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網友
2011-04-09
16:07:46[回複] [刪除] [舉報]
當時正適改革開放初期,國門開始打開,很多西方的哲學流進,如尼采佛洛伊德什麽的,中國古典的也開始複蘇,如老子莊子啦,稀裏糊塗地讀了不少書,當時並不全懂,至今還是受益的。
因為百花齊放,還沒有被鎖定成為什麽定式,算是萬幸。”
--
以上這段評論是紅花的先生寫下的。他說的是對的。作為八十年代的我們其實是幸運的,中國從閉塞落後到改革開放,幾乎每一個階段的腳步都讓我們及時趕上。我們和共和國同呼吸共同經曆,繼往開來,與時俱進。這在我以後的章節中會提到。特此感謝。
十三,
開學
1984年9月14日是星期五,夏日清晨的陽光很溫暖,我們朝氣蓬勃,沐浴在和煦的輕風中。這一天是正式開學的日子。對於新的一天,我的日記裏是這樣寫的:
“一大早,109室的女孩子們早早起床,一起去食堂吃了飯,然後背著書包去北園上第一堂課。我的心情很激動。回想著一年前還在為理想奮鬥,還前途渺茫,再低頭看看胸前的校徽,有點不敢相信這一切的發生都是真實的。
我
抬起頭,身邊的大哥哥大姐姐們都是步履匆匆,滿臉的焦急,好像是接受什麽使命。我仿佛突然間明白韓老師訓誡的話:走進大學,不是壓力終結,而是競爭的開
始。在這潮水如織的人流裏,每一個人都肩負重擔,而我的重擔,是祖國的希望,親人的囑托,還有對未來的期望。我回身看一看身邊的夥伴,她們也投給我笑容。
我想知道,她們和我的心情是不是一樣的。”
十四, 讀書
八十年代初,N大
中文係還隻有一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所讀的課本有《文學概論》,《古典文學》,《中國文學史》的古、現、當代三冊,《外國文學發展史》等等必修課程。
翻開書本,教材保守老套沒有新意,文學指導方針基本上還是沿著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基礎,即提倡百花齊放,但是文學必須為政治服務。雖然那時
我剛進校園,但是早已經耳聞新文藝思潮,傷痕文學,北島、舒婷等詩人。。。而這些與時俱進的文學思想,不知為何,並未及時加入到課本當中去。
新
的校園環境,新的學習規律,新的讀書方式,都需要我們這些新生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從小學到中學,我們讀書很被動,說句不好聽的話,是別人用鞭子在後麵
抽著我們讀書學習,壓力來自家長和學校,前途也很明確,就是考大學這個獨木橋。上了大學後,除了分配了一個輔導員,基本上讀書靠自覺和自律。教室不再固
定,要根據不同的選修課跑不同的教室。時間上也不固定,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合理支配。上完了課,大學老師不像中學老師安排許多的家庭作業,有的甚至沒有布
置作業。有的老師隻是仰頭望著天花板講課,連板書都省略了,我都不知道如何記筆記,合著書本聽課,合著書本出來。。。有的老師更牛,根本不是照本宣科,而
是天馬行空地穿插著講,我聽得雲裏霧裏,一天下來,看看書本筆記,有的上麵空白一片。。。
再也沒有人對你耳提麵命,再也沒有人督促你起床背單詞,再也沒有焦急的目標跟隨你,再也沒有模擬考試,再也沒有班級排名次,再也沒有。。。。啊,我自由了,可是,我急死了。
開學第十天,即1984年的9月24日,我寫下了這段日記:“開學第十天了,我上了那麽多堂課,卻不知道怎麽讀書,怎麽記筆記了。一切都雜亂無章,一切都沒有計劃。上學不再是一天八個小時或者更多。大學的功課看似不緊張,但內容很多。多餘的時間沒有合理安排,都讓照相、逛街、說說笑笑、睡大覺占據了。
沒
有老師和父母從旁約束我,我都不知道自己每天昏昏噩噩怎樣在混日子。打開筆記本,上麵寫的字我一點也不認識。翻開書本複習和預習,可是老師並不按章節講
課,我看了書也沒有用。有好幾次想上圖書館,但是麵對那麽多書,不知道從何下手。那些書是怎麽排列的呀,我應該先讀哪些書呢?同寢室的小波借的書好像也不
是和功課有關聯的,都是些兒童讀物,這些書我不感興趣。。。如果這樣下去,四年的光陰不就這樣混過去了嗎?到時候我怎麽通過考試?怎麽畢業呀。不行,今天
是第三個星期的頭一天,我要製定一個讀書計劃,重新安排校園生活。第一,。。。第二,。。。第三。。。”
(在北園的林蔭小路上。。。)
回想起大學四年的生活,也許那時被年齡、眼界和心智所限,還是遺憾浪費了許多的好時光。不是想抱怨誰,即使是全國名牌大學,也缺乏對新生的心理輔導,以及
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上大課,因為對教授的仰望心理,害怕露怯,很少找老師問問題。老師上完課夾著公文包就走了,留下來的一大堆東西隻好帶回宿舍慢慢消化
和吸收;圖書館,隻有前台負責蓋章的人,沒有輔導人員教你如何選擇適合閱讀的書籍;南大圖書館應該儲備足夠的書籍,但是文科類極其有限,範圍窄,除了文學
名著和名人著作,基本上是單一的。中文係自己有一個小圖書館,裏麵也是古文研究多,現代和當代作品少。
我是後來來到美國以後,才真正接觸到沈從文、林語堂、周作人等大師的書。曾經好奇一本《金瓶梅》,N大
圖書館有,卻破爛不堪,即使是刪節又刪節的版本,隨手翻閱基本是不知所雲,對於它的影響價值、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產生哪些深遠影響更是無從所知。後來來到美
國,我偶然在一個台灣人家裏的書櫃裏發現了擺放整齊的全集,才借回家認真閱讀完,知道原來所謂的天下第一大淫書是這樣的。。。
(個人謬論):自
始至終,我認為中國教育的悲哀在於,當我們從認識第一個字母開始,就是“我愛北京天安門”。讀書不是為了這個思想意義,就是為了那個思想意義。要麽被標上
“批評性地閱讀”,要麽被冠以“讚歌式的理解”。古書,是已經蓋棺定論後的死記硬背,現代書,隻能讀當局推舉的有限製的書。比如讀魯迅,隻能是從毛主席評
價的“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先鋒,是中國的民族魂”去理解作品,至於那些和他同時代的人,則很少看的見他們的作品。沒有一個平台來比較,怎麽去認定魯迅的高大全形象呢?
所以說,談到讀書,談到教育,不得不讓我聯想到錢鍾書在《圍城》中對教育的精辟論斷:“從前的愚民政策是不許人民受教育,現代愚民政策是隻許人民受某一種教育。不受教育的人,因為不識字,上人的當,受教育的人,因為識字,上印刷品的當,像你們的報紙宣傳品、訓練幹部講義之類。”。。。在當今,更要上媒體和假新聞的當。
讀了幾本書,不代表有了知識,“學海無涯”。何況在大學時,所讀之書及其有限,隻限於文學類,隻限於國內認可的文學類,隻限於老師開列的文學類。不知不覺,我們被帶入了一個狹窄的通道,等鑽過通道,腦子裏就隻剩下被灌輸的思想和思維方式。。失去的,是自己的判斷,是自己對閱讀的理解力,是自己的思想和個性。
無
怪乎許多人變成了人雲亦雲,黨指到哪裏就走到哪裏的會發聲的工具。慶幸的是,我最後終於走出了死胡同,來到一個開闊地帶,讓我重新拾起學習和思考的能力,
有選擇書籍閱讀的能力。我知道,我的有些同學,後來在政府、黨政機關、傳播媒體工作,說起來養尊處優受人尊敬,其實也就隻能寫些報告材料,做了上司的傳聲
筒。文字,早已經失去了感情傳達的意義,隻剩下橫撇豎捺了。
我認為,讀書,不僅僅是增強知識武裝自己,更是要我們有夢想,開拓視野,插上想象的翅膀。知道自己知道的事情,知
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還有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不否定,大學的書本讓我懂得了文學的曆史,文學的重要性,但是,文學如果僅僅是幾本教科書,或者是幾
本名著,而不是廣博的海洋,它就無法讓我領略從書本以外獲得的人生的意義。
相對於理科的同學,我們文科的四年度過得還算輕鬆。有時上晚自習,一個理科生也許一個晚上都在為一到題苦思冥想,而我們卻輕輕鬆鬆讀一本小說,寫一到兩千字的讀後感就可以交差。
在
大學,亂七八糟的書也讀了不少,除了幾本西方哲學、美學,以及三毛對我的人生產生過深遠影響,瓊瑤等那時熱門暢銷的閑書充其量不過是打發時間,讓我對愛情
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剩下的,幾乎就是為了應付老師羅列的書籍目錄,為完成任務必須在指定時間內讀過的書。真正對自己胃口的書讀的少,也不知道究竟什麽書對
我胃口。這就是我不知道我的胃口在哪裏的悲哀。
真
正喜歡讀書,是大學畢業後,是來到了美國以後,是生養完小孩子以後,是等到不再為生計奔波的時候,是四十歲以後。。。讀書,成了我的習慣,讀書,讓我有了
夢想,讀書,讓生活變成了享受。。。我不再專門為了讀書而讀書,我不偏食,我讀各種各樣的書,甚至“不求甚解”,那又何妨?我不用交作業,也不用再為老師
批閱的A或B或及格擔心睡不著覺了。
大學一年級,班級組織活動去燕子磯玩兒,我,小林,培培,蘇進在江邊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