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淅淅瀝瀝地下起了雨,夜深人靜,孩子們也都熟睡了,翻出一張碟,將音響調到MIDNIGHT功能,“愛琴海的珍珠”和著外麵的雨聲流淌出來。埋入沙發,一天的緊張和疲勞便漸漸散去。
這張碟還是去年夏天在北美的同學聚會時冰送的,保羅·莫裏艾(Paul Mauriat)的輕音樂專輯。
二十多年前,國門剛打開不久,西方音樂開始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那時在學校裏,”中外音樂史” 這門選修課很是熱門,階梯教室裏座位不夠,門口,講台下都坐滿了人。音樂教研組每天下午六點把音響搬到樓外,播放一個小時的西方音樂,或交響樂,或歌劇,或輕音樂。這個時候,音樂教研組樓前就會看到三三兩兩的人群,路邊,草地,樹蔭下。端著飯碗的,背著書包的,形單影隻的,成雙成對的。騎車的,有的把車支起來坐在後座上打持久戰,有的則扶著車把準備隨時走人。
輕音樂裏,保羅·莫裏艾是最喜歡的之一,碰上播放“愛琴海的珍珠”,必是從頭聽到尾。
保羅·莫裏艾這位流行音樂的奇才出生於法國南部港口城市馬賽,四歲開始學鋼琴,14歲時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馬賽音樂學院。原本打算日後成為一位鋼琴家的保羅·莫裏艾卻迷上了流行的爵士樂;17歲時,保羅·莫裏艾成立了第一個自己的樂隊,在法國和歐洲巡回演奏。1968年,保羅·莫裏艾以一首改編的”愛的憂鬱”(L'Amour est bleu)名震全球,至今任曆久不衰。保羅·莫裏艾的”愛的憂鬱”,“愛琴海的珍珠”(Penelope),“橄欖的項鏈”(El Bimbo)是他的三大代表作,最為膾炙人口。
那時年少,同學意氣,凡事必爭高低。一個寢室八條漢子,晚飯後齊齊奪門而出占位子晚自習,名曰,拉距離。冰那時喜好留在宿舍裏。他的一個愛好就是開著錄音機邊聽音樂邊看書作作業。寢室裏有時整晚回蕩的就是“愛琴海的珍珠”,受冰的感染,我很多時候也就懶在寢室裏不出門了。一個板磚錄音機,一盤磨得吱吱呀呀的磁帶,伴隨我們度過了多少枯燥的夜晚。
在寢室看書有一個弊端,就是會不停地尋摸東西吃。食堂裏的飯菜少油水,方便麵成了美味夜宵。可光是麵,清湯寡水,又沒有富裕糧票換雞蛋;夏日裏翻九食堂後麵的圍牆出去摘西紅柿,冬日裏順大白菜的事兒都幹過。順白菜得是Team work,一人提一旅行袋,一人 借著燈光抄起一根食堂捅爐子的鐵釺,沿地窖的通風窗放下去,一叉,嗯,有份量,慢慢提起,嗬,還捎帶著一個土豆。那望風的就把旅行袋打開,釺起菜落,撤。煮方便麵最怕碰上查房的。記得有一次飯盆裏的麵剛開鍋,遠處傳來查房的的聲音,咋辦?正在慌亂之際,一個正在洗腳的同學把水往門外一潑,把臉盆扔將過來,一把接住,反手咣嘰扣在電爐上。
轉眼畢業,同學們東南西北如珍珠散落各地,有的,竟是二十年都不曾相見。這一曲“愛琴海的珍珠”一下子挑起了隱藏在心底深處的掛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