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思泉 - 香穀先生

學者,詩人,書畫家,一級美術師。職業認證網球教練。現任“北美中紅書院”主席,”中華文化交流大使“等職。號白水道人,老泉,畫泉(多用於畫款),西邑翁...
個人資料
尹思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百年前的老北京書坊

(2015-11-24 07:31:55) 下一個

赫達莫裏遜 (Hedda Morrison),德國籍女攝影家。

1933年到1946年她在中國度過了十三年時間,拍攝了大量高質量的紀實照片。她在中國大陸13年間拍攝的一萬多張底片和六千幅照片全部捐贈給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圖書館”。

 


 

在莫裏遜的照片裏,我們找到一組很親切的照片,是大約一百年前老北京的書坊裏做書的場景。每一副照片呈現的都是線裝書的單元環節。

 

↑  壹【藏版】

古籍多是雕版印製,一部書的板片少則數十,多則上萬,如一部《思溪藏》有近八萬塊雕版。有名望的書坊,通常都藏有自己的雕版。

 

↑  貳【刷印】

刷印之前需先在木板上塗上好鬆煙墨,然後覆宣紙,再以棕刷施力,墨勻之後,揭開即成。

 

↑  叁【齊欄】

齊欄是古籍製作工程做最費工時的一道工序,工人需按照欄口或是魚尾把一張一張紙上下排齊,這樣書從書口上看起來才整齊有序。

 

↑  肆【折頁】

古籍都是單麵刷印,從中欄處折齊。圖中工人指上套有鐵環,為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也使書折得更為平整。

 

↑  伍【黏口】

古代的紙長度有極限,為了增加紙的長度,隻能用漿糊將紙張首尾相黏,通常都要結合上圖,工人似正做著一本經書,簡稱“經折”。

 

↑  陸【糊麵】

紙折成後,通常還要碼齊,切掉上下口的毛邊,然後在首尾端糊上紙版,或木板。圖中有“印經紙張”字樣,可以應證我的推測,這是在印一部佛經。

 

↑  柒【貼簽】

此圖,已可大略見此經折的雛形。古書通常都以簽條標注書名,不如現在的書籍那麽花哨,講究一些的會請名家題簽。簽條中“大乘”兩字隱約可見。

 

↑  捌【鈐印】

古人很重視印信,過手善本也多留款,今日無字無號無齋無款,隻留下姓和名,實為精神的匱乏之一斑。有時候連“章”也是印刷,不是懶惰,而是不敬。

 

 

 玖【成書】
 

大殿中立佛祖像,工人埋首其中。晨鍾暮鼓,此去經年。許多事情能相伴我們到老,唯有我們自己安享其中。

 

古籍的製作有著非常繁複和講究的工藝流程,莫裏遜的照片截取了其中的一些片段,進到照片裏,不止是另一個時代,也還是另一個世界。

 

(來源:網絡)

 


 

 

微信掃一掃
關注該公眾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