)之處,方透露出(erschliessen)那活在人生原發境域之中的孔子氣象、真正的(a-letheia)聖人氣象。中國的至聖乃是聖之時者也, 聖之境者也,而非聖之超越者也。

   孔夫子的最大特點就是不可固定化;而且,正是由於這不可固定是那樣的徹底,它必要活化為人生的境域式生存,化入時間(曆史)境域、語言()境域和藝術境域的原發意義構成之中。所以,當我們讀《論語》時,感受到的是一陣陣活潑機變的夫子氣象,而不是任何用普遍化的原則可概括的東西。從某個角度看,它給予中國文化以好的影響;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壞的影響,比如阻礙了科學思想方法的形成,減慢了中國的現代化,等等。我想說的隻有一點,無論如何,孔子和《論語》使中國文化有了一個永不會被填死的活眼,人們總可以在那裏找到思想的生機。而這,應該正是無限在 境域中的含義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