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我的緬甸之旅隨感
說是隨感,不過是一些前麵遊記中沒有提到的感想罷了。緬甸之行28天,根本不夠用的,回來後,腦海裏還不斷浮現出那裏的山山水水和有意思的人們,也記掛著那些我這趟沒到的地方:密支那,Mark-U,抹穀,Naga Land,伊洛瓦底三角洲…… 等等等等。
緬甸木雕
1,緬甸的流行樂
此行給我的驚喜之一,是緬甸的流行樂水平之高。幾次在船上和長途汽車上播放的緬甸搖滾樂和Pop,讓我耳目一新,無論是音樂的創作水平還是製作水平,在東南亞堪稱首屈一指,把泰國、越南甩出好幾十裏地,比香港、中國大陸也要高出一個檔次。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樂隊是“鐵十字”樂隊(Iron Cross),後來發現Youtube上有不少他們的視頻,其中一場在美國的演唱會現場很感人。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找來聽一聽。
(撣族村子裏遇見的小夥子,打扮很潮)
2,緬甸人對華人移民潮的感覺
緬甸,尤其是緬北和曼德勒周邊,近20年來湧進了大量的中國雲南移民,據緬甸人說,整個90年代,進入曼德勒周圍地區的雲南籍華人就高達25萬到30萬人。我無意探討華人在其他國家討生活的艱辛,也不想占領道德製高點,說那些身居異鄉應該如何如何的話。我隻是想記錄一下,我了解到的緬甸人對這個移民潮的感覺。
我在品烏倫沒有體驗到當年殖民地夏都的清爽和幹淨,反而覺得那裏有點像曼德勒,暴土狼煙的,口罩幾乎是必需品。請我到家裏做客的印度裔老太太潘茜直言不諱地對我說:“品烏倫過去不是這樣的,現在中國人越來越多了,連接中國的公路上整天都是運送礦石木材的大卡車,城裏越來越髒亂。”她看著我的中國麵孔,卻對我說下這些話,對於她的直率,我深表感激。但這又有什麽辦法呢?一直閉關自守的緬甸剛剛開放,就像一個尚未開挖的金礦,我那些嗅覺靈敏的同胞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一定會借著毗鄰之便捷足先登的。
對於大量華人新移民的不滿和抱怨也在緬甸百姓心中滋生,這種逆反已經從緬北散播到緬甸其他地區。蒙育瓦萊比塘銅礦地區,當地農民對銅礦抗議的原動力難免不帶有針對華人經濟擴張的抵觸情緒。不過目前緬甸還有各種各樣的民族問題亟待解決,克欽人、克倫人、撣族,而最近的一波反印度穆斯林的浪潮成為目前緬甸境內最棘手的民族問題。一旦搞定了這些矛盾,反華情緒會導向何種程度……我不知道。
2012年,緬甸歌手霖霖(Lin Linn)錄製了一首新歌,名叫《曼德勒之死》Death of Mandalay
歌中表達的就是曼德勒正逐漸被中國人占領的傷感、恐懼和厭惡之情,其中的一段歌詞是這樣的:
委婉地,我不想說
緬甸曆史文化的堡壘
我出生的城市,消失了
都是誰,在這個城市裏
東邊的那些鄰居
長著細細的眼睛
我想到無數的為什麽
連皇宮城牆也沉默了……
他們是誰?在這個城市裏
缺乏同情心的人
說著我們聽不懂的話……
我們的曼德勒已經死亡
這首歌在緬甸很是流行了一陣,西方媒體也對此做過報道。霖霖在每一場演唱會上,都會被聽眾要求演唱這首反華歌曲。歌曲的最後,是一段吉他獨奏的緬甸國歌,伴隨著聽眾的齊聲合唱,很有些眾誌成城、驅逐漢虜的味道。
3,緬甸的新聞自由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緬甸近兩年來的改革開放也正是以新聞媒體的開放程度為標誌的。2011年6月,緬甸信息部所屬的媒體審查與注冊局(PSRB)宣布,允許部分娛樂、體育、科技、衛生和兒童出版物實行自我審查,而不再需要出版前的預審。
2011年9月,解禁3萬多個長期被封鎖的國外網站,其中包括YouTube、緬甸民主之聲、美國之音等。同時,外國記者也可以自由獲得簽證,進入緬甸進行報道。
2012年8月,緬甸政府正式宣布,停止對所有出版物進行出版前預審。
2013年4月1日,16家私營日報正式獲準發行。雖然許多被批準的媒體尚未準備停當印刷上市,但仍有4家做好準備的私營日報在4月1日當天登陸報攤。緬甸媒體稱,這一天是緬甸曆史上“最偉大的一天”。
100多年前,敏東皇帝進行改革時,就於1873年頒布了緬甸的第一部《自由出版法》,成為整個東南亞地區出版自由的先驅。殖民地時期,緬甸全國共發行有200多種報紙和雜誌。即使在獨立之後,緬甸的媒體也由於受到1947年憲法的保護而享有空前的新聞自由,緬甸遂成為當時東南亞新聞出版最活躍的國家。
1962年3月奈溫發動軍事政變後,緬甸媒體的狀況大家可想而知,基本上就是現在……(此處略去四字)的樣子。由於長期的媒體封鎖,緬甸成為全球最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之一,在非政府組織“記者無國界”每年的國家新聞自由度排行榜中,2010年,緬甸在178個國家中排名第174位,僅領先伊朗、朝鮮等4個國家(中國排名第171)。
然而,在2013年度由“記者無國界”組織評選的國家新聞自由度排行榜中,緬甸上升了23位,排在第151名,幾乎趕上了東南亞的菲律賓和新加坡。(中國下滑了兩位,排在第173名。我的一位緬甸朋友告訴我這個排名時,很得意地衝我笑了笑。嗬嗬。)
4,緬甸的交通工具
在緬甸嚐試了幾乎所有形式的交通工具 – 突突車、長途汽車、市內公交、窄軌火車、馬車、自行車、船、摩托車、三輪車、Taxi,其中火車坐了四次。品烏倫到昔卜一段走了7、8個小時,是相對較短的一程,風景也很棒。曼德勒到傑沙最長,又是夜車,夜裏很冷。仰光到毛淡棉風景最美,可惜當時正生病發燒,美景有點無力欣賞,在那程火車上和一個老和尚聊天,他還送給我一袋咖啡,心裏很溫暖。最後一次坐火車是在仰光,屬於濃縮型路線。
如果沒有機會體驗其他路段的火車,那仰光的環城火車還是蠻有意思的,1美金的票價(這是外國人票價,本地人比這便宜),好幾年沒漲過,環遊三個小時,蘇樂寶塔附近的仰光火車站既是起點又是終點,沿途站點很多,上上下下的,多為肩挑手提各種貨物的緬甸底層百姓,你可以見識一幅幅緬甸市井浮世繪。上幾張照片吧:
仰光環城火車,當地人的日常交通工具和運輸工具。
芸芸眾生,每日奔波。
在蒲甘租了一天馬車,另外幾天租自行車。蒲甘的馬車夫挺團結,集體抬價,Monopoly,不過,還是有議價空間。蒲甘不大,腳踏車都可到達,但較遠的地方和沙路較多的地方不好騎,馬車更方便。
蒲甘的長途汽車也是漫天要價,酒店訂票加價25%是常事,街上各種掮客甚至馬車夫都願意幫你買票,從蒲甘到仰光開價18000到22000基不等。直接到汽車站買票,一排售票棚子都開價15000,我順嘴問了一句,“不是13000嗎?”賣票的女子回答,“那是政府定價,我們總得賺點吧?”不過,她把我拉進裏間,躲開外麵的其他人,與我討價還價了一番,最後13500成交。嗬嗬,議價空間挺大的,驢友們可參考。
緬甸的船運還算發達,不過,估計不久就會被其他交通工具取代了。最近,緬甸成立了伊洛瓦底江水文保護委員會,針對船運對水質和生態的影響展開研究,據說,有些航段將不再開放客運,想要一覽沿江風光的同學恐怕要盡快出行了。
5,緬甸的書報攤
緬甸人熱愛閱讀!就憑這個,我覺得緬甸是個有希望的國度。緬甸書報攤和書店很多,比東南亞其他國家都顯而易見。曼德勒的夜市裏有專門的二手書市場,仰光街頭有二手書一條街,仔細找找可以發現一些難得的舊書。
仰光的書店一條街。很多出版社都在這條街上。
居然有Ayn Rand的Atlas Shrugged,國內中譯本叫《阿特拉斯聳聳肩》,200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讀者調查中,這本書被列為“影響美國人的100本書”第二位,第一位是聖經。
6,緬甸人的生肖與名字
緬甸的生肖不同於中國的十二個,而是隻有八個。不是按照年份輪回的,而是按照一周,其中周三上下午分開,於是便有了8個。具體為:
周一:虎
周二:獅子
周三上午:公象(帶牙的)
周三下午:母象
周四:老鼠
周五:天竺鼠
周六:龍
周日:妙翅鳥
話說緬甸文化中有許多特立獨行的元素和表現,名字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例。緬甸人的名字既非中國式的“姓+名”,也非英美的“名+姓”,緬甸人實際上是有名無姓的!緬甸人把緬文三十三個字母按照星相占卜的規定分為七組,分別代表星期一至星期日,每一天都對應著相應的字母,孩子出生在星期幾就選相應的字母拚成的字作為名字的第一個字,再按其他的規定和講究選擇後麵的字來命名。比如,奈溫,一定是出生在星期六,因為第一個字“奈(NAY)”取自星期六對應的字母。同是某個名字的人大概都是一周中同一天出生的。所以說,緬甸生肖對緬甸人的生活很重要,從習俗上講,緬甸人更看中是星期幾出生的,而不是出生的月份和日子。
寺廟裏都有專門為各種屬相的人專用的拜壇,全緬甸人心目中的聖地仰光大金塔周遭,就有代表生日庇護神的不同屬相塔,供人們浴佛朝拜。我在實皆山上一處佛塔跟一個緬甸女孩聊過這個話題,不同的人隻在自己屬相的神龕前燒香,不會拜錯的啦。
【“我的緬甸歲月”連載完畢。標題中使用“緬甸歲月”是向寫過同名小說的喬治·奧威爾致敬。】
過一陣要去第四趟,我倒也差不多常駐緬甸了,哈哈。
謝謝鼓勵!你去曼德勒了嗎?
謝謝。
緬甸我已經去了三回了,這隻是其中一次。關於標題中使用“緬甸歲月”的原因,我在本帖末尾已經注明了。你自己讀帖不仔細,卻怪得誰來!嘿嘿
照片真的非常棒! 也佩服你能夠享受獨自旅行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