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侃詩詞的“五層境界” (中)
詩詞水平達到“粗通對仗境界”的人已經了解詩詞中對聯、對偶的對仗現象,並會有意運用到詩詞中。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在上下文中使用同類型性質的字、詞、詞組或句子互相配合。從語文的角度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數詞對數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等。比如“上對下”,“黑對白”,“天對地,雨對風”,“春對夏,秋對冬”,“人間清暑殿”對“天上廣寒宮”,“兩岸曉煙楊柳綠”對“一園春雨杏花紅”。“秦嶺雲橫,迢遞八千遠路”對“巫山雨洗,嵯峨十二危峰”。像“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就屬於對仗十分工整的對子。私下以為每個漢語為母語的和學習漢語的人隻要掌握了《語文基本知識》,就可一窺和領略漢語詩詞中獨有的對偶對仗的奧妙優美和博大精深。
當然,從這裏開始,詩詞曲賦這潭水開始深了起來,開始講究追求格律中的用韻和平仄。非專家學者或真正的詩詞玩家一般就到此卻步了。舉個例子,“唐詩對宋詞”,看上去唐朝對宋代,詩對詞,行不行。老百姓都說行,挺好啊。專家學者和資深玩家說了:不行。因為“唐詩”發音是“平平”,而“宋詞”發音是“仄平”,就“走韻”了,因為按詩詞格律要求,對仗的上下文要平仄對仗,即上平下仄,上仄則下平。所以唐詩可以對宋史,就即是文字對仗,又符合格律要求了,因為“宋史”發音是“仄仄”,和唐詩的“平平”正好平仄相對,也就是“入韻”了。
第三層境界是“知曉格律境界”
此一層是在第二層“粗通對仗境界”的基礎上,開始懂得並講究詩詞格律、平仄規則,從而使得詩詞的內在音韻質量提高,漸漸進入詩詞專家、大師級別。
好詩詞不僅要求詞匯優美,內涵豐富,品味高尚,更要求盡量符合詩詞格律四大要素——用韻、平仄、對仗、字數——的要求。文字對仗上麵已經簡單說過了,而字數要素也好理解,五言絕句就是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字,七律即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至於詞則嚴格按詞牌規定字數,如《如夢令》和《甘州曲》是都33字,《相見歡》和《烏夜啼》都是36字,《點絳唇》是41字,《浣溪沙》是42字,《菩薩蠻》和《卜算子》都是44字等等。寫詞人就得嚴格依照詞牌規定的句數和每句字數、平仄、押韻等格律,來選字用韻,把字填進詞調中,所以,人們常把作詞說成填詞。
那什麽是用韻和平仄呢,就是一首詩詞不僅要講究文字內容對仗的工整,而且要押韻,要講求用韻和平仄。就是懂得和使用一陰(陰平)二陽(陽平)三上(上聲)四去(去聲),會弄什麽“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七律),或"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五言)。
哎呀嗎呀,打住打住,趁大夥兒頭還沒暈的把手機扔掉前,趕緊解釋。(俺故意的,這年頭,弄得雲山霧罩、高深莫測的,方顯得有學問不是?俺還指望拿這篇玩意兒去混個國務院專家津貼呢)
咱們日常說話發音,分四個聲調,學術上稱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比如“媽麻馬罵”……。停!等一下,先下課,嶺南同學們先回家吧,你們嶺南文化發展忒邪乎,居然有九個聲調,沒法跟你們交流詩詞四聲用韻。平時俺們說一,你們說鴨,俺們說二吧,你們偏要說一。俺們說五,你們說母,俺們說九,你們放狗,俺們說十,你們說蛇(知道你們愛吃這些動物,可也別這樣啊。逗廣東朋友們一樂。其實,有學術研究表明,嶺南話中其實保留了一些現代北方普通話地區已經失傳了的古人的漢字發音。)
用老百姓的白話解釋吧。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就是“平上去入”四聲。“平上去入”這四個字好玩的很,它們既表示漢字普通話中的四聲,又自己本身是“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大夥兒試試吧,發不出來的同學重新去家門口的小學報名學習普通話去)“媽麻馬罵”(陰平)(陽平)(去聲)(上聲)或“平上去入”四個聲中,一聲和二聲為平音,三聲和四聲為仄音,記住:非平即仄。
詩詞曲賦的平仄組合說道太多,就此打住(潭水忒深,開始頭暈了)。有興趣的大夥兒繼續去深入研究,一般記住兩點就很好了。第一點,上下文平仄互對,意思就是上麵一句字的發聲如果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下麵一句字的發聲就該對應:
仄仄平平仄仄平。(這輩子,最恨這玩意兒。)
例:
虎踞龍盤今勝昔,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翻地覆慨而慷。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點、起碼要做到偶數(如二四六八)行押韻。(老師吩咐:押韻用的字最好用平音(“平上”聲)字!注意,絕不是說仄音字不能用來押韻,而是說用“平上”聲的字押韻,比“去入”聲的字押韻要“高大上”——大氣,豪放,高亢,敞亮。)
比如,杜甫《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一首可是千古流傳下來的詩聖杜甫的名詩。絕對的押韻,意境也絕對的“高大上”。小子狂妄,來個雞蛋裏挑骨頭:此詩略感遺憾就是韻腳都是仄聲字。了,曉,鳥,小,都是入聲,不是平聲字。豪邁氣概比漢高祖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遜了一分半分。(咦,哪裏冒出來的野小子,敢對千古流傳下來的詩聖杜甫的名詩指指點點,胡說八道,來呀,亂棍給我打了出去。)
最後再聊幾句格律就結束第三層“知曉格律境界”吧,因為有人抗議了,說一看說什麽平仄頭就暈了。其實大家知道了原來詩詞曲賦閱讀發聲背後走平仄韻律規則,就可以對那些膾炙人口又朗朗上口的詩詞即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了。格律那玩意是古往今來多少讀書人升官發財的底子,也是文人騷客用來蒙人混飯吃的家夥。李白要是不會做詩,能親近大美女貴妃娘娘玉環大妹子嗎?古今談詩詞格律方麵書籍極多,網上隨便搜索一下“詩詞格律”就好了。
格律其實是巧妙地利用了漢字獨特的發音特點,把方塊漢字優美和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這樣所做的詩詞曲賦不僅有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在內容和感情上打動感染讀者使之產生共鳴,而且音調和諧,節奏分明,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甚至讓人讀得心曠神怡,暢快淋漓,血脈賁張,有蕩胸升層雲之豪情。我有時瞎琢磨,似乎這詩詞曲賦的韻律跟咱中國人口型、舌頭、嗓子等生理結構有關。你說那老外,一天到晚不是把舌頭卷到快頂到上麵小舌頭的部位【?,?】,就是舌頭尖伸到上下牙之間給輕咬一下【θ,ð】,要不就是把個上牙使勁往下嘴唇上猛啃【f,v】,或者咬著牙咧著嘴發出“嘶嘶”的聲音【s,z】,最不人道、最嚴重違反人權的,居然讓拿尺子量口型大小發【e, æ, ai】音,拿秒表控製時間長短發【i,ei】音,實在實在抒發不出詩詞中吞天吐地王者氣概,沒有帝王範兒(如“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大風歌》)。英語可憐啊,連罵個人的fxxx都不如日本人的“巴嘎牙路”脆生????。
第四層為“博古通今熟史典”境界
先上首自己寫著玩兒的一首詩。大家別計較平仄(裏麵平仄錯的一塌糊塗),俺就怕平仄,其實心底最恨約束,押韻開心就好啦。
七律.吳越春秋
一夜白發懷父仇,
掘墳鞭屍恨未休,
剜目城門看國破,
夫差野魂遮麵羞。
臥薪嚐膽東山起,
越王稱霸帶吳鉤,
鳥盡弓藏範蠡隱,
太湖美人一輕舟。
這首詩是我把古代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爭霸曆史故事串了起來,寫著玩的。詩裏有曆史人物、故事和典故。第一句寫伍子胥因楚王迫害他的家人,抓住並殺死了他的父親和哥哥,楚王自己發兵同時通令其它諸侯國家(因為楚國是春秋五霸之一)追捕伍子胥。逼得伍子胥不得不身負血海深仇,亡命天涯,數次險遭逮捕。後來在韶關為過關一夜愁白了頭發,留下伍子胥過韶關一夜白頭的故事。後來伍子胥扶持吳國,打敗了楚國,伍子胥把楚王墳給倔開,拿鞭子抽屍骨三百鞭。報了殺父之仇。據說伍子胥是曆史上第一個掘墳鞭屍的人。詩中的第二句就是寫這段故事。
後來吳國和越國爭霸,伍子胥一直主張消滅越國,還力柬吳王夫差殺掉戰敗投降的越王勾踐,避免後患。越國的範蠡和文仲用各種計保住了越國和勾踐的命。後來,越國還施美人計把美女西施送給吳王夫差,最後還用反間計讓吳王夫差賜劍給伍子胥讓其自殺了。伍子胥臨死前讓人把眼睛給挖出來掛到城門上去,說要看著日後越國打進來滅了吳國。後來越國真的打了進來,滅了吳國。吳王夫差橫劍自刎前,羞愧地說:“我是沒有臉去見地下的伍子胥啦。”於是,以衣袖掩麵自刎。詩中第三、四句描寫這段曆史。
第五、六句中,成語“臥薪嚐膽”出處就是越王勾踐的故事,他為了蒙蔽吳國,戰敗後到吳國給吳王夫差當了兩年的馬車夫,放回越國後,發憤圖強,床頭吊個苦膽天天舔,又把床墊換成柴草,以此鼓勵自己有朝一日東山再起,滅了吳國,報仇雪恨。吳鉤是一種形似劍而彎的刀。春秋時吳人善鑄鉤,故稱。這裏泛指武器。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中寫道“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後,率精兵強將,帶吳(!)鉤,奔赴疆場,一舉消滅吳國,成就了一個新的霸主。
越王勾踐建功立業稱霸,主要倚仗兩個才華橫溢的謀略家,一個是範蠡,一個是文仲。詩的最後兩句說的是越王滅了吳國後,範蠡立即隱退消失了。後來從國外(齊國)給文仲發了個微信????,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這人麵相長頸鳥嘴,隻可共患難,不可同享福。你還是感快走人吧。”成語“鳥盡弓藏”就出自此處。文仲不聽,結果過了一段時間,被越王勾踐賜劍讓自殺了,賜的那把劍就是當年吳王賜死給伍子胥的同一把劍。據民間野史傳說,老謀深算又精明至極的範蠡拐帶了天真無知少女西施,到太湖邊開了個麻辣燙小吃店,生意興隆,範蠡一下成了有錢的土豪,上市公司董事長+CEO,沒事兒就帶美女西施到太湖上泛舟。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