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相處的學問之二
(2009-05-15 17:07:37)
下一個
與人相處需要
"拿得起,看得破,放得下”
"拿得起,看得破,放得下"。這九個字是毛澤東送給羅榮桓人格品質的評價。
這三句話本應該是說人對事物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無私寬闊的胸懷,高瞻遠矚的世界觀以及高尚的情操。有如此人格的人,無論什麽條件下都會坦蕩自如,受人尊敬。
如果以此與人相處,就不會斤斤計較對方的為人處事的思維方式,也不會即使對方做事的結果與自己的意願相違背的時候而耿耿於懷了。少了在心裏的積怨,與人的關係也就更融洽了。
這幾個字,細想起來是中國宗教關係上,儒,釋,道三教的共和,以人性的視角來看,也是人生智慧的精髓。
具體的解釋就是。
“拿得起”是儒學的思想,一種積極的入世精神。“拿”是“手”的“合力”,所以首先要有帶領人才的領導力,號召力和團結人的組織能力,這需要極好的人際處理關係;其二,"從哪拿,拿到哪”,是一種判斷力,對人才的識別和對每個人能力的合理運用,做到知人善用,我們可不要學諸葛亮的揮淚斬馬謖。判斷力也是遠見和決斷的能力。與人相交沒有遠見就會看不到一個人的潛力,未來發展的能力容易錯失一個有能力的好朋友。一個英明果斷的人才會力挽狂瀾,有幫助,挽救別人的能力,自然容易獲得別人的尊敬和愛戴
“看得破",是釋(佛教)的核,即“無常和無我”,是事物的本性,明白了這一點,便有了“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的平常心。從而超越失望和痛苦。
另一個方麵
看得破,還有看得開,看得遠的不同一般的遠見卓識的意思,站得高看得遠,不會被眼前的蠅頭小利所困擾。就是與人相處,即使處在極其不利被動的情況下,最壞的結果我們也應該早已預算出來,並知道如何控製。
“放得下”是道家的理念。是出世和入世的精神依托和心理平衡。“道”講的即不是“有”,也不是“無” ,而是適度。白居易曾說“名為公器無多取,利是身災合少求。”這種覺悟,也許就是一輩子享福的原因吧。
所以,應該是“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有了自身的修養而形成了高風亮節,與人相處也就更容易了。在利欲熏心的今天,若有佛家麵,道家心,儒家胸襟,並以之與人相處,就會有天下之才為我所有,無所不能;天下之力為我所用,無往而不勝。
要想擁有這樣的為人處世的能力就必須先以佛修身,以道治家,以儒處世。
佛家麵:佛慈悲慈眉善目,給人產生和諧。沒有壓力感。
道家心:光表麵和善不行,要配合心,就是出發點,道家無為,這樣做事就沒有私心,做事就公正。
儒教胸懷:宰相肚裏撐舟船。有了形象,有了心正,還是不行,要有一定的方法。一要站得高看得遠,於是就要有一定的胸懷包囊天下事,隻有把天下事都吃到肚裏,然後分解消化這些事情,也就容易獲得人們的擁戴。漏了一個事情沒有吃到肚裏,分析的時候就少了一個角度,就會不全麵,結果就與現實不符合,與人相處的時候就不能真正的獲得別人的擁戴。
另外,佛追求智慧,所以用來修身正好,道家追求無為,可以用來治家,因為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清官難斷家務事,沒有一定的無為精神,會把家治理的一團糟。儒家能包容天下,自然就用來處世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