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晚春》,是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在1949年拍攝的經典之作。黑白片。
我很喜愛這部電影,間隔著看了三遍。這部電影最主要的特點是人物關係簡單透徹,格調安排淡雅雋永。
這樣一部以反映父女情感為主線的家庭倫理片,是人都能看得懂,但是,如果你反複多看幾次,也許就會發掘出簡單作品後麵更深層的意思,令人回味。我想,這才是稱為經典的理由。
電影情節很簡單。
女兒紀子已經27歲了,到了該出嫁的年齡。但是自從她母親去世之後,她擔當起了照顧父親的責任。父親為了能讓女兒安心出嫁,尋求自己的幸福,就謊騙女兒自己將再娶。後來,女兒終於出嫁了。父親黯然回到家裏,開始了孤獨終老的生活。
我閱讀了一些關於導演小津安二郎(1903-1963)的資料。他的作品以1945年為界線,分為戰前和戰後兩大部分。戰前作品,主要表現窄街陋巷的平民生活的溫暖人情;戰後則聚焦於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現代社會中的走向,探討在新的人與人的關係下人們的冷淡、寂寞和無奈。
《晚春》中的女兒紀子雖說是一位現代女性,燙著卷發,穿著洋裝,喝著咖啡,但她的骨子裏卻傳統得很。電影開頭,她對父親的朋友再續弦表達出了“不體麵”的反對意見。可是,在她的內心深處,潛意識裏,她對自己的父親有著微妙的、超越了父女關係的不倫的愛戀之情,這是她自己都不曾感覺到的。
愛情是什麽?無非是對異性抱有浪漫幻想;對情敵有嫉妒心;對愛的人有占有欲。這是我在看完第三遍之後恍然大悟的。具體表現如下:
- 對適齡的男人沒興趣。
紀子的父親是大學教授,他有一位助手名叫昌一。昌一長得儀表堂堂,常常因為工作的緣故去她的家。他們很熟,曾經一起出去玩兒,畫麵中,兩人一起騎車去海邊兜風。輕快的音樂響起。天空晴朗,碧海連天。浪濤拍沙,微風拂麵。按照劇情發展,他們之間一定會發生一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很顯然,昌一是心有所想的。不然的話,他也不會邀請她去聽音樂會。紀子小姐雖然也心曠神怡,但是她卻心無旁騖,專心享受著快樂。這種快樂,純粹來自於大自然,純粹來自她美好快樂的心境。如果說與昌一有關的話,也是因為純粹的友情而非愛情。是的,她的快樂與愛情無關。這就很明確地解釋了,為什麽當她父親婉轉提出她是不是在和昌一戀愛時,她發出了咯咯大笑。也許,她的潛意識裏,愛情的門緊閉,是因為另有所愛。
- 強烈的嫉妒心。
周末,紀子和父親一起去戲院欣賞日本古典戲曲。中間,父親與對麵的女士額首打招呼。而對麵的這位女士,正是父親提及過也許會將來續弦的寡婦秋子。導演在這場戲中的處理非常精彩。舞台上節奏頓挫的伴鼓聲和低沉抑揚的配唱聲,烘托著紀子內心的波瀾起伏。她回望對麵的秋子,眼神中充滿了一個女人對情敵的嫉妒和幽怨。舞台上的動,紀子的靜,她內心的波瀾,此時此刻毫不掩飾她的痛苦。回家的路上,紀子對父親很生氣,賭氣走在馬路的對麵,不理睬父親的疑惑。
- 深情的表白。
終於,紀子迫於親人和傳統的壓力準備結婚了。出嫁之前,她和父親最後一次旅行。晚春的京都,風景格外美麗。倚欄觀景,享受著父女兩人獨處的寧靜時光。紀子終於忍不住向父親深情表白:“爸爸,我想像原來一樣和你生活在一起。我什麽地方都不想去,隻要和你在一起就足夠了。我非常快樂,即使婚姻也給不了我這樣的快樂。如果你想結婚你就結吧,我隻想伴在你身邊。我很愛你,能和你在一起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拜托了爸爸,我們為何不能像原先一起的生活呢?我清楚婚姻不能帶給我更大的快樂。”父親說出了深刻的一段話:“你要在經營婚姻的過程裏尋求幸福,而這個幸福裏不包括我。因為,這是人生和人類曆史的一種秩序。結婚並不等於幸福,幸福需要等待。幸福存在於共同分享。”其實,紀子的父親並不明白,她的所愛就是朝夕相處的自己父親。
《晚春》是一部黑白故事片。電影透過許多父女相處的日常生活,及時遞上的毛巾,一碗飯,刷牙洗漱等,用細節表現紀子和父親之間融洽和諧的生活。電影裏,父親很少用特寫,而紀子的特寫比較多。畫麵上看,這兩人生活在一個屋簷下,不像父女,更像婚姻持久的一對夫妻。
晚春,這個名字起得很恰如其分。春天是萬物發芽春意盎然的季節,人和動物都是最發情求偶期。而晚春,似乎代表了漸漸的沉澱,初熟的果子,等待夏的到來。正如紀子的年齡:27歲。
電影要表達的含義,總有不同的層次。我看這部家庭倫理片,卻看出了不倫的暗流。當然,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這種暗流湧動的情感是絕不能觸礁的。於是,電影最後結局的出口,是紀子必須要出嫁,父親孤獨終老。
現在讀到博主的回複“你可以說導演是描寫一部父女親情的電影,但是他用太多的細節來描述這對父女,有些言行可以感覺出曖昧的端倪”,我似乎一下子明白不同文化圈的人對這部電影會有不同解讀,或者說就是大家對“日本文化”的不同解讀。
我不想用“誤讀”這詞,因為這是沒辦法的,而且這差別本身也蠻有意思的。
沒想到有這麽好的博客,立即加到我的書簽裏。
東方文化,尤其日本文化,有其細膩含蓄的美,不過我有時候覺得這種淒美也是建立在女性和女性家庭的血淚之上! 女孩子結婚叫做‘嫁’,好象嫁接到另一棵樹上,而女孩子家麵臨的是生離死別似的局麵,男方家則舔人進口,好不得意歡喜。
所以還是推崇平等的西方文化,要‘生離死別’,就兩家都是,誕生一個獨立於任何一個原生家庭的新家庭。老父親喪妻多年,多年來跟這個唯一的聰明漂亮的女兒相依為命,如今女兒‘嫁’走,人走屋空,太過淒涼殘忍!!!作為教授,他知書達理,尊重傳統和秩序,不會越雷池半步,更讓我難以釋懷。
謝謝博主的評論和推薦!
隻有一點我可能有不同意見,那就是我認為父親其實是明白了女兒的感情,所以才有了這樣深沉堅定的回答:‘你要在經營婚姻的過程裏尋求幸福,而這個幸福裏不包括我。因為,這是人生和人類曆史的一種秩序。’ 在這裏,‘秩序’是一個很重的用詞,父親說出這樣深沉堅定的話,其實恰恰表明了他內心深處的脆弱,掙紮,理智,責任,壓抑,對女兒複雜而深沉的愛。 證據就是‘女兒終於出嫁了。父親黯然回到家裏,開始了孤獨終老的生活。’ - 這不正常!如果父親不是同樣懷有超越父女之情的複雜的愛(至少是精神層麵的), 那麽他在女兒出嫁後除了不舍,更多應該是解脫和新生活的開始,是輕鬆,欣慰,和憧憬,但是,他的黯然和孤獨在無言中透露了一切,讓人感到人生的複雜和命運的無奈,令人心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qtg_mSOvX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