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而無修無不修 悟而無悟無不悟

子曰“述而不作” 修行路上明子以學為主 博文多數摘自網絡 【明子心路】欄目例外
個人資料
正文

《老子漫遊》第五章

(2009-01-08 13:22:09) 下一個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譯文】
天地不能用仁愛來說明。天地對待萬物,猶如祭祀對待芻狗。
聖人不能用仁愛來說明,聖人對待百姓,猶如祭祀對待芻狗。
天地之間的互化,豈不可以類比人們已知風箱中的風的變化?
不拉動風箱的拉手,風靜而不吹出;拉動風箱的拉手,風動而吹出。
唉,這樣的比喻言說實在難以說明天地,不如不說而直觀天地互化的中和。

【要意】
老子在第四章,直觀地講敘了萬物的祖宗——道。第五章老子無奈而力不從心地開始講敘,道生的天地。

仁無法說明天地
        芻狗,是古人用來進行祭祀的。芻是草,芻狗是草狗。古人祭祀的時候,把這草狗喬裝打扮得漂亮,而恭敬地供上祭壇。祭祀活動完畢後,就會不管這草狗,任人丟棄踏踐。人們把這草狗喬裝打扮得漂亮,而恭敬地供上祭壇,不是因為仁愛草狗。人們不管這草狗,任人丟棄踏踐,不是因為草狗邪惡。仁愛與邪惡無法說明人們進行的祭祀活動,祭祀活動是人們觀察到的真相,而把這一個真相分成仁愛與邪惡兩個方麵,就會出現眾說紛紜的各種假相。仁是老子時代人們公認的最高道德標準,所以老子開章就來句“天地不仁”,以便吹開雲山霧罩而露真容。

        天地的運動是自動的,就如水自然下流、火自然上升一樣沒有人的心意。而仁愛是人的心意情感,不能說明天地的真相,就象仁愛不能說明祭祀活動的真相一樣。天地生出人類、動物、植物,不是因為仁愛人類、動物、植物。人類、動物、植物死亡,不是因為天地邪惡。天地自有其運動變化的真相

        聖人超越了仁愛與邪惡的情感,模仿天地的運動去生活、去對待萬物百姓,從而生活在真相中。百姓以仁愛與邪惡的觀點去看聖人的行為,看到的是雲山霧罩的假象。其實聖人對待百姓,就好像在進行祭祀的事實,不是百姓認為是仁愛這樣部分的事實。

        天地的行為,善者見善,惡者見惡;智者見智,拙者見拙;真者見真,偽者見偽;易者見易,恒者見恒。百姓尊循天地的行為去做事而不知。


無形的天地
        老子言“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意譯為:天地之間的變化,豈不可以類比人們已知風箱中的風的變化?不拉動風箱的拉手,風靜而不吹出;拉動風箱的拉手,風動而鼓出。

        虛而不屈,這是用人們知曉的不動的風,去類比人們陌生的天;
        動而愈出,這是用人們知曉的風箱中鼓動的風,去類比人們陌生的地。

        不動的風,充塞人們的生活空間,比喻天的大;
        鼓動的風,在風箱中或風箱周圍,比喻地的小。

       不動的風,感覺虛而無形,也無所謂屈伸動靜,比喻天的無形恒定;
       鼓動的風,感覺實而有形,比喻地的有形能變。鼓動的風一出,與不動的風相比,顯得天靜地動。

        虛而不屈的靜天,動而愈出生地,天地如風。這就是老子在“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這句話中,所極力說明的東西。
   
        在老子時代,這風箱及後麵談到的車輪,已經是最先進的科學了,但還是不能向人們展示人們不知的天地,所以才有“多言數窮”的感歎。既然講不清楚,不如實踐天地互變之德,守中。而在現代,物品極大豐富,人們知識良多,完全可以用哲學、科學、技術等來展示天地之道,而不會有多言數窮的感歎。用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展示天地之道,讓人類享受到 道的光和熱,是我們現代道學者不可推讓的職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