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林散之《招章大邵四見過》詩賞析——邵川

(2018-07-05 10:41:58) 下一個

 

《招章大邵四見過》林散之

貧居已無聊,況此荒年後。何以慰岑寂?獨有二三友。昨宵忽念伊,投箋命老叟。持帚掃荒徑,翹首佇岡阜。惠然已肯來,大笑忘形垢。罾我湖中魚,剪我園中韭。宰我塒中雞,出我甕中酒。中饋有村婦,調羹新試手。入廚為須臾,鄉庖熟已久。三人相對坐,饕餮肆饞口。斯時夜氣清,明河耿牛鬥。細風起微波,新月掛疏柳。涼氣上衣裳,寒光動戶牖。舉杯共歎息,此生未曾有。酒盡夜已闌,無言各俯首。頹然一夢酣,不計卯與酉。紅日三丈高,鼾聲猶雷吼。雞鳴報村午,始各伸臂肘。披衣驚相視,莞然東西走。念此感世人,苦為利名誘。要知天地間,萬事一蒼狗。富貴何足言,言之誠可醜。惜此半日遊,此遊似不偶。能得其中歡,何計休與咎。區區此時情,未卜能知否?舉筆誌前蹤,吾生應共守。

 

 

 
 

 
 

 

 

 

1931年秋,長江發生特大水災,烏江也受到災難,林散之立即從上海趕回家鄉。

 

別矣,十裏洋場;歸也,三間茅屋。

——林筱之語

 

回到江上草堂,隻覺得“案滿蛛絲經籍廢,庭多鳥跡友朋稀。”(林散之《睡起》)於是又閉門潛學,日與好友邵子退①、許樸庵②諸友談詩論畫。

 

這首詩作於1931年秋(《江上詩存·卷二1930-1931年》),林老回來後貧居在江上草堂過著悠閑的生活,無聊之際,投箋邀友,以鬥酒隻雞待客,長夜共飲。

 

這是詩人給我們描繪的一幅欣然自得的田園生活畫圖。

 

 
 

 

全詩共分三層意思。開頭至“翹首佇岡阜”為第一層,寫詩人貧居在家,忽然想起章敬夫③和邵子退諸友,於是投箋邀之。

 

翌日清晨起床,走出茅屋,打掃曲徑小路,出得草堂園外,站在山崗上,翹首盼望好友的到來。

 

 

林筱之繪《林散之故居江上草堂舊址》(2016年)

 

 

記得幼年之時,筆者曾跟隨祖父去過“江上草堂”,過了烏江大橋以北,踏上江家阪的路,隻見遠處黑壓壓一片樹林,陣風徐來,耳邊仿佛有滾滾濤聲由遠而近地傳入。

 

 

走進林中,有草堂三間,坐北麵南。四周架植桃、李、杏、柿以及鬆柏、梧桐等樹木數千株。

 

草堂左有假山一座,天竹叢生;右有芭蕉數本,翠色撲人。

 

後有竹園,鳳尾森森,青翠欲滴。清風時拂,葉聲瑟瑟如鳴玉。

 

草堂居高臨下,一望無垠,在這寧靜的環境裏,林老嘯傲其中,勾山勒水,敲字謀篇,每當詩成畫就必招祖父前來評賞。

 

“憶我江上村,茅屋一小館。侃侃古人詩,自哦不知晚。有友邵子退,日日是我伴。求損不求益,此事世間罕。”

(《贈全椒汪嶽尊先生二首》1983年)

 

 

邵子退《贈散之》詩稿

 

 

林荇若二姑媽曾與筆者雲:“那時,我家江上草堂在一片大樹林之中。草堂外園口有一小柴門,平時總是關閉著。

 

到了餉午,父親就叫我去院門外迎接四叔。

當時我也沒有想,也不知道什麽原因,就去開門迎接。誰知門一開,四叔已到了門口,真是不巧而合,父親真會算。

 

後來我才注意到,隻要四叔三天不到我家,父親就要到村頭去看望,‘待君久不至,幾次立柴扉’。看不到嘴裏就念念叨叨地說過不停。”

 

李秋水老師也與筆者雲:“我每次到林老家十次有八次見到四叔在,他們一談就是兩三天,興盡後四叔就回去了。”有詩:“長記草堂秋夜裏,清談每到曉窗紅。”

 

 

林散之《病臥思子退》詩稿(1974年)

 

 

第二層是從“惠然已肯來”至“莞然東西走”,寫客人到來後,得意忘形的神態,以及連忙請來鄰居村婦,捕我湖中魚、剪我園中韭、殺我籠中雞、取我甕中酒、燒鍋煮飯,招待好友。

 

他們三人相對而坐,狼吞虎咽,飽餐一番。直至明月已上,繁星點點,楊柳依依影映於細風吹皺的水麵。

 

此時寒冷的月光透過門窗射入室內,已覺涼氣襲身,他們舉杯長歎,對酒當歌,人生能有幾許呢?

 

夜已深,酒盡興,相對無言,各自俯首而睡。

 

待到紅日高照仍鼾聲如雷,時至中午,方才解醒,然後伸臂搖肘,披衣相視,囅然一笑,各奔東西。

 

 

邵子退《江上贈林散之》詩稿

 

 

第三層從“念此感世人”至“吾生應共守”。主要是說理,作者對世人為名為利而苦於追逐的思想發生感慨之詞。

 

人生在世,萬事萬物,如同蒼狗一樣變幻即逝。何必又要為名利、為富貴而你爭我奪呢?

不如像我們這樣,功過不計,遠隔世俗,杯酒論詩,談藝術、話人生,過著田園式的閑適生活罷了。

 

這首詩語言平談自然,樸素優美,通俗易懂,不加修飾。全詩敘事,說理融為一體。不僅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甚至令人產生置身其中的向往!

 

二O一八年六月十日

邵川於秦淮瓜廬

 

 

 

 注

 

① 邵子退

邵子退(1902-1984),原名光晉,又名子蛻,號瓜田、老炊,自謂種瓜老人。家住烏江百姓塘村,祖父邵春樓為前清舉人。稚年從其父邵鯉庭誦習詩文史籍,尤酷愛書畫藝術。邵子退兄弟四人,長兄邵光曙、二兄邵光緒、三兄邵光煦,因排行第四,鄉人尊稱為邵四先(生)。

② 許樸庵

許樸庵(1896-1972),原名才餘,字潤甫,別字太樸。烏江許莊村(今四聯行政村)人,自幼愛好文學,十八歲時到烏江街餘家雜貨店學徒,後經張邦元資助讀書,二十四歲在烏江一帶設塾課徒達十六年之久。解放後在烏江橋北東嶽廟小學教書。先生擅寫傳記、散文、墓誌等,著有《自怡集》,可惜“文革”中被毀。

③ 章敬夫

章敬夫,生卒年不詳,原名書簡,張栗庵先生高足。滁州人,時寓烏江,與烏江範氏有姻婭之誼。先生性狷介有古學者之風,畢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在和縣高中教書多年,後受聘於和縣修誌館,以後定居和縣北鄉卜集李二時村莊,不幸於1960年突告失蹤,人疑先生仙去也。著有《荀子劄記》,發表於《安徽學風》雜誌上。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