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想起還是心有餘悸。想象下漆黑夜晚在狹窄高聳的山間林道上快速飛馳,而轉角無窮無盡,不知當時為何能極其鎮定?
一覺醒來,已是滿室的陽光。熊野古道山穀裏平和清澈的早晨。
這是一家位於熊野本宮的叫蒼空旅店的小客棧。隻有4間房間的小型民宿。異常之幹淨。
一對年輕的夫婦在經營著此民宿。約定的早餐時間走到餐廳,已有純粹和式早餐準備就緒。
望窗外望去,可以瞥到早晨柔和的陽光。讓人神定氣平的模樣。
說餐廳,其實是個活動中心。除供應早餐外,有電腦,旅行資料和免費咖啡,茶水供客人休憩。
民宿的外貌,一幢嶄新的平屋,坐落在青山環繞的山穀溪流之間。
旅店老板為我們送行。從昨夜黑暗中迎接我們泊車至到今天殷勤相送,細微之處麵麵俱到。
就仿佛剛從一個當地的朋友家出來,我們把車開到了3分鍾路程外的本宮大街。
停車場邊的熊野川,正是幹枯季節。卻依舊可見河川,山脈之遼闊。
本宮町,就是熊野本宮大社的所在地。年輪歲月,已是滄桑已過。然而在小鎮行走,古時場景若隱若現。。
新設的《世界遺產熊野本宮館》也與周邊氣氛渾然一體。 大量使用的當地木材:檜木和杉木配以大塊玻璃,傳統中見現代神韻。
這樣的建築,有青山和藍天的承托,更是錦上添花。
好了,說說這聖山熊野的事。被雄偉而又神秘自然環繞的熊野,從遠古時代起一直被譽為是各方神仙聚集之地。
祭拜這些菩薩化身的神 (日語裏叫熊野権現)有三個神社。即:「熊野本宮大社」, 「熊野速玉大社」和「熊野那智大社」,
統稱“熊野三山”。平安時代中期,“神仏習合”開始在日本流行,本宮大社的神是阿彌陀如來,速玉的神是藥師如來,那智的神是千手觀音。當時“淨土思想”已深入人心,而熊野則是被認為菩薩居住之聖地。為了追求這極樂淨土,洗涮自己的罪愆,人們踏上了熊野參拜之遙遠征途。
神仏習合(しんぶつしゅうごう),日本固有的神祇信仰和佛教信仰合二為一重新構成的宗教信仰。所謂神祇信仰,與純神道,原始神道同樣為日本的古神道。這是佛教傳來之前早已存在的原始神道。主要內容是提倡自然崇拜,神靈崇拜。我們在日本看到的神社,鳥居(像中國華表的那類)就是這類古神道的象征。神佛習合後,奈良時代起在神社邊上開始建立國家級的神宮寺,到平安時代則廣泛流行。
離開本宮大社500米之處的大齋原,是熊野本宮大社的原址。明治22年(1889年)的一場大水災使得其12棟神社建築被水衝走8棟,僅剩的4棟則遷移到現在的新址。
好,接下來我們開始我們的朝聖之路。先坐車到6公裏之外的半山腰發心門王子處。 這一段是屬於熊野古道的中邊路段。
紀伊半島南部的熊野古道,是指從三重,奈良,和歌山和大阪府去熊野朝聖之路。大致劃為五條線路:紀伊路(窪津王子ー田辺)、小辺路(高野山ー熊野)、中辺路(田辺ー熊野)、大辺路(田辺ー串本ー熊野)、伊勢路(伊勢神宮ー熊野),除紀伊路之外,另四條在2004年都被入選世界遺產。
江戶時代所描繪的熊野中邊路(圖借用本宮大社HP)。位置與現在無異。我們早上過來時車就停在右邊彎曲的熊野川邊上)。
發心門王子出發點。所謂王子是指以前皇室或達官貴人朝聖熊野神社時,路途中所建的各式可做朝拜儀式的簡易設施。有些僅為一塊石碑。多以童子形象出現。以神的孩子們的身份指引參拜修行者們走向熊野神社,也保護他們的安全平安。
開始進入古道。我們選擇的2-3小時的路線是行走熊野古道初心者的入門級。其中不少路段鋪設平整。
穿過高原村落,爬上山麓,,遼闊的群峰迎麵而來。這氣勢還是相當有衝擊力。
在杉樹森林間穿梭。空氣中充滿樹木的清香。從遠至近,從上而下。整個身體被自然的澄淨覆蓋。
然後是蘆花,日本列島隨處可見的植物。秋天寒風襲來,直至整個蠻長的冬季,悲愴且孤傲地在風中飄曳。
途中可見廢棄的建築。陽光燦爛的正午,明晃晃的光線照在陳年的窗戶上,是溫暖的瞬間!然而已是人去樓空的落寞。
殘雪依稀可見。深山裏氣候變化隻是翻雲覆雨之事。
進入石板路。在無窮無盡的森林中徜徉。路邊有石碑:蘇生之林熊野古道。
10世紀初(延喜7年,西曆907年),宇多太上皇從京都過來最初朝拜熊野後,從此從貴族到平民之間,熊野信仰廣泛流行。曾經有個描繪去熊野朝聖的狀況是“蟻の熊野詣”,就是朝聖信者如螞蟻般多。
三重縣立博物館移動展《巡禮の道 伊勢參宮と熊野詣》上的資料。蟻族這個詞看樣子從遠古就有了。
當然,熊野的參拜地位總還是排在日本最大神社伊勢神宮之後。從中世紀到近代,日本的說法是「伊勢に7度、熊野に3度」。
就是一生中必須去伊勢神宮拜7次,去熊野拜3次。
從石板路變成落葉路。有盤結的樹根在土路上交錯迂回,腳感紮實堅硬。
來到了叫近露的村落。有滿山的茶田。遠處是果無山脈的連峰。
海拔1000米以上。雖是隆冬季節植被卻也斑斕。設想到了春天或秋天,滿山的櫻花或紅葉該是如何的仙境般的世界。
高山上的村落,有村民們在茶田裏勞作。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後。"王維的《新晴野望》裏的意境在眼前若隱若現。印象中狹窄的島國應該是人口密集,土地稀少的。而實際上無論是偏僻之鄉還是大城市郊外,到處可見空曠的原野。地平線和天空連為一體的通透感,讓人身心極度愉悅超脫。
橫跨和歌山及奈良縣兩縣的果無山脈,最高的冷水山也僅為1262米, 相比其他高峰來說可謂無足輕重。然而對於一個偽登山者來說卻是恰到好處。輕輕鬆鬆的爬到山頂眺望,隻見蒹葭蒼蒼, 鳥鳴山幽。林子深處更有山裏人家。寧靜致遠的極點。
雖是年末冬季,卻溫暖入春。正午光線的強烈照射,從這些手機所攝相片裏可見一斑。
年紀的增長,我的身體反應似乎越發敏感, 離不開藍天,離不開陽光。陰天或梅雨季節會感覺缺少元氣。
從發心門到本宮大社6公裏的徒步,沒有名刹古寺。除了在沙露村落處眺望群峰外,大多數時間是默默地在森林中行走。
實際上遠古的修行和冥思者們,就是在這種極度寂寞和苦行中尋找極樂淨土。現在我們跨過小橋看到了一個叫“三軒茶屋”的休息站。在木凳上兩人坐下休息。再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就可到達目的地本宮大社。
山上下來,從後門走進大社。正逢除夕前日,神社一片忙碌,正在為在為除夕之鍾和新年的的“初詣”做準備。
而進入正月假日的燒香客也人來人往,熱鬧異常。大多數人是直奔大社而來,像我們這種徒步古道的人數還畢竟有限。
這裏是熊野本宮大社。其實上熊野派別的神社在全國約有3000家。而熊野三山(本宮,速玉,那智)以及山形縣和長野輕井澤的兩家總稱為“日本三熊野”,是日本熊野信仰的中心。
香客多是有備而來,有秩序的排隊後,作拜,合掌。園內人數不少,但極其安靜且幹淨。做法事之地,唯有肅穆莊嚴才能靜下心,靜下心的參拜才有實際意義。
庭院內的八咫烏郵筒。 八咫烏是神武東征時,高皇產靈尊送給神武,用來引路的三足太陽鳥。東征,是神武從熊野國大和國(今奈良一帶)的路線。神武則是日本神話《古事記》的初代天皇。
回到大社進門處。再從森林包圍的表參道下山,便是本宮大社山的總進口處。隨便一說,熊野本宮裏的主祭神是家都美禦子大神,據說是從唐朝天台山飛來。10多年前我去過浙江天台山國清寺,回想起來浙江天台,三門一帶的景物與此地確有幾份相似。隻是印象中10多年前的天台山周邊環境已非常破敗和世俗。而當時天台上的寺院裏則是個與院外恍若隔世的幽深世界。。
黃昏前,移動到一小時車程外的勝浦小鎮。恰巧住宿民宿就在車站附近,這條鐵道是以古時紀伊國名稱命名的紀伊鐵道。
冬天的黃昏, 大阪駛來的南紀特快white view短暫停車後,向終點站新宮駛去。若明若暗中,有黃色車燈的餘光閃過。
在冬日小鎮徘徊。看到邊上酒店的天然溫泉入浴價格隻要500日幣(30元),租車一天3675日幣(約200元)。比關東要便宜的多。
小鎮人口稀少,鐵道橫跨小鎮中心。走過鐵軌見有基督教堂。日本的漁港小鎮,基督教似乎非常普遍。
來勝浦鎮主要是為了攀登那智山上的那智神社。然而海邊小鎮的夕陽卻出乎意料的絢麗。
從這裏的船碼頭有專用渡船把客人接到對麵酒店。酒店是在中心的島嶼上,名叫中島酒店。
半島的背景裏可見重重疊疊的山脈群峰。想起經三重縣翻山越嶺到達和歌山境內的熊野古道地區時的情景,我們應該就是從山那一邊過來的吧。
兩人在冬季暮色的碼頭區域徘徊,偶有車人掠過。海鷗不間斷的發出此起彼伏的戲水聲。一點點,身處天涯海角的時空感覺。
寒冷和饑餓開始襲來,往街中走去。在一家牛排店品嚐到了當地著名的熊野牛排。一口下嘴,兩人同時驚呼:好吃!
雖懷著虔誠之心千裏迢迢來聖地探訪。但偽信徒的本質一目了然。本應該吃吃素齋淨化心靈。但在一頓垂涎欲滴的上等牛肉前則迅速繳械。
翌晨,趕往那智山的大門阪。從這裏有個一小時30分的登山線路。空山鳥語,萬裏無雲的美好早晨。
山上若還有寶物的話,那更是無與倫比。
全長600米的石板路,滿載著往年的記憶和痕跡。可以想象古代修行者們從這裏經過關口往山頂攀登時的場景。800年的古杉樹,名為“夫婦樹”,挺拔參天。見證著每一個從這裏走過的參拜者們。一代消失了,另一代又來了,彈指間800年已逝。而我們隻是這走過的無限人群中的一份子而已。
紅色橋梁名為振ヶ瀬橋,象征著俗界和聖地的分界線。往前走便是聖地之境。右邊照片是半山腰上的実方院遺跡。中世時代,上皇,法皇等來熊野尋訪時的宿泊之地。
冬天的庭院有些枯澀,但看得出和式庭院是非常精致。裏側廂房被用做茶寮。可喝飲料和用簡餐。 兩人買了咖啡在庭院內的長凳上休憩拍攝。正午的陽光非常之暖和,坐在庭院裏幾乎不想起身移動。比起苦行憎的修行者,我們就完全是遊山玩水逍遙派。
從茶寮望出去,隔街的房屋觸手可及。下麵是狹窄的商店街。整個熊野古道裏就這片有個體商鋪群。地形宛如山城的街道。
終於到達那智大社。 2大紅色鳥居沿階梯而建,緩緩而上,氣勢澎湃。大社的全景照片有些難拍,下麵借兩張過來看下。
右邊是熊野那智大社官網上的園內案內圖。那智神社的源由來自那智山飛落而下的瀑布(那智大滝)。那智瀑布作為原始崇拜的象征,當地人奉為生命的源泉。另一個特點是明治時期神佛分離法令頒布後,熊野本宮和速玉大社的佛堂都被撤除,而那智則保留了觀音堂“如意輪堂”。
香爐燒得正旺,祝願和祭拜用的護摩木(護摩木GOMAGI)整齊地堆放著,100日幣一套的價格(6元)完全的便民價啊。
話說到這裏不得不說,大多數日本的神社寺廟裏,很少有銅臭味。以前記載的商業氣氛濃厚的日光中禪寺是個比較罕見的例子。
從那智神社裏眺望到的山景。天氣正好,和歌山的連峰在冬季依然鬱鬱蔥蔥的樣子。
神社的後院是著名的青岸渡寺。屬天台宗派的寺院。也是神佛習合時代的產物。
青岸渡寺,名字本身已是詩情畫意。它是天正18年(1590)由豊臣秀吉再建,屬於桃山時代的最古的建築。、堂高18m,與山後的那智瀑布大滝落口高度正好相同。也就是說青岸渡寺本堂和那智瀑布是相對應的。
未經裝飾的寺廟,年份的滄桑曆曆在目。 如今能看到如此複原卻功能齊全的寺廟已不是見容易的事。
每一根柱樑和木雕上都是世紀風雲的濃縮。懷古之情悠然而生。
山頂的寺院裏總有無限的光線射來。比較起當時人們辛苦的朝聖,現在的我們更是以觀光的心情來享受神聖的體驗。
當然遠古的花山法皇之類的西國巡禮一定是是前呼後擁,會被服侍得一絲不苟。像前麵精致的実方院遺跡就是供達官貴人們休息住宿的。而像蟻族一般的百姓修行者才是真正的苦行憎。
晴空萬裏的熊野山麓,不知何故人在山上徜徉感覺心情極度愉快。
可瞭望瀑布的三重塔,1972重建的。400年以前的老塔則早被焚燒而盡。
走過538台階的“鎌倉積みの石段”,據說是建久4年(1193年)源賴朝為振興那智大社香火捐錢所鋪。
遊人不多,兩人心靜神定地在石板杉樹林間下山,正是午後的沉靜,聽得到林中鳥鳴的聲音,聞得到森林的清香。
下得山來,遠處可見那智瀑布,但手機所拍畢竟缺乏氣勢和美感。
而青苔牆上的青岸渡寺的標誌則奪人耳目。平安時代中期第65代天皇華山法皇(968年-1008年)西國33處巡禮的首站,1000年後參拜人群還是連綿不斷,可想而知,天宇乾坤間,世事已是翻天覆地。而不變的隻有人的靈魂和精神。
世紀遺產,元氣的power spot 那智山 。在新年到來之前帶給我們足夠的力量和勇氣。
無疑,這是一次難忘的精神人文之旅。
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