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迷五色,心空四象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個人資料
正文

【連載】我的緬甸歲月01

(2013-05-22 08:27:08) 下一個

(原創作品。版權所有,轉載請先留言洽問授權。)

 

(一)曼德勒

 

曼德勒皇宮的護城河邊,大概是全城最幹淨的地方了。一大早,環衛工人就忙著打掃落葉,晨練的市民們在便道上跑步健身,河對岸的宮牆根下,兩頭奶牛正悶頭吃草。藍天、白雲、綠樹、紅牆……倒影在水麵上,與遠處曼德勒山上金光熠熠的佛塔和諧相映,現代和古代,在這裏時空交匯。

 





 

護城河邊修著鐵柵欄,幾名男子在釣魚 。那裏是禁止釣魚的,河裏插著的告示牌上赫然醒目地寫著警告,但他們卻絲毫不在乎。他們不用魚竿,直接把魚線拋過柵欄,丟進水裏,然後,靠在柵欄上聊天,一副願者上鉤的樣子。



我的緬甸朋友鳩鳩向我介紹說,現在的這座曼德勒皇宮,裏裏外外都是20多年前重修的,舊城在二戰中被盟軍炸毀,幾乎不剩什麽遺物了。他感慨地歎道:“英國人占領緬甸時,把這裏當作軍營;日本人趕走英國人後,也把這裏作為兵營和軍需庫;英國人再回來時,把這裏炸平了,也不管修,就被趕走了。這些人在我們的土地上打仗,本來都和我們緬甸人沒關係。”然後,他又幽默地加上一句:“還是我們自己人好,重新修好了,還當兵營用。”

我說:“日本人不是你們昂山將軍請來的?”

他嘿嘿一笑,說:“不請他們也會自己進來的,昂山讓他們進來得更容易罷了。”

經過皇宮南門的時候,我正在橋頭拍照,忽然被穿著白色製服的警察叫住,鳩鳩一把將我拉到一邊,“這是領導要出行了,咱們靠邊站。”這時,幾名騎著摩托車的警察開道,隨後是一串浩浩蕩蕩的車隊,從皇城內緩緩駛出。警笛刺耳,趾高氣昂。另外幾名警察站到十字路口當中,將其他三個方向的行人車輛統統攔住,任由交通燈變換著顏色。





我被攔在橋旁的便道上,抬眼向南大門張望,皇城根下,橋的另一端豎立著一塊標語板,上麵紅底白字用緬文和英文寫著:“軍隊永遠不應背叛國家的利益。”

 


 

100多年前,準確地說,是188511月底的一個下午,緬甸貢榜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錫袍,就是從這座南門 —— 祥天門 —— 走出來的。吳丹敏在他的著作《大河失落的腳步》中,有過細致的描述:

錫袍皇帝緊緊地握著皇後素葩遙萊的手,故作鎮定的表情難掩心中的忐忑。緊隨其身後的是皇帝三個年幼的女兒、十幾名親屬、幾位僅剩的大臣、一隊皇家侍衛和一群內宮仆人。一行人在全副武裝的英國士兵護衛下,跨過護城河,登上了停在路邊的十幾架牛車。一位大臣跑過來在錫袍的牛車上撐起一把白傘,權且當作華蓋,多少顯示些皇家的尊嚴。這時,道路兩邊已經擠滿了圍觀的百姓,一路延伸到碼頭。他們有的搖頭輕歎,發出唏噓聲,有的在低聲抽泣,還有人偷偷地向英國士兵身上扔了幾塊石子。當皇帝的牛車經過他們身邊時,大家習慣性地跪倒地上,俯身叩首。

錫袍皇帝一路上沉默不語,偶爾聽到英國兵拉動槍栓的聲音,他便把身子蜷進皇後的懷抱裏,嘴裏不停地念叨著:“他們要殺了我。他們會殺了我。”素葩遙萊卻表現得格外鎮定,接近碼頭的時候,她甚至掏出一支皇家“夏露特”(一種近似雪茄的緬甸草煙),招手讓英國大兵過來,給她點上火。

從皇宮南門到伊洛瓦底江邊的碼頭大約有五公裏,我後來曾經自己試著走了一趟,怎麽也得走一個來小時。皇帝的牛車行至江邊時,天色已接近黃昏。錫袍在侍從撐起的白傘下,踩著岸邊的簡易木板,登上停靠在那裏的一艘汽輪。在幾千名百姓的注視下,汽船緩緩駛離碼頭,沿著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
 
緬甸第三帝國 —— 貢榜王朝 —— 28歲的末代皇帝就此告別了曼德勒,告別了緬甸,至死也沒能再踏上他曾經擁有的土地。

錫袍皇帝後來客死印度,皇後素葩遙萊卻得以歸葬緬甸。我後來在仰光大金塔南門不遠處的荒草堆裏找到了素葩遙萊的墓地,簡單得與她末代皇後的身份不相稱。

 





1925年去世。Suphayalat,緬甸名詞的英文翻譯多一個字母少一個字母都是一回事。嗬嗬

素葩遙萊在離開曼德勒那最後一天的表現比錫袍皇帝好得多,她也從此成為很多西方人眼中緬甸女性的象征:獨立,勇敢,美麗,各種誇啊!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後來寫下膾炙人口的詩《曼德勒》時,也將他心儀的緬甸姑娘稱為“素葩遙萊”,看上皇後了嗎?嗬嗬。

'Er petticoat was yaller an' 'er little cap was green,
An' 'er name was Supi-yaw-lat—jes' the same as Theebaw's Queen,
An' I seed her first a-smokin' of a whackin' white cheroot,
An' a-wastin' Christian kisses on an 'eathen idol's foot:


Bloomin' idol made o' mud—
What they called the Great Gawd Budd—
Plucky lot she cared for idols when I kissed 'er where she stud!
On the road to Mandalay, etc.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