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63)
2012 (3)
2014 (185)
2015 (285)
2016 (536)
2017 (259)
2018 (232)
2019 (307)
2020 (341)
2021 (248)
2022 (322)
2023 (273)
2024 (295)
2025 (24)
宋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魏晉和隋唐書風向元明清過渡的轉折階段,其時代風格是很鮮明的。這種風格的形成,既受當時社會曆史條件的影響,又是書法藝術本身發展的必然結果。
宋代書法·館藏精品
1,沈遼行書 《動止帖》 /上海博物館藏
沈遼,字敘達,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遘弟。初以兄任監壽州酒稅,遷監內藏庫。神宗熙寧初,為審官西院主簿,出監明州市舶司,遷太常寺奉禮郎,改監杭州軍資庫,攝華亭縣事。曾為人書裙帶,轉輾為神宗所見,以為失去士大夫顧藉,禦史遂劾以他事,削職為民,流放永州(《揮麈餘話》卷一)。後遇赦徙池州,遂築室秋浦齊山,名曰雲巢。元豐八年卒,年五十四(《沈氏三先生文集》卷八《沈敘達墓誌銘》)。與從叔沈括、兄遘,合稱沈氏三先生。所著有《雲巢編》二十卷(今本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傳。尤工書法,楷、行俱佳。曾鞏、蘇軾、黃庭堅常與之唱和,王安石、曾布皆習其筆法。
2,喬行簡《閏餘帖》紙本冊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閏餘帖》又稱《鄧使郎中帖》,32.1cm×42.5cm ,行書,23行,240字。本幅鑒藏印鈐“蓮樵鑒賞”、“皇十一子成親王詒晉齋圖書印”、“蓮樵成勳鑒賞書畫之章”、“南韻齋印”、“夢禪室鑒”、“陳淮望之氏一字藥州”。
此此帖為《宋人手簡冊》所收之一,內容屬應酬類,多為感恩之語,並言疾病纏身。此帖是南宋喬行簡的書法真跡,落款“夷簡”二字係後人將“行”字改為“夷”字,以冒充北宋呂夷簡手跡。“蒙體照不宣”後應有官職名銜,現已裁去。按《宋人手簡冊》中有喬行簡書劄可以對照書法風格,文字內容也與喬氏史傳相合,如文中“即日閏餘盈數,歲陽肇端”,查嘉熙四年,正有閏十二月,其時喬氏85歲,已入晚年,衰病不堪,與文中“日惟呼醫啜藥”等陳述相符。
《閏餘帖》隨手為之,書法殊形異態,氣勢雍容,行筆跌宕。
清顧複《平生壯觀》、李佐賢《書畫鑒影》著錄,文物出版社《宋人書翰》冊影印。
喬行簡,字壽朋。鳳山喬宅人,後居城內喬宅園。學於呂祖謙。宋紹熙四年(1193)進士。曆任通州知州,嘉興知府,國史編修實錄檢討兼侍講,工部侍郎。行簡力主抗金,收複中原。端平元年(1234)六月兼知樞密院事。朝議收複三京(今河南開封、洛陽、商丘),行簡上疏,提出必先治內而後治外、欲用其民者必先得其心、必須選將練兵豐財足食的主張。次年六月拜右丞相,三年十一月進左丞相兼樞密使。嘉熙三年(1239)拜平章軍國重事,封肅國公。一生獎掖後學,關心家鄉教育事業,曾執教於南園書院。著有《孔山文集》、《周禮總說》、《宋史》卷四一七有傳。
3,張讀草書《書劄》墨跡
4,範成大《西塞漁社圖卷跋》/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範成大《西塞漁社圖卷跋》,行書。《西塞漁社圖卷跋》中的西塞山為湖州勝景,在湖州西郊10公裏許。明萬曆《湖州府誌》:“曲塞山在湖州城西二十五裏,有桃花塢,下有凡常湖,唐張誌和遊釣於此。” 西塞山因中唐詩人張誌和寫有《漁父》詞:“西塞山前白鴛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而聞名於世。南宋毗陵(今常州)太守,著名山水畫家李結(次山),作《西塞漁社圖卷》,並請摯友範成大,周必大等題跋。範成大於淳熙十二年(1185)題了290餘字的長跋,中有“候桃花水生,扁舟西塞,煩主人買魚沾酒,倚悼歌之”等語。此題跋曾歸國畫大師張大千收藏,原件現在美國紐約。
5,周越行楷跋王著草書《千字文》
(局部)絹本設色,縱138厘米、橫51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6,周越《懷素律公帖跋》
釋文:越觀懷素之書有飛動之勢 若懸岩墜石驚電遣光也 珍重珍重 景祐三年五月十六日
7,周越《草書賀秘監賦》
附錄:《周越在宋代書法史上的曆史地位芻議》(作者:曹國棟)
啟功先生在《論述絕句》第六十則中寫道:子發書名冠宋初,流傳照乘四名珠。寥寥跋尾誰能及,不是蘇髯莫喚奴。周越。越字子發。“落筆已喚周越奴”,蘇軾句也。
周子發書,為北宋一大家,而遺跡流傳極少。石渠舊藏王著書真草千字文,後有周跋,四十年前已成劫灰。今所存者,為石刻四事,皆跋尾也。按啟功所言,周越書法作品流傳極少,卻是“寥寥跋尾誰能及”。周越到底何許人也?
周越字子發,又自清臣,宋朝淄州鄒平(今山東鄒平)人。其兄周起字萬卿,是宋真宗時代的進士。因周越為其弟,則可以推算出周越大概生活在宋真宗和宋仁宗年間。
8,劉正夫行書 尺牘《佳履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正夫,字德初,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縣人。宋元豐八年(1085)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工部尚書,特進少宰,封康國公,卒贈太傅,諡號“文憲”。喜書學,多作行法。據《宣和書譜》記載,有《宣召記》、《泛舟題名》書作傳世。
9,王十朋《寵示帖》紙本,行書。33.3×73.6cm。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十朋道德文章名滿天下,而書法藝術亦名當世。然其傳世墨寶真跡僅存《劄子》一篇,即所謂《寵示帖》而曾載《宋名家二十帖》,今見台灣《故宮曆代法書全集》第十三冊中。署款“左奉議郎充集英殿修撰權發遣饒州軍州事王十朋劄子”。 此劄子是王十朋答謝收信人為其書齋室銘題跋的回信,未見於《王十朋全集》,是一篇佚文。
王十朋注重自我修養,一向嚴於律己,勤政清廉,貴在表裏如一,言行一致,與人不欺,與世不欺,所以才能無私無畏。這是王十朋做人的宗旨。“不欺”作為王十朋“竊效古人座右銘,聊以自警”而伴隨其一生。
至於王十朋文章書法,正如王十朋自己所說:“吾貧,好作文,苦於無書可閱;好習字,苦於無紙可書。遂於貧中撰出一術,以桌為紙,以肺腑為書。淨幾無塵,日書數百字,我之無盡藏紙也;心之精微,日書數百言,我之無盡藏書也。”如是經長期奮發苦學,不但文章拔乎其類,且書法獨到自然。觀此文,有大家風度。從書法的視覺效果來看,結字縝密,書法圓熟遒勁,豐腴跌宕,恣肆遒媚,師法蘇東坡,絕無矯飾之態。在文裏看出深刻的思想內涵,在字裏看出精湛的藝術表現。由此劄子可見王十朋其胸懷與為人。
10,王覿《平江酒毛帖》
行書,紙本,32.1×40.3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覿,字明叟,泰州如皋人(今屬江蘇)。1051年(宋仁宗皇佑3年)王覿與堂兄王觀赴開封太學拜胡瑗為師,專心研讀仁義禮樂經典,養成一身正氣。1059年,23歲的王覿考中進士。他不願久居京職,於1068年到潤州任推官。1086年宋哲宗繼位,官右正言,進司諫。徽宗朝,為工部侍郎,遷禦史中丞,後以龍圖閣學士知潤州,徙海州,最後任主管太平觀的閑職,安置臨江軍。 《宋史》《王覿傳》雲:“覿清修簡澹,人莫見其喜慍。持正論始終,再罹譴逐,不少變。”1103年,王覿“無疾而卒,年六十八。” 著有《諫疏》30卷,《奏議》30卷,《雜文》50卷,《內製》30卷。
11,韓繹 《致留守司徒侍中》尺牘。行書,紙,30.2x50.8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12,李之儀《汴堤帖》紙本。行書,縱28.3 橫35.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鑒藏印記有“宋犖審定”、“淞洲”、“皇十一子成親王詒晉齋圖書印”、“蓮樵鑒賞”等。《汴隄帖》是李之儀對友人應酬問候的信劄。此帖筆畫勁媚,結構緊湊,重心於上,展示了李之儀的書法特點。著錄於《書畫鑒影》卷一一《名賢手簡冊》之一。
李之儀,生卒年不詳,字端叔,樂壽(屬河北省)人。北宋元豐年間登進士第,曾為蘇軾知定州時的幕賓,曆樞密院編修官、原州通判。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管理香藥庫的官)。宋徽宗時期因為給範純仁遺表作行狀(人物傳記),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遂居姑熟(今安徽省蕪湖),又自號姑溪居士,後徙唐州(今河南泚陽),至朝請大夫。李之儀善文章,尤工尺牘,蘇軾謂之“如刀筆三昧”。有《姑溪居士前後集》七十卷行世,前集五十卷,為南宋吳芾所編;後集二十卷,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亦出自宋人之手。今有《四庫全書》本、《叢書集成》本。存世墨跡除《汴隄帖》外,還有《別紙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13,尤袤跋歐陽修《集古錄跋》
尤袤,字延之,號遂初,無錫(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三十一年,知泰興縣(《三朝北盟會編》卷二四○)。孝宗隆興間注江陰軍教授,需次七年。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除將作監丞。七年,遷秘書丞兼實錄院檢討(《南宋館閣續錄》卷七)。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出知台州(《嘉定赤城誌》卷九),五年,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誠齋集》卷七八《益齋藏書目序》),改江南東路。八年,為江南西路轉運判官(《宋會要輯稿》瑞異二之二五),遷轉運使兼知隆興府。十年,召為吏部員外郎兼太子侍講,十四年,遷太子左諭德,除太常少卿(《宋中興東宮官僚題名》)。因論薑特立罷。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起知婺州,改太平州,召除給事中,兼侍講。四年,除禮部尚書兼侍讀(《止齋集》卷一二《正議大夫守給事中兼侍講尤袤除禮部尚書兼侍讀製》),五年卒,年六十八。諡文簡。善作詩,為“中興四大詩人”之一。有《遂初小稿》六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梁溪集》五十卷)等,已佚。清康熙間尤侗收輯遺文,刊有《梁溪遺稿》二卷;民國尤桐續刊《梁溪遺稿詩鈔補編》。
14,富弼《溫柑帖》。行書.紙本,縱26.5cm 橫49.2,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弼修建墳院 得額已久 先人神刻 理當崇立 今天下文章 惟君謨與永敘主之 又生平最相知者 永叔方執政 不欲於請 獨有意於君謨久矣 但為編次文字未就 故且遷延 昨因示諭 輒敢預聞下執 即非發於偶然 惟故人倫察 少安下情也 皇恐皇恐 院榜候得請 別上聞 次圓覺偈 亦如教刊模也 哀感何勝 弼又上溫柑絕新好 盡薦於幾筵 悲感悲感 弼又啟
15,宋庠《致宮使少卿尺牘》
行書,紙本,縱31.8厘米,橫47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庠,北宋文學家。字公序,原名郊,入仕後改名庠。安州之安陸(今屬湖北)人。與弟祁並有文 名,時稱“二宋”。兄弟均於天聖初舉進士,庠名列第一,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詩多絢麗之作。所著有《宋元憲集》。《宋史》卷二八四有傳。
16,任詢行書杜甫《古柏行》 拓片,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藏。
作於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此書精神多賴顏真卿,我們甚至可以從中找出顏真卿《裴將軍》的影子。任詢在金初享有大名,被譽為第一,但其作品中學古未化的問題還是存在的。其實稍後的評論家也指出了任詢書法中的問題。如元好問認為“學東坡而稍有斂束”(《元好問全集》)、王惲也有“其擘窠大書,往往體莊而神滯”(《秋澗先生大全文集》)這樣的觀點,等等,已經很明確地指出了任詢的不足。就任詢自身而言,放諸書法史絕對不是一流的書家,即使在金代也差強人意。然在金初,甚至與南宋書壇諸家相比較,任詢書法的氣勢還是較為可觀的,這是任詢的成功處,也是他的書法的意義所在。
shufakongjian
書 法 空 間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