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從轉折與收筆,看晉唐筆法差異

(2018-06-07 08:16:45) 下一個

魏晉時期(221-420)的書法技巧,雖雲:用筆千古不易。但魏晉古法與後期的寫法有區別還是有定論的,不過感覺描述的都太含糊,什麽“唐前之書縱,唐後之書斂”之類。

 

觀察晉人的字帖,處理轉折與收鋒呼應有兩種做法,一是絞轉,一是提按(頓筆)。

 

絞法因為算是強製性的扭轉,轉折處頗見神俊的精神,尤其是用方筆,更現硬朗姿態,所以不但晉人法帖中常見,更多的表現於善用方筆的魏碑中。

 

從這一點上看,雖然晉人法帖與墓誌造像字形上大相徑庭,但筆法相通,並稱“魏晉筆法”,也就不難理解了。另外,書寫的時候,筆毫向一側自然彎曲,寫到一畫收尾,其勢幾盡,此時把筆鋒做180度翻轉,借其原先彎曲的反勢,力量倍增,調鋒十分徹底,容易做到每一筆畫都氣勢洞達,仿佛精力無窮,生機勃勃。

 

提按是將收之際,把筆鋒向右上方提起,利用毛筆的自然彈性,讓筆鋒自然回直一點(不可能完全回直,即便是彈性最強的狼毫)然後向右下方壓下去,最後向左下方銜接下一畫,這樣雖然字形上是180度的轉了,但筆鋒實際上是拆成了兩次90度的轉折,是利用筆毫中段把毫尖“挫”過來了,所以仍然是用筆毫原先的那一麵來書寫,彎曲的筆鋒也就無從徹底進行調整,所以難以做到完美的精神狀態。不過這樣寫因為有分解動作,比較方便,容易操作,能做到字形上的整齊漂亮。

 

老實講,無論魏碑也好,晉帖也好,這兩種筆法是交替使用的,也正因此,魏晉筆法使人感覺不拘一格,變化多端(這兩大轉筆的方法又可以細化出許多小的分類)。

 

 

到了唐朝,特別是中後期,絞轉的筆法漸漸消失不見,而提按則成了處理轉折呼應的主流用法。分析其原因,一是當與那時追求華麗精整的書法風格有關,比如幹祿、寫經等方麵的需要。二是提按比較容易學,稍加訓練,即可寫的象模象樣,以至於到了元之趙鬆雪、明之董其昌,雖然力崇魏晉,但筆法依舊沿襲唐後,雖然字形頗似二王,但終不脫嫵媚與寒儉,考察其存世碑帖,可以從這裏得到些蛛絲馬跡。

 

 

以趙、董之學問、天分,理解到魏晉的這些東西並不是難事,但為什麽還是沒有突破呢?

 

想必一是唐後書法,籠罩中國書風數百年,顏真卿繼王羲之為百代宗師的地位牢不可破(雖然中間有米芾等批評者,但畢竟聲音微弱),所謂佛學有雲:共業所至,在劫難逃,豈此之謂耶?

 

二是晉人法帖存世太少,而且翻刻失真,很難考察其用筆的妙處,同時魏碑湮沒已久,僅有的幾種也無人重視。鬆雪晚年的《膽巴碑》似乎有覺醒的意識,可惜似乎晚了點,不久他自己也掛了。

 

 

真正回歸於魏晉,應當還是王覺斯、傅青主那一代的人,不過那是唐後的書法已經發展到徹底沒有出路的時候,幾位有才華有覺醒意識的書法家被逼無奈的絕地反擊,不過不管怎麽說,他們還是成功了,至於後來清朝中期,魏碑大量的出土,與晉人法帖相互佐證,魏晉筆法之雙翼已全,書法的複興就勢不可擋了。

 


轉載:中國書法家論壇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