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nger Game》一部成功的愛國主義大片
周末看的。一開始孩子鬧著要看,說他把書都通讀了,而LD不同意,說要街上逛逛。俺為了討好孩子,就逛著逛著,逛到了電影院門口。於是,買票看電影就順理成章了。
看了,特失望。血腥的人類自相殘殺,一種供人觀賞的人類自相殘殺。
2200年前的羅馬角鬥出現在現代化的屏幕上,用的卻是將來時的超現代化背景。不知道這樣一部電影會帶給孩子一個什麽樣的灌輸,據說這個小說的讀者不少是小學中學生,我的孩子就是其中之一。
故事很簡單。郊外的12個區要推翻首都,失敗了。首都要懲罰這12個郊區,時刻提醒他們所犯的錯誤。每年從各區出一男一女,讓他們自相殘殺,其中隻能有一個勝利者。今年,第12區的一個女孩被抽中,她的姐姐為了妹妹,自願出征。頗有花木蘭的意思。不同的是木蘭是抵抗外敵,而她是去與同樣被奴役的人殺戮。
當人被放到那種他無可改變的環境中之後,他就要學者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不少的孩子就把能殺掉同類取勝當作一種榮耀。那個誌願的女孩從一開始對這種殺戮極度的反感,到慢慢的適應,到不得已也殺掉幾個,為了自己不被殺掉。
我看著這部電影,第一個閃過頭腦的是,美國的印第安土著。
等我看完這部電影,閃過頭腦的是,西方的殖民主義。
當電影尾聲,12區的一對男女雙雙成為勝利者榮歸故裏,觀眾中爆發出掌聲,你不得不承認,這部電影在灌輸西方殖民主義上是成功的。當你為勝利者鼓掌時,可以完全不顧被你們關在籠子裏自相殘殺的那些生命。西方人感到興奮的是,他們贏了,他們對待被征服者的權謀贏了。
影片中的頸髓:比恐怖更強有力的是希望,一點點希望,不可以太多。
這就是西方殖民主義的精髓,讓你有點希望,不會揭竿而起;讓你們自相殘殺並以之為榮,從而被分而治之。看看今天的國際政治,西方列強莫不是以此為宗旨。
《Hunger Game》對西方下一代來說,不棣是一部成功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