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戰神林彪傳》第一章(1)

(2011-08-05 06:25:10) 下一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作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長江,幾千年來,一直邁著深沉的腳步,從遙遠西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緩慢走來,前赴後繼,由西向東,橫跨中華,彎彎曲曲奔跑了 6300 公裏,揮灑著汗水,流進擁有寬闊胸懷的大海。

就長度和流經的水量而言,長江是世界上僅次於尼羅河和亞馬遜河的第三大河流。作為中華大地最大的河流,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用自己那溫暖的懷抱,養育和溫暖了無數代的中華英雄兒女。而明代楊慎的這首《臨江仙》,導出的,又何止是這條母親河的溫馨和偉大,更多的,卻是對人生的感歎,感歎這條宏偉大江所見證的,幾千年來生活在她身邊的那些炎黃子孫的世態炎涼,和一代又一代人對生活的無奈。

小時候的林彪,有時候喜歡站在高高峭立的山石上,長江岸邊,麵對滾滾東流的長江水,高聲誦讀這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每次朗讀,他都喜歡重複這最後的兩句,搖著頭晃著腦,似乎,那才是整個詩的精華所在。

滾滾長江水東流,橫穿華中,何止九曲十八彎。一幅長江流域圖,從西到東橫穿 3200 公裏,由北至南,又揮灑 966 公裏。大手筆的上躥下跳,它所想表現的,似乎也不是瀟灑,它所印證的,更多的,似乎是生活在那裏的無數代中華兒女坎坷的命運。隨他流走的,似乎遠不是汙濁的江水,而是好幾代人汙濁的眼淚,混合著已經變色的血液。

長江從西向東,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麽順暢和“規矩”:一會向南,一會向北,一會還向西來個大的迂回,以退為進,隨勢就勢,借力打力。大自然的鬼斧神雕,在這裏演繹的,似乎也遠不是一個川流不息的江河故事。而是一部曆史,一本戰策神書。水和土,山和石,在這一次次的戰役之中,相互較勁,比武鬥智。在這江邊出生和長大的林彪,後來所演繹的戰場故事,似乎也不遜色於這長江所表現出的精彩。

從宜昌到武漢再到南京,長江劃出了一個大大的 W 字形。它的底部,是嶽陽和九江,而武漢,則剛好處在那個 W 字形中間的頂部。黃石市位於從武漢到九江的中部。從武漢向東流,接近赤壁古戰場,長江大蛇扭了一下腰,給古代好戰的人們,留下了一個值得用無數的生命去爭奪的“咽喉要道”。一片衝積平原,大量肥沃的土地,一個優雅的古城——依傍在黃州不遠的團風縣,就此產生。

在團風縣城的正東方,翻越一片丘陵,直線距離大約十公裏,有一大片凹地,依山傍水,存在著一個叫做回龍鎮的古老小鎮。沿著新建的 106 國道,回龍鎮距黃州城 25 公裏。從回龍山鎮再沿著國道繼續前行 3 公裏,右側的一個普通山村便是林家大灣。林家大灣座落在樹木鬱鬱蔥蔥的白羊山腳下,倚山傍水。

它所背靠的白羊山,方圓大約有六平方公裏。如果你變作孫悟空,站在臨近上空的低軌道衛星上,用孫悟空的千裏眼放眼望去,你所看到的,就像是平地兀起的一個大土墩,一座不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的巨大無比的帝王之墓。它的山體渾圓,而主峰卻隻有海拔 300 來米。

在相信迷信的人們看來,林彪的出生地背靠的白羊山擁有如此的形狀,似乎早就意味著,他的未來,隻有拚命為帝王打江山,而沒有命來作為帝王號令山川鬼神之福。

林家大灣位於東經 114 度 52 分,北緯 30 度 48 分,是中國近代戰神林彪的故鄉。“灣”是當地人對村落的一種稱謂。規模比較大的叫做大灣,而住家戶數比較少的,則被稱為小灣。林家大灣,說明這個村莊比較大,而且,住的戶家多數為林姓,比較單一。如果住戶的姓氏比較分散,很多時候就以村莊所在位置的特色來命名。就像附近的八鬥灣。

[節選自《戰神林彪傳》(汪翔 著),2011年8月初稿。版權歸作者所有,侵權必究。轉載和出版,請事先征得作者書麵授權同意。作者聯係地址:

XiangWangBooks@GMail.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yamyam 回複 悄悄話 真正的外行覺得你的行動很偉大。
雜家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樓主,你的立意我看懂了,我將一直認真地細讀大作,分享你苦思筆耕的收獲和喜悅,為你加油,替你高興。再次謝謝你的付出。
汪翔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雜家的評論:
謝謝“雜家”。
我寫這部傳記,用意不在告訴大家傳主怎麽想,而是想解讀一下那段曆史,基於行為的結果和影響,而不是願望或者自己的“辯解”,以我的視角和理解。將主人翁放到一個全方位的曆史時空中來解讀。
這和我寫《奧巴馬大傳》的風格是一致的。那個“大傳”是責編加的。
你讀完我寫的傳記,就會發現一個很不同的地方:外行寫的基於獨特視角的解讀。
再次感謝。
雜家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樓主的從善如流,我八十年代和台灣“傳記文學”主編劉紹唐相識,(此刊物雖在台灣出版,但每期三百冊定期由香港空郵北京機場,供應京中高幹閱讀,辦得比“全國政協文史資料”還要好,因為夠真實,沒有降臣阿諛之語),我曾向劉先生請教過傳記文學成功的要點,他說他隻找當事人的親戚、朋友、師生、上下級提供資料,道聽途說的資料要考據來源,所以說寫傳記有很強的時間性,他周圍的熟人死完了,再寫就是演義了,比如今天文學城有一則文章說周恩來曾經背後罵毛澤東“他媽的”,一看就知道是文章作者自己在罵,因為周恩來是蘇北人,那個地方的人不可能罵“他媽的”,最多隻能像阿Q那樣罵“媽媽的”,像唐國強、古月等人飾演的毛澤東,用共鳴腔、口吐“北京人藝”的標準普通話,那不是毛主席,那是戲子。
汪翔 回複 悄悄話 謝謝建議,也是我當初所想。
雜家 回複 悄悄話 請不要輕易把一本由道聽途說而拚湊出來的他人傳記命名為“大傳”。因為一般作者都太年輕,從其他間接又間接的資料上搜集到的東西,都是被篡改和閹割得不像樣子的了,以訛傳訛對作者和讀者都沒有任何意義的,偏偏坊間最近出了若幹種什麽“康熙大傳”“蘇東坡大傳”等等,讓人看了書名產生一種矮子挺胸充巨人的滑稽效果,本身出一本名人小傳已經很不容易了,更何況什麽大傳,如果樓主以後將此書出版,我建議簡單的起名“戰神林彪”,磅礴有力,更起畫龍點睛之功。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