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迷五色,心空四象

一生負氣成今日,四海無人對夕陽
個人資料
正文

【連載】我的緬甸歲月15(下)-- 孟族人、英國人、美國人

(2013-06-08 01:44:21) 下一個

(十五)毛淡棉:孟族人、英國人、美國人

 

 

 


清晨,我沿著江邊的濱河大道漫步。太陽從“吉卜林佛塔”的身後露出頭來,照在岸邊的鳳凰樹上。臨江一排殖民時期的老建築在陽光中凸顯著歲月的痕跡,奶黃色的舊牆被陰濕的雨水浸淫出大片黴黑色,遮陽篷鏽跡斑斑,顫巍巍地支在木架上,精致的木雕窗戶時有殘缺頹破,露出猙獰的黑洞。


 


城裏見不到什麽高層建築,也沒有象樣的工廠廠房,昔日的造船廠和橡膠廠早已不見蹤影。這座緬甸第三大城市,與仰光和曼德勒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岸邊有幾處已經廢棄的簡易碼頭,自從薩爾溫大橋通車後,毛淡綿的船運生意已經不再重要,連帶這條殖民時期的主要街道,也不複往日的繁忙景象。

 

如果要列舉三位最有名的與緬甸相關的西方人,人們可能會脫口說出這兩位:英國人吉卜林和奧威爾。然而,我以為更為重要的還有一位美國人,賈德森(Adoniram Judson),他對緬甸的影響更為重大。當然,這三個人在緬甸的足跡有一個共同的坐標交集,那正是:毛淡棉。

 

 

 


賈德森的“第一浸信會”教堂就坐落在正對著達維碼頭的大街上。門旁立著的一塊青綠色石板上鑲嵌著六塊帶有黑斑的大理石,上麵用英文和緬文刻著:“第一浸信會教堂,阿多尼蘭•賈德森博士創建,
1827年。”

 

 


賈德森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距波士頓不遠的一個小鎮,從
1813年到1850年,他作為美國浸信會的傳教士,在緬甸傳播基督教達37年,期間經曆了各種艱難坎坷,包括兩任妻子病逝,幾個兒女早夭,緬族佛教徒的抵製,緬甸國王甚至將他兩次下獄,再加上熱帶氣候帶來的水土不服等,以至於病魔纏身,最後因肺病死於毛淡棉附近的安達曼海上。

但是,賈德森在緬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剛剛開始其緬甸使命時,他曾立下誌願,在自己生命終結時,能夠建立一個擁有百名成員的教會。事實上,在他去世的時候,他已經創建63所教堂,擁有超過8000名信徒。他翻譯並印刷出版了第一本緬文的《聖經》,編寫了第一部英緬字典,直到今天還為緬甸人所使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於他的貢獻,才使得緬甸浸信會成為僅次於美國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浸信教會。不過,也正是因為像他這樣的傳教士對克倫族和克欽族的傳教,才使得這兩個民族從文化上脫離了緬族的主宰,客觀上為後來緬甸國內的民族戰爭埋下了禍根。

毛淡棉的第一浸信會教堂是賈德森在緬甸創建的眾多教堂中的第一個,我到訪的這天,很不巧,教堂大門緊閉。院子裏一角有一塊由矮牆圍出的墓地,裏麵有四塊墓碑。其中兩個是緬文的,大概是教堂後來的緬甸人牧師之墓。另外兩塊用英文書寫,最小的一塊寫著:“查理•賈德森之墓,阿多尼蘭和薩拉•賈德森之子,死於184585日,一歲零七個月。” 查理是賈德森與第二任妻子所生的兒子,好象是不幸溺水去世的。

 

 

 


較大的一塊墓碑上寫的是:“艾米莉•瑪格麗特•漢娜,阿多尼蘭和艾米莉•楚巴克•賈德森的外孫女。
1871325日生於紐約布魯克林,1911215日逝於毛淡棉。”艾米莉•楚巴克是賈德森的第三任妻子,他們的外孫女追隨賈德森的事業,成年之後回到緬甸傳教,直到在這裏去世。 

 

 


出門不遠,拐過一個街角,我發現了另一間教堂,“以便以謝浸信會教堂(
Ebenezer Baptist Church),阿多尼蘭•賈德森博士創建,1829年。”這座教堂的規模要比剛才看到的第一浸信會教堂小得多。

 

 

 


院子裏玩耍的孩子們見我走進去,便叫嚷著跑向後院。不一會兒,一位戴眼鏡、身穿藍色隆基、頭發灰白的老者微笑著走了出來,他一邊扣著上衣扣子,一邊用清晰流利的英文說“歡迎,歡迎來我們教堂參觀。”


原來這是教堂的牧師Saw Pawwah Winter,克倫族人。他向我簡略地介紹了一下該教堂的曆史,並打開教堂柚木大門上的鎖,讓我進去“隨便看”。

 

 


教堂的內部很幹淨,講台上隻有一些簡單的裝飾,台下是一排排整齊的木椅。除了牆角的鋼琴和四壁的搖頭電扇,屋裏就沒什麽現代的痕跡了。
Winter牧師把我帶到鑲在講台旁牆上的一塊大理石板前,上麵是曆任教堂牧師的名字,第一任正是賈德森。他指著其中一個名字說:“這是我父親,第37任牧師。”

 


Winter牧師給我講述了一些有關賈德森的故事,告訴我賈德森的第一任夫人安娜就是在毛淡棉附近的Kyaikhami去世的,並且安葬在那裏。耶哈密曾有過一個非常英美式的名字 ── Amherst。他接著告訴我,安娜是位勇敢的女性,在賈德森被緬甸國王當成英國間諜關進監獄時,她拖著病體,隻身到監獄探望丈夫,為他送去書和食物。安娜個人的成就並不亞於她丈夫,她編寫了緬文的基督教教義,翻譯了泰文的《馬修福音》,是第一位將聖經翻譯成泰文的基督徒。

我問他:“聽說賈德森是在毛淡綿把《聖經》翻譯成緬文並付印的?”

 

 

 


“這裏。你過來看……”
Winter牧師引我來到後院,隔著圍牆,眺望另一個院子裏的一片操場和一幢兩層樓的建築,“那是一所中學,以前叫‘賈德森高中’,是教會建的,後來被政府收走了,變成公校。早年的時候,那裏有一間印刷廠,賈德森的第一本緬文《聖經》就是在那裏印刷的。

 

 


Judson,網絡圖片)

 


我告別
Winter時,教堂旁邊的一間簡易木製教室內,教會學校的孩子們已經開始上課。見我走過,老師讓孩子們跟我打了招呼。他們大多是克倫族的孩子,兩天後,我會去克倫邦的首府帕安看看。

 


牆上孩子們的畫作。

 

 


街頭化緣的僧人。

回旅館的途中,我路過毛淡棉警察局。不過這已經不是那個奧威爾時代的警察局了。這裏原來是一間英國聖公會教堂,緬甸獨立後,大批的英國人和英緬混血兒離開了緬甸,教堂的信眾數量連年遞減。幾年前,警察局看中了這個地方,強製拆掉了教堂,並將院子裏英國人的墓地刨出,轉移到了山那邊的一塊新址。

 

緬甸有很多座以Judson命名的教堂,除了毛淡棉和仰光,我還拜訪過曼德勒的賈德森教堂。

 

 


曼德勒的“賈德森紀念教堂”位於忙碌的
82街上,教堂的塔樓有點像哥特式建築,有著八棱的尖頂。教堂的內部十分簡樸,十幾行木椅整齊排列著,老舊的吊扇懸掛在房頂,講台上也隻有簡單的陳設,一群婦女正在練習唱福音歌。看到我走進教堂,一位麵容慈祥的女士迎上前來,熱情地招呼我。

 

 

 


我說明來意:“聽說這裏收藏著賈德森翻譯、印刷的第一版緬文《聖經》?我特意來看看。”


 

 


女士高興地說:“沒問題。”她自我介紹名叫琴琴米亞,然後就招呼了一下屋裏的其他人,不一會兒,一位年輕姑娘就抱來了一本厚厚的大書。它比一般的《聖經》都要大出一倍,十六開的樣子,封麵是精裝的深藍色布麵,扉頁有些破損,英文的書名頁上寫著:“聖經。舊約和新約。由賈德森牧師將原文翻譯成緬文。”裏麵的內文就全是密密麻麻的緬文了,我翻了翻,又征得同意拍了幾張照片,“看不懂,”我笑著把《聖經》遞還給琴琴米亞,可這本聖經怎麽看也不像
100多年前的東西啊,“這本書應該是後來印刷的吧?我聽說這裏收藏的是第一次印刷的版本?”

 

她迷茫地看著我,搖搖頭說:“我沒有聽說過有另外一個版本。我們這裏都用這個。

 

1834年,賈德森終於完成了緬文《聖經》的翻譯工作,並於次年將其付諸鉛印。這是他花費了20多年嘔心瀝血的結晶。他編篡的《英緬字典》以及後人幫他完成的《緬英字典》,至今仍在被緬甸人所使用。1950年代,曾有人向當時的總理吳努建議,重新編寫《英緬字典》,吳努直截了當地拒絕了這項建議,並說:賈德森博士已經抓住了緬甸語言的精髓,這部字典清楚易懂。

 

賈德森在美國也受到了眾多的獎譽,至少有36個浸信會教堂、兩所大學、三座小鎮以他或他第一任妻子安娜的名字命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還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艘艦艇。美國聖公會教堂將賈德森去世的日子,412日,定為教會的節日。

 

 

 

曼哈頓格林威治村的Judson Memorial Church (一時找不到我拍的了,借用一張資料圖片)
 

 

 

教堂裏的女士們自自然然站在長椅前,同聲高唱讚美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酸豆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數字證的評論:

那倒還真說不好,嘿嘿嘿
酸豆汁 回複 悄悄話 回複看什麽的評論:

謝謝。
數字證 回複 悄悄話 緬甸人起碼還吧英國人的墳墓遷移。如果在中國,早就都刨了。
看什麽 回複 悄悄話 精彩遊記,太喜歡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