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葉散人

以前寫過日記,給自己看。如今弄個博客,給自己也給大家看。世界真奇妙!
個人資料
正文

三線人以及後代 17年大移民 (轉載)——1

(2013-02-03 20:36:06) 下一個
三線人以及後代 17年大移民
 
 
2007年09月25日 20:03
 
 
 
 
 

  從1964年開始的一場浩浩蕩蕩的戰略轉移,造就了近17年的大移民。數以千萬計的熱血男女,懷著為中國國防軍工事業奉獻青春與生命的熱情,從上海、沈陽、哈爾濱、吉林、北京、青島等等工業重鎮來到窮鄉僻壤,蒲公英般在深山裏紮下了根。40多年過去之後,他們老邁的身軀已經放棄了對故鄉的眷戀,而標誌著他們壯舉的子女們,卻承受著來自三線建設戰略調整的重負,以及,曆史對他們的遺忘。

  獻了青春獻終生,獻完終生獻子孫

  本刊記者 孫曉筠 發自 甘肅 吉林 重慶 貴州

  在1964年至1980年的16年間,國家在三線地區13個省、市、自治區投入了2052.68億元巨資(占同期全國基建總投資的39.01%,超過1953年至1964年全國全民企業基建投資的總和)。幾百萬工人、幹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上千萬次的民工建設者,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建起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

  ——陳東林《三線建設——備戰時期的西部開發》

  很多我們以為已經成為曆史的人和事,其實一直都還是存在著的現實。

  從1964年開始的一場浩浩蕩蕩的戰略轉移,造就了近17年的大移民。而與傳統意義上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不同,“三線移民”遵從“靠山、分散、隱蔽”的方針,倡導了一種“好人好馬進山來”的精神,從東部沿海及北部工業城市,調動大批人力、物力往西部偏僻深山裏轉移。在為我國國防軍工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之外,近17年來的2052.68億元的投資,也使三線建設帶動了地方經濟甚至是城市建設。

  不可回避的是,三線建設由於過於分散,過於強調隱蔽性,使得幾乎所有的三線企業在轉向市場經濟之後,都或多或少出現了問題。其中由於“企業辦社會”及複雜交通造成的成本浪費,使大批三線企業在進入市場之後完全失去了競爭力。為此,大批三線企業或搬遷,或合並,或破產,或重組,或轉讓,或倒閉,都逐漸從曆史舞台上消失了。

  與此同時,由於特定的曆史時期造成的“三線人群”,卻並沒有因為80年代開始的對三線工程的調整而消失。

  當年的“好人好馬”,幾乎全都懷著為中國國防軍工事業奉獻青春與生命的熱情,從上海、沈陽、哈爾濱、吉林、北京、青島等等工業重鎮來到窮鄉僻壤。數以千萬計的熱血男女,蒲公英般在深山裏紮下了根。40多年過去之後,他們老邁的身軀已經基本上放棄了對故鄉的眷戀,而標誌著他們紮根三線壯舉的子女們,卻承受著來自三線建設戰略調整的重負。

  “獻了青春獻終生,獻完終生獻子孫”是三線建設者對自己悲涼的評價,40年光陰飛逝之後,他們不得不在麵對自己的兒女甚至是孫子們時,臉上帶著愧疚。

  三線建設不僅是新中國處在各強大敵對勢力包圍下的一場偉大的成功的自我救贖,也在客觀上造成了新中國第一次對西部的開發。因承擔國防和軍工任務而始終神秘的“三線人”,從某種角度上,也許可以成為今天西部大開發可借鑒的案例。

  任何一個因人為的動作而構成的曆史事件,最終都會還原為人本身。不管他們今天身在何處,以何種形態生存與生活,都無法去除自己身上深深的“三線”烙印。我們尋訪這個群體,不僅僅是想呈現他們的一種生活狀態,更是希望藉此對這個龐大的特殊曆史群體以及被這個群體影響的地方經濟、文化、社會形態做出探知。雖然年輕一代的“三線人”中不乏超越了個人命運的卓有成就的人物,但是在平均一個工廠就有上千下崗工人的現實中,殘酷的生存問題更現實,也更普遍。

  記者走訪了甘肅、重慶、貴州等三線重地,它們呈現了當年三線工程的三種不同現狀:或等待政策性破產,或合並搬遷異地,或完全破產消失無蹤影……離開或留在當地的三線人及其後代們,幾乎沒有一個人質疑過當年的“三線建設”的政策與其達到的國防戰略意義上的效果,但又全部都在為自己現實生活的窘迫而後悔。這些“三線人”與他們身處其中的,過去龐大輝煌而如今又破敗荒涼的廠區一起,為我們揭開三線建設的神秘麵紗,顯露出令人尷尬的真實來。

  (第一部分)三線概念的多學科標識(這部分以邊欄形式安放在右頁旁,從始至終)

  地理學(建議用地圖方式,將三線與實際的八省一市用色彩標明出來,並結合其下數學部分給出相應的數據標識)

  三線是1964年至1978年那個特殊年代,由中國大陸的國境線依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即受外敵侵襲的可能性)向內地收縮,劃三道線形成的地區。從地理位置上說,“三線”是指山西雁門關以南、廣東韶關以北、京廣鐵路以西、甘肅省烏峭嶺以東的廣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陝、甘、寧、青、晉、豫、鄂、湘、粵、桂等30個省、市、自治區以全部或部分地區。但實際上,三線建設的重點是八省一市,即:雲南、四川、重慶、貴州、陝西、甘肅全境以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區。

  曆史學

  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一文中指出:新的工業大部分應當擺在內地,使工業布局逐步平衡,並且有利於備戰。

  1964年8月2日夜,在北部灣,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艇發生激戰。8月4日,海戰進一步擴大。早在4月就已製定了擴大侵略越南戰爭的“37號作戰方案”的美國,立即抓住這一機會,派出第七艦隊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越南戰爭的戰火燃到了中國的南部邊界。

  同年8月17日、20日,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兩次指出,要做好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的準備。他說,現在工廠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區,不利於備戰。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戰略後方。這次會議決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設三線,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證。第一線能搬遷的項目要搬,明後年不能見效的項目一律縮小規模。於是,調整後的“吃穿用+三線”的“三五”計劃指導思想再度發生變化,三線建設的戰略決策終於確立。

  10天後,8月30日,鄧小平批示將報告印發中央工作會議,以後又發給各中央局、部委、省委執行。從時間和內容看,這份報告可以說是確立三線建設決策的第一份,具有重要意義。

  10月30日,中央工作會議通過並下發了國家計委提出的《1965年計劃綱要(草案)》。其導思想是:“爭取時間,積極建設三線戰略後方,防備帝國主義發動侵略戰爭。”提出的三線建設總目標是:“要爭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縱深地區建立起一個工農業結合的、為國防和農業服務的比較完整的戰略後方基地。”

  上世紀80年代,中央基於對形勢的正確判斷,提出“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方針,對三線企業采取“調整改造,發揮作用”的一係列重要措施。在幾乎17年後,曾經工程浩大的大小三線建設性移民,開始了搬遷。隻不過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回遷動作,選擇一個合適的地點、爭取經費以及找準項目,成了新時期三線人的工作重心。

  數學

  從1964年到1980年的17年間,三線建設累計投資約2000億元,建成大中型骨幹企業和科研單位近2000個。

  在交通閉塞、經濟薄弱的內地修建公路25萬公裏,修通了成昆、川黔、貴昆、湘黔、襄渝、太焦、焦枝、枝柳、陽安以及青藏路西寧至格爾木段等10條鐵路幹線,總裏程約8000多公裏。

  建成了軍民品重大科研生產基地45個,各具特色的新興工業城市30個,初步形成了包括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核能、航空、航天、兵工、電子、船舶工業等門類比較齊全的戰略後方基地。其中僅軍工部門的工程技術人員約20萬名。

  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0年前,中央、地方和企業共投入140多億資金,完成了200多個調整搬遷項目,共計遷出職工25萬人。這項工作到今天已經基本停止,沒有遷出的工廠與職工,不計其數。(以上數據來自1998年國家計委事主任甘子玉《輝煌壯麗的曆史畫卷》一文)

  語言學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薄一波《一次重大的經濟戰略調整》:我很讚成給為三線建設“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三獻人”譜寫頌歌的倡議。

  “分散、隱蔽、靠山”

  ——三線建設選址原則

  “好人好馬進山來”、“先生產後生活”

  ——三線建設口號

  物理學

  地方三線:1964年10月,毛澤東在一個報告上批示“一、二線省市也要建設自己的第三線,這是一個長遠的戰略問題,現在不為,後悔無及。”於是,一個遍及全國的“小三線”建設高潮與大三線建設同時興起。按照中央國務院批準的小三線建設規劃,1965年至1967年的3年內,國家投資20多億元,在各省、市、自治區建設了200多個地方軍工廠及配套的戰略後方基地。主要生產半自動步槍、槍彈、手榴彈、地雷、迫擊炮、迫擊炮彈、炸藥和火工品等,用以裝備地方部隊和民兵。小三線的地方軍工廠一度成為我國生產團以下輕兵器的主力。

  新興城市:攀枝花、六盤水、十堰、金昌四市都是伴隨三線建設而新建立的。現在成了以鋼鐵、煤炭、汽車和有色金屬為主導產業的新興工業城市。

  三線建設與三線調整也帶動了一批中小城鎮的蓬勃興起。新建公路、鐵路的通車,礦產資源的開發,現代工業的布點,使建設項目所在地的古老城市煥發了青春。這些城市有:德陽、自貢、樂山、綿陽、瀘州、廣元、遵義、安順、都勻、凱裏、曲靖、寶雞、漢中、銅川、天水、洛陽、平頂山、南陽、襄樊、宜昌、孝感、侯馬等市。

  重慶、成都、貴陽、昆明、西安、蘭州、太原、西安、銀川等中心城市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據不完全統計,1965年至1980年,國家在這些城市安排重點建設項目188項、投資137億元。

  統計學(建議用簡單表格方式處理這一部分內容)

  中國航天工業

  有130多個三線企事業單位,創業於上世紀60至70年代,分布在滇、黔、川、桂、鄂、湘、陝、豫、渝等省市區,有一支10萬人的科研生產隊伍,形成了以6個大型基地為骨幹的航天科技工業戰略後方。

  航空工業

  天達航空工業總公司 始建於上世紀60年代中期,是一個主要生產運輸飛機的航空工業大型科研生產基地,國家大型企業和國家機電產品出口基地。

  貴州航空工業集團 是國家首批大型企業集團試點單位。是以殲擊教練機、汽車為龍頭產品,以資產為聯結紐帶,具有規模經濟的軍民結合型經濟聯合體。擁有緊密層單位57個。

  成都飛機工業公司  建於1958年。

  兵器三線

  1965年2月兵器工業基地建設全麵展開,首先是陵川機械廠從沿海地區搬遷到重慶,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施工、當年搬遷、當年建成、當年投產的建廠目標,受到了國務院的通報表彰,打響了兵器工業基地建設的第一炮。遍及28個省市區的小三線地方軍工廠的建設,建成了以重慶為中心的常規兵器工業生產的戰略布局,適應了戰備需要。

  重慶大江車輛總廠

  成都華西光學電子儀器廠 加入中國嘉陵集團。

  成都華川電裝品總廠 1995年從重慶合川搬遷至成都市龍泉開發區。

  四川長慶機器廠

  湖北長江光電儀器廠

  成都天興儀表集團有限公司 始建於1965年屬三線調遷企業,新址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十陵鎮。

  重慶渝州齒輪廠 1996年整體搬遷至重慶市巴南區

  重慶晉林機械廠

  四川建安機器廠 川西雅安市

  四川南山機器廠 始建於1965年從1977年開始走軍轉民道路,在成都青白江區建立分廠。

  重慶益民機械廠 榮昌縣境內

  四川西南興學儀器廠 調遷至郫縣

  重慶虎溪電機廠

  重慶陵川機械廠 有百餘的曆史八五開始從老廠重慶合川調整搬遷至成都龍泉驛區

  重慶華江機械廠 建於1966年,位於榮昌縣

  四川朝陽機器廠(長安車)

  四川山川機械廠

  重慶青江機械廠

  湖北江山機械廠

  河南中原機械廠

  成都興光機械廠 始建於1965年,於1991年由華鎣山搬遷到成都郫縣。

  重慶明佳光電儀器廠

  四川金都光明儀器廠

  湖南紅日機械廠1966年建廠,1991年列入國家八五三線調任計劃,於1997年從邵陽調遷到嶽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湖南華南光電儀器廠 始建於1970年

  重慶華光儀器廠 1991年完成搬遷

  河南中南光電儀器廠

  湖北華光器材廠

  洛陽北方摩托車廠

  河南中原特殊鋼廠

  湖北華中製藥廠

  重慶鑄鋼廠  位於江津夏壩

  重慶紅宇機械廠

  四川江華機器廠

  河南紅宇機械廠

  核燃料

  上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在我國“大三線”地區建成了一批核燃料生產基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工業體係。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