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三百年之前,林家大灣還叫栗林灣。那時候,灣子就建在一片比較大的栗子林旁邊,灣子也就因林而獲名。在定居當地之後的好多年,在一個人數多少決定一切的年代,居住那裏的林姓戶數一直不是很多,難以形成多大的氣候,主導村裏事務的,自然也難以輪上林姓。忍氣吞聲,埋頭過日子,就是那個年代那裏的林家人做人的“規矩”。
他們和徐、周、曹三性的住戶們,共享一個相對而言還算寬大的地域。徐姓居上灣,周姓居中灣,曹姓住下灣。而人數不多的林家則混在其中。
後來,由於林姓人丁日益興旺而慢慢變得咄咄逼人,人丁發展相對緩慢的徐姓,則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最後選擇全部搬出了栗林灣。栗林灣的徐姓就此被“消滅”。
再之後,也不知過了多少年,隨著林姓的繼續興旺和發展,和周、曹二姓的逐漸衰落,栗林灣的住家便變得越來越單一,逐漸為林家人所主導。
這之後,林家人的日子過得越來越順暢了,周曹二性則變得越來越走黴運。人類生存的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在這裏再一次體現了出來:勤奮、聰明、富裕吸引同類的女性加盟,下一代就變得優化,一種良性循環就得以形成,帶來的就是家族的興旺和發達。否則,就是一個家族的慢慢衰敗和消亡。
幾十年之後,栗林灣的住家幾乎成了清一色的林家人,而且,還是供一個祖宗的林家兄弟姐妹了。其他的雜性住戶,成了“苟延殘喘”的“孤家寡人”了。於是,林家的領導人,便協商做主,將灣子改名為林家灣,以便得以更為名副其實地體現林家人的成就。而在林家後代再一代代分家擴大之後,人們又將之改稱為林家大灣。
一個灣子的成長,和一個企業的成長,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說來也沒有太大的差別。和做企業相比,經營一個相對更為鬆散的家族來,恐怕是更難出成就的。
從林氏族譜和有關資料來看,林彪家族和中國曆史上大名鼎鼎的林則徐,應該是為同一脈係。黃岡林氏發源於福建,其後,因為戰亂等多種原因,林氏的祖先們被迫向北發展。在一個很在乎祖居地,很在乎和祖先的靈魂生活在一起,一個口口聲聲將“少小離家老大回”比喻為在外“流浪”的無奈和下賤的年代,他們被迫的一次次遷徙。
到了唐宋年代,大約十四、十五世紀的樣子,林家祖人已經折騰到了今天安徽的地帶。在一個戰亂時代,生活在一個會時不時成為主戰場的地方,那份淒涼和驚恐,是外人不難想象的。
宋朝後期,伴隨金人和蒙古人對內地的不斷入侵,深受戰亂之苦的林家,又在族主的帶領下向西南山區遷移,由安徽搬到了今天的湖北麻城。
隨後,作為外來的入侵者,在和當地人的一次次博弈中,在宋末,他們選擇再次搬遷離開新的故土,遷至黃岡九龍山(林家山)。在這最後的一次遷徙中,有一支遷居黃岡還和鄉林家灣,也就是今天團鳳縣回龍山鎮的林家大灣。
至此之前幾百年,這部分林家人的生活,很有點類似生活在蒙古大草原的遊牧民族。不同的是,他們每到一處都想安定下來,將自己的家族發揚光大。而且,他們居住的,也不是臨時搭起來,也隻能臨時居住的帳篷。
在此,這後一隻林氏家族由於勤奮,同時又得益於上蒼的保佑,逐漸繁衍和興旺,幾代之後,就成為當地的望族。至林彪這一代,林氏在林家大灣已經生活了400多年,繁衍了十四代人。遠在林家大灣出現林彪這樣響當當的人物之前,福建林氏就一直與林家大灣有所往來,這種關係一直保持到今天。
林家大灣林家所供奉的“千一公”為黃岡林姓的始祖,“千一公”的後代被分出三支:煥、敬、興。其中,煥係就是林彪的本源祖先,也是在林家大灣生活了400多年並且繁衍了十四代人的那波人。
公元1771年,也就是乾隆辛卯36年,林彪的高祖父光矩公出生。至此。來此落地生根的林家,已經在這塊新的土地上混了200來年,還是沒有混出個名堂來。
在這前後,是乾隆盛世,地處中原的林家生活在一個還算安穩的大環境下。穩定的生活環境,帝王對民眾生活的關注,讓國家的人丁興旺,也讓作為國家一份子的林家有了人丁大興旺的機會。
孤獨性靈橫縱千軍萬馬,柔弱病體捭闔萬嶺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