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伊春,那繽紛的往事-那年,那“小秋收” 東無風

(2008-10-19 20:05:38) 下一個
“小秋收”活動給了孩子們無數的快樂,在大山中的笑聲,永遠的留在了那個年代……至今不會忘記拉著女同學的小手,向森林裏瘋跑時的快樂……   

    看到現在的獨生子女每天被長輩送接著,看著他(她)們早起晚歸為了“應試”教育拚命的補課,拚命的學習,學習幾乎成了生活的唯一,從而喪失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期間應該得到樂趣,總是很無奈。中國的孩子早已沒有了童年,小小年紀就開始了殘酷的人生拚搏,實在令人可憐可歎可悲。 

  當年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學習要求的不是很嚴格,也沒有那麽多的課外讀物可看。雖然在課本的知識量上和現在的孩子無法比,但在社會接觸和自然的接觸上,要遠遠強於現在。所得到的知識特別是樂趣也是遠遠的超過現在的孩子。其對待生活的態度和人生的期望也迥然於現在的孩子…… 

一年的四季裏,對於孩子們都不會寂寞的無事可做,甚至是學校都會有意的安排些活動,讓學生們盡量多的接觸自然。 

  每年的秋季,要放“秋收假”,讓學生們回家幫助家裏秋收。還組織“小秋收”活動。每年的這個時候是最高興的,也是最企盼的。 

  活動由學校統一組織,地點在郊外靠河邊的山上。在山上預先藏好了各種猜謎和算術、語文等題目,找到後並能答出正確的答案,就會得到鉛筆和橡皮擦之類的學習用具。剛一到目的地,組織人剛宣布完規定,學生們就呼喊著,一窩蜂般向大山上跑去。那山中是樹木茂盛,沒有什麽路,也沒有什麽指引可尋,就知道往山頂部跑。男女同學平時都不敢彼此說話,但此時卻恢複了童年的無忌,男女同學手拉著手的也有,嬉笑著,相互鼓勵著,因為都想為班級爭榮譽。想想那時的情景,總是在感動著。 

  當時沒有什麽安全的措施可行,父母也沒有什麽可擔心的。其實,現在回想起來,危險還是很多的,比如迷失方向,磕磕碰碰的,還有溺水等,但說也奇怪,那麽多年中,竟然沒有發生一次意外。這個活動取消好象是到了中學。 

  父母們也都很在意這個活動,都會給子女準備好最好的飯菜。 

  到了中午,大家會拿出自己的飯菜一起吃。邊吃邊海闊天空的瞎聊,雖然那時孩子們還不知道喝酒,但如果有,肯定都能大喝特喝。因為他(她)們表達的是純自然的天性,沒有做作,沒有刻意,沒有掩飾。 

  中午飽餐完畢後,下午的活動才是精彩的。先是比著挖草藥,看誰,看哪個班級挖的多。什麽草參、黃芪還有至今已經忘記名字的很多中藥,就是那時認識的。采挖的中藥由學校收集起來,賣到哪不知道,反正有很多錢,都頂了班費。 

  采挖完中藥後,就是遊泳比賽。這是我最歡迎的,因為在同學們中間,我遊泳遊的最好了,能和男老師一起遊到對岸去。很是惹來許多男同學的羨慕,就是不知道當時的小女同學是怎麽看待的……回想起來當時的情景有些滑稽。沒有遊泳衣褲,連老師都沒有。就穿著自家做的短褲,那時叫“褲衩”。偶爾露“春光”的情節肯定是有,因為我就看到了小男同學的“春光”,感覺很好笑。那時都很小,對此也是毫不在乎。 

  臨走時,會利用僅有的時間讓學生們去采野果吃。 

  山上的各種野果很多。臻子是最平常的,山丁子(和外地的絕對的不一樣,我在遼寧發現也有,但論個頭和口味、樣子,都和家鄉的不一樣)、山麗紅(同樣的,和遼寧等地的不同。家鄉的是半透明的,粉色的,也很大,味道非常好)、山犁、山葡萄、野玫瑰果、臭李子等等。滿載而歸時,唱著革命歌曲,吃著野果往回走,總是嫌路途太短,希望能多走些時間……這時,也在盼望著下個“小秋收”的到來了。 

  從伊春走出去的人,談起大山,談起紅鬆,談起那隻有林區才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經曆,無不眼睛發亮,口若懸河。砍夠了後,再靜思一下,驀然回首,才發現自己生長的那個地方,雖然經濟條件差些,但環境是那麽的美,值得留戀的東西是那麽的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