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議美加之區別

(2008-09-28 17:58:58) 下一個
前些日子有人談論過美國與加拿大區別。 筆者有一些體會想在此與大家切磋共享。

大與小

首先要提到的是大與小的區別。 毋庸質疑,無論衰論還是多極論如何講,美國依然是當今世界頭號大國,依然主導著世界的很多領域。其在軍事,工業,商業,教育,科技仍至文化等諸多方麵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無須列舉眾多的數據, 單從有能力能拿出7000億美元來救市此一舉,其國力之雄厚就可見一斑。 國際政治不是本文想談論的話題。 與我們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 無非是每月有多少銀子入帳的問題。美國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經濟規模,這必然會提供眾多的工作機會與職場發展空間。

加拿大是一個小國。 說它小是有原因的。加國雖然國土麵積廣闊, 但是由於氣候的影響, 人們生活居住的區域被壓縮在沿美加邊境這條狹長的經濟走廊中。而主要的經濟,文化及商業亮點又集中在溫哥華,多倫多,蒙特利爾等幾個主要城市。 自然而然,工作的機會也就落在這幾個城市。近幾年來由於石油工業的發展, 卡爾加裏成為一顆耀眼的新星。 也是眾多新移民驅之若鳩之所在。

加拿大的人口3000 萬多一些。 這樣的人口, 這樣的經濟規模及經濟地理結構, 使得加拿大是一個有著大麵積的小國。

這種表麵上的大與小的區別導致了兩國在更深層麵的大與小的區別。 如,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在國際經濟角逐中所處的地位,國家經濟建設及商業舉措的規模與手筆, 國際化大公司的規模與數量,國人的心態,雇主在雇人,用人方麵的想法與舉措,人們在找工時的心態與行為,等等, 無不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

就象我們中國人常說的那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比較而言,美國人要大氣一些, 加拿大人要小氣一點。 這種大氣與小氣, 直接反映在工資的多少, 機遇的數量及位置的高低...


保守與開放
在國家經濟,政治, 文化,商業等大環境的影響下, 人們的思想及國家的行為也就突顯出保守與開放的區別。 相對而言, 美國開放, 加拿大保守。

當年美國獨立時, 一些英裔移民從美國跑到加拿大, 那些人是屬於保皇黨的。 他們擁立英皇是他們的國家無首。 直至如今, 加拿大仍是英聯邦國家,女王是這個國家的最高元首。 公民入籍時也要宣示對女王效忠。曆史上的保守延續至今, 導致了一係列社會行為的相對保守。這些社會行為中當然包括商業運作, 雇人及用人方麵的措施與政策。

在加拿大, 特別是幾代以上的英裔人士, 給人的感覺是,他們認為他們才是加拿大人,而新移民是外國人。 尤其是有色人種的新移民,更被視為是外國人。哪怕你已經加入加拿大國籍,他們仍然管你叫中國人。 哪怕是你是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由於你的麵孔, 他們還會管你叫中國人。他們會問, “你什麽時候打算回去”。 接著又補充說, “當然, 你想留下來我們也不反對”。 話裏話外就透著你我之分與內外之別。從而折射出這個國家對外族的接納程度。 這種接納程度自會影響到公司在雇人方麵的行為, 一有風吹草動, 也自然會影響到誰留誰去的問題。

而在美國, 給我的印象截然相反。 很多老美不止一次地問我, “你什麽時候能入美國籍?”當我在聊天時無意中說到我是外國人時,他們會異口同聲地說, “我們都是外國人”。 無形中拉近了距離。這就是一種民族的接納。 他們希望你融入他們, 成為他們的一員。美國是一個大熔爐, 加拿大則好比一個大拚盤。 熔爐要把你熔化後再凝為一體, 拚盤中各色菜肴雖在一個盤中, 但是仍然保留著自已的味道...

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美國社會要相對開放一些,民眾的心態也相對開放一些。 在加拿大, 很少聽說有哪個華裔做到公司的高管。 而在美國,無論在工商屆還是在學術屆, 哪怕是在軍屆及政屆, 華裔人士的身影隨處可見。 勞工部長趙小蘭即是一例。 在這個國家, 隻要你有能力, 肯努力,你就會得到重視乃至重用。 當然,不排除玻璃天花板, 也不排除有排外情緒及種族岐視的存在。 但是, 總而言之,由於眾多機會的存在和整個社會的包容, 你總會找到出頭的機會。 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美國夢”的由來吧。

機遇與發展
兩個國家是近鄰,曆史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如今又是緊密的同誌(北約成員國,北美自由貿易一體化)加兄弟(大哥與小弟)。加拿大的經濟嚴重依賴於美國,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看美首是瞻, 在國防領域更是美國大哥罩著。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有著眾多的相似,相近與相同, 但與此同時,在很多較深的層麵上又存在著深刻的差異。

從就業角度而言, 美國的機遇要多一些, 發展的空間要大一些。也許在美國的很多兄弟姐妹覺得自已懷才不遇。但比起在加拿大的同胞,你們在職場上的境遇要好上很多倍。 一個簡單的例子, 在加拿大的新移民中, 誰要是有一份工作, 無論公資多少, 就已經覺得很幸運了。如果夫妻倆都有工作, 在華人圈中會贏來很多羨慕的眼光。很多人雖然來加拿大後又讀了碩士, 博士, 但是由於找不到工作, 為了生計,不得不八仙過海各顯其能。 開雜貨店, 開餐館, 做投資中介,做房屋裝修,做運輸, 開搬家公司等等無其不有...

而在美國, 筆者滿眼所見,充耳所聞,很多是 一下子拿到兩個offer, 拿不定主意選哪個; 工資不高的公司不想去,福利不好的公司不想去;如何談漲工資; 如何獲得升職;公司不滿意想跳; 一串簡曆發出去,接二連三的 on site interview 等等。 所有這些,都是在加拿大的朋友們望塵莫及的。 起碼對新移民而言, 仿佛水中月, 鏡中花...

對華人生活的影響
一些在北美的朋友有時在討論美國和加拿大, 在哪個國家生活更好。其實在哪生活都挺好。關鍵要找到自已的位置。 在美國, 充滿了機遇,也充滿了挑戰。 在加拿大, 有良好的社會福利及醫療保障。有人說, 加拿大是老人與小孩的天堂, 是年輕人的戰場。 這句話不無道理。在美國,特別是某些城市的某些區域, 治安較差。 在加拿大, 普遍而言, 治安良好。

由於加拿大的身份相對美國較容易拿到。 一些在美的華人朋友采取曲線救國的方式, 先移民加拿大, 入籍之後又到美國工作。由於喜歡加拿大美麗的自然環境和較慢的社會節奏,一些已經加入美國籍的朋友,幹脆在加拿大找份工作從此定居下來。筆者原先在加拿大的朋友的歸宿基本分為三類:一類赴美, 一類留加, 還有一類就是海歸。 大家都在找自已的“點”。 找到了, 找對了,無論在哪兒,都會生活得快樂。

最後, 祝願大家都有一個美好的生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davidfish2006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 我就住在加拿大, 深有體會.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