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不是天生的“東亞病夫”,一旦國家政治安穩,民眾生活穩定,很多人也有自由自在活很長久的機會。身為帝王的乾隆如此(活到89歲,是中國古代帝王裏活到最長的一位),身為一個家族之主的林光矩也是如此。
事業順心,日子自然就過的順暢和滋潤。在經營有道之餘,他還能養生有道,心平氣和地過日子:一輩子過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他1859年去世時,已經享年88歲,在那個年代是個非常難得的大數字。
他去世時,已經是四代“同堂”,其足下已經有八個兒子、三十個孫子孫,外加曾孫近百人。就陣勢,也不弱於一個小帝國了的皇宮了。得以創下這樣的偉業,既得益於自己的智慧,也得益於“乾隆盛世”給予的良好大環境,他即使是在九泉之下,也可以開懷大笑了。
光矩公的八兒子分別是:長子林大精、次子林大盛、三子林大隆、四子林大靜、五子林大厚、六子林大豐、七子林大貴、八子林大享。其中,四子林大靜就是林彪的曾祖父,他爺爺的父親。也是林光矩八個兒子之中最聰慧,最有經營頭腦的一位。
後來在共產黨的曆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林氏三傑——林育英、林育南和林彪,都是林光矩的後代,後者是前三者的高祖父。其中,林育英是次子林大盛的曾孫,而林育南和林彪則是四子林大靜的曾孫。
林彪後來得以走上紅色革命的道路,是育英和育南引導的結果,而育南又是育英的領路人和革命的榜樣。在林大靜時代,他以榜樣的力量帶領大家做實業發家致富,讓自己的家族壯大,讓自己的後人生活的更好。而在林彪這個時代,育南擔當起榜樣的重任,將家族帶向顛覆現有政權,打破現有政治和經濟資產的擁有格局,建立一個以自己所崇尚的理念為主導的新中國。
林大靜是林彪的曾祖父,也是林光矩八個兒子中最精明強幹的一位。在兄弟八人之中,就數他對老爺子的經商之道領悟的最透徹。
從小生性頑皮,喜歡琢磨事情,善於思考,林彪的個性在林大靜身上都能找到痕跡。兄弟幾個都加入了紡織行業,其他幾位靠勤勞養家糊口,而林大靜則靠聰明和智慧,以少得多的付出,獲得了大得多的收益。
搞織布生意,也有個市場行情變動,棉花價格時高時低的問題,普通的人,麵對變化多端的市場要素,不知道該如何應對,而林大靜卻特別喜愛這種變化無常的刺激:隻有變化,才有機會!這又成為後來林彪讓自己時刻牢記的一點:戰機是在變化之中產生的!
林光矩五十歲時,家中八個兒子在他的主持下分家,獨立成家立業了。子承父業,每個兒子都以紡織業為主,同時擁有一定的地產。對於地產部分,有的選擇自己雇人耕種,有的,則直接將田地出租給他人,收取一定的租金——來自收獲季節的糧食。
林大靜選擇以工業為主,集中優勢兵力,主打在漢口的市場營銷。那時候的政府政策已經開始鼓勵商業的發展了。家中的田地,則委托給林家其他人來打理,條件是對方提供自己一家人一年生活所需的糧食。這一模式,也被他的後人所一再複製。
精明過人的林大靜將一個小家族經營的有聲有色,頗有點目前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勢頭:布匹的生產以“出口”漢口,並且通過漢口這個難得的對外平台,銷往各地。一家兩代人,吃的實際上還是地利的飯,同時又碰上了天時和人和。
當林大靜開始闖世界的時候,中國先是內亂,其後就是開始被外人所淩弱了,後者又是乾隆帝夜郎自大政策所產生的效果。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西方已經開始的工業革命,還被中國保守的農業為主的自給自足經濟所排擠和忽視。
對內,長期的獨裁和集權,積累了大量的政治腐敗。官商勾結,徇私舞弊,已經成為新的時尚和習慣。乾隆在位後期重用大貪官和珅的主政,上梁不正下梁歪,最終將一個活生生的清朝帝國給毀掉了。幾十年政治的相對穩定,使整個國家的人丁得以興旺。國內人口的大幅度上升,人均耕地不足的問題就出現了。政治腐敗,外加好麵子的乾隆還花大把的銀子搞極為奢侈的六下江南。結果,就是國富民窮,政治腐敗,和民怨越來越深。
已經有些經濟基礎的林家,在這種政治格局之下,也還玩的得心應手。隻是,至此,國家安定的大環境已經快壽終正寢了。
1796年,剛剛接手來自乾隆皇位的嘉慶,就不得不麵對“川楚白蓮教起義”的挑戰,一場持續九年的農民起義,在湖北、四川、陝西三省,像一把烈火,將整個清政府給燒的渾身冒煙。
有人統計說,1786年清政府的在冊人口是3億9110萬人。九年之後,當起義失敗時,在冊人口隻有2億7566萬人。在這九年之間,國家人口不僅沒有增長,而且,還由於相互之間的屠殺和由此帶來的饑荒,而損失了1億1千萬人口之巨。
這場發生在中原腹部的白蓮教起義軍,曆時九年多的對清政府的反抗戰爭,一度占據或攻破的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清政府不僅為此而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從十六個省征調來的大批軍隊被殲滅,為數眾多的軍事將領因此而橫屍疆場,而且,也耗費了大量的國家財富。據初步估計,因為評定這場起義而消耗了二億兩白銀的軍費,相當於當時政府四年的財政收入之和。
就是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開啟了清王朝統治逐漸走向衰落的曆史。中國的積弱,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啟動的。
在這之前,林氏家族在福建的遠房親戚林爽文,則於1787年1月16日,也就是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開始了震撼中央政府的台灣起義。在這之前,清政府在台灣已經經營百年有餘,可是,政治的腐敗和中央政府對於腐敗的漠視,曾經一次次激起台灣人民的反抗,大大小小的起義已經發生了幾十次。最終,政府都是以高壓來解決,而似乎絲毫都沒有在自身的管理和政治製度的清廉上,好好下點功夫做自我檢討,搞自我改善。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好像還沒有被自視偉大的清王朝當政者所領悟到。
麵對這波瀾起伏的政治風雲,林大靜選擇以撈錢為主,保護和發揚光大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且,清政府對外的閉關鎖國,讓他得以保持一定的市場競爭優勢,國內人口的不斷增加,也增加了市場對紡織品的需求。壞事在他手裏都變成了好事。
雖然大量的國家財富在向少數人手裏集中,但是,那又增加了對高端產品的需求。其後內戰的擴大和持續,戰爭產生的大量需求,也通過他而成為自己經營業績的一部分。
林大靜主政林家事務時期,最值得寫一筆的,恐怕就是和林則徐的交往了。林則徐出生於乾隆政績效果“頂峰”的1785年。1830年45歲時,他被乾隆的繼任者嘉慶任命為湖北省布政使,1837年又被提拔為湖廣總督。
作為一個躬親為民的地方大員,林則徐對當時已經在漢口小有名氣的,來自黃岡的林家發生興趣。首先發生興趣的,恐怕還是希望能夠讓自己更上一層樓的林大靜。有了一位來自“老家”的大官,套點近乎,對於他,似乎也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不久之後,在他的操作之下,林則徐還親自考證了黃岡林氏的淵源。
能夠和如此等級的地方官員搭上關係,甚至是建立起良好的個人友誼,從一個角度可以看出,當時,林大靜的能耐和地位。
林則徐曾經專門去林家大灣,並且還為黃岡林氏族譜寫了《閩楚同源序》:餘遍閱宗圖,深悉公等本循州刺史蘊公之後,與餘上共披公···
可別小看這一篇短文,它所意味的,遠不僅僅隻是親戚和同源,而是一種肯定和暗示:這林家人就是我湖廣總督的家人!諸位今後自己應該知道該如何應對了!
有了這層關係之後,林家在當地和漢口的生意做起來也就容易多了。林大靜開始接手很多送上門來的官方業務。在這基礎上,他還經營起了其他的生意,而且,每一樣都很賺錢。
林家在林大靜的手上得以繼續發揚光大,而且還是以他老爺子不可想象的威力!
[節選自《戰神林彪傳》(汪翔 著),2011年8月初稿。版權歸作者所有,侵權必究。轉載和出版,請事先征得作者書麵授權同意。作者聯係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