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自主軍工的羞恥看中印軍事差距(組圖)
七十年代開始設計,八十年代才初步生產幾輛, 九十年代才交給軍方實驗性能, 二十一世紀,研發了三十年的”阿窮“差點流產報廢了,三十五億美元差點打水漂。這絕對是印度人無能的表現。。。。。。如果我說印度的阿瓊坦克是印度軍事工業的羞恥,相信沒人有意見。
阿瓊坦克被稱為“世界坦克研製周期之最”最主要的原因我想還是因為印度自主軍工體係太過薄弱。
看資料顯示,阿瓊坦克雖名為自研(原型車自製部件的比例為73%)但到實際生產中,進口部件比例高達60%,關鍵部件如發動機、傳動係統、懸掛係統、觀瞄係統、雙向穩定器等等都是進口,甚至連機槍都是進口的俄國貨。這說明了印度國內的機械製造水平根本不完全具備生產先進坦克零部件的能力。
在印度國會防務委員會2007--2008年度第16期報告中提到,阿瓊坦克存在很嚴重的質量問題。稱阿瓊坦克最少還有十幾種毛病沒有得到克服,其中包括火控係統十分糟糕,火炮射擊精度較低,車內溫度過高不適宜駕駛等,連最基本的負重輪、履帶都不合格。測試中阿瓊坦克作長距離機動,開動沒兩小時,履帶鏈條就斷了,換上新的後,再開沒多久又斷了。在一次阿瓊坦克的展示會上,這些表麵風光的坦克在媒體和觀眾散去的時候,又被運回到工廠,因為車身內部還有許多題需要處理。
而且即使阿瓊坦克質量沒有問題,其近60噸(超設計重量15噸)的車重也給全國各處的運輸線路設施帶來很大隱憂。印度目前短缺大約3500輛主戰坦克,阿瓊坦克列裝卻一再招受印度陸軍軍官的強烈反對。
相比中國,從毛澤東時代開始,便強調建立獨立自主的工業體係,50年代從蘇聯引進了四十多項軍工企業,保證了主戰裝備每個零件都能國內自產,同時還建立了科技機構實行自研。雖然六十年代以後,國外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八十年代末又有禁運,使得中國的常規裝備發展出現了滯後,卻也逼出了一個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促成了自主研發的成果,如殲一10這類新戰機問世,神舟飛船,洲際導彈,核潛艇,萬噸驅逐艦等。
回過頭來在看印度,印度自獨立後,其國際環境一直較好,冷戰時期,由於中立,西方和蘇聯都競相向其推銷較先進的武器。現在的俄羅斯賣給印度的武器技術水準也要高於中國。
就是在這麽好的環境下,印度的軍工體係卻始終落後,落後到連條坦克履帶都無法製造合格的地步——“阿瓊”坦克千裏大試車,結果開動沒兩小時,履帶鏈條就斷了,換上新的後接著開,沒多久又斷了!然後就是發動機四處漏油、車內空調全部失靈。。。。(中國七十年代就解決的問題)
落後到連步兵輕武器都不能實現完全的國產化,其陸軍裝備的進口步槍有好幾種,子彈有7.7毫米、北約7.62毫米、俄製7.62毫米和5.56毫米等多種標準,極難管理,其中多數都要靠外購。(中國的輕武器早在上世紀60年代已經全部實現了國產化了,如今還行銷全世界)
落後到大型火炮一直靠進口,上次印度軍隊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爾發生了小規模衝突,但卻要緊急向西方購買炮彈,說明其陸軍軍工保障能力何等的低下啊。
我們就更不要提什麽烈火三試射失敗,LCA戰機快流產了,潛艇計劃了。(很感慨於印度的太空計劃,怎麽讓我想起大躍進來著?)
還是那句話,就是在這麽好的環境下,印度的軍工體係卻始終落後,:“這是為什麽呢?”
1:原因是印度是民主國家,其軍費開銷受到監控力度太大,對性能不穩定的武器的零件,還是出資購買現成可靠,價格優惠的外國武器。(軍工體係過於龐大,例如,建造核潛艇需要特種鋼,特種鋼需要特種鍋爐冶煉,製造特種鍋爐需要精密機床。其涉及部門太多)
2:印度的民辦軍火商一直得不到軍方的有利支持,造成印度大多數的裝備靠進口,
3:西方軍工利益集團為了長遠利益,留了一手。
4: 阿瓊的失敗跟政治上給予太大期望,一味攀比世界一流水準,忽視了自身的工業實力的滯後,典型的眼高手低。
以上為本人揣測,歡迎補充。
總之,我們從印度的世界坦克研製周期之最的阿瓊坦克上看到了中印軍工產業水平的差距。一個國家要是沒有完整和自主的工業體係,絕不可能實現軍事的現代化。
印度窮兵黷武方式每年投入幾十億美元購買各國武器,不僅零配件都要受製於人,還嚴重影響了自身經濟發展,
我相信,如此下去,中印兩國在軍工水準,自主性上的差距還會繼續拉大。一旦開戰,我不得不很有自信的認為中印軍隊並不在一個檔次上。
高射機槍由裝填手在車外操作,操作高射機槍與裝炮彈不能同時進行
阿瓊坦克炮塔和車體設計不適於順利、安全地操作,例如駕駛員開窗駕駛時,炮塔轉動會碰到頭部;火炮處於正前方向時,駕駛員無法出入駕駛艙
中巴合作研製的"哈立德"主戰坦克,至2008年初已有214輛正式列裝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