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戰神林彪傳》第一章(3)

(2011-08-07 08:45:59) 下一個

光矩公有兄弟三人,上有兄長林光愛,下有弟弟林光宜。

林家在林家大灣得以興旺,主要是他這位高祖開拓和領導得力的結果。為了表彰和體現他對於林家家族興旺的貢獻,《林氏宗譜》隆字卷的卷首,寫的就是他的故事:《光矩公傳》。對於一個國家,曆史是勝利者寫就的。對於一個家族,家譜則是成功者寫成的。那些敗落的家族,連生存都難以為繼的人們,是沒有心思和資格去寫家族譜的。即使是想寫,估計也難以挖掘出值得留給後人的精彩故事來。這也是為什麽,在他之前,林氏家族的記載寥寥的緣故。

算起來,林彪的高祖父光矩公也是出身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裏。在他出生時,說林家人一直生活在饑寒交迫之中,似乎也不為過:他的父母親和林家的其他親戚,在經濟上過這捉襟見肘,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由於生活所迫,祖上留下來的原本不多的家族地產,也被這些生活艱辛的林家人慢慢抵押了出去,借此可以從同村的華性家族那裏借點錢來維持最低的生活。

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艱苦掙紮了好幾代的林家人,在林光矩這一輩,總算出了他這樣的一位能人,得以成為未來領導林家發家致富的領導者。

林光矩是一位很喜歡動腦筋思考的人。少年之時,他就以聰慧和喜歡思考而為人津津樂道。對於家境的貧窮,他很不滿足,一直在合計讓自己富裕起來的辦法。早在乾隆帝經營中原之前,得益於中原經濟的發達和林家的地利條件,在林家的附近地區,紡織業的發展就已經很發達了。很多人靠投身到紡織業而過上了好日子,甚至是發家致富,成為一方富豪。

喜歡琢磨的林光矩,在年輕時就看到了從事紡織經營可以發家致富的機會。在那個年代,賺大錢的,幾乎都和紡織業有著這樣那樣的關係,這和目前有錢人大多和房地產有些關係類似。在一個工業不發達,小農經濟為主,自給自足為特色的時代,紡織業的發達,就是一個時代的大趨勢了。想辦法打入這個行業,順勢而為,就是很多人得以大紅大紫,大發“橫財”的秘密武器。

看著機會眼紅,可就是沒有最起碼的啟動資金。一段時間裏,讓這位當時還年幼的“老爺子”很是苦惱了一陣。生活在家庭貧困,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環境下的他,並沒有將時間浪費在怨天尤人,無所事事上,而是在逆境中尋找再生的契機。

懷抱致富理想的他,決定先從學習技術開始,等掌握了技術之後,再來想辦法解決資金問題。為此,他到一家家紡織廠從學徒工做起,一步步讓自己在技術上和管理上得以成熟起來。

在獲得了這些技能之後,萬事齊備,就隻欠資金這個東風了。

沒有銀行對小企業的扶持,更沒有來自政府對小企業的關照。自己又沒有可以抵押的資產可以用來借高利貸。從零開始,對於他,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就在這時,他合計來合計去:反正自己什麽都沒有,有的隻能是空手套白狼!怎麽個套法?他想到了用織布機做抵押,“貸款購買”織布機的好法子。

這樣做有一個很大的風險:麵對高昂的借款成本,如果自己的經營效率不高,資金回籠不夠快,很快垮掉就是必然的結果。

為了盡可能降低風險,在動手之前,他仔細的分析了市場,並且權衡了競爭對手的優勢和劣勢。在這一切準備得有些眉目之後,他帶著自己的“投資項目計劃書”,和幾個不同的織布機供應商做起了“生意”。

在他之前,前村後店的,已經有人這麽做過,但是,都不是很成功。有人還因此,而最後落了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商場如戰場,生死很多時候就在一線之間。這個他明白。

他的宏偉計劃,在林家家人之間,並沒有獲得什麽大的鼓舞和熱情支持:在他們看來,這無異於是異想天開。即使是可行,讓織布機供應商給一個他這樣的窮小子賒賬,恐怕也是難於上青天。

就在大家滿足於現狀,瞻前顧後,掙紮在貧困線上苟且偷生的時刻,他林光矩卻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和大膽的設想,硬是說服了一家商行,賒給了他幾台織布機。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想幹大事並且能幹成大事的人,是沒有一個前怕狼後怕虎,最後靠上天的恩愛做出成就的。這條人生的哲理,也就此成為林家的家傳經典。

隨後,沒日沒夜的苦幹,外加智慧和用心的經營,他居然還在缺乏起步資金的情況下,從賒織機開始,一年下來,就已經積累起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並且基於此開始了自己主導的擴大再生產。

換句話說,就是先借雞生了個小雞蛋,這第一招頗有點“空手套白狼”的意思。然後,就是用這個小雞蛋來孵出小雞,再讓這隻母雞來為自己生金蛋來。很多人就是這樣起步的,他林光矩在自己的認識之旅上輝煌地演繹了一回。

賒織布機,說到底,實際上就是通過承擔高利息貸款,來購買織布機。在那個年代,對於沒有來自政府等金融機構資金支持的經營環境,小企業的起步非常艱難。而且,當時的中國政府,對於商業也沒有鼓勵的習慣和興趣。

即使是麵對代價如此高昂的起步成本,由於他的用心經營,他所經營的紡織業倒是也一帆風順,並且得以快速的發展。無商不富的觀念,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在林家人心目中出現和被強化。

榜樣的無窮力量,從林光矩開始,被林家人所複製和發揚光大。從他帶頭開始,林家大灣形成了商業和農業並存,相互補充的格局。

經過幾年的經營,從借債開始的他,逐步積累起了不菲的財富。由此,他又用這些錢,除了擴大再生產外,就是慢慢的贖回了林家上輩出售給外姓家族的全部產業,讓在外人手中存放了二十來年的原本屬於林家的地契,再次回到林家人的手裏。而且,他還在此基礎上,繼續買下了不少外姓人在林家大灣附近的田產和家產。以此慢慢的擠走了外姓人在林家大灣生存的空間。

全部收回地契的那天晚上,林光矩還專門將林家幾位大佬人物請到自己家裏,大吃大喝了一頓,算是一種慶賀,也算是對自己已經取得的成就的一種肯定。

拿著酒杯,對著列祖列宗的牌位,能說會道的林光矩含著淚珠,梗咽的什麽都說不出來,隻是在心裏禱告著:感謝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感謝難得的天下太平,感謝林家家族各位的勤奮努力。

為什麽放著利潤率更高的紡織業不做,而將大量的資金抽出來買田置地?同樣的資金,如果全部放在紡織業的發展上,做大做強,會不會是個更好的選擇?會不會因此而造就一個像歐洲猶太人那樣的世界巨富家族出來?

中國的曆史特殊性決定了,在中國做到那樣的不可能性和無效率性。

對私有財產的保護,在中國的曆史上很難持續有效。一次次的外敵入侵和相互之間的戰爭破壞,再好的企業,在中華大地上也隻有短命的結局。唯有擁有地產,這件外來者很難帶走的資產,才有可能持續的傳遞給自己的子孫後代。

雖然在歐洲和美國,在那個年代也還是時不時有破壞性很大的戰爭出現,但是,即使是戰爭之後,很多企業也還是可以繼續戰前的輝煌。但是,在中國,一次大的戰爭,帶來的多數就是一個改朝換代,結果就是新君對國民肆無忌憚的掠奪,就是民眾的再次貧窮。中國的國家財富,就在這一次次戰爭之中被銷毀,被重建,被重新分配。對私有財產的根深蒂固的保護,在中國的曆史上是沒有傳統的。

集權、獨裁、統一,這三位一體,最終說的都是一件事:帝王也隻有帝王,才是人民的上帝!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上帝”才一個個的那麽如此的短命。

當年的林光矩,自然不可能站在這樣的高度來看問題。但是,一代代人演繹的辛酸人生,讓他從艱辛的生活中讀出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道理。

同時,隨著自己在紡織業經營的順利,和由此帶來的家族人丁興旺,也讓“老頭子”不得不好好考慮一下,多少年之後,子子孫孫分家所需要的大量生存空間問題。

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老頭子開始慢慢積累田地,這份比較保守的投資產品。

外姓人期待守著放高利貸過好日子的如意算盤,最終被用心經營實業的林家人所打碎。沒有危機感的好日子,幾十年之後,不僅被後來居上的林家人所奪走,而且,還被咄咄逼人的林家人搞得難有在林家大灣的立錐之地。

幾十年下來,失去田地的外姓人隻好慢慢的選擇離開而遠走他鄉。老頭子經營一個家族,和人們經營一個國家似乎也有點類似之處。不同的是,國家之間,你很難通過交易來獲得對方的土地。

即使如此,在 19 世紀的末期,國家之間通過交易買賣土地也曾經一度成為時尚。美國就是這樣低價買得原屬俄國的阿拉斯加的。

而在這之前,新興的美國,還對“古老”的墨西哥發動了美墨戰爭。從 1846 年到 1848 年,以強淩弱的美國,在戰爭勝利之後,向戰敗者的墨西哥奪取了 230 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由此而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美洲的主宰。積弱的墨西哥,則因此而喪失了的自己的大半國土,並且至今不再可能有翻身的機會。

對於在海外發生的這些,地處長江之濱的林光矩,估計是很難知道的。即使是當時一度風光得不可一世的乾隆,估計對於這海外國家之間的博弈到底意味著什麽,也沒有太大的興趣。閉關鎖國,夜郎自大,能夠讓地域如此廣大的中華兒女臣服在自己腳下,他應該能夠滿足了。而又是這種心態,為後來中國的積弱和相對於世界的落後,埋下了伏筆,也因此而給後來的林彪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

那年代,乾隆帝忙於六下江南,炫耀自己的偉大和自己所領導國家的富裕,而林光矩則忙於自己的小天地,自得其樂。他不僅頗有領導天賦和經營才幹,讓自己的“企業”經營有方,而且,還是一個不錯的“政治家”,將一個林氏家族管理得也很興旺。

 [節選自《戰神林彪傳》(汪翔 著),2011年8月初稿。版權歸作者所有,侵權必究。轉載和出版,請事先征得作者書麵授權同意。作者聯係地址:XiangWangBooks@GMail.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