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泉習書用功堪稱典範,數十年未間斷,用他自己的話:“餘習書約三十載,走過九成彎路,唯一成收獲。”謙遜之語得見其本性敦厚,言之走過九成彎路唯一成收獲耳,孰不知,這一成收獲需要多大的毅力與恒心?米芾有句:“一日不書便覺思澀”即是同道同感。《寶真齋法書讚·米元章臨右軍四帖》米友仁跋雲:“先臣芾所藏晉唐真跡,無日不展於幾上,手不釋筆臨學之。夜必收與小篋,置枕邊乃眠。好之之篤,至於如此,實一世好學所共知。”可見精勤乃學書成功的先決條件。唐張九齡《謝賜大麥麵狀》:“伏以周人之禮,唯有籍田,漢氏之薦,但聞時果,則未有如陛下嚴祗於宗廟,勤儉於生人,事必躬親,動合天德。”意即不論什麽事一定要親自過問,親自去做且必須堅持,毫不懈怠,何況書法耶?思泉先生正是這樣精勤習學的,為此,他特別書一幅“事必躬親”,此作書來溫潤淡雅,筆畫挺拔勁健,虔誠如銘。 巧的是我與思泉一樣喜好米書,餘亦習米20餘載,初涉元章《蜀素》、《苕溪詩》,後得《複官》,為其體勢展拓、瀟散奔放、筆致渾厚爽勁而心摹手追。因與思泉先生是書友同道,話語投機,餘亦仰慕尹兄之才,癡米之深。 《思泉吟草》精選書法作品五十一件,書體以行書為主,兼有行、草、隸等,幅式繁多,中堂、條幅、鬥方、扇麵、冊頁和手劄等應有盡有。 其中有幅小品“木桶偶記”饒有意趣:“世界之大,物以稀為貴,兒時擔水之桶,今見仿製品標價於市,桶為木製,加以鐵箍,刷桐油,幾十載不朽無漏,挑者為桶,提者稱量,吾鄉人今猶用之,而洋人購作裝飾物,恐未知其本用也,泉。”外國人不知木桶能作挑水之用,好奇者遂購來做裝飾,這也說明外國人還有不少地方不了解中國的曆史,因此加強國與國之間文化的交流不僅僅是一句空話。 “木桶偶記”通篇行草構建,凡七十二字,字大不過二寸,作者是帶著對家鄉思念之情,用心而書。無盡的鄉思,融於筆端,愉悅的情懷撒滿一紙,體現在作品上的線條既舒緩又靈巧;技法嫻熟如行雲流水,不激不厲,韻味悠然,雖無淩厲的筆道,細品卻覺其寓剛於柔,恍若太極高手於有形無形處輕揚曼舞……“為、以、物、今、製、桶”等重複字的寫法不盡相同,體現了作者對字形的把握隨遇而變已達境界,大有老米《紫金研帖》的筋藏肉盈、姿奇態逸而靈活用筆之妙,亦存明人閑適之風。 但凡習書,古往今來,必先過臨習之門,得中矩之規。米芾也不例外,他給自己的定位是“集古字”, 清人王文治曾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一方麵米芾對古人表現出特別的“厭惡”情緒,動輒“惡劄”、“惡習”罵不絕口,一方麵誰也沒有像他那樣對古人癡迷。在二王不多的幾幅傳世摹帖中,出於米臨的就有《中秋帖》、《鵝群帖》等,甚至一向被確認的褚遂良摹《蘭亭序》,亦被專家猜測為米所臨,其沉迷傳統之行徑令人讚歎,於是,號稱“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米體”獨步書壇並在書法史上大放異彩,成為“尚意”書風中最風流倜儻的一種風格,他是一個地地道道地把二王寫意抒情書風推向顛峰的大家,至此,奠定了米芾在書法史上堅不可摧的地位。曹寶麟先生在《米芾評傳》中說:“百年必有偉人出。自蘇軾、黃庭堅、米芾三傑崛起……米元章以超人的天份,淵博的學識和卓絕的勤奮,為自己贏得了萬事不祧的地位。”宋代雖還有蘇、黃、蔡,倘若沒有米襄陽,宋代的整個書法史的光華定會大打折扣;書壇若少了米元章,我們所要談論的話題與神情,也會淡而無味了。 思泉在臨習之路上是下了工夫的,並不是一味地盲從媚古,在學米借鑒的過程中,善於思考,何為己用,拿捏有度,故爾脫於流俗,其間有自己的思想,線條裏有個性的展現, “骨筋、皮肉、脂澤、風神俱全,猶如一佳士也”。“思泉作書,多取法於米芾,兼取諸家之長。學米芾得其清秀流利、瀟灑俊逸;習王鐸得其沉鬱穩重,大氣淋漓;旁及懷素、孫過庭、隨意自然。”(薛元明《世浪連天湧,心如一鏡平—尹思泉書法目議》) 如 “懷鄉”兩首,鬥方作品,行書十行,第一首“家在廟塘垂柳邊”寫的是作者老家的景致,但見“垂柳芩花、炊煙流水”農家門口,菜農“手把肩挑”,人來人往,好一派芳村熱鬧和諧景象……至此,作者覺得意猶未盡,接著題寫“荷塘茅舍二十年”以“荷塘茅舍、魚田浮鴨”來豐富前麵的內容,一句“日暮浮鴨知自返,秋深遊子未曾還。”把一個思念家鄉的遊子形象活脫脫書寫在了宣紙上,兩首抒情田園詩樸實無華、情濃筆濃,讀來親切感人。此作點畫和結體上,深得米字精髓,穩不俗,險不怪,潤不肥。在章法上,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的完美,善於將裹與藏、肥與瘦、疏與密、簡與繁等對立因素有機統一,獨出機杼;整幅作品運筆頓挫,線條勁健俏麗,筆鋒的輕重轉折遊刃有餘,整體布局舒展嫵媚,氣韻俊逸,餘味叢生,給人以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感動。 思泉好遊山水,有的詩將自然之景與朋友之情相互交融,信手拈來。其與友人遊覽黃山並訪屯溪老街就有所反映:“三月陽春下九華,四雄好友上蓮花。氣豪神壯青雲步,陶醉芳心覓苦茶。”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好友相邀,踏青登高觀景,滿目春色,神清氣爽,何等悠哉樂哉!詩與書帶給人們的意境已經超出了詩本身,令讀者隨著詩人的牽引一起陶醉在那美妙的山水與香茗之中……再看此幅中堂,整幅作品線條流暢,氣韻生動,很好地把自身情感、意趣揉進到了創作裏。其中“陽、友、蓮花、氣、心、苦”等字如出元章之手,“蓮、遊”字的走之底更是深得米字特點,左低右高,左重右輕,好似一葉疾進的小舟,船頭正穩健地衝開水路並壓住水浪挺進,細品之,還可以體會到小船行進中那有節奏的搖擺……這些若從書法上怎麽也難以把他與一位公司總裁聯係到一塊,可它偏偏就出自這麽一位儒商之手。 其他如扇麵舊作“如舟拍海此生飄”、“若出金石”及“若道吾鄉已有三”,立軸“碧空溶溶月華靜”,長卷“思泉自敘”,橫批“古有筆成塚”和手稿“寫盡離懷老少顏”等,都充分展示了思泉先生詩書藝術天才,各具風神,風格特點直逼二王;有對創作過程收獲與體會,也有對個人多年創作的心得;其中手劄小品亦占有一定分量,如“夏晚修庭草小吟”、“事必躬親”、“臨米芾向亂帖”、錄“陸放翁詞·驛外斷橋邊”等,這些小品均能以性情取勝,以趣味求勝。然而,如今各類書展賽事,都追求展廳效應,要求大作,以產生視覺衝擊力,故小品極少,我們知道,小品的弊端顯而易見,一覽無遺,流於虛張聲勢,但思泉創作小品從容不迫,隨手寫來,都成妙諦,境與神會;章法布局靈活多樣,正所謂胸有成竹,駕輕就熟也。 掩卷而思,倍覺尹兄不易,身處異鄉,知音同好匱乏,年年耕耘不止,矢誌不移,在繁忙的業務閑暇孜孜以求,這份執著追求的信念令人敬佩。不難想象,假以時日,思泉先生書法臻於人書俱老的境界應為可期。“千毫萬頁紙,磨錠養心嫻。逸少至懷素,情鍾宋四賢……前路長何許?迢迢萬裏帆。”祝福思泉兄的書法之路愈走愈高,愈走愈遠。 二00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於吟龍石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