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早春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早春圖》軸,堪稱其經典之作。
《早春圖》軸縱158.3厘米,橫108.1厘米,絹本,水墨。畫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筆”,作於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鈐有“郭熙筆”長方印。
山,籠罩著薄霧,迷迷蒙蒙;山勢蜿蜒曲折,連綿起伏;山脈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讓顧盼,或高聳獨立,令人仿佛已經置身其中。但見怪石林立,古木參差,飛瀑流泉,層樓高閣,有若桃源仙境。山間一道清泉從岩縫中飛流直下,一波三疊,流水潺潺。樹木已經長出嫩芽,顯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見,嚴冬已經過去,春雪消融,大地轉暖複蘇,春光已悄悄降臨人間。
左邊汀岸旁係著一條小船,岸上漁夫肩挑著擔子,漁婦一隻手抱著一個孩子,另一隻手牽著一個孩子,正有說有笑,喜逐顏開地往家走,前麵跟著條活蹦亂跳的小狗,煞是可愛。在他們回家的路上,一漁夫正舍舟登岸。山徑棧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來。
郭熙(1020至1109),北宋畫家,字淳夫,河南溫縣人。神宗(1068至1085)時為禦畫院藝學、待詔。宋神宗尤其喜歡郭熙的畫,將他的畫在宮中到處懸掛。
但神宗去世後,他的畫不再受重視,遭受冷落。郭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畫論著,叫《林泉高致》,他在裏麵提出了著名的“三遠法”理論,對後世的繪畫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這幅畫的構圖就是“三遠法”理論的充分證明:從水邊山石到遠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遠”;從前山望後山,茫茫無限的“深遠”;從近山望遠山,恬淡縹緲的“平遠”。他將“三遠”法結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巒秀挺,煙靄浮騰,林木舒發,溪流淙淙的景象;漁夫樵子,旅客遊人,置身其中,個個意態欣然。
整個畫麵給人的感覺是,山川裏蕩漾著清新的氣息,飽含著活潑的生機,洋溢著喜悅的情緒。景致空明、淨潔,幽趣萬千。
郭熙常論山的畫法說:“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這幅《早春圖》恰當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