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眼到手才能到

(2021-09-28 18:37:45) 下一個

 

以下文章來源:淵林畫院 作者:丁雪峰

學習中國畫說容易也容易,拿起筆就能畫;說難也很難,成千上萬的畫家裏出不來一個大家。它有一套規律可循,也有許多奧妙需要心領神會。
臨摹的作用在於,一方麵研究古人的筆墨規律,另一方麵是通過研究古人的筆墨規律,最終形成主觀的筆墨觀;寫生的作用是,一方麵研究客觀的山石結構和自然運化規律,另一方麵是通過研究客觀規律,最終形成主觀的畫麵造型、結構、布局觀。最終在藝術上形成自己的特性,主要靠的是主觀的筆墨、布局觀。

 

造型、布局和筆墨的關係,最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型與布局,筆墨離開了造型、布局,即使畫得再漂亮也不是根本,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花布很好看,畢竟不是畫。無論工筆也好、寫意也罷,都有一個造型、布局的前提。
 

Image

 

繪畫的本質就是你的眼睛、手和思維,這三者的統一。因為繪畫本身是視覺藝術,是靠畫麵形象來說話的,所以藝術家一雙眼睛的精練敏銳是至關重要的,眼睛要能看透、要入骨,一切真的美的,需要通過眼睛去鑒別發覺;一切假的醜的,也需要通過眼睛去挑剔棄除。

 

自然中提供的東西和繪畫規律本身是磨合的,一方麵是你的,另一方麵是從自然中來的。你的東西就看你的修養,你的思想和眼睛。

 

畫畫一定要提高眼睛的作用,自去年入冬以來,忙於雜事,許多朋友發來或臨摹、寫生畫稿,或創作作品,都沒有來得及點評。但是這些作品我都認真看過,也發現了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眼睛沒有發揮多少作用。臨摹古人與外出寫生也極能體現你的分辨力,有些人把點景的人物、橋梁、房舍畫的很概念,這是極沒有洞察力的表現,實際上就這麽一個小點景,與上下左右都有關係,位置是否合適、擺放是否安穩、結構是否合理、造型是否美觀、筆墨是否有味道,點景是否與整體畫麵協調。小地方畫不好,隻看個大概。你能看個大概,別人誰都能,真正的水平體現在哪兒?這就像體操裏玩單杠、雙杠,那些小動作,就那麽一個小動作,可是能做到和諧、到位、完美,就能得最高分,差別就是那麽微妙的一點。所以要心裏有數,看準了,每一筆下去都應是肯定而有表現力的。
 

Image

 

思想很重要,它反映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審美觀。古代根據畫家生存及生活情況不同,出現有不同的畫家體係,有院體畫家,文人畫家,民間畫家,山林畫家。因為畫家處境不同,追求不同,他們的世界觀、思維方式自然不同,他們的畫各有其特點。院體畫,重於描繪,寫實逼真;文人畫,重寫胸臆之氣,重視氣韻;民間畫,重視直覺與趣味,質樸率真。山林畫,調高格奇,不食人間煙火。民間畫家混跡於市井,偏重於大眾審美,市場需求,揚州八怪、海上畫派均屬此例。山林畫家,多為隱於山林中之佛家、道家,以修行探尋大道為主,輔以繪畫,以助修行。清代除“四僧”之外,著名的和尚畫家還有弘智、自扃、普荷、七處、珂雪、智舷、詮修、超揆、超弘等人。他們講究有緣者可得。

 

而現在畫家從上到下,一律走的是一條道,即畫畫、參展、宣傳、賣畫。於是導致了畫壇畸形,出不來大家。

 

隻有思維沒有表現也不行,繪畫的本質就是眼睛、手和你的思維,這三者是一個統一體。通過眼睛觀察畫麵發現問題,思維通過眼睛觀察的結果來做出判斷,告訴該畫什麽。眼睛是樞紐,是總開關,這是最本質的。思維再告訴手去表現,表現出來又通過眼睛觀察,思維給它判斷,是對還是不對,差多少,這就靠個人研究的深度,他的天賦,他的眼睛的敏銳程度,思維的判斷能力和手的表達是不是能跟得上。
 

Image

 

我的線為什麽勾得有虛有實,並不是說理論概念上有意識地非得要虛實,而是眼睛、手、思維三者高度緊密配合下自然而生的。

 

我主張寫意,不是要摳多麽細,但是觀察上的精微和筆墨上的微妙極其重要,微妙了才有妙韻,粗與細都有妙韻,西洋畫也是這樣,界畫即使畫得再細有什麽用呢?隻有通過你的筆墨它才有妙韻,它就是好畫。

 

像黃賓虹、傅抱石那些大家也沒有把山水畫得那麽細的,也並不是細就是對山水的表達,當然要靠筆墨。

 

學畫和做一門其它學問一樣,要係統地學,不能指望有個什麽秘訣一通百通;注重全麵學習,隻注重一招兩式或單一的題材,就成匠人了,學不出來。

 

學習研究是把自己搞明白,創作是把學明白的東西表現出來。學習研究要含蓄,把方法、思想學到。創作要放縱,把學問、思想表現出來。學得挺好不會創作,是用學的心態和方法去創作了。創作也是一門學問,得過來人提點,多創作幾次就能轉化身心,逐漸得心應手。 

 

學,要有所得才叫學,不知為何而學,學而何用,為什麽還要學?應該是學一門有一門的心得,走一步有一步的體會。似是而非,懵懵懂懂,學之無益。創作,重要是心態,其次才是方法。高手刹那之間就出意境,庸手寫來畫去不著邊際。最好的方法一定是最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一筆一墨,但這一筆一墨後頭還有一筆一墨,所謂氣韻相連筆筆相生是也!

 

傳統文化重師承,因為精神層麵上的東西占多數,隻能靠師徒間心心相印,潛移默化,無法行之於筆端,就算寫出來,也是一時之心境,非此道中人也無從體會。故無師不得真學問,自悟往往難以融匯慣通!

 

 

Scan to Follow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