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漫談歐洲文藝複興

(2008-11-13 04:07:04) 下一個
漫談歐洲文藝複興 by 有女同車

一 , 前言 --- 人的發現

公元1435年,秋日的一個下午,佛羅倫薩的商人喬孔達先生,剛從威尼斯他的辦事處得到一個好消息,他從亞丁采購的一批香料靠岸並順利通關了,提了幾個月的心終於放下了,於是喬孔達先生決定帶著他的太太麗莎黛爾*喬孔達(Lisadel Giocondo)到老朋友列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那裏去慶祝一下,順便讓老朋友給他太太畫一篇素描,喬孔達先生的這個決定,讓他的太太以及他太太的名字永垂青史。

在達芬奇的畫室裏,心情很好的麗莎黛爾微笑著,這一人類之間很平常很友好的表情,被巨匠達芬奇捕捉到後,用極為寫實的方式,在畫布上流露了出來。而當這幅以《蒙娜麗莎》名字命名的作品問世後,立刻在人群中引起了震驚:原來人類的微笑也可以是如此微妙纖細深刻的;也可以是如此疑幻疑真,勾魂奪魄的;原來人類的內心也可以是如此神秘的;原來人類的創造力也可以不依賴於宗教的!

500年來,《蒙娜麗莎》帶給了人類無窮的聯想,她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將模棱兩可和力量澎湃變成為表述人類個性的同義詞。人們永遠無法看清真正的蒙娜麗莎,正如我們永遠也無法看清真正的上帝。

走進羅浮宮,你幾乎不需要研究複雜的地圖,隨著人流,和四周“喬孔達夫人”的耳語,他們總會將你帶到同一個地方。在摩肩接踵的人潮中,你始終無法走近她,而你的腳步卻會被就此鎖定----因為這個女人,就在你身邊。

這就是文藝複興的力量。

本係列文章將介紹歐洲文藝複興前後的曆史情況,文藝複興的起源和蔓延的概況,文藝複興的在各領域的成就,以及文藝複興中一些代表流派和人物的情況。在介紹具體曆史之前,筆者先介紹一些文藝複興的性質和意義。在中國,對文藝複興以及文藝複興所倡導的人文主義精神的評價,一直以來偏低(筆者認為這不是因為不了解而導致的忽視),所以在中國人之中,往往會認為歐洲文藝複興不過是一種基督教藝術和文學的活動,是古希臘羅馬文化的自然延續。這樣的看法,一言以蔽之,是有害的。

中古晚期的文藝複興發源於大約公元1300年的意大利的佛羅倫薩。其本質是有別於傳統宗教束縛的人性的複蘇,當時的意大利人,不再把人類與自然視作是籠統的一個整體概念,也不把人類視作是上帝的恩賜。文藝複興時代洋溢著樂觀的氛圍,人們重新找回失落已久的自我,肯定了萬物的各種現象。他們並不數典忘祖地推翻那個控製他們一千多年的宗教信仰,而是藉著尋求古希臘、羅馬文化,將他們所信仰的宗教,從至高無上的主宰地位,拉回原有的平衡點。

當人在加深自我認識時,會衍生出“人類的自我定位”的問題。中古時期的人們致力於探索本身的靈魂(這就是宗教行為了,中世紀的人們對於靈魂的探索十分執著,但始終局限於上帝的藩籬),然而,文藝複興時代的人們卻是熱衷於自我個性的了解,甚至展示出他們的個性。因此,中古時期的“讚頌人們等於讚頌上帝”觀念,到了文藝複興時代,作家和藝術家們卻把人(人類)當作一個創造者來讚頌(這根本不同於中古時期,人們堅信的上帝創造一切的信念)。他們並不特別強調基督教強調的人類生來的罪惡性(原罪),而是重視人類能自我思考、自決行動、創造藝術,甚至能夠輔佐他人的命運(比如後世雨果筆下的冉阿讓)。

在中古時代的觀念裏,人的地位是介於物質與精神之間。文藝複興把人類地位解放了出來,其意義之深遠,哪裏是宗教行為可以包括?文藝複興給人類帶來了解放的曙光,它給人類賦予了一種精神,人類被認定是大自然的統治者,雖然不是創造者,但一樣具有創造力和主宰權,這種精神被稱為是---人文主義(humanities)。這一人類是統治者和具有創造力的精神,徹底解放了人類,給人類的行為解除了最大的障礙。

文藝複興更為了不起的是,他在思想和文化革命的同時,並不推翻人們的信仰,他要求人們養成享受人生、服務人群、虔誠於上帝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一方麵虔誠地接受上帝的存在,另一方麵也鼓勵人們接受古代無宗教信仰世界的各種認知態度。它鼓勵人們熱心於美學,了解曆史知識的實用價值,並且深信人的首要職責在於“莊敬地”享受人生,且能積極地服務人群。人文主義著重在人世間的成就,而非著重於準備進入天堂。它具有精神性的一麵,同時也積極地反映出一個具有入世精神的社會,一個非常實際、機敏、自覺而且有野心的社會。

後世西方學者對意大利文藝複興幾乎是頂禮膜拜。有學者甚至認為,在意大利的文藝複興時代,人類發生了基本的改變,而所謂的“現代人”就是在那個時代裏出生的,也就是說,假如把一個二十一世紀的人放進時光倒流機器裏麵,送回十四世紀的意大利,他也可以適應周遭的一切,而不會感到困惑。

文藝複興對人文主義精神的解放,使歐洲的曆史從此擺脫了宗教的嚴重束縛,造成了文化,藝術,哲學,科學在14-18世紀的空前繁榮,並一舉遠遠超越了所有的文明古國。

二,騎士的歐洲

公元814年,72歲的英雄查理曼大帝的生命之火,在亞琛的行宮裏熄滅了,身後留下了一個龐大的統一帝國,他的帝國除了伊比利亞半島北部的阿斯圖裏亞王國,半島中部和南部的阿拉伯倭馬亞王朝,英格蘭,意大利南部外,幾乎統一了整個歐洲(注: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地理概念,和現在的不同,它不包括希臘和東中歐,其“歐洲”的地理概念,西到大西洋,包括不列顛島南部的英格蘭,北到北海和波羅的海,南到地中海和亞平寧半島,以及西地中海諸島,東到奧得河,潘諾尼亞,多瑙河下遊,喀爾巴阡山脈一線,包括了亞得裏亞海東岸的達爾馬提亞地區,本文以後所有的“歐洲”地理和政治範疇,都基於這個概念)。 查理曼生前就十分清楚,他之所以能夠統治如此龐大的帝國,完全是由於日耳曼各民族對於他個人聲望的接受,一旦他死去,維持帝國的統一,對於日耳曼人來說是不可能的。

中世紀在歐洲的日耳曼人,是由5世紀入侵西羅馬帝國的各支日耳曼部落發展起來的,雖然在查理曼時代,這些日耳曼人早已進入定居社會,但由各遊牧部落首領發展而來的軍事政治經濟一體的領主勢力依然強大。國王和貴族為維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養一批武裝家丁,進行自衛或攻擊別人。這些武裝扈從(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給衣食裝備,後來漸改為賜給他們一塊土地,讓他們自給自足,自食其力,以其收入作為服軍役的費用。這種以服軍役為條件終身領有的土地稱為“采邑”。(這樣就不需要中央政府大包大攬,包辦一切了,中央集權的基礎就沒有了。)於是在中世紀的歐洲出現了一種封君封臣的政治關係。

為封君封臣政治製度奠基的是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的宮相查理•馬特(714—741年為宮相,加洛林王朝首位國王“矮子”丕平之父,查理曼大帝之祖),為了應付頻繁的戰爭,查理•馬特盡量增多自己的封臣,並授給他們土地作為采邑,以後封臣取得采邑漸成慣例。由於土地不足,查理•馬特曾沒收教會土地以賜予封臣,由此他領有強大的騎兵隊伍, 732年普瓦提埃之役擊敗了從西班牙來進攻的阿拉伯人。查理曼進一步推行封臣製,越來越多的高級官吏、主教、修道院長等也得到采邑,成為國王的封臣。封臣必須效忠於封君的觀念日益流行。封臣製和采邑普遍結合,采邑事實上大都成為封臣的世襲地產,世襲的采邑常被稱為“封土”。

封君封臣關係,使得日耳曼人得以一致對付外來入侵,雖然歐洲中世紀的政治版圖四分五裂,王權衰弱,但在歐洲內部,卻長期保持著政治和經濟的相對穩定。之所以能夠在這種“列土而封”政治製度下,依然保持社會穩定,得益於封君封臣製度完善的形式和權利義務分配,更重要的是那種被中世紀人普遍認同的“騎士精神”的深入人心。

11世紀時,西歐大小封建主之間普遍結成封君封臣關係。為締結這種關係有了較以前更為確定和規範的儀式,即行臣服禮和宣誓效忠。行臣服禮時封臣把雙手放到封君合攏的手掌中,說:“閣下,我是您的人了。” 接下來封臣還須起立把手放在《聖經》或其他聖物上宣誓效忠。 (這一宣誓效忠儀式,被一直保留到了21世紀的西方,雖然如今,這種效忠儀式不免流於形式,但在中世紀,對封臣的約束作用極大,因為中世紀人活著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準備進入天堂,誰也不敢在《聖經》前,違背誓言)。


以後他們就要承擔作為封臣的許多義務(其實他們和他的封君一樣,同樣是領主,甚至他的領地比封君還要多,比如12-13世紀英國國王在法國被稱為安茹公爵,領有法國的土地,需要向法國國王行封臣禮,但安茹公爵在法國的領地要遠遠大於法國國王的領地,這也造成了以後英法百年戰爭的誘因):

其一是“效忠”,就是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其二,“幫助”,為封君服軍役、向他提供協助金和物資。封臣應自帶武器裝備,並率領自己手下的封臣去為封君服軍役。其三,“勸告”。封臣有義務出席封君召集的會議,提出意見來幫助封君。以及出席一些封君的社交活動,比如結婚,晉封騎士等。

封君對封臣也有義務。 一是,“保護”,就是不得傷害後者的榮譽、財產和生命。二是,“維持”就是封君要提供條件保證封臣能承擔軍役,或是直接供給封臣及其家庭以衣食,或是給他一塊封土。

而這種製度在歐洲長達700年的順利實施,還有賴於一套完善的道德規範和培養後代的製度,從而保證了社會的穩定和經濟文化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騎士製度”。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被稱為“帕拉丁”(Paladin), Paladin 一詞來源於跟隨查理曼大帝征戰四方的12名武士,公元800年,羅馬教皇加冕查理曼大帝後,這12名武士被羅馬教皇稱為“聖騎士”(Paladin), 也就是“神的侍者”的意思。從此,這12名武士的戰鬥精神,成為日耳曼人的所秉承的騎士精神的一部分。

由於封臣製度的實施,以刀劍為生的軍人,得以擁有自己的永久土地和財產,所以在歐洲形成了一個特殊階層--騎士階層。11到13世紀十字軍的行動,又為騎士們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騎士精神得以和神聖的信仰融合在了一起,使那些武士成為基督的衛士,受人尊敬,“結果,騎士最終成為受到崇奉的人,他不僅發誓效忠於其主人,而且立誓成為教會的衛士、寡婦和孤兒的保護人,以這種方式,騎士被整合於基督教文化的社會結構中。結果,騎士像神甫和農民那樣,被視為社會不可或缺的三個器官之一。”

虔誠的宗教美德,榮譽、忠誠、勇敢和扶弱濟貧的道德精神,對理想中的女性的純潔無暇的愛情,成為每個騎士必須具備的三種美德。“基督教騎士製的理想一直保持著它對西方思想的吸引力和對西方倫理標準的影響。”他們是力量與正義的象征。

搞清楚這些歐洲中世紀的政治製度,精神理想後,我們就可以不帶偏見地回頭去看歐洲中世紀的曆史了。

查理曼大帝生前,就沒有想過要勉強維持他統一的龐大帝國(其實,以當時查理曼的威望和手腕,要搞“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也不是什麽難事,但真的一定有這個必要嗎?)他生前就打算把它的帝國分給他的多個兒子去管理,然而,由於他過於長壽(72歲),他的多數兒子們都死在了他的前麵,於是他的帝國不得不全部交給他唯一健在的兒子“虔誠者”路易,並叮囑路易為了避免社會動蕩,他一定要在他死後把國家分而治之。路易一即位,就遵守查理曼的遺願,在817年7月召開亞琛大會,將阿基坦(法國南部)分給了次子丕平,巴伐利亞分給“日耳曼人”路易,同時宣布長子洛泰爾(也譯羅退爾)為皇位繼承人,並領有帝國中部地區,這就是對歐洲曆史影響深遠的“路易分土”。
843年,路易死後三年,丕平的兒子“禿頭”查理,“日耳曼人”路易,和洛泰爾在凡爾登簽訂條約,帝國正式三分。查理的國家稱為西法蘭克王國,路易的國家稱東法蘭克王國。洛泰爾得到皇帝稱號,並領有中部地區,北起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稱為洛泰爾王國(也稱羅退爾王國,意大利王國),意大利的曆史開始了。

855年洛泰爾去世,他又把他的意大利王國三分給了它的三個兒子,洛泰爾二世得到洛林,路易二世得到意大利,查理得到普羅旺斯。869年洛泰爾二世死後,“禿頭”查理,“日耳曼人”路易瓜分了洛林,並造成了此後德法兩國持續了1000多年的洛林爭端,雙方為洛林不知道打了多少仗,這是題外話。此後,實力不及的意大利退出了歐洲列強爭奪霸權的軍事角逐,轉而發展他們的城市經濟、商業經濟以及轉口貿易,同樣打出了一片廣闊天地。

意大利的曆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三,富甲天下的意大利

公元869年,名義上的法蘭克人皇帝意大利國王洛泰爾二世去世。他死後,東西法蘭克的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相繼要求繼承皇帝稱號。雙方相繼派兵進入洛泰爾二世的領地--洛林地區,870年,日耳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簽訂默爾森條約,一舉瓜分了洛林。而洛泰爾二世的子孫同時也放棄了皇帝的尊號。

此後的意大利,隻能局限到了亞平寧的北部。由於在洛林的意大利領主的封君喪失了權利,所以北意大利諸邦也自動解除了和封君的效忠關係(也就是連名義上的中央政府也消失了,類似於1991年的蘇聯),於是這些領主全部獨立,以後直到1861年的一千年裏,亞平寧半島再也沒有統一或試圖統一過。

中世紀的意大利分散的政治版圖非常複雜,半島南部以那不勒斯和墨西拿為中心先後在那不勒斯王國,兩西西裏王國,以及拜占庭,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的統治下。橫貫半島中部,是以羅馬和拉韋納為中心的教皇領地,也稱教皇國。那是753和756年,法蘭克卡洛林王朝國王丕平三世(矮子丕平)兩次穿越阿爾卑斯山,打敗了在拉韋納的倫巴第人,把從倫巴第人那裏奪來的土地,獻給了教皇而形成的國家。

在阿爾卑斯南麓到波河平原的半島北部,則形成了政治完全分裂的許多實體,他們在中世紀大多在名義上加入了955年德意誌的奧托大帝重建的神聖羅馬帝國,直到13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斯陶芬王朝解體後,他們才擺脫了神聖羅馬帝國,完全獨立。

中世紀的意大利北部主要存在兩種政體,一是君主國,主要包括以米蘭為中心的米蘭公國,以都靈為中心的薩伏依公國,和以摩德納為中心的摩德納公國。另一種是在城市公社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共和國,主要包括了在中世紀極其顯赫的三大共和國,威尼斯共和國,佛羅倫薩共和國和熱那亞共和國。

中世紀的整個意大利,享有最大的一項便利---位居地中海盆地的中央,這正是中古時期到文藝複興時期的世界最大貿易地區的心髒地帶。西北歐對於香料、絹帛等物資非常需求,而這些物資必須從阿拉伯世界輾轉貿易。在當時,阿拉伯勢力已經掌握了西亞和北非,地中海不再是歐洲人的內海,遼闊的地中海變成阿拉伯世界與歐洲世界的貿易途徑,因此,熱那亞、威尼斯等沿海城市鴻運當頭,當仁不讓地成為貿易中心。

而從海路輸入的貨物,多半要經由陸路進行分配,於是一些內陸城市也得以繁榮,譬如位居意大利中部與北部的交通中樞---佛羅倫薩,以及向西北歐內陸運輸的中繼站──米蘭。

意大利文藝複興的四大中心,呼之欲出。

在我們轉向那些意大利的商人階層前,還是先看一看這些意大利城市的曆史。


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的歐洲城市業已衰落,遺留下來的城市如羅馬、米蘭、巴黎、裏昂、倫敦,拉韋納和特裏爾等,早已失掉經濟中心的地位,僅僅作為一些政治中心而存在了下去。所以中世紀在歐洲作為工商業中心的那些城市,尤其是意大利北部的城市,並不是從古代曆史中現成地繼承下來的,而是一些嶄新的,由大量失去了土地的城市平民,重新建設而成的,所以這些城市平民對自己城市擁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

於是意大利北方城市發明了一種公社製度。按照學者們的解釋,這種 公社是一 種不僅包括商人,而且包括了城市中的全體居民一種聯合組織。它通 過宣誓的方 式把所有人團結到一起,共同保衛城市的和平,捍衛市民的自由,並 且要求大家 服從公選出來的市政機構。 最早的城市公社大概是公元10世紀的熱那亞、比薩、威尼斯等公社。這裏以威尼斯為例,看一看意大利城市的發展。

公元1000年前後,聯合了多個城市公社的威尼斯共和國興起,威尼斯靠船運貿易發家,威尼斯的貨船為拜占庭帝國提供小麥、紅酒、木材、鹽, 奴隸, 然後從東方帶回各種被西方人喜愛的香料、絲綢等奢侈品。公元1085年,威尼斯獲 得拜占庭帝 國的允許,免除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 於是威尼斯的生意越做越大,在極盛的13世紀,威尼斯的領土除了在亞平寧東北亞得裏亞海沿岸的本土,還占有伊斯特裏亞、達爾馬提亞、克裏特島和塞浦路斯島。當時的威尼斯擁有300隻大商船,3000隻載重10~200噸的的小船和大小軍艦46艘,海員36000人。船隊定期往返於君士坦丁堡、亞曆山大裏亞、英國和尼德蘭。13世紀至15世紀,威尼斯已是國際大都市,擁有20萬工商業居民。城市裏,形成了許多集船運貿易、製造加工、零售批發為一體的的托拉斯型大公司,威尼斯當時的年收入相當於全法國的收入,而把西班牙、英國、羅馬教廷遠遠拋在後麵。(可笑的是,在中國的曆史書裏,這樣的威尼斯,還隻能稱為資本主義“萌芽”,因為曆史唯物主義理論規定死掉了,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定要革命的,封建統治者是不會自動退出曆史舞台的,所以,1640年的英國克倫威爾前,世界上是不允許有資本主義社會的。)

1379年12月威尼斯集合34艘戰艦、60艘戰船和400隻小船由皮薩尼率領與熱那亞海軍會戰於奇奧治亞。熱那亞海軍幾乎全軍覆沒,艦隊司令多裏亞陣亡,從此地中海東部霸權轉歸威尼斯,威尼斯到達了它的極盛,其勢力一度到達了黑海北岸(當時那裏建立了威尼斯商站塔那。)

威尼斯的政治製度,基本上是三權分立的,國家元首稱總督,由城市平民全民選出。大議會是共和國最高立法與監察機關,由480位議員組成,也是由全民選舉產生。行政權屬於由120名議員組成的元老院,其中半數由大議會選舉,其餘半數由上屆元老院選舉,經大議會認可。元老院決定國家大政方針,可以宣戰、媾和。此外還有由六名議員組成的小議會,幫助總督處理日常政務。

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意大利商人的特質同樣是中世紀意大利繁榮的重要因素,倘若缺乏商人的活躍,及其靈活的賺錢手法、途徑,意大利城邦們也是無法在文藝複興拔得頭籌的。15世紀意大利就出了一本商人寫的《經商之道》(On Commerce and the Perfect Merchant),簡直就是21世紀的資本運作輔導書,裏麵寫道:

“商人的任務,是在維持人類的生存。因此,商人在處理自己和自己的事務時,必須遵照一項以圖利為目的的秩序。”

“有不同財富和資產的人,應有不同的秩序。大富有種處理方式,中富另有一種方式,而稍有資本者則又有一種方式。因此,有些人有處理大資產的知識,而另一些人隻能處理小資產。”

“因此,成功的商人計劃並分配其業務時,應該有一個先後的次序。他不該將所有的錢放在一處,而應該分開投資於穩當的事業。我認為,佛羅倫薩人在遵行這項方法方麵遠勝過其他人”

“現在來談談那些沒有太多錢的人,比如隻有500 杜卡特(ducats 金幣,500杜卡特大概相當於現在的5萬美金)。他們應該親自經營,而不該與人合夥或其它等(至理名言啊,筆者很後悔6年前沒有注意到這個東東) ,亦不該(將錢)分散於許多業務上。他們應該自己努力來幫助這些錢增加,因為隻有這麽一點錢的你,如果願意靜坐待機,那麽這錢很快就會消失掉。因為一般來說,靜坐待機的利息有限,很小 (!!, 這是15世紀的人講出來的?);隻有小錢的你,不可能有所儲蓄。”

“至於那一無所有的人,就該親自勞力,不怕適應任何環境,不該以屬於人下或為其勞作可恥,不管是多麽卑下的工作,隻要是正當的,都能夠使人開始擁有一點東西。我並不視在他人之下為賤,相反地,我以為這對於一個商人是必要的。”

大段摘引上述文字,是因為筆者實在不能不感慨,中古時期的意大利人真是一群商業天才啊。
商業行為熏陶下的中古時代意大利人認為,除了上帝賦予的個人命運可以安排人生之外,他們自己也應該多一份上進心,不要因為命運乖戾而放棄人生。因此,父母從小就教導子女學習技藝,以便將來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好似現在的上海家庭)。所有的家族無論是否曾經有輝煌的背景,都更需要努力,才會造就現在的成功與成就。文藝複興時代的人們普遍有著服膺上帝卻又肯定自我的精神,這個精神在意大利商人的行為上表露無遺。
文藝複興的曙光已經出現。

四。豔驚歐洲翡冷翠

歐洲的亞平寧半島, 有如一位絲襪美人的纖纖長腿,在地中海上搖曳著,縱貫亞平寧,一條秀美絕倫的山脈—亞平寧山脈猶如美腿的骨骼,使得亞平寧更顯得骨感妖嬈。

在亞平寧山脈的中部,是意大利最美麗的托斯卡那區,而托斯卡納的中心,就是依山傍水,和諧莊嚴,充滿了紳士格調的城市佛羅倫薩。由於佛羅倫薩的異乎尋常的魅力,中國的南方人根據他們的方言,為它取了另一個可言傳也可意會的譯名---翡冷翠---美得讓人眩目。

如果大家有機會去歐洲,別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錯過,但千萬別錯過了佛羅倫薩。走進佛羅倫薩市區,你幾乎意識不到現在已經是一個21世紀的機器時代了,市區很小,你完全可以步行在市內觀光,猶如走進一個大型的藝術展館,市內街道到處是敞著門的工匠店鋪,傳統市場保留至今,出售金、銀器和珠寶,佛羅倫薩市區保存有40多個博物館、美術館,60多座宮殿。收藏了大量的優秀藝術精品和精美文物。整個城市完整保留著文藝複興時的風貌,至今仍彌漫著文藝複興的氣氛。

佛羅倫薩是文藝複興的傳統和藝術的寶庫,這裏生活過文藝複興的偉大先驅詩人但丁, 人性的複蘇的啟蒙者薄伽丘,天才的藝術家達-芬奇,拉斐爾和米開朗琪羅,政治理論家馬基雅弗利,以及偉大的科學家伽裏略等等等,意大利的文藝複興精華於此。而佛羅倫薩也堪稱那個偉大時代留給今天的獨一無二的標本。

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UploadPic/2007-7/2007718195047812.jpg

(圖一 美侖美奐的佛羅倫薩大教堂)

佛羅倫薩是一座古城,可能在紀元前就已由羅馬人建立了。由於中世紀的佛羅倫薩處於意大利各城邦以及歐洲各國通往基督教中心羅馬的必經之路上,於是佛羅倫薩被稱為“意大利的雅典”,由於其交通樞紐的地位,佛羅倫薩從十二世紀開始嶄露其重要性。雖然,佛羅倫薩自身的政局誠如馬基雅弗利的《佛羅倫薩史》所描述的勾心鬥角、暗潮洶湧,但與周圍其他意大利城市比起來,又顯得相當的平靜。

公元1115年佛羅倫薩從神聖羅馬帝國獲得自治權。十三世紀前期的佛羅倫薩政壇,存在著三種政治勢力,他們是擁有土地的貴族和領主,領導商業的商人階層以及勞工技匠的平民階層,當時的平民階層在貴族階層與商人階層(其實就是資本家階層)的爭鬥中,發起了數次革命,成立了平民政府。

這些平民革命後,那些平民革命領袖逼迫商人以降低利息、延長債期的方式來實際上承擔呆賬,使得佛羅倫薩的商人們蒙受了極大的經濟損失,於是覺醒了的商人們深深地感受到財富的增加和維護,必須在掌握權力的前提下,才能夠獲得絕對的保障。於是商人們和貴族領主們主動聯合了起來,推翻了平民公社,合力恢複了原有的政局。1293年佛羅倫薩製定“正義法規”,政權由富商、銀行家和部分手工工場主所掌握。最高政權機關——“長老會議”主要由七大公會各選一名代表,其他14個小公會擁有兩名代表,這是商人階層(資產階級)一次劃時代的革命,資產階級以及資本主義社會正式走進了歐洲舞台(同車從來就不同意1640年的英國革命是近代資本主義發端的觀點,早在14世紀的文藝複興時期,絕大多數意大利北部城邦,從經濟到社會到政權早已經是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了。)

14世紀初,佛羅倫薩成為全歐呢絨工業和銀行業的中心。1306-1308年,佛市已有手工工場約300家,年產呢絨10萬匹。1343年佛市約有9萬餘人,從事呢絨生產約3萬人,占全城居民三分之一。從事銀行業務的有80個家族。其銀行的資本業務遍及整個歐洲,1338年,英國的愛德華三世為了同法國國王打仗(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1453年),向佛羅倫薩的佩魯齊家族貸了相當於當時英國全年的國民收入的巨款。 佛羅倫薩的金融實力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1309年,法蘭西瓦盧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為了壯大君權,在和日漸衰微的羅馬教廷的爭鬥中,把教皇克萊門五世強行遷到法國南部的阿維尼翁,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裏教皇必須聽命於法國國王,史稱“阿維尼翁之囚”。法王的這一舉動,造成了教廷權威的空前沒落,一直深受羅馬教廷製約的佛羅倫薩也得以擺脫羅馬教廷的束縛,迅速發展。

當時的佛羅倫薩(1336-1388,據馬基雅弗利的《佛羅倫薩史》)大概有90000人口,與威尼斯、米蘭、巴黎等同為歐洲最大的城市,其中納稅的市民(citizens)大約為25000,其中,15000人屬於貴族(nobels)和有勢世民(powerful citizens),也被稱為大人物(magnates, 這個詞就是資本家的意思),這批人就是資產階級政權的保證,其比重占了整個城市的1/6(可見其資本主義化之徹底)。 而歐洲中世紀的餘蔭—騎士(full-dress knights),隻剩下了150名了,在共和國成立前,當時佛羅倫薩還有250名騎士,“但自人民開始掌政之後,這班大人物已喪失掉他們過去的地位和權力,因而很少有人晉爵騎士。” 因此,佛羅倫薩的共和機製由此形成了貴族不夠強大、一般百姓無權的狀況,於是中產階級的市民成為掌權的關鍵者,而這些關鍵者莫不以自身利益為主。當時的佛羅倫薩城市裏,有上百個行業,每個行業都成立了行業公會。其中的二十一個公會在政治方麵最為有力(在長老會議裏有代表)。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中產階級透過公會組織來凝聚共識,而眾多的公會形成了多頭馬車,或多或少對佛羅倫薩的穩定產生了作用。另外,每個行業都希望賺錢,公會的團體力量能讓有心破壞社會安寧的人們付出更加慘痛的代價,使得社會有著相對安定的社會製約。

14世紀開始,佛羅倫薩政權主要集中到了奧比奇(Albizzi)和美第奇(Medici)兩大家族手裏,奧比奇以“維護富人,壓榨窮人”來維持國家;然而,美第奇家族則反其道而行,以減輕平民的人頭稅獲得佛羅倫薩下層社會的支持。於是美第奇家族逐漸掌握了佛羅倫薩的政權。從沙威特.美第奇(Salvestro de’ Medici)、喬萬尼.美第奇(Giovanni di Bicci de’ Medici)、柯西莫.美第奇(Cosimo de’ Medici)到洛倫佐.美第奇(Lorenzo de’ Medici)為止,美第奇家族長期把持了佛羅倫薩的政權。並成為了意大利文藝複興最主要的支助者,發起者和擁護者。其中第二代美第奇掌門人喬萬尼.美第奇被佛羅倫薩人稱為聖喬萬尼,每年6月24日,佛羅倫薩人都要紀念聖喬萬尼,他們會放焰火,舉辦穿著中世紀服裝的足球賽,是佛羅倫薩最有名的民俗景觀。

美第奇家族的崛起,揭開了無比壯觀的歐洲文藝複興的帷幕。富碩的佛羅倫薩即將以另一種方式被永載史冊。

五,告別中古的黑暗

在14-15世紀佛羅倫薩複雜的政治角逐中,銀行業巨頭美第奇家族一舉崛起。意大利史家維蘭尼(Villani)說:“美第奇家族在自由之名義與民眾支持下,達成其霸權。”美第奇家族以浮動的本金征款代替固定的所得稅,逼得原本的貴族退居鄉間,在美第奇主政的前二十年,該政策共收入折合現在約一億兩千三百萬美元,這麽龐大的款項,讓美第奇更充裕地執行佛羅倫薩的行政事務,並且將佛羅倫薩裝飾的美侖美奐,這些措施使得人民更傾心於美第奇的統治,美第奇因而被稱為佛羅倫薩的“僭主”。

在國際事務上,美第奇致力於北意大利的和平。當威尼斯揚言要並吞瀕臨崩潰的米蘭公國時,美第奇鑒於威尼斯勢力一旦控製米蘭,佛羅倫薩的和平政策將受到挑戰,於是美第奇家族以金援的方式援助米蘭大公,阻止威尼斯入侵米蘭。而當威尼斯與那不勒斯結成聯盟對抗佛羅倫薩時,美第奇家族則釜底抽薪地收回兩地人民的貸款,以商逼政,使得威尼斯──那不勒斯、米蘭──佛羅倫薩斯形成國際均勢,讓15世紀的意大利維持了和平和秩序,而這和平的社會秩序為文藝複興提供了至關重要的保障。

美第奇家族重視藝術和文化的百花齊放,利用他們的權勢和金錢全力支持文化事業在佛羅倫薩的開展,文藝複興在佛羅倫薩如同噴薄而出的岩漿,滲透到了它所及的任何地方。而在美第奇家族中,對文藝複興貢獻最大的是柯西莫和羅倫佐 , 關於他們父子的作為,後麵還會講到,這裏按下不表。

文藝複興的提出,是由當時的意大利人對“黑暗時代”的批判和對羅馬帝國輝煌的回溯開始的。 所謂“黑暗時代”這個名詞,就是文藝複興時代的意大利人所發明的,他們回顧曆史,認為蠻族入侵羅馬為歐洲拉下了一幅醜陋的帷幕,掩埋了羅馬的輝煌,將隨後的十個世紀變成了昏昏沉沉的時代,對他們而言,用力拉開這層厚厚的“黑暗時代”帷幕,是意大利人的一大樂事,也是他們的一種責任,他們就是要把曾經讓羅馬帝國彪炳輝煌的生機,再度注入到文學、建築、藝術、以及人類價值觀和世界觀上。於是那個時代的意大利人幹勁十足,精力旺盛,人們的情緒十分樂觀,15世紀的意大利詩人帕米利曾欣悅地感歎:“感謝上帝!讓我出生在這個充滿希望的新時代,在這時代中擁有的那些才德並茂之人,其數量之多,越過以往的一千年。”

於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剛開始的工作,就是回溯過往。他們明白想擺脫中古時代,邁出大步,必須先回到古代,重新學習那些曾經使得羅馬產生偉大文化的諸多教訓。中古時代的學者雖然也知道維吉而、西塞羅、亞裏士多德、柏拉圖等人,但是,直到十四世紀的意大利,才有人試圖把整個古典世界當作一種獨樹一幟的文化來看待。對於這個文化的研究,被後世稱為人文學科。他們向古羅馬尋求的,不隻是法律、政治、及藝術的層麵,甚至還要尋求道德方麵的指引。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人對古代的迷戀,造成了他們在文藝複興革命中的徹底覺醒,他們不惜否認中世紀1000年的基本成就。寧願從古羅馬的廢墟中去重起爐灶,而不在現有的基礎上修修補補,他們全盤“古”化的努力,沒有白費,所帶來的結果是打碎了身上的枷鎖,在複古的意識下,完全超越了古羅馬人,並一舉迎來了西方的近現代文明。

在這一節裏,讓我們先記住三位文藝複興的偉大先驅,他們作為思想解放的先驅,為意大利的文藝複興的百花齊放,打下了基礎,他們就是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這三位都是文學家,這不是偶然的,由於文藝複興對“黑暗時代”的突破,首先必須突破中世紀的哲學思維,而這突破的哲學思維的大現於世,則需要通過文學的表述來落實。

但丁生於1265年,1309年他的《神曲》是文藝複興的開山巨作,他以中世紀夢幻文學的形式,用隱喻和象征的手法,反映了當時人們對中古教會的不滿,表達出理性與個性的自覺。而但丁在《神曲》中對教皇的譴責(他為當時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在地獄第六層火窟裏預留了一個位置),對皇帝的歌頌,對古代異教文化,古代作家成就的宣揚(他把古羅馬最偉大詩人維吉爾作為他遊曆地獄和煉獄的向導和庇護者),則開啟了批判現實,全麵複古的大門。但丁在《神曲》中還歌頌了自由的理想、個人的情感和求知的精神,這些都是和中世紀教會的教導背道而馳的。但丁《神曲》的誕生在佛羅倫薩猶如點燃了一團烈焰,文藝複興之火已經無法撲滅了。

彼特拉克(1304~1374年),首先提出“人學”的概念,並以之和“神學”的對立,所以被稱為“歐洲人文主義之父”。他鼓吹古典文化,詩文清新、熱情,富啟發性。他以拉丁語敘事,被譽為“桂冠詩人”,他首創了以後風靡整個歐洲的十四行詩體(Sonnet),其代表作是十四行抒情詩集《歌集》,在這個詩集裏他直白而毫無保留地歌頌情人太陽般的明眸、珊瑚似的紅唇、雪白肌膚、金絲般秀發、玫瑰樣的雙頰,描繪情人吐氣如蘭、行走如天仙……。這種直言不諱地描述愛情的方式,中世紀的人們聞所未聞,其人文主義精神掃除了中世紀給人們心靈蒙上的陰影。

薄伽丘(1313~1375年)的時代,歐洲經曆了黑死病的考驗,而薄伽丘則借助了黑死病,寫出了他的不朽名著《十日談》,在《十日談》中,薄伽丘毫不留情地批判了教會和貴族的虛偽,他抨擊既有道德的不道德。他劃時代地提出了反對教會禁欲主義,提倡個性發展的主張,這些成了日後資產階級民主的基本組成部分。他提倡個人主義,提倡個性自由,人類平等。他還在《十日談》中著重歌頌了商人和手工業者的機智勇敢,具有明顯的民主傾向和現實主義特點,所以薄伽丘被稱為民主意識的先驅。

這三位佛羅倫薩人,在14世紀中葉前,不發一彈,不殺一人,卻幾乎把中世紀的政治和道德基礎完全摧垮,這樣的革命才是最徹底的革命。

六,佛羅倫薩群星(上)

14-15世紀中葉,歐洲的文藝複興,基本上集中於美第奇家族領導下的佛羅倫薩,相對於15世紀後半葉開始的文藝複興在意大利和全歐洲的蔓延,這段時期被稱為“早期文藝複興”或者就稱為“佛羅倫薩文藝複興時期”。其先驅就是我在第五節所介紹的“文學三傑”,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這三位巨匠的努力,為人類打破了枷鎖,插上了創造的翅膀。佛羅倫薩的群星在各個領域,相繼綻放出的光芒,漸漸照亮了整個歐洲大地。以下對佛羅倫薩文藝複興時期在各個領域的成就和其代表人物做一個巡禮式的掃描。(有關音樂,美術,雕塑方麵的藝術領域,筆者比較外行,有不對的地方,還請一一指正。)

其一,史學。

14世紀中葉開始,佛羅倫薩出現了一批人文主義史學家,他們整理古代希臘羅馬的史學著作加以評注,並創作了大量的政治史,軍事史,文化史的著作,在這些著作中,他們強調曆史要寫實、把“人”和“人的活動的曆史”記載下來,還要探求因果關係。充分體現了他們超越前人的人文主義精神。

其中最著名的有,列昂納多•布魯尼,他寫出了《但丁傳記》和《彼特拉克傳記》,向世人宣傳了這兩位思想先驅的人文主義精神。他編纂了12卷的《佛羅倫薩史》(不同於後來馬基雅弗裏的同名著作),係統地敘述了該城興起、繁榮的過程,劃時代地提出了“人”是主人,而工商業的發展是城市強大的根本原因。

弗拉維奧•比昂多,他編著了31卷《羅馬衰亡以來千年史》,在這裏,他第一次提出了5世紀至15世紀這段曆史為“中世紀”這一專有名詞。從此“中世紀”成為一條歐洲各國從中汲取教訓的曆史長河。

洛倫佐•瓦拉,他通過詳細論證,寫出了《論君士坦丁大帝贈賜的偽書》。揭露了所謂“君士坦丁大帝的贈賜”作為教皇國土地來源的“根據”的文件,純是8世紀時的偽造。(因為這篇文件的拉丁語語法,完全不同於君士坦丁時代的語法,而是8世紀矮子丕平時代的法蘭克王國的語法。)瓦拉的辨偽,澄清了曆史公案,從此作為教皇國立國的依據被推翻,羅馬教廷威信一落千丈,對世俗政治再也沒有多少發言權了。

順便提一句,15世紀意大利文學和史學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古登堡(Johann Guteberg,1396-1468)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古登堡活字印刷術的迅速傳播,,促近了希臘、拉丁文的流傳和通俗語文學的普及。文學不再專屬於貴族,隨之而來的是書籍廉價化造成的讀者人數驟增,這又進一步使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品內容與風格走向大眾化、平民化,由於讀者層次的擴大,又開始形成各國作家都開始用自己國家的通俗語文寫作的風氣,最後在文學創作方麵,各國相繼以自己的國語取代了拉丁文的寫作----中世紀時,文學創作,基本上隻能以拉丁文進行。(對於古登堡活字印刷術的介紹和評價,在中國長期以來被有意識地嚴重忽略了,受製於“四大發明”的藩籬,我們在研究西方的曆史時,許多東西都無法正視,筆者一歎。)

其二,人體美學。

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家們,同時也是近代美學的倡導者。人文主義遠承古典時代的遺韻,同時揚棄中世紀的那種文化。這種美學觀念的革命,最主要的體現在對於人體美的重新認識上麵,在古希臘羅馬的人體藝術觀念中,女性豐滿、協調的姿態代表著人類對於自我和人性的自豪。然而到了中古時期,由於宗教上的束縛,社會藝術的潮流並不欣賞人體本身的美態。 這些可以在對於女神的作品中反映出來。

http://www.artcn.cn/art/UploadFiles/200612/20061222170809858.jpg
圖一 斷臂的維納斯

圖一中的古希臘維納斯,是美的化身,她豐滿,協調,自信,體現了當時人們對於人類自身美麗的認同。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2/Raffael_010.jpg/579px-Raffael_010.jpg
圖二 中世紀的繪畫作品 《三女神》

然而到了中世紀,圖二中的中世紀作品《三女神》變成了一種平板而見不到任何身體的單調人物畫,她們甚至被匪夷所思地用醜陋的白布包裹了起來,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家認為這樣的人體作品是對人體的一種侮辱。他們所要表現的是人體優美而文雅的氣氛,以及曆經滄桑的成熟。於是他們大膽打破了中世紀對於人體藝術的諸多禁忌,注重線條與色彩的應用,將人體栩栩如生地立體化。對於女性人體的描繪最出色的是佛羅倫薩的著名畫家波提切利(Botticelli)。
http://arturovasquez.files.wordpress.com/2008/07/botticelli.jpg
圖三 波提切利的《春》

圖三波提切利的《春》中同樣的三位愛神的侍女們,體態極為婀娜多姿,可謂美不勝收。波提切裏最著名的作品是圖四的《維納斯的誕生》,這幅作品,幾乎超越了《斷臂的維納斯》,而且維納斯本人也更為人性化,是文藝複興藝術的裏程碑。當然,波提切利的時代尚處於文藝複興的早期,對人體美的表現還存在著一定的禁忌,這從上述兩幅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一些來(人體蒙紗、維納斯的雙手)。
http://metalloarts.com/wp-content/uploads/2008/02/botticelli_venus.jpg
圖四 《維納斯的誕生》 波提切利

對於人體美的發掘,使文藝複興時期的人體藝術,相對於中世紀出現了許多引人注目的重大突破。

- 表現的人體從平麵的結構向立體結構發展,尤其在雕塑作品中,出現了大量戰立,蹲坐和盤旋的人體形態,這就對維持這些結構所需要的雕塑材質和受力分歧計算,提出了要求,這些立體雕塑的創作,進而帶動了文藝複興時期的力學和數學研究熱潮。

- 除了平凡人的形體描繪之外,人文主義反映於宗教信仰上的痕跡,最明顯地貼近於人類社會的,莫過於神祇的擬人化。文藝複興的巨匠們,透過人的具體形象來反映對人類對於神祇的認識,以及人類對於“人”的概念。正因為如此,神的型態變得與人無異,古希臘造就了斷臂維納斯“神──人”像,而文藝複興中的神,則更接近於人,甚至可以說他們借神描繪的,就是人類的自身。

- 人體描繪的的栩栩如生,必須建立在自然科學的長足發展上,尤其是醫學的發展,歐洲在14世紀以前經曆過多次黑死病的威脅,在各國對於黑死病的研究中,人體解剖學迅速發展,人體結構被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真諦也不是那麽遙不可及,這對於文藝複興的藝術、哲學和醫學的發展,極其關鍵。

- 文藝複興時期的人體藝術,促進了幾何學的發展,並使人們開始重視對物體結構的研究。文藝複興時期的藝術作品中,出現了許多流線和螺旋的幾何結構,古希臘、羅馬時代下的雕塑作品大多是平穩的結構,其重心一般處於作品的中軸線上,而文藝複興時期的巨匠們為了使作品顯得不那麽單調,誇張地運用了大量螺旋和流線的結構,這就對重心的測算和研究提出了要求,於是幾何學和結構力學的發展也被帶動了起來。螺旋形結構的作品,如圖五的米開朗基羅的《被束縛的奴隸》。
http://www.artcn.cn/art/UploadFiles/200611/20061120095419177.jpg
圖五《被束縛的奴隸》米開朗基羅

文藝複興時期的人體藝術,還在人體比例,服飾,色彩應用,透視原理 等等方麵,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由於文藝複興的人們對人體本身美麗的不懈追求,帶動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各學科的迅速發展。(本節內容待續)

七,佛羅倫薩群星(下)

其三,佛羅倫薩畫派。

文藝複興發端的時候,傳統的藝術創作流派,主要有三種,一是拜占庭式、二是哥特式、三是古典式。拜占庭式強調整齊,對稱,和裝飾。哥德式強調旋轉和運動,古典式則模仿古希臘和羅馬藝術。從這三種藝術流派中,率先取得突破的關鍵人物,無疑非喬托 (Giotto di Bondone)莫屬。

近代現實主義繪畫的先驅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的喬托(1267-1337年),是近代美術的奠基人,也是佛羅倫薩畫派的開山祖師,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最早的畫家、雕塑家。他的畫作表現出一定的立體感和生命感。其宗教繪畫的最主要特點是摒棄了中世紀宗教繪畫中必須遵守的對稱結構,而注重於描繪故事情節本身。他的畫作開始采用明暗和透視等現實主義繪畫手法,這是對中世紀繪畫作品的一次意義重大的揚棄。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圖一的《猶大之吻》

http://www.theartwolf.com/imagenestAW/Giotto_Kiss_of_Judas_scrovegni.jpg
圖一 喬托《猶大之吻》

講一個喬托的軼事,據說當時的教皇卜尼法斯三世,想招聘一些意大利畫家,為他的羅馬教堂作畫,佛羅倫薩的喬托就去拿這份工作,在麵試的過程中,考官要求喬托畫一幅畫,結果喬托隨手就畫了一個大大的圓圈交差,主考官一看不樂意了,說,你這是不是來消遣我的? 喬托也就聳聳肩,意思好象是,“你看著辦吧”。結果這幅圓圈拿到教皇那裏,教皇也很不高興,不過畢竟教皇見過的世麵多,突然發現這個圓圈被畫的很圓,於是就問考官,他是不是用了什麽圓規之類的工具畫的,考官說:“聖父,他隻是把筆王顏料桶裏一沾、然後就一揮而就了。”於是教皇認為至少喬托的手勁和基本功不錯,就高薪聘用了喬托。於是一個天才借著教皇的慧眼識珠,堂堂入世。


佛羅倫薩畫派喬托的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年)雖然英年早逝,但他對文藝複興貢獻甚大,被認為是文藝複興繪畫基礎的奠定人,他在解剖學和色彩的運用上比喬托更為進步。他還發現了遠近透視的一些規律,其最著名的傑作是《失樂園》(《逐出樂園》)
http://www.archweb.it/arte/artisti_M/Masaccio_G/images/Masaccio%20-%20The%20Expulsion%20from%20Paradise.JPG

圖二 馬薩喬《失樂園》

其四,裏皮和波提切利

裏皮(Lippi, 1402-1468),是文藝複興初期又一位繪畫大師,他原來是一位教士,但他在請一名修女作繪畫模特的過程中,不幸瘋狂地愛上了這位修女,他將修女藏在家裏,並生了一個孩子,結果觸怒了教宗,被勒令還俗,受其生平的影響,他把漂亮的女士幻化成聖母和天使的形象,作品充滿人間情趣的特色。從繪畫風格上,繼承了多位前輩畫家的風格,形成了集抒情,寫實,立體為一體的獨特畫風,他作品中得神祇具備了人格外貌與性格,用色高雅明淨,其代表作是圖三的《聖母和聖嬰》,在這幅作品中,聖母的完全就是一個美麗少婦的形象,甚至於僅有的有別於人類的聖母頭上的光環也模糊了。但作品卻給人以前所未有的維美的衝擊。

http://media-2.web.britannica.com/eb-media/26/99426-004-75FB1A71.jpg
圖三 裏皮《聖母和聖嬰》

波提切利(Botticelli,1444-1510),就是我前節所述《維納斯的誕生》和《春》的作者,他的作品,描繪的多是希臘神話的故事,是文藝複興時期人體美覺醒的裏程碑,作品線條,色彩美倫美奐,在早期文藝複興時期,大紅大紫。

其五,雕塑藝術。

早期文藝複興雕塑藝術的代表人物是多那太羅(1386~1466年),他被稱為“文藝複興之父” ,他擅長透視學、建築學,從事過屍體解剖,通曉人體結構。他的代表作品有:青銅《大衛》雕像、《聖喬治》雕像、《耶穌磔刑》、騎馬的傭兵統帥《加塔米拉達雕像》等。他運用古典雕刻的技術,開創出雕塑藝術的新風貌,多那太羅是米開朗基羅出現以前,最傑出的雕塑家,他為文藝複興雕塑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http://http://a2.att.hudong.com/36/56/01300000169980121881564737346.jpg
圖四 多那太羅《加塔米拉達雕像》(位於佛羅倫薩市區)

早期的佛羅倫薩文藝複興,在建築,音樂等方麵也建樹極多,但限於篇幅,這裏就不再對這兩方麵展開了。

由於14世紀到15世紀中葉的早期文藝複興在佛羅倫薩的蓬勃開展,使得文藝複興運動從15世紀中後期開始,迅速向意大利其他地區和歐洲其他國家蔓延,其複興的領域,也不僅局限於藝術和文學,而開始對傳統的自然科學、哲學和經濟學產生巨大的衝擊。文藝複興即將迎來它的大黃金時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freespiritforever 回複 悄悄話 我也很喜歡各國的古典文化,有空多交流啊:)
相識是緣 回複 悄悄話 今天剛到了Florence,特地來看看,多謝了,更多了解了文藝複興運動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