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海浦東機場等候登機返美時,航班因為雨雪天氣而推延。正好登機口的旁邊有一個書亭,我便走了過去。一個半小時之後,機場通知登機。我的手上多了兩本書,其中一本是孟非著的《隨遇而安》。
選擇《隨遇而安》的原因之一,因為孟非是名人。他在一檔相親節目中詼諧風趣、得體分寸的主持風格,贏得了人氣,深受觀眾喜愛,包括我;另一個原因,不僅僅孟非是名人,還因為他是一個有意思的人。隨著年齡和閱曆的增長,我越來越對有意思的人感興趣。孟非到底多有意思,我想多了解一些。從《隨遇而安》可窺一斑。
另外還有兩個不願承認的原因,一是這本書一共隻有253頁紙,不算太長;二是語言大白話,文字不深沉,不用動腦。這兩個原因,都非常適合長途旅行時打發枯燥、無聊的空白時間。
在孟非的自序中,他這樣寫:“直到現在,我仍然不能確信究竟有多少人能看得下去這麽平淡的一本書。”沒錯,這確是一本平淡無奇的書,但是我從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起,就幾乎沒有舍得放下過。即使韓國空姐送來午餐的時間,即使在仁川機場等候轉機時的兩個小時,即使機艙內所有人昏昏欲睡的寧靜時刻。我依然擰亮頭頂的一盞小燈,興趣不減地孜孜閱讀,一氣讀完。
奇怪的是,當我讀完最後一個字闔上書時,雖然我的兩眼酸脹不已,幾乎睜不開,但是身體卻沒有疲憊的感覺,心裏反而格外輕鬆和舒暢。好像聽一個有趣的說書人滔滔不絕、繪聲繪色地在那裏白話說“段子”。此時,那個挑動眉毛、一臉壞笑的主持人孟非,清晰鮮活地躍入我的腦海和眼簾。這樣的讀書感覺真好,仿佛身臨其境,生動有趣,令我回味無窮。
我們常說,要了解一個人的今天,離不開追溯他的昨天,即這個人生長的“原生態環境”。這個原生態環境,包括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就孟非而言,重慶時快樂的童年,南京時灰色的少年,大學落榜,印刷廠臨時工的經曆,以及後來在電視台從默默無聞到光芒四射,都足以構成今天睿智幽默、草根關懷的孟非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一,重慶的快樂童年
從孟非的筆墨中,讀者可以感知到,重慶快樂童年的十二年,對孟非的影響更深遠一些。那麽,這個老重慶究竟帶給孟非哪些影響呢?
鄉愁 - “至今我對它仍然懷著一種非常特殊的感情,一種想起來就要流淚的感情。”
情誼 - “如果我的性格中還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慶這座城市給我的。”
語言天賦 - “重慶方言特別有感染力,火爆中透著幽默感,幽默感裏透著智慧。”
親情 - 外婆、姨婆、黃阿姨等樸實善良的勞動人民,構成了他童年最為快樂和幸福的回憶。
文化氛圍 - 孟非的童年生活,是大雜院式的群居生活,在這個大雜院裏,知識分子身上沾染著草根習氣,底層工人身上也嗅得出文墨的氣息。兩個階層的相互影響,醞釀出獨特的生活景象,“我絕對想不到的是,十多年後這兩個圈子在我身上居然又融合到了一起。”
二, 南京的灰色少年
本來,當看到“不堪回首的中學時代”這個題目時,我的腦海裏也浮現出沮喪黑暗的畫麵,但是,在這段看似不堪回首的記憶中,孟非的筆墨卻是最有趣、最生動的,甚至幾次都讓我噴笑出聲,好像看一個落水快溺斃的人,不去舍身救他,反而被他可笑的肢體動作逗樂般不厚道。
可是,對於孟非來講,那段日子真的不堪回首,甚至在你我身上都曾經經曆過。那麽,這座曆史悠遠的金陵古都,它帶給孟非的人生影響又是什麽呢?我們來讀讀孟非的描述:
孟非理科成績極差。差到數理化成績加起來也隻有九十來分。考到最後,他甚至不知道考的是哪一科,常常問邊上的同學:“這是考化學還是物理。”隻要不寫漢字的科目,成績都不行。
由於成績太差,難免想一些歪門邪道,比如偷考卷。結果好不容易偷了一份曆史卷子,回家後死記硬背,結果第二天上曆史課的時候,老師把卷子發下來,孟非一看竟然是模擬試題:“靠,就是我們偷的那套卷子!當時我就氣暈了。”
因為理科奇差,語文出類拔萃,讓孟非常常同時上學校的“紅白榜”,上榜率極高。有一次,他因為作文比賽獲得一等獎,立刻上了學校的喜報,但是不知道因為幹了什麽壞事,又上了校報通報批評,處分通告就貼在喜報的旁邊。孟非每次路過時,都指著校報對女同學說:“看看,都有我。”當時感覺特別牛。
類似這樣詼諧的小故事在孟非的筆下比比皆是,它們“不堪回首,灰色無奈”,但是通過孟非的筆墨,卻栩栩如生,活潑風趣,純真樸質,真是令人懷疑,若是沒有“萬惡之源”的教育體製,他何來那些照相機般的黑暗記憶,又怎樣詼諧自嘲,思入泉湧,躍然紙上,讓讀者哈哈大笑,忍俊不禁。
讀到這些可愛的段落時,我幾次忘乎所以地笑出了聲,搞得左右兩邊的韓國人向我投來奇怪的目光和表情。不要怪我陶然忘我,這個孟非實在太搞笑了。
也是在這段灰色少年時代,孟非經曆了父母離異,被迫轉學,自甘墮落等不幸。但是,即使這些糟糕的事,也從未泯滅他善良的天性和感恩樂觀的品性。
生活就是生活,雖然沒有大風巨浪,但是小波細浪,依然造就人生。因為,一個岔路口就能決定一生。
三,印刷廠生涯
孟非的父母是典型的文化人,兒子卻因為沒有考上大學成為了一名工人階級。這一段的文字敘述,孟非沒有寫成眾人期待的“勵誌篇“,而是真實自然的描述他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狀態,透過那段艱苦辛酸的日子,鋪墊了他日後不平凡的人生。
孟非說:“印廠的那段生活最重要的收獲,是讓我深刻感受道了階級意識,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 在這個社會我屬於哪個階層。”於是,我們不難看出,他悲天憫人的特性來自哪裏。
前兩天,我在電腦上看了一段某某電視台對孟非的一個半小時專訪。他說的一句話讓我深受感動。孟非的原話記不得,大致意思說,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你不能用新聞記者的身份來想當然普通人,而是要走近他們,貼近他們,感同身受。隻有了解了他們,才會提對問題,並得到真實的答案。我想,當他說這些的時候,一定會為曾經的印刷生涯而感激那段生活對他的饋贈。心裏有了,口裏才會有。
四,做新聞和傳媒,從默默無聞到光芒四射
孟非高考語文成績是一百二十分;孟非的外婆,父母都是新聞人,他從小住在報社大雜院。所以,無論是天賦使然,亦或是後天努力,不可否認,孟非家庭的熏陶,周圍環境的影響,各種內外因素的直接或間接,都是把他推到傳媒人位置不可忽視的事實。隻不過,事在人為,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但是,我從孟非書中讀到的,除了他經曆從打雜到轉正,從默默無聞到光芒四射的勤奮吃苦,任勞任怨外,還讀到了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所具備的良知和德行操守,社會責任感與專業判斷。所有這些,都是讓他成為當今最紅名人的必要條件。
孟非在敘述如何從默默無聞到漸漸有知名度時,舉了兩個實例。第一個例子,為了三得利啤酒的案件報道有一個公正的結局,他冒著來自四麵八方的恐嚇和威脅,深入調查,終於在一年之後還三得利啤酒公司一個公道。第二個例子,有一個六歲孩子被繼母虐待的民生新聞,經過他們深入跟蹤報道,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並牽涉到司法部門的關注和幹涉,最後終於將那個繼母繩之以法。
從攝影,到名記,從製作人,到節目主持人,孟非一步一步走來,獲得當紅名人的稱號,受之無愧。因為,他是用心在做,除了天生的睿智幽默,紮實的文學功底,他還有平等的立場,悲天憫人的情懷,和言行得體的高情商。
孟非是真的真誠,即如張愛玲所言,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共鳴,是我對《隨遇而安》喜歡的又一個理由。無論是他對動物的“隨便說說“,還是他走訪國外後,對西方國家務實精神的強烈感觸,都與我的內心靈魂產生了碰撞,撞出了火花。
在第五部分“難忘新疆”,他用了十一篇幅的遊記形式的散文,抒發了對那片土地的熱愛。他飽含深情地寫道:
“我曾經去過德國、希臘等歐洲國家,尤其是希臘,它的曆史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也沒能帶給我像新疆那樣的感受。當然,也許有人會說,希臘和新疆沒什麽可比性,那就說九寨溝、黃山吧,那裏的山水美不勝收,但和新疆比,它們在我的心裏仍然缺少些能觸動心弦的東西。
我甚至堅定地認為,我對新疆的熱愛中有某種宿命的東西,它在我的骨子裏,不為人知,也很難被表達,那是一種前世今生的感覺。一九九四年七月初的一天,我從烏魯木齊火車站出來,看到碧藍如洗的天空下,遠處是起伏的山脈,近處是黃色低矮的一片片房屋,我就突如其來有一種靈魂被一擊而出的感覺,沒有任何原因。”
讀完了這段敘述,我再也無法抑製地淚如泉湧。孟非的寥寥數筆,道出了我的千言萬語。作為一位新疆人,一個海外遊子,我想起自己曾經在離開新疆二十年之後重返故土時,最後坐火車離開時的情景。心情就與孟非筆墨中的感情如出一轍。 沒有任何原因。
“都會過去,一切都會過去。”孟非自言自語地說。所謂的苦難和挫折會過去,當然名利和榮譽也會過去。命運在不經意間轉折,自己需要做的,隻是“隨意而安”,“順應本心”。孟非智慧,情商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