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誼酒吧

欣賞你的風采,豐富我的生活, 歡歌飄在網博,笑語留在心田。 架起友誼橋梁,創建幸福樂園。
個人資料
正文

中醫的表裏層次(轉帖)

(2012-06-13 00:40:55) 下一個

中醫基礎:病位傳變

2010-10-12 18:17 【 】【我要糾錯

  病位,即疾病所在的部位。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機體的表裏之間、內髒之間,均有經絡相互溝通聯絡,氣血津液循環貫通。因此,某一部位的病變,可以向其他部位波及擴展,從而引起該部位發生病變,這就是病位的傳變。常見的病位傳變包括表裏之間與內髒之間的傳變,而外感病和內傷病的傳變又各有特點。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髒。治五髒者半死半生也。”說明了掌握疾病傳變規律,實施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1.表裏出入表與裏,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所指的病變部位並不是固定的。以整體而言,則病在皮膚、毛竅、肌肉、經絡等為外屬表,在髒腑、骨髓等組織器官為內屬裏。如以皮毛與經絡相對而言,則皮毛屬表,經絡屬裏;以三陰三陽經而言,則三陽經為表,三陰經為裏;以髒與腑相對而言,則腑為表,髒為裏。

  由於疾病表裏的傳變,意味著病邪的表裏出入變化,故疾病的表裏傳變,亦稱邪之表裏出入。

  (1)表病入裏亦即表邪入裏。指外邪侵襲人體,首先停留於機體的肌膚衛表層次,而後內傳入裏,病及髒腑的病理傳變過程。常見於外感疾病的初期或中期,是疾病向縱深發展的反映。多由於機體正氣受損,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抗病能力減退,正氣不能製止病邪的致病作用,病邪得以向裏發展,或因邪氣過盛,或因失治、誤治等因素,以致表邪不解,迅速傳變入裏而成。如外感風寒證,可出現惡寒、發熱、無汗等寒邪在表病變。若在表的風寒之邪不解,可由肌表而內傳入裏,影響肺、胃功能,發展為高熱、口渴、喘咳、便秘等症,此即由表寒證轉化成了裏熱病變。

  (2)裏病出表裏病出表,是指病邪原本位於髒腑等在裏層次,而後由於正邪鬥爭,病邪由裏透達於外的病理傳變過程。如溫熱病變,內熱熾盛,見高熱、煩渴、胸悶、咳逆等症,繼則汗出而熱邪外解,脈靜身涼,症狀緩解,或熱病疹等透發於外,以及傷寒三陰病變轉化為三陽病變等,均屬裏病出表之病理過程。

  人體表裏是相對的,而且是多層次的。所以,病變在表裏出入的傳變中,可以有介於表裏之間的階段,即半表半裏。傷寒的少陽病機,溫病的邪伏募原病機,都稱之為半表半裏,皆出現介於表與裏之間的見證,其發展趨勢既可達表也可入裏,此為其特點。

  2.外感病傳變一般而論,外感病發於表,發展變化過程是自表人裏、由淺而深的傳變。故外感病基本是表裏傳變,但內傳入裏後,亦見髒腑間的傳變。不同的外感病,其病位傳變的形式又有所區別,主要有六經傳變、衛氣營血和三焦傳變。

  (1)六經傳變六經指三陰、三陽,實即十二經脈。六經傳變是指疾病的病位在六經之間的相對轉移。東漢張機的《傷寒雜病論》,在《內經》所論外感熱病的傳變規律的基礎上,創立了“六經傳變”理論。六經傳變,實際上是對傷寒熱病六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病變規律和本質的概括。

  經脈是運行氣血的通路,能“內屬於腑髒,外絡於肢節”,把人體各部的組織器官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而也成為病邪傳播轉移的通路和病理變化反應的部位。特別是十二經脈,是經絡係統的主幹、核心部分,也成為外感病傳變的重要途徑。

  六經由表入裏傳變的基本形式是由陽入陰,即先太陽、陽明、少陽,而後太陰,少陰、厥陰的六個層次,說明陽氣由盛而衰,疾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反之,由陰出陽,則說明正氣由衰而盛,疾病由重到輕的好轉過程。若正氣不支,邪氣亢盛,也可不經陽經而直接侵犯陰經,稱為直中三陰,其中以直中少陰為多。六經的具體傳變形式尚有陰陽經傳變、表裏經傳變、手足經傳變等。另外,由於經脈與髒腑有屬絡關係,所以六經病變實際上與相應的髒腑功能失常有關。

  (2)三焦傳變三焦傳變,是指病變部位循上、中、下三焦而發生傳移變化。此三焦是人體上、中、下部位的劃分,也是諸氣與水液上下運行的通路,因而也可作為病位轉移的途徑。溫病的三焦傳變,是對溫熱病三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病變規律和本質的闡釋,由部位三焦的概念延伸而來。

  三焦傳變是溫病的主要傳變形式。溫熱病邪,多自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衛。病邪深入,則從上焦傳入中焦脾胃,再入下焦肝腎。這是疾病由淺入深,由輕而重的一般發展過程,故稱之為順傳。如果病邪從肺衛直接傳入心包,病情發展惡化,超越了一般傳變規律,故稱為逆傳。即如吳瑭所說:“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溫病條辨·卷二》)。疾病之所以順傳和逆傳,主要取決於正邪雙方力量的對比和病邪的性質。若疾病好轉向愈,則可由下焦向上焦傳變。

  (3)衛氣營血傳變衛氣營血傳變,是指溫熱病過程中,病變部位在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傳移變化。衛分是溫病的初期階段,病位在肺衛;氣分為溫病的中期,病位在胃、腸、脾及肺、膽;營分是溫病的嚴重階段,病位在心包及心;血分屬溫病的晚期,病位在肝、腎及心。

  衛氣營血傳變,一般從衛分開始,發展傳為氣分,再入營分,而血分。反映病邪由淺入深,病勢由輕而重的發展過程,稱為“順傳”。若邪入衛分後,不經過氣分階段,而直接深入營分或血分,稱為“逆傳”,反映了傳變過程漸進與暴發之不同。

  此外,衛氣營血傳變,還有初起即不見衛分階段,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而徑入氣分、營分者;亦有衛分證未罷,又兼見氣分證而致“衛氣同病”者;或氣分證尚存,同時出現營分、血分證而成“氣營兩燔”、“氣血兩燔”者;更有嚴重者為邪熱充斥表裏,遍及內外,出現衛氣營血同時累及的局麵。

  3.內傷病傳變內傷病是內髒遭到某些病因損傷所導致的一類疾病。因此,內傷病的基本病位在髒腑。

  人體是以髒腑為核心的有機整體,髒腑之間在生理上密切相關,在病理上則可通過經絡、精氣血津液等的相互影響,以及位置相鄰,而在髒腑之間發生傳變。所以,內傷病的基本傳變形式是髒腑傳變。另外,髒腑與形體官竅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係,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故內傷病也可在髒腑與形體官竅之間傳變。

  (1)髒與髒傳變即指病位傳變發生於五髒之間,這是內傷病最主要的病位傳變形式。

  五髒之間通過經絡相互聯係,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關而又協調平衡,在精氣血津液的生化、貯藏、運行、輸布等方麵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為用又相互製約的關係。因而,某一髒的病變,常常影響到他髒而發生傳變。例如心與肺、心與脾、心與肝、心與腎之間,其病變都可以相互影響。心與肺同居上焦胸中,心主血脈,肺主氣,而宗氣“貫心脈而行呼吸”。所以,疾病在心與肺的兩髒之間的傳變,主要是心血與肺氣病變的相互影響。臨床上,心運血功能失常,可以導致肺氣鬱滯,宣降失司,而見咳喘不得平臥。肺病日久,吸清呼濁功能異常,氣病及血,可致肺氣脹滿,心血瘀阻,發生心悸、胸悶、口唇爪甲青紫等症。另外,心與脾之間,主要是心血、心神與脾氣運化病變的相互影響;心與肝之間,主要是心血與肝血、心神與肝失疏泄情誌病變的相互影響;心與腎之間,主要是心腎陰陽不交與精血虧損病變的相互影響。於此可知,由於兩髒之間生理功能的聯係各不相同,所以其病理傳變情況也各不一樣。

  (2)髒與腑傳變是指病位傳變發生於髒與腑之間,或髒病及腑,或腑病及髒。其具體傳變形式則是按髒腑之間表裏關係而傳。如《素問·咳論》說:“五髒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這是由於心與小腸、肝與膽、脾與胃、肺與大腸、腎與膀胱等表裏相合髒腑之間,有經脈直接屬絡,從而使病氣得以相互移易。如肺與大腸表裏相合,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髒腑氣化相通,大腸得肺肅降之氣而後傳導排便。若肺氣壅滯於上,肅降失職,則可致大腸腑氣不通而發生便秘;而大腸實熱,積滯不通,亦反過來影響肺氣的肅降,從而發生氣逆喘咳。故肺病可傳至大腸,大腸病又可累及於肺。他如心火移熱於小腸;小腸有熱,循經上熏於心;脾運失職,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食滯於胃,導致脾失健運等等,均為髒腑表裏相傳的疾病傳變。

  應當指出,髒腑表裏相合關係的傳變,並不是髒與腑之間病位傳變的唯一形式,如肝氣橫逆犯胃;寒凝肝脈導致小腸氣滯等,雖是由髒傳腑,但不屬於表裏相合傳變。

  (3)腑與腑傳變即是指病變部位在六腑之間發生傳移變化。六腑生理功能各有不同,但都參與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傳導和排泄,以及水液的輸送與排泄,並始終維持著虛實更替的動態變化。若其中某一腑發生病變,則勢必影響及另一腑,導致其功能失常。如大腸傳導失常,腑氣不通,下遊閉塞,則可導致胃氣上逆,出現暖氣、嘔惡等症狀;若胃中濕熱蘊結,熏蒸於膽,則又可引起“膽熱液泄”,而出現口苦、黃疸等症。可以看出,任何一腑的氣滯或氣逆,均可破壞六腑整體“實而不能滿”、“通而不宜滯”的生理特性,從而使病變部位在六腑中發生相應的傳變。

  (4)形髒內外傳變包括病邪通過形體而內傳相關之髒腑,及髒腑病變影響形體。

  外感病邪侵襲肌表形體,由經脈傳至髒腑,是內傷病發作、加重的重要原因,有關內容已在表裏傳變和外感病傳變中論及。如風寒之邪侵襲肌表,客於皮毛,然後內合於肺。至於其內合於肺的機理,則是“外內合邪”。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因已有過食寒涼生冷飲食,損傷脾胃陽氣,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相當於胃的中脘部),胃寒陽衰,可通過經脈影響於肺,而致肺陽不足,宣發失職,若再有風寒之邪外襲,則因肺陽虛衰,衛外功能減退,因而客肺而發生咳嗽、喘促等病變。

  某些形體組織的病變,久則可按五髒所合關係,從病變組織傳入於本髒,而發展為內傷病證。反之,病變可由髒腑傳至經脈,亦可反映於體表。如《靈樞·邪客》說:“肺心有邪,其氣留於兩肘。”說明心肺有病亦會通過其所屬經脈,並在其循行的形體肌表部位反映出來,而出現胸痛、兩臂內痛等症。臨床上,五髒病變通過經絡和精氣血津液等影響及五體和官竅,亦是常見現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