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海龜生存之道(9):錢學森的尷尬

(2009-11-04 07:35:43) 下一個


海龜生存之道(
9):錢學森的尷尬

 (美)汪翔

錢學森的成就和對於中國國防現代化的貢獻,有太多的文章、太多的人寫過和說過了。也肯定還會有更美妙的文字出現。他的成績不容否定,也沒有人能夠否定。在這裏,我從人性的角度,從自己對於人性的理解,來談談我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我們知道,人是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下的,不同的政治環境,給了不同人不同的政治地位和由此帶來的機會,決定了人生能夠有的各種機會的多少,而不同的選擇,又給予了自己不同的人生記錄。說到底,錢學森畢竟還隻是一介書生,很多時候他可能也是麵臨困境,不得不麵對難以做出選擇的尷尬。

從目前能夠看到的關於錢學森人生記錄的資料看,我感覺到,至少在幾個關鍵點上,錢老麵臨很尷尬的人生選擇。 

其一,當自己在美國幹得正起勁,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美國佬開始懷疑自己對於美國的忠誠。自己申請加入美國籍的要求,又被美國政府就此拒絕。這種尷尬讓錢老不得不做出不同的人生選擇。如果曆史能夠重新再來一次,如果美國人不那麽“固執”和“愚笨”地懷疑錢老那時候的忠誠之心,錢老會不會選擇繼續留在美國發展事業呢?

如果美國人的懷疑發生在共產黨取得政權之前好幾年,那麽,是不是最後由蔣介石獲得了這個超級人才呢?我不知道後麵問題的答案。不過我可以肯定,如果錢學森不是生活在大陸而是台灣,他肯定沒有那樣的成就。因為,台灣畢竟太小,沒有能力給予他發揮才能的舞台。

人是需要機會和舞台才能施展才能的,舞台和機會比自己已經有的才能要重要和關鍵得多很多。很多人不是沒有能力和潛力,是沒有獲得機會。

當然,對於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任何其他國家一樣,它自然會想辦法爭取更多的“大人物”回來為它服務,這也是非常正常之事。隻是在美國政府坦誠相待,信任和重用錢學森的時候,中國會不會有機會呢?

在事後來看,美國人看來是在反思自己當時的錯誤,他們不是在指責說當時錢學森是不是真正的共產黨員,而是在自責說,自己不該懷疑錢學森,將他推向中國的懷抱。美國人的這種思考邏輯,和中國人的傳統邏輯的差別,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值得思考的事情。

由於美國人懷疑錢學森是共產黨,而錢學森又一再否認自己是共產黨,結果,美國佬在非常懷疑但又沒有辦法證明錢老“是”的情況下,將他驅逐出境。

假如錢學森是生活在現在的一個中國人,而某一個地方的司法機關又懷疑他是美國的間諜,那麽,他所遭受的待遇會不會和當年美國人對待他的非常不同呢?如果人們對他這個嫌疑犯采用“不讓睡覺”,“不讓什麽什麽”的中國特色辦法對付時,我不知道他能夠有什麽樣的反應。這還是相差接近六十年的事情。 

其二,在錢老回到國內之後,他一再念念不忘,一再強調說,他在出國之前就和黨的地下工作者談過,自己學成之後一定回國。他的回國就是對自己這句承諾的兌現。言下之意,他的話一直或者很長時間沒有得到他希望得到人的認可。人們認為他是在沒有辦法時的選擇,並不是他心甘情願的結果。

對於一個如此在乎“動機”而不在乎結果的生活環境,錢老看來是已經傷心透了,到老還念念不忘。他不願意去美國,與其說是他所說的這樣那樣的原因,恐怕最核心的原因還是這個沒有解開的結。在他閉眼之前,他是不是還在念念不忘呢?

不過,這裏有的還是一個循環結。讓“需要”去美國的錢學森老人麵臨一個非常難堪的困境:錢老在國內一再想證明自己回國是有預謀的,自己一直就是共產黨員或者是共產黨的同情分子。而在美國時,他又一再否認說自己從來就沒有那種動機和行動,最後美國佬也因為沒有能夠證明他是在說謊的證據,而放了他。如果在再去美國的時候,人們問他:到底那時候自己是共產黨還是美國冤枉了他,我不知道他能夠怎樣回答,才能做到自圓其說。難道這也是他不願意去美國的內在原因之一?

作為一個大學者,長年累月養成的最重要的習慣之一,大概是誠實了。而這種證明也不是,否定也不是的尷尬,是沒有人願意正麵的。至於說,美國人會在他訪問美國時將他扣留下來,他因為擔心這點而不願意去美國,那可是一個天方夜譚的故事:為什麽?值得嗎?這時候的他,對於美國的軍事科技又能夠有多少價值? 

其三,在“人們需要”他出麵,用他在科學界的權威名聲來“證明”坐飛機式的水稻收獲是可能的時候,對於最在乎自己的名聲的知識分子,對於特別講究說話嚴謹的科學家而言,他的尷尬可想而知:說也不好,因為丟了名聲;不說也不好,因為作為政治人物,在那個年代那個政治環境,他可能是沒有選擇的。

問題是,在人們告訴毛澤東那些瘋狂的水稻生產數字時,毛澤東一次次的“不相信”,在一個自己被視為神的年代,他會麵臨那樣的處境嗎?那時候,還敢有人在毛澤東說不相信的情況下,敢想辦法一再證明給他看嗎?毛澤東當時的一個暗示,估計就會有不少的人想辦法,竭盡全力去做到。那麽,為什麽毛澤東又那麽在乎,要錢學森出麵發表文章,“證明”那種“坐飛機”式的生產數字是理論上可行的呢?是錢學森想給毛澤東的麵子,還是另有其他原因?這是一個未解的懸案。

最近有人在說,錢學森當時的“糧食生產”可以達到萬斤的估計,現在已經在馬鈴薯的生產上實現了。於是乎,錢學森那時候就是一個很有遠見的科學家。

這個“證明”錯在好幾個方麵。第一,錢學森當時談的是水稻,不是馬鈴薯;其二,他在人們頭腦發熱急需冷卻的狀況下,來談論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東西,作為一個影響巨大的“政治人物”,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想過,其所帶來的危害和所可能導致的國家資源的浪費,會是一個什麽樣的結果。從他後來對氣功的處理,感覺還是有些問題。氣功問題上,他不應該是在被迫的情況下的非自願行為。我這裏沒有談氣功本身的好壞問題,而是在解讀,他作為一個“政治人物”時的行為選擇和分寸把握的合適性問題。 

其四,錢學森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中國這個國家給予的機會才能夠獲得的,雖然這種機會是以他個人的成就為基礎而得到的。這也是為什麽,那麽多在美國當時和他一樣優秀的科學家,雖然也取得了很偉大的成就,但最後還是沒有錢學森的成就來得“輝煌”。對於這一點,可能會有人來證明,那時候還沒有一位美國人,能夠在那個特殊的領域達到錢學森那樣的高度。不過,即使如此,在人才濟濟的美國,後來居上是很容易也是很普遍的事情。否則,美國也不會這麽久一直領先世界了。

如果他能夠認識到這樣一點,他應該就能夠認識到,他實際上已經不是一個普通的科學家了,也不是一個普通的偉大科學家了。在中國那種環境下,他的影響力通過國家機器的作用,自然能夠被放大很多倍,這也是為什麽,在他的鼓動之下,中國的氣功能夠那麽快就被抬到那麽高的高度,甚至一度威脅到國家政權的安全

對於這種尷尬,他事後到底是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後悔,還是應該責怪那些讓他不得不停止宣傳的政府要員呢?難道他想就此獲得超越國家政權的權力,成為一個“宗教領袖”式的人物不成?別說在中國那樣的政治環境,就是在美國,我相信人們也不會讓他“肆無忌憚”地將自己的影響力無限度地“膨脹”下去的。

他有沒有對自己那麽大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感到自豪,並且因為這種自豪而忽視了自己能力的邊界?如果不是他的“成就”和對國家的“貢獻”,如果是其他人產生了那樣的危險國家政權的結果,那麽,這個人將會麵臨什麽樣的“懲罰”?他錢學森想過沒有?如果想過,他是應該感謝還是應該···· 

其五,在訪問美國一事上,我還是無法理解他的邏輯。對於一個在當時的美國人人憤慨的共產黨的嫌疑犯,美國人采取的懲罰,即使和現在國內對於類似犯人的懲罰相比,也還是要輕鬆很多、人道不少。這到底對他是一份恩,還是一份怨?

按照一些激烈的“愛國主義者”的理解,可能是,美國人就不應該懷疑他,懷疑他本身就是對一個已經非常偉大的人物的人格侮辱。先不談美國“偉大人物”的“人才濟濟性”,隻是說,如果沒有美國人的懷疑,會有中國人得以驕傲的錢學森嗎?這難道又成了一個“雞和蛋”的關係了?

在國內那種環境生活幾十年之後的他,對於很多問題的理解和思考邏輯,不是那些沒有那種人生經曆的人可以想象到的。我明白這點。

那麽,如果錢學森現在回到國內,他是不是就可以說,這一代海龜不可能再遭受那樣的人生尷尬呢,是不是不再需要做出很多很難做出的人生和人格的選擇呢?如果他能夠這麽說,那麽,他的基礎和根據又會是什麽呢?

最近讀到一篇關於錢偉長在1972年時被指派訪問美國的文章,當時,人們懷疑他不會回國。這種懷疑對於那種等級的知識分子而言,是不可忍受的人格侮辱。錢學森當時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感覺和顧忌呢?雖然他當時的政治地位,已經是1972年時的錢偉長所不可同日而語的,那時的錢偉長還正在被“下放”期間。 

其六,錢學森的回國是一個互利的結果,雖然他自己也做出了不少的犧牲。

我已經說過,錢學森的業績,主要還是中國這個國家給他的,沒有中國這個特殊的舞台,他的人生難有那樣的輝煌。雖然由於曆史的原因,他麵臨了很多的尷尬選擇,但是,從結果來看,他的選擇還是對的。美國人後悔也是有原因的。

同時,美國人也應該看到,在美國這個人才濟濟的國度,不可能將那麽多的財力和物力向他一個錢學森傾斜。所以,由此看來,美國也沒有什麽可以後悔的。即使是向他傾斜了,最後所取得的成果,也不可能都歸結到他一個人的頭上。

僅僅就導彈這個領域來說,中國是不是能夠說,自己的科技水平就已經超過了美國呢?如果沒有,那麽,誰又是在美國這個領域相當於錢學森的人物呢?為什麽這個人物,在取得了更偉大的科學成就之後,又沒有在美國和世界舞台獲得錢學森那樣的榮譽呢?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有時候,美國人說話也是為了禮節,太認真或者是太看重,可能也不是什麽好事。在錢學森已經取得“超乎尋常”的偉大成就的情況下,所有有一點關係的美國機構,都會用最美好的詞匯來讚美,特別是在這個大家都需要“求助”中國的金融危機時刻,這也在情理之中。對於這點,還是應該看到,錢學森所獲得的,還主要是因為國家給了他機會。

現在的中國也是一個“人才濟濟”的國度了,在這樣的國家環境,想再得到當時錢學森能夠得到的人力、物力傾斜,已經是不太可能的了。

從這點看,在目前“人才濟濟”,海龜如潮的年代,很難看到新一代的錢學森出現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或者,換一個角度看,很多成就,在那個時代由於政治需要而被戴到錢學森一個人的頭上,有形無形之中讓不少的貢獻者生活在“陰影”之下,這種時代也已經結束了。這實際上就是一個進步,也是一個更加公平社會打造過程的必然結果。

對於這點,錢學森應該是知道的。 

中國有錢學森,是國家的幸運,人民的福分,同時也是世界的幸運。

錢老安息吧。一路走好。至少我在想辦法理解你的困惑和尷尬。 

我的電郵地址是:Xiangwangbooks@Gmail.Com

『汪翔(原創),作者保留所有權利,引用請注明出處,任何商業目的的使用,請事先獲得作者的書麵授權。2009114日』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