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解讀中國》(2):中國對美五大優勢

(2009-11-18 05:33:24) 下一個


《解讀中國》(2):中國對美五大優勢


汪翔


            20091113日,奧巴馬訪問中國前夕,美國《時代周刊》發表了一篇文章,說“擁有五千年曆史的古老中國在經濟危機中仍然保持活力,而‘年輕’的美國卻顯得年邁虛弱,經濟陷入不景氣的泥淖中。”

基於作者自己對於中國的感覺,提出了美國可以從五個方麵向中國學習的建議。那麽,我就作為一位華裔,來解讀一下這種學習到底意味著什麽。為什麽在這些方麵美國“應該”學習,美國會不會去學習?如果不會,為什麽? 

 其一,明確發展目標,投資基建動員全民力量 

在這一次救市行動中,中國政府支出的很大一部分,被用來搞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凱恩斯的理論,在私人投資不足時,增加公共投資以彌補,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目的實際上就是保持投資水平不下降。

而公共投資的對象選擇,提出就應該是公共產品。基礎建設就是典型的公共產品,如果政府不將那些使用權利賣給一個個的私人公司的話。在中國,道路的使用權可是遠貴於在美國同長度的,即使按照6.81的美元計算也是如此。按照經濟學理論,在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就意味著供不應求,增加攻擊自然就是有利於社會價值的增加的。不過在中國,似乎不是那麽簡單。價格高並不是沒有路可用,而是路的使用權被壟斷了。

和中國不同的是,美國的道路是國家、州什麽的分得很清楚,各自有各自的利益關係,也有自己的修理和維護的資金來源。

比較兩者,關鍵應該看看,為什麽美國人反對花大價錢搞基礎設施。在一個民主政體,應該是有大多數人反對才可能被政客采納的。

就此認為,美國政府不做長遠打算,隻搞短期獲益的工程,似乎沒有道理。 

再同時看看中國的情形,由於中央集權,即使是很多人反對的大項目,也可以通過操作,來讓人看到,那個項目是得到多少專家認可的,也就是說,科學性沒有問題。三峽大壩的建設就是這樣,到現在還有很大的反對聲音。我不知道這種反對聲音到底意味著什麽,因為沒有公開的投票選擇,也沒有很權威很真實的民意調查結果。不過,至少一點:對於如此大的項目,僅僅科學性肯定是不夠的。而且,中國的那種精英政治,一切以“專家”的主流意見是從,恐怕也有很多問題。

美國人不太喜歡搞麵子工程,它的這種政治體製,也決定了它不可能做到很多很大的麵子工程。而在中國卻可以做到。這到底是好還是壞?

再者,美國經濟的發展,靠的是私營經濟的推動,國家能夠做的就是保證競爭機製的公平和完善。國家本身沒有太多的財力去搞經濟建設,它也不應該去做那種事。確保社會的機會平等和財富分配的均等,照顧弱者等社會功能的關照,才是政府的主要工作。職能不同,權力大小不一,追求的目標自然就會非常不同。

在這方麵,美國不學中國也罷。倒是中國政府要好好思考一下美國人經營國家的模式。不要以為一個金融危機給美國經濟很大打擊,就自己以為可以為人師了。競爭看的是長遠的優勢,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其二,持續向教育係統注資,注重人才戰略性培養。

文章說,“雖然不少中國人抱怨孩子的負擔過重,但是從其它方麵考慮,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向教育係統投入了大量資金,許多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

看來,這位還是在閉門造車。在我看來,中國今後的再次敗落,問題就主要出在兩個方麵:教育的失敗和政治改革的不到位。教育失敗的危害性還更大。

過去說,中國的大學教育不如美國,但是,我們的基礎教育比美國好很多。現在看來,即使這點都是自我狂妄之言。

中國學生做數學題的功夫,一般而言很可能比美國人強很多。但是,這種一般而言有價值嗎?再者,美國教育的成功,除了美國這個社會給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比較容易生存的空間外,每個孩子還在很多不可量化的方麵得到了很好的訓練。再者,中國基礎教育的那個壓抑法,一代代下去,我都擔心,會讓中國人的基因變異,通過大量心理問題的出現和遺傳,最後將一個民族搞得沒有創造性隻有相互為了一些“雕蟲小技”而互相扼殺。

再者,即使國內已經花了大量的金錢來發展農村的教育,可是,那裏的教育條件還是不堪入目。在這方麵,中國人還是應該向美國人多學點。 

其三,養老模式保持文化連續性,社會聯係緊密。

中國人的三代同堂,離婚率低,讓普通的美國人很難理解。還以為那是因為美德,實際上,很多時候你是沒有選擇。如果有,我不知道有幾個人願意接受幾代人住在一個有限空間的現實。不說是年輕夫婦有著對清淨空間的生物要求,就是年紀大一點的,也還是希望多點安靜的個人空間。再者,對於小孩的教育,我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會覺得,老人可以做好的。如果條件許可,讓父母獨自住在不遠的地方,不是比三代同堂要好很多嗎?

至於中國人的離婚率低,我感覺到,實際上很可能是離不起。再者,在一個市場上單身男女比較少的地方,如果你離了,很多麻煩也就跟著來了。更別說,按照國內現在的生存條件,一個人帶個小孩生活,應該還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

那位作者說:“很難想象中美對待老年人的方式存在多麽大的差異。中國人認為送父母去養老院是件丟人的事情。父母培養子女,子女反過來照顧年邁父母的模式千百年來一直在持續,已經變成一項文化傳統。雖然照顧老人會帶來經濟負擔,但是這種方式也會帶來許多好處:老年人可以幫忙帶小孩;保持文化連續性,使社會更為緊密。”“在美國三代同堂的現象也常有,但在20世紀,美國變成流動性和無根性的社會。美國老齡人數量將從20073860萬人增長到2030年的7150萬人,療養院係統已經不堪重負。 

看來,在美國,自以為是的人還真的不少,即使是《華爾街日報》這樣等級的報紙,也刊出如此不明事理的分析文章。 

其四,養成健康儲蓄習慣,增加投資創造就業機會。

關於中國人為什麽有很高儲蓄率的原因,不少人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解讀。中國人拚命儲蓄實際上是沒有辦法的辦法。而且,在那個賺點小錢時所節省下來的,最後還是被一再的各種形式的通貨膨脹給吃掉了不少。從這點來看,我隻能說,中國的普通百姓還是很可憐。他們所過的還是一種“掙紮在死亡線”上的生活。或者說,他們依然掙紮在想活得像個人樣的邊緣。

美國人不儲蓄,或者儲蓄率低,是人們理性選擇的結果,因為,那樣做是最佳的選擇。再者,就別談中國和美國的就業率比較了。在中國,如果你說失業率在30%以上,我不會不相信。不管美國的失業率有多高,至少你看不到大量的大學畢業生為了一個麥當勞的職位而打破頭皮的現象。中國的許多數字真的是很難讓人相信了。

文章作者說,“奧巴馬訪華肯定會要求中國人增加消費,這有助於全球經濟發展。”這位又不想想,中國的那種生不起,讀不起,嫁不起,病不起,死不起的現狀,難道可以靠你這個欠了中國人民上萬億美元的美國總統來解決不成?

有時候我想,中國政府倒是可以考慮,將借給美國政府的錢,抽出一半來扶持國內的弱勢群體,一旦他們感覺到自己的生存沒有問題,那麽,內需的提高才有可能。 

其五,投資具有麵向未來的遠見,民眾努力可改變自己命運。

我實在是不知道,《華爾街日報》撰稿人的選拔是怎麽進行的。反正,我是無法理解,下麵這句話和背後的故事,以及這個個例對於解讀中國不同百姓的生活,到底有多少說服力。

作者說,“中國政府在基礎設施上投入巨資並不隻是為了創造就業崗位,小孩勤奮學習更多是為前途考慮。作者曾訪問過一位叫做張新的年輕人。他來自一個非常貧困的農業大省,父母都是農民。張新從清華大學畢業後成為華為公司的軟件工程師。他說自己的成功已經使家人完全改變,他的子女再也不會以種地為生。 類似的故事在中國有很多很多。我們可以從中感到中國是一個多麽有遠見的國家。”

中國現在很多年輕人實際上在做無用功,不管他們怎樣用工,最後都沒有幾個人能夠上一所像樣的大學,而花了十多年從小學到高中的奴役生活,在搞壞自己的身體和神經的情況下,才不得不麵對這人生尷尬的現實。再者,即使你勉強上了一所大學,你的付出真的值得嗎?如果不值得,為什麽還要做呢?

人是理性的,人的這種理性已經開始表現了出來。大量的年輕人放棄高中學習直接工作,就是一種理性的表現。如果國家覺得這種放棄將危害國家未來的利益,那麽,政府就應該在提高他們投資回報率上下功夫,而不是通過欺騙的宣傳,來鼓勵人們繼續按照自己設計好的去做,最後讓他們發現自己被耍了。 

『汪翔(原創),作者保留所有權利,引用請注明出處,20091115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sunjkl 回複 悄悄話 美國如果向中國學習就不是美國了。美國會繼續它的基督統治(信仰決定一切)、共和黨民主黨的狗咬狗民主、自由市場經濟(奧巴馬的社會主義沒門)、高消費、貧富懸殊、對外強權、掠奪他國資源和金融,最後像英國一樣自取滅亡。這是曆史發展的規律。
ncpga 回複 悄悄話 make sense.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