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柯達為什麽會破產

(2012-01-11 11:50:07) 下一個

柯達的總部在紐約上州,水牛城東邊60英裏,尼亞加拉大瀑布東邊一個半小時車程的地方。一個漂亮,小巧而頗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夏天的綠草青青和河水的嘩啦啦流聲,一直給我不錯的記憶。一座小城市,靠著柯達、Xeox、博士倫幾家大的公司,打造了一所不錯的大學。雖然在牛氣上無法和中國的北大、清華相比,但是,人家畢業生和在校教員獲得的若幹個諾貝爾獎,恐怕是吹牛吹不出來的。

當年,我曾經在那座城市生活了四年光景,還一度和在柯達工作的不少華裔朋友度過了些許的好時光。一位曾經在柯達工作過後半輩子的來自台灣的老人給我講過的他的故事,一直就是我人生的一筆不錯的財富之一。

那時候的柯達,已經承受著巨大的市場競爭壓力,可是,不會折騰的柯達人,卻在一個個善於忽悠的CEO領導之下,一步步的走向了今天的地獄。

柯達要破產了,這個消息對於我,完全在意料之中,隻是來的太遲。當年,在羅切斯特,估計有二十多萬人靠柯達的存在而生活著。現在看來,那些早期被柯達解雇的“倒黴蛋”,實際上是最幸運的一些人,如果繼續在那裏熬到現在,十幾年下來,年紀大了,技術老化,在經濟更為低迷現在的處境,恐怕隻能是更慘。

柯達作為一家化學公司,曾經在美國曆史上牛氣一時。當年的風光,恐怕也不亞於今天的蘋果和穀歌了。至少,對於風光年代的柯達人,感覺就是這樣:公司的大方和大度,大量的毫無節製和計算的免費供給,還有公司慷慨的退休金,也是很少有公司可以比擬的。

 

有時候我想,大如柯達這樣的巨人,小如隻有十幾個雇員的小公司,差別到底在哪裏?再者,如果當年的柯達、AT&T,在賺錢容易的時候,節省一點,累積大量的現金,今天的日子會好過一些嗎?

我想未必!

這就是美國企業製度的命傷所在:當企業大到一定程度之後,作為理論上擁有者的股東的權力,實際上隻有名義上的意義。他們的利益,成為那些掛著牛氣頭銜的“英才”們的玩物而已。

看看柯達的敗落曆史,再明顯不過了:一家化學公司,靠設計、製造和銷售相機、配套器材大發橫財。在自己的市場有可能被數碼相機取代之前,自己已經開發了數碼相機技術,但是,麵對源源不斷而來的傳統市場部分的利潤,就是沒有一個CEO願意,犧牲自己短期的個人利益,來確保公司的長遠利益。

職業經理人的短視和急功近利,造就了這次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也造就了一個個百年老店的最終敗落。(關於金融危機的產生,金融危機是如何導致不少百年老店敗落的分析,參閱我的《危機與敗局》(商務印書館)、《博弈華爾街》(東方出版社)和《拐點:世界金融巨頭大敗局》(長江文藝出版社),在那裏,你會看到,我的分析和市麵上很多人的分析很不同)。

在公司麵臨苦境的時候,第一個大錯是找了一個CEO來開發低價的數碼相機。對於一家像柯達這樣的大公司,做的實際上相當於中國鄉鎮企業的生意,在策略上首先大錯特錯。但是,這樣做至少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立馬見成效,讓人看到公司銷售額的快速成長。有了這些數字之後,公司股價就會上升,公司CEO就可以有保障的多撈錢。

在智能手機出現之後,低端數碼相機必死無疑,這點是不是被柯達人看出?為什麽就沒有及早的做出調整?為什麽不願意及早做出調整?

在這一步大敗之後,柯達人又想當然的從惠普雇來一個搞技術出身的家夥,來主打和自己的核心業務不是很緊密的噴墨打印機業務,而且主打的還是廉價的噴墨市場。這又是一個類似於中國鄉鎮企業的策略選擇。做低端進入容易,被人消滅掉也容易。對於鄉鎮企業,由於技術水平有限,做低端也是沒有辦法的選擇,而且,由於企業規模小,調整也容易。但是,柯達居然做了這樣的選擇。

而且,來自惠普的家夥,居然不明白惠普之所以在同樣的市場能夠做好的真正原因所在:低價銷售打印機,高價銷售噴墨!在噴墨這一塊,是絕對不可以搞低端的。至於打印機這一塊,大家都知道沒有錢可賺。不然的話,喬布斯回歸蘋果之後,為什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掉打印機業務。

看來,即使是那些在美國大企業做大決策的人中間,也還是有大量的蠢才存在。

過去有,今天有,未來也還會有。所以,今天的巨頭,明天可能就是破產的對象。

大企業製度有其優越性,也有其命傷。危機還會一次次來臨,就是因為這種製度的存在,而運行這種製度的,又是一個個貪婪和急功近利的家夥。

是不是有更好的選擇?我不知道。

 






 

附錄:關於柯達要破產的報道文章。

 

新年伊始,曾經在攝影、膠卷領域獨步全球的美國柯達公司就宣布接到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退市警告,即將申請破產保護傳聞和評級下調等壞消息接踵而至,令這個膠片帝國幾乎搖搖欲墜。

  柯達,曾經是行業的代名詞,絕對的龍頭霸主,短短幾年間,卻因為在創新的新浪潮中沒有趕上趟,麵臨著可能被時代無情淘汰的厄運。並不僅僅是柯達,去年以來,諾基亞、惠普等業界巨擘都因創新不足而黯然敗退。

  創新世界中,不進則退,慢進也退。巨人疲弱甚至倒塌的教訓,給正在積極探索轉型創新之路的中國更多啟示和反思。

  百年柯達隕落

  美國時間201213日,柯達官網發布公告,由於柯達股價已連續30個交易日低於1美元,紐約證券交易所已對其發出退市警告。根據紐交所規定,在接到退市警告6個月內為調整期,柯達隻有在股價達到相關標準後才算合規。

  1881年,柯達公司的前身在美國成立。在一百多年的時間裏,它先後研製出膠片和傻瓜相機,將攝影的樂趣帶向普通百姓。柯達從1886年就開始讚助奧運會,1986年成為奧運會頂級讚助商,進一步提升了它的全球知名度。

  柯達有過這樣自豪的口號:你隻要按下快門,其他的交給我們。但對於今日的柯達而言,那些曾經的輝煌都已是明日黃花。

  201112月《財富》雜誌評選出美國50010大爛股,柯達以85%的跌幅名列第三。而13日的退市警告讓柯達股價雪上加霜,根據紐交所公布的數據,從2011111日到201215日,柯達的股價跌去了93.7%

  據最新報道,柯達可能會在未來幾周內申請破產保護。就算柯達真的提出破產申請,公眾也不會吃驚。另一項關於“2015年前消失的五個品牌的預測調查中,柯達受到了27%的被調查者提名,排在首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EMBA中心副主任羅彪分析,柯達的失敗主要基於兩方麵原因:首先,傳統相機和數碼相機的工作原理不同,在數碼時代,柯達基於傳統相機的供應鏈優勢和專利優勢不複存在。

  其次,雖然柯達率先發明數碼相機,但柯達的成功實質是傳統業務的成功,所以傳統業務部門對決策影響力甚大,企業資源也會優先配置到傳統業務部門,從而導致其轉型遲緩。

  創新沒近路更沒有退路

  以柯達為代表的老牌企業接連受創,給正在轉型創新謀求發展的中國企業帶來啟示。眾所周知,中國製造舉世聞名,但隨著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減少,中國的經濟發展將更多依靠創新,一味依賴模仿、山寨的企業將難以為繼。我國多年前就已確定了科技發展目標,即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

  但現實中仍有諸多因素製約了企業創新,創新管理學家劉誌迎說,首先,中國正在高速發展之中,快速獲利機會並不鮮見,由此容易催生急功近利的心態,這種心態對創新非常不利。其次,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麵尚有缺憾,創新成果在市場競爭中麵臨不少挑戰。第三,以勞動替代技術現象依舊明顯,企業創新動力不足。

  而且,目光短淺,急功近利,不深耕主業,埋頭不務正業,也是目前一些國內企業的軟肋。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就曾表示,很多做實業的人都想去做虛擬經濟,從數據上就可以看出來,好多有資金、有實力的企業不願意做實體經濟。

  早在20世紀初,經濟學家就指出,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源泉。柯達等諸多老牌企業的頹勢,也從反麵證明了創新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必須看到,即使柯達當前麵臨困境,其依然還擁有著百年積累的1100多項專利,相比之下,蹣跚學步的中國企業的技術能力和創新基礎差距可能還非常大,要走的艱難險途也會更多。

  未來的中國企業麵對的是全球競爭者,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感和創新意識。柯達以及諾基亞等大牌企業今天的尷尬,更應該警示中國創新企業,創新沒有近路,更沒有退路。

 

 

我能做的都做了,是不是還有什麽在等著我?”1932年,處於事業高峰的美國膠片巨頭柯達公司創始人喬治·伊斯特曼因疾病自殺前留下這樣的遺言。80年後,等待伊斯特曼的是柯達即將破產的厄運。5日,《華爾街日報》報道說,柯達準備數周內申請破產保護。百年老店或就此崩塌。美國人哀歎,世界也唏噓不已。柯達把照相機送入太空,曾經代表了美國夢。柯達131多年的曆史是世界影像行業發展的縮影,它曾經通過傻瓜相機讓昂貴和謎一樣的攝影技術走進尋常百姓家。它是數碼相機的開創者,卻最後躺在數碼魔鬼的刀下。是誰殺了這個黃色巨人?德國專家博西爾指出,柯達5/6的生命裏一直是領先者,但在後麵1/6的時間裏,也就是數字影像大發展時期,卻不求改變,它並非自殺也非他殺,是被時代拋棄了

  131年曆史的膠卷王國沒落

  據《華爾街日報》5日報道,柯達公司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請破產保護。屆時,柯達將在法庭監督下出售大約1100項專利。5日當天,穆迪評級機構給柯達打出Caa3的級別,這意味著有嚴重資不抵債風險,且可能喪失償還債務能力

  法國《法蘭西晚報》稱,柯達的破產並不出人們意料,自2008年以來一直嚴重虧損,市值隻剩下1.2億美元,幾天前它就因連續30個交易日股價低於1美元,受到紐交所的摘牌警告。即將破產的消息傳出後,柯達股價周三大跌近30%,周四跌了6.15%。實際上,2004年,這家老牌藍籌股公司被驅逐出道瓊斯70指數股行列,已預示了今天的悲劇。報道指出,它雖然仍擁有許多專利,卻大多早已過時,如今誰還會花錢搜集這些用不上的古董?

  出賣專利無異於燒了家當取暖。對於為柯達創造60項專利的退休員工保羅·吉爾曼來說尤其如此。82歲的保羅1956年進入柯達工作,為公司效力33年。在柯達工作是我的夢,就算掃地我也願意。保羅說,在公司全盛時期,工程師和科學家們都想為公司創新和突破,工作充滿樂趣,薪水之高令我感到不好意思

  的確,柯達承載著美國人太多的榮耀和夢想,《華爾街日報》6日文章寫道。在鼎盛時期,柯達公司在全球擁有14.5萬名員工,將全世界優秀的工程師、博士和科學家都招至在紐約的總部。可如今這家擁有130多年曆史的百年老店卻可能走向破產,1.9萬人失業。公司老員工懷念過去的好時光,因為柯達就是膠卷的代名詞,在那裏工作就是安全的保證,而且許多人在公司內部找到人生的伴侶。美國前財長薩默斯稱讚柯達為其所在的羅契斯特市培育了至少兩代富庶的中產階級

  法新社稱,柯達製造的Brownie相機至少成為三代美國人學會拍照的入門相機,柯達時刻廣告語已成為美國人日常會話的一部分。柯達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技術創新者之一,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蘋果或穀歌。澳大利亞新聞網稱,柯達膠卷讓20世紀許多重要的時刻成為永恒:1985年登上《國家地理》雜誌封麵的阿富汗女孩,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等。

  然而,這一頁可能已經過去。澳大利亞新聞網的評論代表了世界很多媒體的看法。瑞士《每日導報》稱,柯達本來有重塑自我的可能,但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機會。進入數字時代的飛躍時,它又太膽小、太緩慢,它破產是美國基礎工業崩潰的最後一章

  德國《柏林晨郵報》以衰落和轉型的標誌為題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柯達就率先進入數字攝影領域,但它不願推動數碼技術,在競爭中被取代,成了美國企業的負麵形象。德國《威斯特法倫報》說,實際上在柯達前麵,很多攝影器材的佼佼者也破產了,如美能達、愛克發、甚至萊卡。相反,積極轉型數字攝影的企業,如佳能、尼康、奧林巴斯、卡西歐、富士開創了新的機遇。在科技麵前,沒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

  柯達,自殺還是他殺?

  是誰殺了柯達?美國《大西洋月刊》文章問道。不少媒體認為,柯達靠賣膠卷起家,而數字革命已經讓膠卷完全過時了。法國《世界報》稱,盡管攝影技術並非柯達所發明,但40年來對於喜歡懷舊的歐洲人而言,柯達成為幾代人心目中攝影與懷舊的代名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柯達幾乎一統攝影江湖,在人們心目中,柯達似乎是永不會倒的品牌。然而這種無敵般的感覺反倒讓柯達管理層滋生了過分自信。

  《大西洋月刊》說,柯達在破產的邊緣,原因並不僅僅因為膠片的壽終正寢;現在瀕臨山窮水盡,也不是因為該公司固步自封,不肯與時俱進。過去10年來,其實柯達一直在嚐試著適應時代的改變,並推出了一些創新產品,但卻不能將這些新產品轉變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其實柯達進入數字照相行業並不晚,甚至是數字攝影技術的發明者。1991年,柯達與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專業級數碼相機。1996年,柯達推出了其首款傻瓜相機。不過,同富士和奧林巴斯這些競爭對手相比,柯達的動作還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傳統模擬相機膠卷生意上。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時任柯達首席執行官丹·卡普宣布將用2/3的研發經費投入數字技術開發。起初,柯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05年,柯達還是美國數碼相機銷量最大的公司。不過,雖然柯達的數碼相機很受消費者歡迎,但對柯達的贏利卻沒什麽幫助。早在2001年,美國《商業周刊》就指出數碼相機的利潤率將下滑,贏利變得越來越難。

  柯達對數碼技術的投資倒沒有白費,產生了一係列高價值知識產權,就像一個專利巨人。《華爾街日報》指出,2008年到2011年間,柯達靠出售專利許可權和打專利官司收入19億美元。靠專利掙到的錢幫助公司開展了一項新事業的投資,那就是打印機。但不久來自專利訴訟方麵的收入就枯竭了。目前,柯達正試圖賣掉旗下擁有的一係列數字技術專利,這筆收入甚至可能超過公司的市值。柯達近期發展的軌跡應了一句話,創新在行,做生意卻不行

  柯達在1935年推出了柯達彩色膠卷,但直到2009年才因為數碼照相機廣泛使用而停止生產。這個轉型期過渡得太慢,是導致柯達這家百年老店走向衰落的關鍵,倫敦大學的媒體產業研究學者沃塞克斯對《環球時報》表示。

  日本富士膠片公司一名退休高管從富士膠片的經營之道分析了柯達的破產。這名高管對《環球時報》表示,富士膠片善於拓展市場,1982年以來一直是世界杯足球賽的主要讚助商之一;為適應網絡時代,富士還建立了富士膠片網絡攝影美術館和商店,展示和銷售著名攝影家的作品和攝影愛好者的優秀作品。再者,進入網絡時代以後,富士膠片一方麵及時縮小膠片事業,另一方麵不固守名牌,積極開展多元化經營。

  時代拋棄落伍者

  柯達的消逝彰顯了不斷創新——這個自由市場經濟唯一力量。美國《投資者日報》文章稱,在柯達創立62年的時候,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造性毀滅來描述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新的消費者和產品、生產和運輸方式、市場以及新工業組織形式不斷創造新行業,同時淘汰舊公司。柯達難逃這種厄運。其實有這樣命運的不止柯達一家。愛迪生的電燈和光源革命迅速將紅極一時的煤氣燈行業打得一敗塗地。IBM曾經的市場份額讓人害怕,現在隻能活在自己以前龐大的身影下。行業分析師曾堅信,如果軟件行業能夠進行競爭,微軟公司不得不解體。在穀歌和蘋果重塑下,黑莓公司也失去了智能手機市場統治地位。

  德國國際媒體研究所專家博西爾6日在接受采訪時指出,技術領先是國際性企業生存的唯一法寶,時代會拋棄一切落伍者

 

 連續30個交易日平均收盤價位於1美元以下,紐交所不得不向柯達發出退市警告。實際上,整個2011年,柯達股價跌幅超80%,與其曆史最高價相比,跌幅更是超過99%

  一個曾經無所不能的企業,也會因此而被定格。2012年,柯達迎來自己131歲生日的時候,也許將麵臨著真正的末日宣判。

  實際上,這似乎是一場遲早要來的葬禮。

  靠不住的品牌

  柯達,一個美國式成功品牌的代表,一個曾經占有寡頭地位的企業,一個被看作像可口可樂一樣擁有品牌忠誠度但比可口可樂的市場份額還要高的企業,曾經所向披靡。直到20096月,柯達公司宣布其長達74年曆史的KODAchrome(柯達康)彩卷於當年年底停產。

  30多年前,著名歌星保羅·西蒙有一句歌詞——“媽媽別拿走我的Kodachrome)——體現了一個領導型企業的行業地位,以後,如果再在哪裏聽到一個流行詞匯Chrome,或許人們隻會知道它代表Google的瀏覽器,而不會想到是柯達曾經輝煌的膠卷。

  柯達早已意識到了傳統影像市場的萎縮,但是直到2003年才比較大規模的啟動麵向數碼時代的轉型。當時的日本對手佳能、尼康等已經在技術上做了豐富的儲備。饒是如此,到2005年,依靠強大的固有品牌和渠道,柯達在美國數碼相機市場上仍位居第一。

  但是,柯達過往的成功、家族勢力內部的錯誤堅持,讓柯達的轉型之路放慢下來。

  決策層決定兩條腿走路,一方麵堅持傳統數碼的緩衝,一方麵逐步向數碼轉型。著名的動作之一就是,在2003年柯達控製了中國本土最後一家競爭者——樂凱的20%股份,僅在中國就擁有了8000家連鎖衝印店。

  數碼大潮的速度之快超出了柯達的想象,資源分散讓其背負了想贏怕輸的包袱,柯達數碼相機的落後差距反倒被拉大了。數據顯示,柯達傳統影像部門的銷售利潤2000年為143億美元,2003年為41.8億美元。2004年,柯達虧損1.13億美元,2005年虧損7.99億美元,從此沒有徹底翻身。

  一個廣為流傳的關於品牌的傳說是,假如有一天一場大火把可口可樂公司燒掉了,隻要配方還在,很快就會重建一個可口可樂公司。或許確實如此,99.61%的水、碳酸、糖漿,加上 0.39%的配方,這就是可口可樂。《商業周刊》和全球著名品牌谘詢機構Interbrand聯合評選的2008年全球品牌價值100強中,可口可樂品牌價值就超過687億美金。

  同樣的話也可以套用在柯達身上嗎?不要忘記,在同樣的評選當中,柯達2003年的品牌價值超過78億美元,而2004年就僅剩下52億美元,更不用說以後的徹底出局了。

  曾經巨大的品牌價值,倏忽即逝。紙麵上曾經巨大的品牌資產對於柯達的重生而言,作用甚微。從1896年首屆奧運會開始,柯達就開始讚助體育賽事,通過大型體育賽事進行品牌宣傳成為柯達的傳統項目。從 1986年奧運會開始“TOP計劃,柯達成為2004年前每一屆奧運會的 “TOP讚助商。直到2004年雅典奧運會,柯達開始步入困難期的時候,它依然是“TOP讚助商,但是,這已經無助於挽救柯達的命運。

  IT的殺手本質

  毫無疑問,柯達死於IT

  柯達與IT原本毫無關係,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一伺數字化介入到影像領域,柯達就像是放入加速齒輪裏碾壓的膠卷,最初還有可以逃脫的機會,最終卻被撕得粉碎。因為,數字化的技術更新換代是如此之快,日本主導的數碼相機群狼迅速就占領了市場,並且擁有技術製高點,讓柯達這個老巨人一下子陷入到落伍的境地。

  更致命的是IT的進化,一旦上升到某個平台,就開始了加速進化。數碼相機的技術演進如此之快,以至於柯達雖然投入巨資也追趕不及——這甚至都不能完全看作是柯達決策層的錯誤,這是代際更迭中常見的宿命。

  IT就是這麽一種東西,它一旦可以替代掉老技術,就能夠以最無情的手段將其殺死。真正值得關注的是,新技術代替老技術,不僅限於IT對非IT的代替,IT業之間的替代更加殘酷、迅猛。因此,我們在柯達的葬禮上,真正關注的不應該是死者,而是苟活者的命運。

  比如,眾所周知iPhone的產生對諾基亞、索愛等傳統非智能手機市場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殊不知,更大的影響來自於對手機市場之外的影響,比如眾多的數碼手機廠商,那些低端的數碼相機、MP3等等都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奧林巴斯、索尼等數碼相機業務受到的衝擊,絲毫不遜於諾基亞們。

  所以,請密切關注IT這個殺手,傳統企業使用了IT技術,未必帶來利潤的提高,但是IT企業一旦反向介入傳統領域,卻可能成為真正的掠食者。比如,電商領域的亞馬遜,比如即將麵世的蘋果iTV、比如雲計算衝擊下的U盤、移動IM競爭下的短信……這背後,傳統的銷售渠道、電視機、移動存儲、運營商人人自危。

  在人們享受IT帶來的低成本、便捷性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它的殺手本質。

 誰也未曾料到,在1975年發明世界第一台數碼相機的伊士曼柯達(以下簡稱柯達”),反倒自導悲劇斷送其百年基業。在剛剛受到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發出的摘牌警告後,昨日,曾被喻為黃色巨人的柯達就傳出破產傳聞,該公司正在為遞交破產保護申請做準備。專家指出,柯達高傲以及保守的態度不僅阻礙了轉型之路,而靠賣專利為生的局麵也將走到盡頭。

  破產傳聞再起

  記者昨日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柯達正在為潛在的破產保護做準備,目前正在處理大約10億美元的債務人持有破產資產融資事項,以保證公司在進入破產程序後維持運營。據知情人士透露,若柯達出售專利不成功,則最快於今年2月初提交破產保護申請。對此,柯達中國相關工作人員表示,去年10月美國總部已經對此傳言進行了否認,此次傳聞總部方麵尚未有任何回應,而中國方麵不會對任何市場傳聞或臆測發表評論

  自去年起,柯達就多次傳出破產消息。最近一次在去年9月,據彭博社消息稱,由於市場對傳統膠卷的需求日益減少,以及數碼相機的強大競爭力,柯達公司的收益一落千丈。柯達正在對包括破產保護文件在內的多種戰略性選擇進行權衡。消息傳出後,柯達公司股價在當天即遭腰斬,盤中跌幅一度超過60%

  雖然柯達對破產傳言從不正麵回應,但股價的下跌難掩其尷尬。前天,柯達受到了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警告,原因是該公司股價已連續30日跌破1美元,如果股價在未來6個月內無法達標,將麵臨摘牌。

  受這一消息的影響,柯達股價下跌3.7%,截至當日收盤時,柯達股價在過去一年的累計跌幅達到了88%。自去年12月初至今,柯達股價一直在1美元左右徘徊。

  賤賣專利飲鴆止渴

  目前,對柯達來說籌錢支撐下去是當務之急。除了曆經百年的品牌價值之外,最值錢的就是攢了130年的1萬多項技術專利。去年8月,柯達就開始四處兜售數字圖像專利組合1100項,從而將這部分知識產權轉化為現金。據悉,自2008年以來,柯達通過專利出售共取得近20億美元的收入。

  與此同時,柯達還宣布時任董事、總法律顧問勞拉·誇特拉將出任公司總裁一職,此後,柯達又有了一係列的新動作。先是去年11月,柯達將圖像傳感器解決方案業務出售給私募股權投資公司鉑金資本。一個月後,柯達又宣布把旗下的膠製品業務出售給羅賽洛集團。這些忍痛割愛的行為意在增加不斷萎縮的現金儲備。

  遺憾的是,專利出售等募資舉動並未提振投資者對柯達的信心。有分析師指出,無論是現金流、收入增長還是整體增長,柯達都令人失望。擁有130餘年曆史的柯達未來最有可能去的地方,將是商學院的失敗案例

  柯達采取出售專利維生的短視措施,即使可以緩解資金短缺的問題,但對其未來的發展也將蒙上一層陰影。企業戰略研究專家劉步塵說道。

  業內人士指出,原本這些轉讓項目已經吸引了包括微軟、蘋果、穀歌和三星等巨頭的注意,但是隨著破產消息的來臨,柯達專利的潛在買家擔心企業申請破產後,原債權人可能對專利買家提出訴求,所以謹慎考慮購買事宜。柯達靠賤賣專利為生無疑是飲鴆止渴。

  轉型求生越走越艱

  在膠卷時代柯達曾占據全球2/3的市場份額,然而自2000年進入數碼時代以來,其霸主地位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這也迫使柯達做出了兩次轉型。

  20039月,柯達正式宣布放棄傳統的膠卷業務,重心向新興的數字產品轉移。但當時在傳統膠片市場的巨額投資成了柯達轉向數碼市場的龐大包袱。2006年,柯達毅然更換公司標識,去掉了自1971年開始就使用的黃盒子“K”圖形,意味著柯達與膠卷世界的聯係開始斷裂。2009年,柯達實施二次戰略重組,裁員幅度高達50%

  行業分析師李光昱表示,正所謂成也膠片敗也膠片,正是陶醉於膠片業務的巨大利潤,在數碼影像產品蜂擁而至後,柯達的轉型就顯得沉痛而緩慢。在富士膠片、柯尼卡美能達等競爭對手紛紛拋棄膠卷相機,迎接數碼消費時代的到來時,柯達公司依然留戀於傳統膠片市場,拒絕激進的變革。在錯失轉型的最佳時機後,致使柯達如今已不得不通過拋售專利等方式賣血求生。

  柯達1975年發明的第一台數碼相機,竟然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數據顯示,1997年以來,柯達僅有2007年一年實現全年盈利。而柯達的市值從19972月最高的310億美元降至21億美元,十餘年間市值蒸發了99%

  造成今天柯達困境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在數碼時代萌芽之際,雖然有技術方麵的積累,但是沒有認清行業發展的方向而進行快速的戰略轉型。劉步塵說道。

  雖然柯達表示仍在數碼領域堅持,但記者通過走訪中關村電子賣場發現,柯達的數碼產品在市麵上已寥寥無幾。

  某大型數碼產品經銷商負責人王先生在得知記者谘詢的是柯達數碼相機時,顯得非常詫異,2004年和2005年,由於柯達品牌還具備一定影響力,因此其數碼相機的銷量還算可以,而從那之後就漸漸冷清了

  不僅是經銷商,消費者也對柯達的數碼產品知之不多。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前來谘詢數碼相機的消費者,他們對柯達的認識還處在膠卷時代。

  業內觀察家楊華男表示,今天提起數碼相機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尼康、佳能等,而提起柯達,大多數人想到的更多還是膠卷。柯達孤芳自賞的態度讓其陷入一直在轉型而一直未轉型的尷尬局麵。

  是宿命還是自導悲劇

  事實上,麵臨被迫轉型是整個膠片行業的共同宿命,而其他企業的轉型路或許可以為瀕臨破產邊緣的柯達提供借鑒。

  富士膠片經過市場摸索尋求多元化的發展,將其最早的影像事業(傳統膠卷、數碼相機、數碼衝印設備)、信息事業(印刷、醫療和其他光器械等光學材料)、文件處理事業三大業務板塊調整為醫療生命科學、高性能材料、光學元器件、電子影像、文件處理和印刷六大重點發展事業,傳統膠卷業務在公司整體收入中的占比僅為2%

  而去年,富士引發話題最多的無非是其加大搶灘國內化妝品市場的力度。事實上,富士早是一家化妝品製造商了,其推出的護膚品牌艾詩緹(ASTALIFT)2007年在日本上市以來業績接連上揚,2010年銷售達200億日元(約合16億元人民幣),打開日本本土市場後,開始向外推廣,而中國就是其海外市場的第一步。就連化妝品行業元老高絲(Kose)公司總裁也直言:它們在某些產品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而作為中國的膠卷王,樂凱的轉型之路也一直被外界所關注。在意識到隻進行產品結構調整所創造的利潤不足以維持企業繼續發展的問題後,樂凱在原有業務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上,選擇光學薄膜(廣泛用於光學和光電子技術領域的材料,平板電視、筆記本電腦等的液晶顯示屏依靠的關鍵材料之一就是光學薄膜)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向技術密集、資金密集、技術難度大、附加值高的領域發力。

  而從其20101-9月的盈利情況來看,膜材料主營收入同比增長102.3%,占該集團總營業收入的20%,利潤更是占到了該集團同期利潤的40%。去年9月,樂凱又整體並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成為其全資子公司,踏上重組之路。業內人士預計稱,樂凱膠片或被定位為航天科技集團新材料領域內的光學薄膜業務平台。

  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雖然都是因為數碼時代的到來令傳統膠片行業衰敗,企業被迫轉型,但是從市場情況來看,惟有柯達轉型不力後麵臨著破產的窘境,這是因為柯達是在被動轉型,富士、樂凱在發展過程中及時對業務和戰略進行調整,雖然轉型談不上十分成功,但是仍保持了後續發展的勢頭,而柯達在押寶失敗後,被市場牽著不得不轉型,多年之後成果甚微。

  無法阻擋的變革之路

  柯達曾經認為膠卷時代會永遠存在,而數碼時代將是個過渡時代,這種說法真的成立嗎?目前,在一些院校以及社區附近仍能看見一些掛有柯達廣告的彩色衝印店,但是柯達兩字也似乎隻是個招牌而已。

  柯達品牌植入人們的思想比較早,但成本高,簡單的照片衝洗都不用柯達的紙張。隻有一些舞蹈藝術係的學生為了追求大尺寸、高品質的照片我們才用柯達的紙張。一家彩色衝印店的負責人告訴記者。

  昌平某彩擴中心老板馬女士向記者透露:購買照片紙張以為單位,大約比1平方米小點。在2009年,一碼的進價大概30元左右,現在則漲了10元。以6寸照片為例,2009年一張照片的實際成本在2角到4角之間,售價在6角,而現在成本已漲到5.5角,售價不變,利潤少了很多。

  國內品牌營銷專家於斐卻認為,柯達的命運或許不會落到破產的地步。柯達目前極有可能正在尋求合作夥伴,采取重組、並購或是聯盟的形式,求得續繼生存下去的機會。

 

 

在巔峰時期,柯達的全球員工達到14.5萬。它吸引了全球各地的工程師、博士和科學家前往其紐約州羅徹斯特市的總部工作,很多專業人士都以在該公司工作為榮。

  如今,這家有著131年曆史的老牌企業可能即將申請破產保護,退休人員早已激情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對自身福利的擔憂。回望過去,這家曾經的膠片巨頭的前員工都帶著幾分惆悵。曾幾何時,在這裏工作很有保障,夫妻雙方同時就職於柯達的情況也並不罕見。

  以下就是他們的故事:

  特裏·路德(Terry Rood)52歲,紐約州羅徹斯特

  當柯達裁員時,最難找到新工作的是工廠的工人和膠片實驗室的員工。他們中的很多人高中一畢業就加盟了柯達,並且一直專注於膠片行業,而如今,該行業已經過時。在當今的形勢下,就連大學生都很難找到工作,更何況他們。

  我現在的薪水還不到柯達時的三分之一。路德搖著頭說。他現在是一家酒店的機場大巴夜班司機。

  52歲的路德1981年高中畢業就來到柯達,並在暗房工作。去年12月,在為該公司效力了29年後,他被解雇了。

  作為一名大巴司機,他每天從下午6點工作到淩晨2點,收入微薄,隻是偶爾能有一點小費。這隻能勉強維持生計。他說。離開柯達時,他每小時的薪水是22美元,外加津貼。

  本月末,路德將找到第二份工作:到當地一家醫院代客泊車。他還曾經在當地的啤酒和藥品配送公司工作過。

  路德有3個孩子,兩個在上大學,因此他一直都節衣縮食,甚至為此放棄了一些原本在柯達時最喜歡的事情,例如下館子。每當貸款到期,我都很擔心。他說。

  約翰·麥考伊(John McCoy)47歲,紐約州韋伯斯特(Webster)

  柯達裁員帶來了一個副作用:激發了羅徹斯特的更多創業活動。

  麥考伊和其他幾名被裁的同事正在考慮,能否創建一家與成像相關的移動創業公司。在去年8月被解雇前,47歲的麥考伊已經在柯達工作了21年。他說,由於柯達申請破產保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一些原本仍在該公司工作的朋友也開始著手創業。

  與此同時,我也當起了家庭煮夫他說。在麥考伊被解雇後,他的妻子重新出去工作。他們考慮離開羅徹斯特,但6歲的女兒和9歲的兒子仍在這裏上學,離家很近。

  麥考伊原先在柯達的數字部門擔任產品經理,該部門負責生產數碼相機、數碼相框和數碼攝像機。早在2000年,我們就知道拍照手機會主導市場。他說。

  正因如此,麥考伊和同事當時就著手開發了無線產品等其他設備,偶爾還開發一些電視產品。他們甚至開發過一款平板電腦原型機。但2008年,經濟危機不期而至,無線攝像頭和數碼相框供給過剩。柯達削減了相機業務的預算,並把錢投入到噴墨打印機上,把賭注壓在這上麵。

  保羅·吉爾曼(Paul Gilman)82歲,紐約州彭菲爾德(Penfield)

  到柯達工作是我的夢想,即使掃地我也願意。吉爾曼說,他1956年就供職於柯達。

  82歲的吉爾曼在柯達工作了33年,後於1989年退休。他說,全盛時期的柯達充滿活力,工程師和科學家都希望在發明上有所突破。

  幹這麽有趣的事情還能拿薪水,這讓我有負罪感。吉爾曼說,他當時擔任乳化液研發部門高級研究助理。

  柯達的專利超過1.1萬項,該公司過去幾年一直在借此收取專利費,以支持向以打印機為核心的新模式轉型。吉爾曼在柯達時也申請了60項專利。

  退休後,吉爾曼和妻子主要靠柯達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險生活。他擔心申請破產保護後會失去這筆收入。萬一沒錢了怎麽辦?他問道。

  羅傑·高斯(Roger Goss)67歲,佛羅裏達州拉格(Largo)

  高斯1970年大學畢業後就開始在柯達工作,67歲的他曾經擔任過多個職位,最後一個是係統分析師。

  在經曆了多輪裁員後,他於2003年離職。大家都擔心失業,情況越來越令人擔憂。他說。

  1970年代,剛參加工作的高斯需要經常到賓夕法尼亞州出差,會見經銷商。當時,他目睹了賓夕法尼亞州麥基斯波特(McKeesport)從熙熙攘攘的鋼鐵重鎮變成了鏽跡斑斑的廢都。我當時想,如果柯達不改變,就不可避免地要麵臨這種災難。他說。

  盡管曾有內部人士呼籲柯達放棄膠片業務,但高斯回憶道,公司高管因為迷戀眼前利益而對此視而不見。

  2003年,他買入了柯達股票。高斯稱,柯達的股票下跌令他損失慘重。他的股票期權曾經價值數千美元,但當他上周查看投資業績時卻發現,它們的價值僅為33美元。

 

地位曾相當於現在的蘋果

  這家昔日近乎獨霸膠卷行業的著名企業卡在生死關頭,令前員工感到不可思議。曾幾何時,每到柯達創始人喬治·伊士曼創立的工資獎金日,柯達就會根據企業業績向全體員工發放獎金。員工拿到獎金後可以買車,或者去高檔餐廳慶祝一番。

  現年64歲的羅伯特·沙恩布魯克1967年進入柯達。與他同時代的柯達前員工說,柯達在當時的地位相當於現在的蘋果公司和穀歌公司。

  沙恩布魯克回憶,那時柯達人才濟濟。午飯時間,一些年輕人擠進禮堂看電影,其他員工則在公司的籃球場上打球,我們給自己灌輸這樣的意識,我們能做任何事,不可戰勝

  隨著海外競爭對手開始攫取膠卷業市場份額,柯達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走下坡路。後來,柯達不得不麵對數碼相機和智能手機的崛起。2003年,柯達宣布停止投資膠卷業務。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晨霧飄渺 回複 悄悄話 確實令人遺憾,美國人通常在交流中用Kodak替代攝影或照相,“It is Kodak time." 看來隻能成為曆史了。當時膠片的產生帶動了很多行業的發展,如今又牽動了許多人的生活。革新與時共進很重要,前瞻遠見和戰略可以創造奇跡,反之,則被曆史遺棄。
(晨曦)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水手巴山2012的評論:

太恐怖了,血淋淋的感覺。另一個角度想,人真聰明。你的聯想很有意思。謝謝分享這個故事。
水手巴山2012 回複 悄悄話 看了這篇文章,讓我想起了愛斯基摩人捕殺北極熊的故事。

北極熊在冬天的時候很難尋找到食物,由於北極熊對血液的味道非常敏感及喜歡,所以愛斯基摩人把一把尖刀與魚血,魚肉一起凍成一個冰柱,扔在北極熊出沒的地方。過夜之後,就能看到一隻北極熊的屍體趟在冰柱邊,死了的北極熊滿嘴鮮血。
北極熊嗜血,聞到冰柱裏有血腥味,就用柔軟的舌頭舔冰柱,舔著舔著就感覺到血味更濃,更新鮮。由於北極非常寒冷,並且北極熊舔的是冰柱,寒冷麻木了它舌頭觸碰尖刀時的疼痛。舌頭碰到尖刀時流出的血液讓北極熊為止興奮,越舔越有勁,最後這隻北極熊因失血過多而死。
ahniu 回複 悄悄話 Companies come, grow, and go, it is the nature. Big companies don't die, it is not natural, and not good for society.
AprilMei 回複 悄悄話 當年我也在Rochester呆過一年,也認識在柯達工作的一些華人。當時很羨慕他們能在這樣的公司上班。後來我去了他們的對手Polaroid上班。再後來Polaroid被柯達擊敗了,早就破產了。柯達生產數字相機時已經落後了,那裏的大部分權威人士都是學化學的。看來還是沒跟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