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寶寶護理常識及常見問題

(2008-09-20 21:19:55) 下一個
寶寶護理常識及常見問題http://www.mitbbs.com/pc/pccon.php?id=3509&nid=45741 作者:home99發表時間:2008-09-10更新時間:2008-09-10瀏覽:220次評論:0篇引用:0次地址:10.0. ::: 欄目 ::: 當好媽媽真不容易啊,每個寶寶都不一樣,即便是當過一回媽媽, 換了個寶寶, 問題還是新問題, 所以還是要學習再學習啊!就說我家兩個寶吧, 大寶小時候是特別好帶, 很少生病,似乎從未為他吃飯什麽發過愁,好象無論媽媽給什麽他都愛吃,可現在是每頓都發愁;小寶吧,一直不喜歡奶粉,除了媽媽的奶,別的吃不吃就要看情況了,可以說是個晴雨表吧,她若好好的,吃的東西種類和量都會讓爸爸媽媽滿意,不舒服了就變成個小寶寶,要整天歪在媽媽懷裏吃奶。媽媽盤算的斷奶日期不得不一再往後推啊。新生寶寶有不少特有的異常生理變化,詳細請見我以前寫過一個貼子,現在將我看到的寶寶特別是新生寶寶護理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及解決辦法貼出來,供JMs需要時參考啊!祝所有媽媽的心肝寶貝們都健健康康、快快樂樂!一、新生寶寶日常護理● 寶寶的日常護理通常需注意哪些方麵?1.保暖 為寶寶做檢查及護理時,必須注意保暖,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季。在中間溫度下(24℃~25℃),身體隻需通過血管舒縮的變化即可維持正常體溫,不需出汗散熱或加速代謝產熱,此溫度最有利於寶寶的健康。2.預防感染 護理寶寶時,要注意衛生,在每次護理前均應洗手,以防手上沾汙的細菌帶到寶寶細嫩的皮膚上麵發生感染,如護理人員患有傳染性疾病或帶菌者則不能接觸寶寶,以防寶寶受染。如寶寶發生傳染病時,必須嚴格隔離治療,接觸者隔離觀察。產母休息室在哺乳時間應禁止探視,以減少寶寶受感染的機會。3.皮膚護理 出生不久的寶寶,在臍帶未脫落前,盡量不用盆浴,而采用幹洗法為寶寶擦身。臍帶脫落後,則可給予盆浴,宜用無刺激性的嬰兒專用香皂,浴後要用幹軟的毛巾將身上的水吸於,並可在皮膚皺褶處塗少許香粉。每次換尿布後一定要用溫熱毛巾將臀部擦幹淨,有時因尿液刺激使臀部皮膚發紅,這時可塗少許無菌植物油。寒冷季節臀紅明顯時,還可用電吹風在紅臀局部吹烤,每日3~4次,每次5~10分鍾(電吹風不可離皮膚太近,以防燙傷)。4.五官護理 應注意麵部及外耳道口、鼻孔等處的清潔,但勿挖外耳道及鼻腔。由於口腔粘膜細嫩、血管豐富,極易擦傷而引起感染,故不可經常用勁擦洗口腔,更不可用針、特別是不潔針去挑碾牙齦上的小白點——上皮小珠(俗稱“馬牙”或“板牙”),以防細菌由此處進人體內而引起敗血症。5.衣服 寶寶皮膚又細又嫩,所以要給寶寶柔軟、寬鬆的衣服,舊衣服可能會更好一點,但一定要洗幹淨。衣服不宜紮得過緊,以防損傷皮膚。**  6.哺乳 按需喂奶……寶寶盡量母乳喂養,一般在出生30分鍾內開奶。寶寶娩出後如母體狀況良好,應盡可能在產後半小時內給予母子皮膚接觸並讓寶寶及早吸吮,這不僅使得出生後的寶寶較早地獲得營養的供給,同時也可促進母親乳汁的分泌。 這時別急著讓寶寶用奶瓶吃配奶。因為吸奶瓶比吸媽媽的乳房要省力多了,寶寶一旦吸奶瓶上癮,很可能會拒絕吮吸乳房。媽媽未開奶前,可以用小勺子給寶寶喂點糖開水。剛出生的寶寶一般不用規定喂奶次數,當寶寶餓了或媽媽感到乳房脹時,就可按需哺乳。喂奶後,父母可抱起用手輕輕拍打嬰兒後背,取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避免吃奶後嘔吐窒息。7.睡覺:別枕枕頭……寶寶體溫調節能力差,不能蓋得過厚,也不要包得太緊,寶寶出汗多,若及時補充水分,很容易出現“脫水熱”,引起發燒。給寶寶穿衣服,以摸著手腳不冰涼、寶寶睡覺安靜、不哭鬧為宜。寶寶的鼻腔應經常檢查是否通暢,及時清除鼻腔內的分泌物,醫生提醒,別把物品、衣物放在寶寶的口、鼻附近或壓迫胸部,以免影響呼吸。因為寶寶的頸椎還沒有發育完全,不宜用枕頭,否則,不僅影響頸椎發育,還可能造成呼吸不暢。8.拉便便:通過便便看健康……寶寶正常的大便稍微有點稀,沒有雜質,沒有泡沫。寶寶再大一點,大便顏色泛黃,個別寶寶大便會成形。如果大便是綠色的,可能是寶寶著涼了,應注意腹部保暖。若大便混有“奶渣”說明消化不好,若是母奶喂養的寶寶,也可能與媽媽的飲食過於油膩有關,媽媽應清淡飲食,也可讓寶寶吃些助消化的藥物。建議寶寶每次大便後用溫水洗洗小屁股,再用小毛巾拭幹,保持幹燥。若肛門發紅,拭幹後可以塗點護臀膏。尿布不幹淨或碰上過敏物質,會引起“尿布疹”,寶寶臀部出現紅疹,每次用完尿布後要用開水燙洗曬幹。9.洗澡:吃奶後1小時再洗澡……順產的寶寶,第二天就可以洗頭、洗澡、剖腹產的寶寶要求靜臥3天,不能洗澡。洗澡的最佳時間是吃奶後1小時,洗澡時應注意觀察寶寶的皮膚是否紅潤、幹燥,有無斑點、發紫、皮疹,臍部有無紅腫、分泌物,肢體活動有無異常等。應保持臍帶清潔幹燥。臍帶脫落前應注意臍部紗布有無滲血,保持敷料別被尿液汙染,臍帶脫落後應注意臍窩有無分泌物及肉芽,若有膿性分泌物,可先用3%過氧化氫衝洗,再用2%碘酒塗抹,並保持幹燥。● 生完孩子已兩天了,而我卻還沒有奶水,連初乳都沒有。我很擔心,把寶寶餓著了怎麽辦呀?孩子並非生出來便有一副好胃口的。在你擔心她會挨餓的同時,她可能根本不覺得。通常是在出生後第三、四天,她開始尋找乳汁豐富的乳頭,而這時,許多媽媽已準備的差不多了。但這並不意味目前你的乳房是“空”的。能供給寶寶養分以及抗體的初乳,幾乎毫無疑問地存在著,雖然量也許極少(首次哺乳時,大概隻有3CC的量,到第三天時,還不滿20CC)。這樣的量,你也許無法以手擠出,但是嬰兒卻是一個天生的“吸吮專家”。因此,盡量讓寶寶多吸吮才是。● 正常寶寶一天的睡眠時間多長? 寶寶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較低,神經活動過程弱,外界刺激對他(她)們來說都是過強的。因此,寶寶非常容易疲勞,致使皮層興奮性更加低下而進入睡眠狀態。在寶寶期,除了吃奶外,幾乎所有的時間都在睡眠中,隨著大腦皮層的發育,小兒睡眠的時間會逐漸縮短。所以,寶寶一天所需的睡眠時間約在18~20小時。● 嬰兒臍帶幾天可以脫落胎兒出生後,臍帶被紮結、切斷,留下呈藍白色的殘端。幾小時後,殘端就變成棕白色。以後逐漸幹枯、變細,並且成為黑色。一般在出生後3~7天內臍殘端脫落。臍帶初掉時創麵發紅,稍濕潤,幾天後就完全愈合了。以後由於身體內部臍血管的收縮,皮膚被牽扯、凹陷而成臍窩,也就是俗稱的“肚臍眼”。 一般在孩子出生後24小時,就應將包紮的紗布打開,不再包紮,以促進臍帶殘端的幹燥與脫落。處理臍帶時,洗幹淨雙手後捏起臍帶,輕輕提起,用75%的消毒酒精棉棒,圍繞臍帶的根部進行消毒,將分泌物及血跡全部擦掉,每日1~2次,以保持臍根部清潔。同時,還必須勤換尿布,避免尿便汙染臍部。如果發現臍根部有膿性分泌物,而且臍局部發紅,說明有臍炎發生,應去醫院治療。 剛脫落臍帶的新生嬰兒建議用擦浴,不要弄濕肚臍。嬰兒不要下水,媽媽把紗布擰的半幹往嬰兒身上輕擦。創麵完全愈合後就可水浴,但也不是直接把嬰兒放進水裏,而是在浴盆上擱一張浴床,讓寶寶睡在上麵洗。到5、6個月嬰兒能坐了,就可以把寶寶直接放在水裏洗了。● 怎樣給寶寶洗澡?寶寶出生後便可洗澡,洗澡前應先將幹淨的衣服與尿布準備好,室溫控製在24℃~26℃,水溫應接近寶寶的體溫或37.5℃左右。洗澡宜在吃奶前進行,以防在洗澡的過程中發生吐奶現象。一般先洗頭和臉,接著洗前身、後背、手和腳。洗頭麵時,用左手掌心托頭,用拇指和中指分別將兩側耳廓折向上方堵住外耳道口,以防洗澡水流入耳內、引起耳內感染。然後用柔軟的浴巾輕輕擦洗寶寶的麵部、眼角及耳廓內。頭麵洗好後,若寶寶臍帶未脫落,仍將寶寶托於手中,用柔軟的浴巾擦洗身體,但不要讓臍帶沾水,以防感染。如臍帶已脫落,可將寶寶放在浴盆中,下麵應墊一塊柔軟的浴巾或海綿,用手掌支起頸部,手指托住頭後部,讓頭高出水麵,然後再由上而下輕輕擦洗身體前麵的每個部位。如皮膚皺褶處有胎脂,應細心地輕擦,若不易去除,可塗以植物油後再輕輕擦去。前麵洗好後,用手掌托住胸部,手指分開托在雙側腋下,清洗背部及肛門周圍。最後清洗四肢,包括腹股溝及膕窩。身體所有部位都洗好後,立即將寶寶包在幹淨的幹浴巾中,輕輕地拍拍,把寶寶身上的水吸幹,然後再把眼角、鼻、耳廓等處擦幹。適量地撲些香粉後給寶寶穿上早已準備好的衣服,墊上尿布。這樣寶寶將會睡得又香又甜。剛剛開始時,由於不熟練,可兩個人共同完成上述的所有操作過程,其中一個人托住寶寶,另一個人給寶寶洗澡。● 多長時間給寶寶洗一次澡? 從醫學角度講,應每天給寶寶洗澡,但有時由於條件有限,洗澡時室內溫度難以保證,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所以,可根據氣候來選擇兩次洗澡間隔的時間。炎熱的夏天,由於環境溫度較高,可給寶寶每天洗1~2澡;洗後在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褶處擦少許香粉,但不可過多,以防出汗後結成塊而刺激皮膚。身體的皺褶處應每天檢查,以防褶爛、破潰。春、秋或寒冷的冬天,由於環境溫度較低,如家庭有條件使室溫保持在24℃ 26℃,亦可每天洗一次澡,如不能保證室溫,則可每周洗1~2次澡或常用溫水擦洗頸部、腋下、腹股溝等皮膚皺赭處,並在每次大、小便後,用溫水擦洗臀部及會陰部,以保證寶寶舒適、幹淨。冬天洗澡或擦洗時動作要輕快、以防寶寶受凍而生病。● 什麽情況下不宜給寶寶洗澡?由於寶寶抵抗力低,當患某些疾病時,則不宜洗澡。1、發熱、咳嗽、流涕、腹瀉等疾病時,最好別給寶寶洗澡。但有時病情較輕、精神狀況及食欲均良好,也可適時地洗一次澡,但動作一定要輕快,以防受涼而加重病情。2、皮膚燙傷,水泡破潰、皮膚膿皰瘡及全身濕疹等皮膚損害時,應避免洗澡。3、肺炎、缺氧、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嚴重疾病時,更應避免洗澡,以防洗澡過程中發生缺氧等而導致生命危險。● 寶寶不宜洗澡時怎麽辦? 如寶寶因病暫不宜洗澡,為了讓寶寶身體幹淨舒適,可用柔軟的溫濕毛巾或海綿擦身。但由於寶寶病期需要更多的休息,所以擦浴時動作一定要輕,從上到下,從前到後逐漸地擦幹淨。如某處皮膚較髒,不易擦幹淨,可蘸嬰兒專用肥皂水或嬰兒油擦淨皮膚,而後再用溫濕毛巾把肥皂水或嬰兒油擦幹淨,以防皮膚受到刺激而發紅、糜爛。總之,擦浴時動作要輕柔,不可用勁搓,防止把寶寶細嫩的皮膚擦破而導致感染。● 如何防止寶寶燙傷? 由於寶寶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健全,對外界溫度的變化很敏感,特別是在寒冷的冬天。所以,常常用熱水袋幫助取暖,但如果保暖方法不當或水溫過高,則容易導致寶寶燙傷。最好的方法是將室溫提高,一般使室溫保持在24℃~26℃最好,在這種溫度下,不用保暖,寶寶亦能維持正常的體溫。如室溫低於20℃時,可用熱水袋保暖,水溫為20℃左右(成人用手背試後不覺燙),用毛巾包好後放在兩足部的棉被外。要經常查看熱水袋是否漏水或水是否涼了,以便及時更換。 ● 寶寶燙傷後怎麽辦? 如因不慎將寶寶燙傷,則應立即予以治療。當僅有皮膚發紅時,則可塗些花生油或凡士林後用幹淨紗布包裹燙傷的局部,一般4~6天就好了;如燙傷起泡,可在起泡處塗油後包裹,讓水泡自然吸收。當水泡破潰並繼發感染時,應立即到醫院予以定期換藥,同時使用有效抗生素,以防敗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寶寶無尿是怎麽回事? 寶寶無尿可由於先天性腎缺如或尿路畸形所致,亦可由於腎髒泌尿較晚所致。一般情況下,99%的寶寶在出生後36小時內即初次排尿,但若超過36小時尚未排尿,可給予口服糖水或靜脈注射5%葡萄湯液,如經過上述處理後有利排出。則可能是腎髒泌尿教晚,如仍無尿,則可能是腎缺如或尿路畸形,須進一步檢查。● 寶寶突然憋氣是怎麽回事? 寶寶出生後2~20天內常出現突然憋氣現象。特別是早產兒或足月小樣兒。主要表現為突然呼吸停止,麵部發紫,四肢軟弱無力。如憋氣時間超過15~30秒鍾,醫學上稱之為“呼吸暫停”。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寶寶大腦發育不成熟,當遇到寒冷刺激或患肺炎等疾病時,就可發生憋氣現象。由於憋氣時肺內血氧交換停止,而導致體內缺氧,如缺氧時間過長,就可能發生生命危險。所以,一旦發現這種現象,如無醫務人員在場的情況下,家長應立即采取人工輔助呼吸(將手放於小兒背部,然後按每分鍾40次左右的頻率輕托、輕放小兒或拍打小兒足底,以刺激呼吸,並注意保持室溫在26℃~28℃。如經過上述處理仍無好轉或頻煩出現憋氣現象,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寶寶白眼球發紅是怎麽回事? 寶寶血管脆嫩,在出生時,由於受到產道的擠壓,致使眼鞏膜的小血管破裂出血,所以,寶寶出生後鞏膜(白眼球)上即有鮮紅色的小片狀出血灶,這種出血一般不須任何特殊處理,數日後可自行吸收消失。● 如何護理寶寶紅臀? 紅臀主要是由於寶寶柔嫩的皮膚受尿液的刺激而致,嚴重時可致臀部破潰。因此,寶寶使用的尿布應具有清潔、柔軟、吸水力強等特點,而且不能在尿布下墊放塑料布或橡皮布,因為塑料布與橡皮布均不透氣,使用後可使小兒臀部始終處於濕熱的環境中、而更易發生紅臀。洗尿布時應將尿布中的皂液或堿性成分洗淨,用開水燙洗後在陽光下曬幹,以備再用。如出現紅臀,則應采取相應措施,除勤換尿布及每次換尿布後用溫熱水將臀部皮膚洗淨外,尚須塗以治療紅臀的紅臀膏(用魚肝油滴劑與凡士林混合配製的軟膏)或塗以經過消毒的植物油。還可用燈泡或電吹風局部烘烤,以促使紅臀部位的皮膚幹燥、局部血管擴張,促進局部血供,加快紅臀的愈合,每天2~4次,每次10~15分鍾。但須注意,烘烤應離臀部皮膚有一定的距離,以防燙傷。● 哪些嬰兒不宜吃母乳絕大多數的嬰兒都能用母乳喂養,隻有極少數的患某種先天性疾病的嬰兒不宜用母乳喂養。 如患苯丙酮尿症的嬰兒由於體內缺少苯丙氨酸羥化酶,不能使苯丙氨酸轉為酪氨酸,而使苯丙氨在體內堆積,嚴重幹擾組織代謝,造成功能障礙,以致這類患兒智能落後,毛發和皮膚色素減退,頭發發黃,尿及汗液有黴臭或鼠尿味。當確定小兒患這種病時應攝取低苯丙氨酸的飲食,雖然母乳中苯丙氨酸的含量較牛乳明顯為低,但這些嬰兒最好不吃母乳或僅吃少量母乳,而應攝入無苯丙氨酸的特製奶粉或低苯丙氨酸的水解蛋白質,再輔以奶糕及米粉,蔬菜等,並應經常檢測血中苯丙氨酸的濃度。 還有一種疾病叫乳糖不耐受症,是由於體內乳糖酶缺乏使乳糖不能消化吸收,表現為嬰兒吃了母乳或牛乳後出現腹瀉,長期腹瀉則會影響到嬰兒的生長發育,並導致免疫力低下及反複感染,這時小兒也應暫停母乳或其他奶製品的喂養,代之以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或大豆配方奶。 如果母親患有某些疾病如肺結核,精神病,惡性腫瘤等,她們的嬰兒也不宜吃母乳。● 兒童切忌常吃葡萄糖有不少家長疼愛孩子,把口服葡萄糖作為滋補品,長期代替白糖給孩子吃,牛奶、開水裏都放葡萄糖。其實這種法是不可取的。 這是因為首先口服葡萄糖吃起來甜中帶微苦,並有一點藥味,還不如白糖和冰糖好吃,多吃幾天孩子就會感到厭煩,影響食欲。其次,食用白糖,先要在胃內經過消化酶的分解作用轉化為葡萄糖才能被吸收,而食用葡萄糖則可免去轉化的過程,直接就可由小腸吸收。但是,如果長期以葡萄糖代替白糖,就會造成胃腸消化酶分泌功能下降,消化功能減退,影響除葡萄糖以外的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導致兒童貧血、維生素、各種微量元素缺乏各抵抗力降低等。 可見,葡萄糖容易消化吸收,對於消化差的病人,尤其是低血糖患可以及時補充糖分,但作為常用食品,不如白糖、紅糖或冰糖,如長期用來代替食糖反而對健康不利。● 如何保護孩子的牙齒很多媽咪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嬰兒還未出牙,便毋須為BB清潔口腔,其實,為BB清潔口腔的最大意義,除了清潔之外,還在於培養他們清潔的習慣。假如BB一向沒有清潔口腔的習慣,到出牙後才培養便會十分困難。 為嬰兒清潔口腔,媽咪們可以洗手後用柔軟紗布纏著食指,沾水後便可為嬰兒清潔口腔,但切記要輕力抹拭,以免傷害BB的牙床和牙肉。 到孩子長出牙齒後,便可用一些刷毛柔軟、刷頭小巧的BB牙刷為BB刷牙。至於牙膏方麵,可待孩子的牙齒出齊後才用,以防小孩子誤吞牙膏。當使用牙膏時,必須使用含氟素(Fluoride)的牙膏。同時,使用牙膏的分量應大約為一粒青豆的大小,避免BB不能把過多的牙膏清洗乾淨。 另外,又有一些媽咪以為既然乳齒到六歲左右便脫落,往往因此掉以輕心,而忽略了乳齒的健康。但其實乳齒對孩子的一生,也是有影響的。 乳齒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正確發音及令恒齒正常地生長。乳齒生長時,亦正是BB牙牙學語之始,假若BB的乳齒蛀掉,甚至脫落,便會影響說話時發音的準確性,即使日後恒齒長出,到時才糾正錯誤的發音也較為困難。 另外,乳齒亦是為恒齒預留生長位置,讓日後恒齒順利地長出。假如乳齒蛀掉脫落,而恒齒又未長出,兩旁的乳齒便會移位,占去原有牙齒的生長位置,那麽日後恒齒便因沒有足夠的生長空間而向內或向外生長,導致牙齒不整齊,影響外觀,較嚴重的更會造成牙肉發炎、生牙瘡等口腔疾病。 其實,蛀掉乳齒的最嚴重後果,是連帶傷害恒齒,使孩子一生也沒有健康整齊的牙齒。由於恒齒就在乳齒之後長出,假如乳齒蛀得深入牙根,細菌便可傷害還未長出的恒齒,令日後的恒齒在結構及外形上皆受損害。 除此以外,媽咪們更要及早定期帶孩子見牙醫,作定期的檢查。預防遠勝於治療。如果孩子第一次往見牙醫時,是因為牙齒有問題,那麽孩子定會對牙醫有個負麵的印象,更會覺得見牙醫是件可怕痛苦的事,日後要孩子作定期檢查便很困難了。如果孩子相信見牙醫隻是幫助他們保持牙齒健康,而不是一件痛苦的事,他們一定樂於定期檢查牙齒,那麽孩子的牙齒健康亦可得到相當的保障。● 寶寶牙板上出現黃白色點狀物是怎麽回事?在寶寶的牙板上,常會出現一些凸起的黃白色小點,醫學上稱為“上皮細胞珠”,俗稱“馬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無不適感,但個別寶寶可能會出現咬奶頭、搖頭,甚至出現拒奶現象,這主要是由於局部發癢所致,不需任何治療,隨著齒齦的生長發育在數周內可自行吸收消退。值得注意的是,千萬不能用針挑割或用布用力擦拭;由於寶寶口腔粘膜十分細嫩、血管豐富,機體免疫機製尚未發育成熟,如將“馬牙”弄破,則細菌極易通過此處而進入體內,引起口腔炎,甚至發生敗血症。● 寶寶頭頂部的“胎垢”怎麽辦? 有些寶寶出生後不久,在頭頂部前囪門部位即漸出現黑色鱗片狀融合在一起的硬癡,不易去掉,稱為“胎垢”。這是由於皮脂腺分泌的油脂類物質堆集而成,一般不癢,對孩子健康無任何影響,但看上去很髒,而且寶寶自身亦可能會感到不舒適,因此,應該將其去掉。最好的方法是用消毒過的植物油或石蠟油局部塗擦後予以包好,讓胎垢充分軟化,一般在12小時以後即可用紗布輕而易舉地擦掉,這樣既不會對皮膚產生任何不良的刺激,亦不會擦傷皮膚。● 0~1歲寶寶的大便及其問題孩子出生後24小時,將會排出粘稠、黑色的物質,稱作胎糞。胎糞為胎兒在子宮中的腸內容物,必須在開始正常的消化之前排除體外。以後孩子排便漸漸形成了規律,糞便也變得硬了一些。隻要嬰兒健康、幸福、增重,就沒有必要注意孩子的大便,不必為孩子的大便過份擔心。不同的孩子,每日大便次數也不相同,但隨著孩子的發育,大便的次數會越來越少。開始時,孩子每天的大便次數為3~4次,過幾周後,大便的次數可能會減少到每兩天一次,這都是正常現象。另外,以下現象也屬正常情況:稀薄、不均勻的糞便;綠色的糞便;吃過就有大便;有時每天大便次數達6次。 1、吃母乳的嬰兒的大便 孩子出生後,會排出顏色為綠-黑色、光滑、粘稠的胎糞。以後嬰兒將會排出淡黃色的糞便,為正常哺母乳時的糞便。孩子每人的排便次數並不重要,次數有多有少,多的每天幾次,少的每幾天一次。嬰兒的糞便一般為糊狀或是比冰淇淋粘稠一些,沒有氣味。吃母乳的孩子很少便秘,孩子幾乎能吸收所有的東西,廢物很少,這也說明為什麽孩子有時三天才排出一次糞便。請記住你所吃食物很大程度地影響著嬰兒,辛辣的食品會引起孩子消化不良。 2、吃牛奶嬰兒的糞便 在孩子消化功能穩定下來以後,吃配方牛奶的孩子排便的次數比較多,糞便質地較吃母乳孩子的糞便硬、發黃、有異味。 有時你會發現孩子的糞便柔軟,像軟皮雞蛋—樣,但是正常孩子的糞便應該是硬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是多給孩子飲水:即在平常的配方牛奶中多加一些水。在孩子喂奶中間,也可以給孩子多喝一些涼開水。在孩子達到幾個月後,可以在飲水中加一些幹梅汁或濾過的水果汁,預防糞便 幹燥。 孩子吃的牛奶中不一定非要加糖,如果加糖,或者牛奶中含有較高的糖分,孩子的糞便一定會疏鬆、變綠或呈凝乳狀。這時你應該停止在奶中加糖,如果長期不見好轉,請與醫生聯係。 3、大便的變化 隻要孩子正常,就不必關心孩子的糞便有無變化。顏色的深淺變化並沒有什麽嚴重的問題;質地略幹略稀也並不說明孩子有什麽毛病。如果不放心,請向醫生、社區護士或者醫生谘詢,他們一定非常願意為你服務。糞便偶爾變稀,不能說明孩子有什麽異常或是有什麽感染,但是如果糞便水樣,伴有突然的顏色變化、氣味的變化和排便次數增加,一定要與醫生聯係,特別是在懷疑孩子有病的情況下。總的說來,排便次數和顏色的變化不能表示出什麽問題,但是氣味和糞便中的含水量則可能會說明很多的問題。 隨著孩子的生長,孩子吃了不同的食物,例如某種水果或者蔬菜都會引起糞便的變化。如果孩子吃到某種食物後,大便變稀,就要在幾天之內不給孩子吃這種食物,過一段時間後再給孩子加少量的這種食物。 請注意,甜菜根會使糞便的顏色發生變化,而且糞便接觸空氣後會變成褐色或綠色。 糞便中出現血絲是不正常的現象,原因可能不嚴重,例如肛門周圍的血管破裂,但還應該去看醫生。糞便中出現大量的血液、膿液、粘液,說明可能有腸道感染,需要及時與醫生聯係。● 男嬰隱睾是怎麽回事? 胚胎兩個月時,睾丸開始形成,到3個月時,睾丸漸下降,大約在胚胎7~9個月時,睾丸可降入陰囊中。但由於某些因素的影響,少數胎兒至出生時睾丸仍未降入陰囊,而滯留於腹腔或腹股溝的某個部位,這種情況稱之為隱睾或睾丸下降不全。阻礙睾丸下降的原因有精索過短、腹膜後纖維性粘連、垂體功能不全、睾丸引帶終止不正常或腹股溝發育異常等。少數下降不全的睾丸可在5~6歲前自行降入陰囊,而絕大多數不能自行下降。睾丸下降不全對身體是有害的。因為睾丸的生精過程受許多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對濕度的變化非常敏感。正常情況下,陰囊中的溫度低於腹腔溫度約1.5℃~2℃,正好適合於精子的產生及雄激素的分泌,如睾丸留於腹腔中,則精子的產生及雄激素的分泌將受到很大的影響。至成人時,如一側睾丸未下降,尚不致於形成不育症;如雙側睾丸均未下降,而留於腹腔中,則可導致終身不育。另外,若睾丸留於腹股溝處,由於該處位置淺表,還易導致睾丸受傷。若睾丸長期滯留於腹腔中,還可發生睾丸癌變。 ● 男嬰隱睾如何處理? 嬰幼兒隱睾仍有下降的可能,可暫時觀察,如5~6歲前仍不能下降時,則需進行治療。單側隱睾多有局部因素,大都需手術治療。雙側隱睾時,可試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每次500單位,每周注射2次,一療程用量為4000~5000單位;必要時可重複1~2個療程,大多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如效果不滿意,可行手術治療。手術年齡一般於6~7歲為宜。如延至青春期手術,占於曲細精管萎縮,可致精子生成能力喪失。所以,對隱睾兒,應密切觀察動態變化,以把握治療時機。● 男嬰陰囊大是怎麽回事? 男孩陰囊的大小有明顯的個體差異。但如過大,則可能為病態,一般與下列三種因素有關。1、陰囊鞘膜積液 寶寶鞘膜積液較多見,一般於1周歲以內可自行吸收,不需手術治療。如至成人期仍未吸收,但如果不影響生活、工作,亦不需手術治療。如鞘膜積液較大並引起相應的症狀,影響生活、工作,則需作鞘膜翻轉或切除術。2、腹股溝斜疝 腹股溝斜疝在嬰兒咳嗽時有衝擊感,透光試驗陰性,無波率。如嬰兒平臥、不哭時腫物可還納入腹腔,陰囊恢複正常。這種情況一般在幼年時期不需手術治療,待年長後視病情而定、如腫物嵌頓於陰囊中而不能還納入腹腔,則需急診手術治療,以防腸管壞死等並發症的發生。3、睾丸腫瘤 睾丸腫瘤較少見,它表現為質實而硬,以手撐托之有沉重感,透光試驗陰性。如遇有這種情況,應及時到醫院作進一步檢查。● 男嬰陰莖包皮炎的發生與護理? 男性寶寶的包皮炎與陰莖頭常有上皮粘連,1歲以內上皮粘連逐漸被吸收,包皮與陰莖頭便自行分開。小兒包皮過長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在青春期前陰莖頭應逐漸外露,否則,應視為包皮或包莖過長。包皮或包莖過長時,皮脂腺分泌物和上皮脫屑組成的包皮垢包皮結石易在包皮下積聚而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包皮炎,而炎症性粘連可影響包皮的鬆動,形成繼發性包莖,甚至導致尿道外口狹窄。為減少包皮炎的發生,應經常上翻清洗陰莖,保持局部清潔,若包皮口過小,每次清洗時應輕輕上翻包皮,以逐漸擴大包皮口,切不可操之過急而導致包皮嵌頓的發生。包皮炎時,應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泡洗陰莖,局部塗抹金黴素軟膏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以盡快控製炎症。年長後包皮仍過長者,可到醫院行包皮環切術。● 寶寶似病非病六征象孩子出生後,由於大腦神經係統的發育有一個成熟的過程,而體格發育很快,嬰幼兒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流口水、生長痛以及呼吸暫停等現象,年輕的爸爸媽媽應注意識別,以便更好地做好家庭護理,使寶寶健康地成長。 1、流口水 口水實際上是由唾液腺分泌的唾液。唾液不僅具有濕潤口腔、溶解食物和便於吞咽的作用,而且可消化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還具有殺菌作用,防止口腔內細菌生長和繁殖。3~4個月的嬰兒唾液腺發育逐漸成熟,唾液分泌量增加,但此時孩子吞咽口水的功能尚未健全,口腔較淺,閉唇與吞咽動作尚不協調,表現為常流口水。孩子長到6~7個月以後,由於正在萌出的牙齒對口腔內神經的刺激,造成唾液大量分泌,這時口水就流得更多。因此,以上兩種情況屬於正常的生理,不是病態,等到孩子漸漸長大,吞咽功能發育完整後,這種生理性流口水的現象就會自然消失。 2、腿彎 在夏秋季節,幾個月的嬰兒衣著少,父母有時會驚奇地發現,小寶寶的兩個小腿有點向內彎曲,以為是得了佝僂病。其實,這種小腿向內彎曲並非是佝僂病,而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其產生的原因是由於孩子在母親子宮內身體呈一種屈曲狀態,以致於出生後一段時間內看上去小腿有些彎曲。此外,從小寶寶身體的比例上看,頭大,上身比腿長,看起來兩小腿又短又彎。對於這種兩小腿彎曲的現象,隨著孩子的長大會逐漸自行矯正的。 3、擁抱反射 3~4個月以下的嬰兒,當母親或家人突然走到孩子身旁或發出響聲,會發現孩子出現兩臂外展伸直,繼而屈曲內收到胸前,呈擁抱狀,我們會以為孩子發生抽筋。其實這並非是抽筋,而是一種生理現象,醫學上稱為擁抱反射。若缺乏這種擁抱反射則說明孩子一是大腦神經係統沒有發育成熟,二可能是神經係統有損傷或病變,顱內出血或其它顱內疾病。 4、呼吸暫停 仔細的母親有時會發現,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呼吸不但不規律,有時甚至會出現呼吸暫停的現象,並為此驚慌和不安。其實,呼吸不規則和呼吸暫停是寶寶,尤其是早產兒常見的現象,這與他們大腦神經係統發育尚不成熟有關。呼吸暫停時間一般不超過10秒鍾,且無其他任何不適症狀,可以認為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不必憂心忡忡。 5、生長痛 有些幼兒白天玩的時候好好的,到了晚上會訴說腿痛,父母仔細檢查未見紅、腫等現象,醫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生長痛。其原因是幼兒生長發育快、腿部的負擔過重,下肢骨端充血,從而引起腿痛,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這種生長痛的特點是小腿輕度脹痛,以午後和傍晚較重,但隨著孩子的長大會逐漸消失的。 6、白色尿 在冬天,有些嬰幼兒排到便盆裏的小便呈淘米水樣,不少父母以為是乳糜尿而緊張起來。其實,這種淘米水樣小便是由於兒童新陳代謝旺盛,尤其是進食含有草酸鹽和碳酸鹽類較多的食物,如菠菜、莧菜等綠葉蔬菜或香蕉、桔子或柿子等水果時,尿液中草酸鹽和碳酸鹽就增多。當這些物質隨小便排出體外後,遇冷就會有尿酸鹽或磷酸鹽等鹽類結晶析出而變混,似淘米水樣。此類情況主要發生在氣候寒冷的季節,多見於嬰幼兒,通常情況下這種尿液對孩子的健康無害,隻要平時多給孩子喂些開水或口服一些維生素C,幾天後淘米水樣小便就會消失。● 寶寶特殊生理期的護理方法1、特殊生理期——長牙期當家長們發現寶寶流口水的情形比以前增加,常常將手指或整雙手放入口中吸吮,或將抓到的東西放入口中咬,這時可就要懷疑寶寶可能正麵臨著“長牙期”。大多數的寶寶在六個月左右開始長牙,寶寶在長牙期除了會發生以上的情況之外,在情緒上也可以明顯感覺到寶寶的脾氣變得比較暴躁、不易安撫、常常哭鬧、不安。如果您的寶寶已經進入長牙階段,您可以在要長出牙齒的牙肉上,感覺到有一個硬硬的小突起,同時牙肉上也會呈現一點點紅腫,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至於長牙期的寶寶會不會發燒、腹瀉、嘔吐……,如果有這些症狀,可能是其它疾病所引起,應該與長牙無關。然而不可否認的,有些寶寶會因長牙的不適而影響到情緒,甚至導致食欲不佳,此時幫助寶寶度過不適的長牙期,則顯得十分重要。在寶寶長牙時期作好口腔保健,對日後牙齒的健康有很大的助益。建議父母在寶寶一出生起,每次喂食完畢需用幹淨的濕紗布或手帕,將牙齦清洗幹淨;在長牙階段,因為初期隻長前牙,父母可用指套牙刷輕輕刷牙齒表麵,至於後麵沒有長牙齒的牙齦,仍需用紗布清潔;到了後期就可以使用牙刷刷牙,並注意宜選擇小頭、軟毛的牙刷,以免傷害牙齦。度過長牙期的護理方法:① 按摩寶寶牙床:父母有時也可以用手指輕輕按摩一下寶寶紅腫的牙肉,如此可讓寶寶覺得較舒適。 ② 準備冰凍、柔軟的食物:如果寶寶不願意吃東西、沒有胃口,則可以為寶寶準備一些較冰凍、柔軟的食物。 ③ 給予適當“器具”:在長牙時期,一般寶寶會喜歡咬硬的東西,為防止寶寶亂抓亂咬,父母可以為他準備固齒器;食用胡蘿卜、蘋果或稍有硬度的蔬菜時,父母須小心不要讓寶寶咬太多而被噎到。平時也要注意不要讓寶寶拿到硬幣、花生、小玩具等易吞入的東西,以避免寶寶將它們放入口中,不小心哽在喉嚨。 ④ 適時的嗬護與關懷:在剛開始長牙期間,寶寶更需要父母的嗬護及關懷,如此可緩和寶寶的情緒,讓寶寶感覺溫暖與舒適。 2、特殊生理期——厭奶期寶寶厭奶的現象普遍發生在六個月之後,甚至有的寶寶在四個月左右便有厭奶的現象,其發生的原因很多。隨著時間的流逝,嬰兒的生理發育及感官功能愈來愈成熟,開始對周遭的環境產生好奇並喜歡探索,自然就容易對“吃”分心,這該是厭奶的主要原因。另外,四個月之後可開始替寶寶添加輔食品,寶寶在吃了與牛奶不同的多樣化食物之後,很可能會“喜新厭舊”,變得不再隻鍾情於“牛奶”這種單一口味的東西。厭奶的發生並非就代表著寶寶會營養不良,如果寶寶的成長曲線屬於正常,且活動力一如往昔,無其他異常的現象發生,就像有些生理的不適症狀會導致寶寶厭奶(如:剛打完預防針、長牙期間、脹氣等),這種情形通常持續幾天後即恢複正常,父母就毋須過於擔憂。然而如果寶寶食欲仍然不振,且出現活動力變差的情形,則有必要察覺是否有其他的生理疾病了。寶寶厭奶的護理方法:① 不宜隨意更換牛奶:如果寶寶平時所喝的牛奶口味或成份忽然被更換了,也容易引起孩子拒絕喝奶的行為,所以當家長們考慮替寶寶換奶時,須采漸進式的添加方式(每天半匙添加新奶粉直至全部更換為止)。 ② 了解原因,補充需求:如果寶寶的厭奶現象是因為生病了,那就必須先依症狀的不同給予適當的食物。如:便秘會影響寶寶的食欲,導致他無法專心喝奶,這時可試著多給寶寶吃些蔬菜、水果類等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可改善便秘的症狀。 ③ 多樣化的食物供給:寶寶會產生厭奶的情形,可能是因為吃膩了單一的食物,如果父母能在食物的種類上做變化,將可提高孩子對食物的接受程度,另外,如果寶寶開始吃輔食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父母甚至可以在食物的顏色上下點功夫,如:胡蘿卜、瘦肉、青菜、蛋黃……都是輔食品的最佳“調色”材料。 ④ 營養足夠的替代品:寶寶不喜歡喝富含鈣質的牛奶,父母可提供一樣含鈣的食物替代品,如:小魚幹、骨頭湯等以補其不足。 ⑤ 減少外界的刺激:孩子容易因分心而忘記“吃”,如果四周不斷有人走動或有嘈雜聲,如此容易分散寶寶的注意力,因而忘記喝奶的“行動”。因此給孩子一個安靜的進食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事。 ⑥ 留意奶嘴的設計:有的寶寶厭奶可能是因為奶嘴的口徑大小不適合吸吮,使他無法順利喝奶。測試奶嘴口徑的方式為,把奶瓶倒過來,標準口徑的牛奶會成水滴狀陸續滴出,奶水滴得太快或太慢都容易造成寶寶的不適感,而引起厭奶的情況。 3、特殊生理期——生病期雖說一歲之內很少外出,理應不容易感染疾病,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絕對,因為周歲內的寶寶由於生理的發育尚未成熟,如果遇到家中有其他人生病了,很容易感染疾病。一旦發現寶寶生病了,家長們最重要的是要及時早出病因,而不是隻一味地緩解症狀。舉例來說:許多的疾病都易引起發燒的症狀,倘若父母隻擔心發燒的現象,卻不知寶寶發燒的真正原因,反而會耽誤了病情。各種疾病的護理方法:一周歲以內的寶寶最常發生的疾病不外乎是呼吸道疾病及腸胃係統發生障礙。我們針對以下的常見疾病做居家照顧的建議。① 中耳炎這是嬰兒上呼吸道感染時最常見的並發症,其症狀為發燒、躁動,由於嬰兒還不會說話,因此常會以揉耳朵或拉耳朵來表示疼痛。父母在居家照顧時,除了須按時給寶寶吃藥之外,也要嚴禁寶寶去抓、挖耳朵,以防病情加重。② 腸胃炎腸胃炎的症狀多為腹瀉並伴隨著嘔吐,另外也可能有腹痛、疲倦、昏睡、發燒等症狀,值得提高警覺的,如果父母發現寶寶口幹、眼眶凹陷、皮膚幹燥、尿少則代表著有脫水的危險。一旦發現寶寶有腸胃方麵的障礙,輕微者可先暫時禁食,或將牛奶濃度調稀一點,並讓寶寶多休息;若嚴重的又吐又瀉,導致脫水而引起體內電解質不平衡,則必須立即送醫。③ 流行性感冒當寶寶感冒時,可讓他多休息、補充水份、給予清淡的食物,若家中有其他幼兒須隔離。寶寶感冒最讓父母擔心的該是出現了發燒的症狀(38℃以上),此時父母必須做以下的處理:調整室內的溫度(一般室內溫度以26~28℃最令寶寶感到舒適)→檢查孩子是否穿得過多(可減少衣服或被蓋)→為寶寶進行溫水浴(借此將寶寶身上的熱度散掉)→給予寶寶溫開水(三個月之後的寶寶可給予果汁)→給予水枕或冰枕(必須每半個小時量一次體溫,以防體溫降得太多)→給予退燒藥(若做了以上的處置,寶寶仍未退燒時,可按醫師的指示給予退燒藥或使用塞劑來退燒)。對生病期的寶寶而言,注意日常生活的飲食是非常重要的。定時定量是攝取營養的好方法,一般在每日飲食建議量下,維生素與礦物質的量會依年齡層而有所差異,對大多數病童而言是足夠的,除非患某種特殊的疾病,如燙傷、腎髒病或吸收不全者才需要補充。有些家長擔心生病的寶寶會營養不足或者希望病情好轉,因而讓他亂吃一些成藥或偏方,如此往往會使病情更加嚴重。最後提醒家長們知道孩子的病症後,除了依醫師指示按時為寶寶吃藥外,還要給予他正確、足夠的營養,並且細心、耐心地照顧寶寶,才能讓寶寶安度生病期。二、寶寶喂養中的問題● 嬰兒吐奶出生15天以後,男嬰經常吐奶。開始時一般都會認為是吃得太多了。可是,嬰兒的吐奶是在吃過奶20分鍾以後才突然把奶吐出來。剛一吃完就馬上吐出來的奶和原奶是一樣的,而過20分鍾以後吐出來的奶卻象豆腐腦那樣,這是受胃酸的作用而形成的。也說明奶在胃裏已經停留了一段時間。嬰兒一邊吃奶一邊從嘴角往外流奶時,母親還不會擔心,當象噴水似地往外吐奶時就會擔心是不是有什麽異常了。以為是吃奶姿勢不好吸進了空氣所引起的,當在吃完奶後把嬰兒直立起來讓其打嗝後,仍然吐奶。起初是每天吐一、二次,慢慢地次數越來越多,有的嬰兒甚至邊吃邊吐,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隔一段時間吐出來的奶隻有象豆腐腦似的奶塊而沒有其它東西(如黃色的膽汁、血液或糞臭等)。嬰兒在嘔吐前和嘔吐後都沒有痛苦,精神也沒什麽不好,老是吐奶,而且無論怎樣注意和預防還是吐。去看病時,大都會診斷為“幽門痙攣”等,由於寫的都是不認得的難字,而且又是從沒聽說過的病名,所以母親就嚇壞了。當再仔細打聽一下究竟是什麽病時,醫生就會說由於胃的出口處發生了痙攣,嚴重時必須動手術。這樣母親就帶著哭喪的麵孔回到家中對父親說,看上去如此健康的嬰兒反而得了這種可怕的病,真是命運不好啊。然而,請不要擔心,健康的男嬰兒就是要吐奶的,不要被幽門痙攣的名稱嚇倒。無論是誰,嘔吐的,如果幽門不發生痙攣性收縮是吐不出來的。幽門痙攣一詞正說明吐奶是很難的。健康嬰兒的胃裏麵動功能旺盛,因而容易發生吐奶。無論采取什麽措施也很難止住的吐奶,在一、兩個月期間是最嚴重的。一進入3個月就輕多了。到了4個月時就不吐了。不管怎樣都會自然好轉的,所以不能說是病。大都在生後半個月開始吐,其中也有稍晚一些的。一定要做手術的不是幽門痙攣,而是幽門狹窄。這種病比一般的吐奶,發病時間要晚些(在第3至第5周)。有這種病的嬰兒可以說一點奶也不能吃,因而會迅速消瘦。因為胃裏的開口發生了故障,所以胃本身要蠕動。從瘦肚皮外麵也能看出胃的蠕動,是這種病的特征。對於愛吐奶的嬰兒沒有什麽特別的治療方法,無論是母乳喂養還是人工喂養都地發生吐奶,可以減少一些每次的奶量。但這樣做由於喂的奶量少,嬰兒馬上就餓了,故要增加喂奶次數。吐奶最嚴重的時間是在1個星期左右,所以這個期間嬰兒會稍有些消瘦。盡管吐奶是難以止住的,但是當喝了糖水或果汁能止住嘔吐時,就可以讓嬰兒喝,這樣做是為了防止脫水。能通過嘴喂來補充水分的話,就不要用注射的方法。因為打針使嬰兒疼痛,就會更加興奮而越吐越厲害。喂過奶後要把嬰兒上身直立起來讓其打嗝。嬰兒吃完奶在10分鍾或15分鍾裏睡著了時,大人一定要守在旁邊,這是因為當過了20分鍾或者30分鍾嬰兒吐奶時,可防止奶塊進到氣管裏而引起窒息。讓睡著的嬰兒單獨在家裏時,側睡比較安全。從前當嬰兒吐奶時,就被當成腳氣病,現在也有的舊式醫生診斷為“嬰兒腳氣”的。腳氣病是由於母乳中維生素B1不足所引起的疾病,人工喂養的嬰兒是不會發生的。如果喂牛奶的嬰兒也被診斷為腳氣病,那更不要相信。另外。當母親不僅吃精白大米,而且還吃麵包和麵條以及含有維生素B1的複合維生素時,也可以認為是不會得“嬰兒腳氣”的。如果簡單地說成是“腳氣”還不要緊,若是讓去醫院注射維生素B1的話,那麽對嬰兒來說就是災難了。另外,有的書上寫著,在吐奶的嬰兒中,一定要考慮有腸套疊、腦膜炎之類的疾病。但是由於腸套疊、腦膜炎都是疾病,所以嬰兒就不會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樣子,一定會因為難受或者疼痛而哭鬧。● 寶寶防溢乳手冊盡管很多媽媽都知道寶寶多數是由於生理原因才導致吐奶的,但是一看到自家寶寶吐奶了,還是會緊張得不知所措。這裏,我們將向你詳細介紹導致寶寶吐奶的原因、吐奶時我們該如何妥善照料寶寶、有哪些好方法可以預防寶寶吐奶。1、溢乳和吐奶是怎麽回事? 寶寶打嗝的時候,喝下的奶液從胃倒流到口中然後吐出,如果量不多的話,這種情況就叫做溢乳。如果吐出的奶液量多或是速度快,甚至噴射而出,就稱之為“吐奶”。由於口腔和鼻腔是相通的,因此嘔吐奶液的時候也常會從鼻孔中噴出。當寶寶出現溢乳或吐奶的時候,爸爸媽媽還是往往會不知所措、手忙腳亂。這種情況發生得多了,爸爸媽媽的擔心就更大了。那麽寶寶溢乳和吐奶究竟是怎麽回事?和大人相比,寶寶的食量其實是相當大的,他們每天所吃進去的東西的量相當於大人的兩倍。但是寶寶的胃容量較小,食管較鬆弛,胃呈水平位,幽門括約肌發育較好而賁門括約肌發育較差,腸道蠕動的神經調節功能和內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較差,以上種種生理特點是引起寶寶易嘔吐的原因。另一方麵,寶寶吃乳頭的方式比較笨拙,或是用的奶嘴太小,寶寶在吃奶的時候用力吸吮,空氣容易跟乳汁一起進入胃內,這樣一來寶寶打嗝或是身體晃動的時候,吃進去的乳汁就容易被吐出來了。溢乳與吐奶的最大差別在於吐奶有很明顯的嘔吐動作,屬於一種病態,通常會持續並且次數逐漸增加,甚至會引起體重降低或是其他嚴重問題(如胃幽門狹窄或十二指腸阻塞等)。而溢奶則是因生理性的胃食道括約肌關閉不良引起,出生一個月內大部份寶寶或多或少均會出現輕微的溢乳,隨著時間推遲,三個月過後會逐漸好轉。 寶寶吐奶後的四大注意事項:① 請立即讓將寶寶上身保持抬高的姿勢。因為如果寶寶是橫躺的姿勢,嘔吐物容易進入到氣管中會引起嚴重的窒息。要是想讓寶寶躺下的話,最好把浴巾墊在下麵並讓寶寶始終保持上身抬高的姿勢。要是寶寶是在躺著的情況下發生了吐奶,就把他的臉轉向一側。② 吐奶後請仔細觀察寶寶的情況吐奶的時候寶寶的臉色可能會不大好,但是隻要過一會兒能恢複正常就沒什麽大問題。另外可根據情況適當地給寶寶補充些水分。③ 補充水分要在嘔吐後30分鍾進行如果寶寶嘔吐的量比較大,可以適當地補充水分。但是不要在當時就立刻補,因為這樣可能會刺激寶寶的胃腸道導致再次嘔吐。最好是在30分鍾之後,用小勺舀些水一點一點地先喂喂看。④ 吐奶後,每次喂奶的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等寶寶精神狀態好轉,又想吃奶的時候,可以繼續給寶寶喂奶,但是量要減少到平時的一半左右,不過喂奶次數可以相應增加。2、什麽時候帶吐奶的寶寶去看醫生? 寶寶的溢乳可以是生理性的,如正常寶寶一天可有1—2次嘔吐乳汁,不用過多擔心。但溢乳也可能是消化功能紊亂或消化道梗阻的主要表現,因此孩子吐奶後的精神狀態和身體狀態是需要我們多加留意的。如果寶寶嘔吐頻繁,或同時伴有腹脹、腹瀉、發熱等症狀,嘔吐物中有黃色膽汁樣物質,或是嘔吐得到緩解後,還有精神不振、隻想睡覺、情緒不安、無法入睡、發燒、肚子脹等現象,就要當心寶寶可能真的是生病了,必要的話要盡快把寶寶送到醫院就診。至於吐奶的量,看上去可能會覺得蠻多的,但其實大部分都是胃液,寶寶並不會因為這個原因而餓肚子。隻要寶寶沒有表現出不適,也沒有體重減輕,可以不用去看醫生。那麽哪些情況需要去看醫生呢?可以等到第二天去看醫生的情況:在夜間或雙休日寶寶吐奶,如果隻是出現以下情況,我們可以等到第二天再去看醫生:* 打噴嚏、流鼻涕、咳嗽等感冒症狀,發燒但溫度不高、精神狀態良好* 嘔吐、腹瀉次數不多、能夠吃奶* 小便量減少但還是會小便的   需要馬上送醫院的情況: * 發高燒、精神恍惚* 樣子發呆、呼喚沒有反應* 發生痙攣* 肚子疼痛、總是哼哼唧唧的* 每間隔10-30分鍾就大哭一次、大便是深紅色的血便* 糞便呈白色或者是大量的血便* 每次吃奶後都會噴水似的吐奶* 因頭部受到撞擊而引起的嘔吐* 嘔吐不是由進食引起的* 持續嘔吐、沒有小便 3、看病時別忘了告訴醫生的事 看病時需要向醫生講述的不僅僅包括寶寶吐奶時的情況,還應該包括寶寶的整體健康狀況。比如:* 吐奶次數、嘔吐出來的東西是什麽* 是在什麽情況下吐的* 吐奶後的情況:與平時相比較而言,精神狀態怎麽樣* 有無發燒* 大便次數* 有沒有腹脹和放屁4、預防寶寶溢乳的七大措施:① 喂奶前先換尿布,喂奶後盡量少搬動嬰兒。② 采用合適的喂奶姿勢:盡量抱起寶寶喂奶,讓寶寶的身體處於45度左右的傾斜狀態,胃裏的奶液自然流入小腸,這樣會比躺著喂奶減少發生吐奶的機會;③ 對於用奶嘴吃奶的寶寶,選擇大小最為合適的奶嘴;④  給寶寶喂養較為稠厚的奶方;⑤  喂奶完畢一定要讓寶寶打個嗝:把寶寶豎直抱起靠在肩上,輕拍寶寶後背,讓他通過打嗝排出吸奶時一起吸入胃裏的空氣,再把寶寶放到床上,躺下入睡時,頭要稍抬高,身體向右側臥,使奶汁易經胃進入十二指腸,同進也可防止溢出的奶誤吸入氣管或肺發生窒息,這樣就不容易吐奶了;⑥  吃奶後不宜馬上讓寶寶仰臥,而是應當側臥一會兒,然後再改為仰臥;⑦ 喂奶量不宜過多,少量多餐,間隔不宜過密。● 嬰幼兒每日對營養素的需求嬰幼兒每日營養素的需要量與成人不同,嬰兒愈小需要量相對愈高。同時嬰兒體內營養素的儲備量相對小,適應能力也差。一旦某些營養素攝入量不足或消化功能紊亂,短時間內就可明顯影響發育的進程。 1、熱量:以單位體重表示,正常寶寶每天所需要的能量是成人的3~4倍,正常嬰兒初生時需要的熱卡約為每日每公斤體重100~120千卡(418~502千焦),而成人為每公斤體重30~40千卡(126~167千焦)。這種高的熱量需要在初生時為最高點,以後隨月齡的增加逐漸減少,在1歲左右時為80~100千卡(335~418千焦)。 2、蛋白質:用於維持嬰幼兒新陳代謝,身體的生長及各種組織器官的成熟。所以這一時期處於正氮平衡狀態。對蛋白質不僅要求有相當高的量,而且對質的要求也很高。母乳可以為寶寶提供高生物價的蛋白質,而人工喂養者由於蛋白質的質量低於母乳,所以,蛋白質的需要量高於母乳喂養者。母乳喂養時蛋白質需要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2克;牛奶喂養時為3.5克;主要以大豆及穀類蛋白供給時則為4克。另外,嬰幼兒的必需氨基酸的需要量遠高於成人,同時由於嬰兒體內的酶功能尚不完善,其必需氨基酸的種類也多於成人,即對於成人來說是非必需氨基酸,而對於嬰兒來說是必需氨基酸,如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嬰兒自身不能合成這些氨基酸,隻能從食物中供給。動物性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的質和量都強於植物性蛋白,母乳中的蛋白質都含有各種必需氨基酸,也包括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在內。 過量的蛋白質對嬰兒無益甚至有害,可能出現腹瀉、酸中毒、高滲性脫水、發熱、血清尿素和氨升高等。 3、脂肪:嬰幼兒需要各種脂肪酸和脂類,初生時脂肪占總熱的45%,隨月齡的增加,逐漸減少到占總熱的30~40%。嬰兒神經係統的發育需要必需脂肪酸的參與,所以必需脂肪酸提供的熱量不應低於總熱量的1~3%。脂肪攝入過多可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及肥胖。 4、碳水化合物:嬰兒需要碳水化合物,母乳喂養時,其熱量供給一半來自碳水化合物,嬰幼兒膳食中如果沒有碳水化合物,很難避免酮症的出現。新生嬰兒除澱粉外,對其它糖類(乳糖、葡萄糖、蔗糖)都能消化。由於乳糖酶的活性比成人高,所以對奶中所含的乳糖能很好的消化吸收。4個月左右嬰兒,能較好地消化澱粉食品。嬰幼兒期碳水化合物以占總熱量的50~55%為宜。 5、礦物質:4個月以前的嬰兒應限製鈉的攝入以免增加腎負荷並誘發成年高血壓。嬰兒出生時體內的鐵儲存量大致與出生體重成比例。足月兒平均身體的鐵儲存可滿足大約4~6個月的需要。鐵缺乏是嬰兒最常見的營養缺乏症。盡管母乳的含鐵量低於大多數配方食品,但是,母乳喂養嬰兒的鐵缺乏卻較少見。為了預防鐵缺乏,應給用配方食品喂養的嬰兒常規地補充鐵劑。 6、維生素:對母乳喂養的嬰兒,除維生素D供給量低外,正常母乳含有嬰兒所需的各種維生素。我國規定1歲以內嬰兒維生素A的供給量為每天200微克。維生素B1、B2和煙酸的量是隨熱能供給量而變化的,每攝取1000千卡熱能,供給維生素B1和B20.5毫克,煙酸的供給量為其10倍,即5毫克/1000千卡。關於維生素D我國建議1歲以內嬰兒每天攝入10微克,但它的攝入量隨日照的多少而有所不同。 7、水:正常嬰兒對水的每日絕對需要量大約為每公斤體重75~100毫升。可是,由於嬰兒從腎、肺和皮膚丟失水較多,以及代謝率較高,與較大的兒童和成人相比,嬰兒易發生脫水,失水的後果也較成人嚴重。因此,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供給水150毫升。● 1~2歲寶寶的飲食問題孩子在1~2歲之間開始表現出對不同食物的喜好。孩子常會表現對某種物偏好,隻喜歡吃某些食物,而不喜歡吃另外一些食物。例如孩子可能對肉一眼不看,去吃酸奶和水果。一周後孩子可能又不再想吃酸奶,隻想吃奶酪和水果。成熟的父母這時不會表現出大驚小怪,沒有什麽食物具有魔力,孩子不吃的原因是因為孩子找到了另種食物,它裏麵同樣含有所需的營養。不要花時間給孩子做那些不喜歡吃的食物,如果孩子不吃還總有些不高興,你隻需要做一些孩子特別愛吃的東西就可以。研究表明,隻要能保證孩子的食物有均衡的營養。孩子根本沒有必要非得吃你為他選擇的食物,孩子的口味不等於你的口味。如果你特別關心自己孩子的幸福和健康,你便能很快地意識到最重要的事情是孩子能吃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而不吃自己不喜歡吃的東西。在孩子吃什麽這件事上,要做到有一定的靈活性。我不讚成把孩子不喜歡的食物偽裝起來給孩子吃,把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拌在孩子喜歡吃的食物裏,或者誘導孩子吃一勺不喜歡吃的食物後再給吃一勺喜歡吃的東西。如果孩子不喜歡某一種食物,你可以選擇另一種孩子喜歡,而且含有類似營養的食物。如果孩子明確表現出不喜歡某種食物,欺騙或利誘的辦法隻能導致孩子不吃所有的食物。引入新食物可選擇在孩子比較餓的時候,這時孩子比較容易接受新的食物。你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孩子不吃某一類食物,這種情況會導致孩子的營養失去平衡。除此之外,挑食沒有什麽壞處,一定要記住你對這件事越上心,孩子表現得就越強烈,孩子漸漸地學會用這種方法擺布大人,所以一定要采取視而不見的態度。 1.體重問題 如果孩子能夠吃到合適的食物,孩子不會過重也不會過輕。他會自己調解食物,在特定的時間裏攝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所以孩子過重或過輕的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沒能把合適的食物給孩子。 2.超重 超重的原因是孩子攝取了大量含有脂肪的肉、過多的含糖飲料和精製的碳水化合物(糕點、餅幹、果醬和糖果食品),也可能你常把孩子放在嬰兒車裏或者是玩欄裏,沒能讓孩子用爬行或走路等活動把多餘的能量消耗掉。你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耍,鼓勵孩子多活動,玩得越開心越好。 3.體重不足 除了專門限定飲食,否則孩子不會自己有體重下降的可能。與其他同齡和同性別的孩子比起來,孩子的體重可能略低,但從孩子自己的生理和體型的特點角度講,孩子不一定屬於體重偏低。很多的家長都擔心自己孩子的體重過小或過瘦,但是孩子天生很健康、很小也很瘦,這一點與成人中也有身材小和體型瘦的情況一樣。如果營養均衡、發育正常。那麽你無需為孩子擔心。● 營養專家指導嬰兒輔食細節在剛添加輔食時,量應該特別少,在孩子吃完母乳後,可能隻能喝下十幾毫升比較濃的液體(菜湯、果汁等);固體的食物隻能吃下幾十克,少時可能隻有十克。 味覺半歲時最敏感 一般認為4-6個月以後,再添加輔食比較好,如果較早添加輔食,可能會影響母乳喂養。孩子的味覺在半歲時發育比較敏感,在這個時候,如果他能夠接觸到很多食品,長大以後一般不會偏食、挑食。添加某種輔食時,在母乳喂養之前,讓他嚐一嚐這種輔食的味道,並不給他吃,如果母乳喂養後孩子沒有吃飽,然後再給他吃輔食。在母乳喂養之前,孩子處於饑餓的狀態,那時讓他嚐輔食的味道,比較容易接受它的味道。 添加輔食征兆:當孩子吃完母乳,仍然覺得饑餓,仍然哭鬧;隻喂母乳,孩子的身高體重增長不太好,不能達到正常的速率。 1.蛋、穀類、肉、水果的意義 應該先給孩子添加蛋黃、穀類等(比如米粉、蛋黃,從這兩樣東西開始。)一般來說,每隔一到兩周給他添加一種新的品種,在這期間,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添加之後,觀察孩子是不是對這種輔食適應,比如觀察孩子的精神狀況,有沒有發燒、拉肚子、或者孩子不舒服等;大小便是否正常;如果這些都沒有問題,那麽隔一到兩周後再添加新的品種。在蛋黃、穀類添加完之後,依次添加肉類、魚類、蝦、水果、果泥、菜等,大人能吃的,小孩也要逐漸添加上去。不能在剛開始添加輔食時,就讓孩子吃魚、肉,孩子不容易消化,胃腸道的酶也是一個逐漸發育和完善的過程。 有的媽媽在小孩2個多月時就讓他吃水果汁,這也是可以的。因為水果主要是補充一些維生素。但是,水果不具備三大營養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中的任何一種,從嚴格的角度說,孩子不能靠吃水果過日子。在4個月以後給孩子添加水果,一般也不把它作為輔食添加,因為它不是非常必須的。在後期,才可以把水果作為每天添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少量開始 輔食添加應從一種到多種,從少量到多量。開始喂養輔食時,量是非常少的。比如在吃完母乳後,喂一到兩勺米粉,喂1/4個蛋黃,或更少一些,隨著孩子身體發育需要以及對某一種輔食適應了,可能吃的會多一些。 年輕的媽媽一定要注意:不是第一次就要求孩子吃很多。輔食添加的時間可以在母乳喂養之後,也可以在母乳喂養的間歇添加。 一般小孩的胃容量隻有幾十毫升,在孩子吃完母乳後,可能隻能喝下十幾毫升比較濃的液體(菜湯、果汁等);固體的食物隻能吃下幾十克,少時可能隻有十克。很多父母總是以自己的感覺來衡量孩子,隻吃一勺、兩勺,太少了,大人也隻夠塞牙縫。可是這對於孩子來說,已經夠了。添加輔食後,可以根據體重的增長來衡量孩子吃的量夠不夠。比如添加輔食後,孩子的體重增加很好,身高也增長很好,表明孩子的營養已經夠了。如果輔食的量不夠,孩子會有相應的表現,比如不愛活動,身高、體重的增長不太好等。 3.多次、少量、現做 小孩剛開始添加輔食時,量比較小,所以在製作輔食的時候,會有一些麻煩。有時做一點,孩子吃不完,父母覺得每次做,挺費事的(一天要添加兩、三次),不如一次多做些,存到冰箱裏,下次拿出來稍加熱就給他吃。其實,冰箱裏並不是安全的,細菌的感染在冰箱裏仍然可以進行。我們主張孩子的輔食盡量現做現吃,可以把生食(比如豬肝等)切成小塊分別用保鮮袋裝起來,凍在冰箱裏,在吃時,隻取出一小塊給孩子做,而不是凍一大塊,然後都做了,放在冰箱裏分頓給孩子吃。現在商場裏有很多方便食品,比如肉泥,蔬菜泥,肝泥等,標簽上注明:一次吃不完,下次可以接著吃。如果這種食品不被汙染的話,是可以的。不過,有的父母在打開之後,先給孩子吃,忘記把剩下的存放起來了,半小時、或一小時之後,再蓋上,把它放在冰箱裏。在這個時間,難保不被汙染。 4.常見錯誤理念 顯富、溺愛、主觀。 孩子進食,不管是輔食添加還是母乳喂養,目的是滿足孩子的身體需要,能夠健康的成長。調查發現,有些父母喂養孩子的動機是家裏貧福的象征。愛孩子、關心孩子表現出對孩子過多的喂養,把孩子喂養的比較胖,這說明家裏比較富裕、經濟狀況比較好,這些複雜、不太健康的動機,容易喂養過度,導致肥胖而引發一係列的問題。不太正確的喂養方式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偏食、挑食。更不應該把自己的喜好添加給孩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對食物有一定的選擇,喜歡的就買給孩子吃,不喜歡的也就不做給孩子吃,這是很錯誤的。 5.生理需要變成感情索取 在喂養的模式方麵,家裏一般就一個小孩,吃飯時讓孩子感覺是非常重大的事情,幾個人追著喂孩子,小孩可以把吃飯的行為延伸為對其它東西的索取,比如,不讓看電視就不吃;而不是讓孩子明白吃飯是生理需要,肚子餓了,就應該吃。比較好的家庭,主張孩子在進食方麵盡早獨立,他們把孩子的吃飯看做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國外有很多家庭是食物由父母來提供,孩子坐到餐桌上,他想吃什麽,吃多少,由他自己來決定,這樣對於孩子正常的生理調節起到更好的作用。因為父母覺得孩子餓了,就給他吃,事實上孩子並不一定餓,因為他需要的不多。三、寶寶感染的護理● 寶寶臍帶出血怎麽辦? 寶寶臍帶出血常分為兩種情況。1、臍帶脫落後局部肉芽組織的滲血較為多見,常繼發感染,並伴有少量膿性分泌物。可用1%硝酸銀燒灼肉芽組織,或用1%碘酒消毒處理。必要時可使用抗生素、維生素K等藥,以利於盡快恢複。2、臍動脈出血較少見,由於臍帶粗大,幹縮後線結鬆脫,易致出血,此種出血多在生後24小時內發生。有時因臍帶剪除過多,線結鬆弛而自行脫落,還可因為紮臍的線過細、過緊,將血管紮斷而致出血。這種出血應在臍凹處重新處理,結紮臍帶,縫紮斷裂血管,以防出血過多而發生貧血。嚴重出血者可給予輸血。● 寶寶臍炎怎樣護理? 寶寶臍部有粘液或膿性分泌物,帶有惡臭味,臍窩周圍皮膚發紅時,稱之為臍炎。由於臍炎可引起腹壁蜂窩組織炎、腹膜炎、敗血症、肝膿腫等嚴重疾病,所以,預防臍部發炎顯得更為重要。如已經發炎時,應及時用雙氧水清洗臍部,再用75%酒精消毒處理,並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如經過家庭處理後仍無好轉;且病兒出現精神萎靡、拒奶、發燒等情況時,應立即住院檢查、治療。● 如何護理皮膚濕疹?濕疹是一種常見的、病因複雜的皮膚炎症,是嬰兒期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和慢性期。病因一般認為與遺傳、過敏體質、神經功能及物理因素等有關。護理不當,如過多使用強堿性肥皂、營養過剩、以及腸內異常發酵等也可引起本病。母體雄激素通過胎盆傳給脂兒,致使寶寶皮脂增多,亦易致脂溢性濕疹。 濕疹多見於頭麵部,如額部、雙頰、頭頂部,以後逐漸蔓延至頸、頸、肩、背、臀、四肢,甚至泛發全身。初起時為散發或成簇的小紅丘疹或紅斑,逐漸增多,並可見小水瘤、黃白色鱗屑及癡皮,可有滲出、糜爛及繼發感染。病兒常煩躁不安、到處搔抓、夜間哭鬧,影響睡眠。寶寶長了濕疹後除查找誘發因素,予以糾正外,還應采取全身、局部綜合治療。另外,乳母可暫停吃雞蛋等富含異體蛋白質的食物,濕疹可能會逐漸減輕。患濕疹的寶寶不可使用肥皂或用熱水燙洗,並避免太陽照曬,避免毛線衣或其他化纖織物與皮膚直接接觸,局部皮膚不要隨意用藥。不同時期可采取不同的處理:急性期可用1%~4%硼酸液濕敷或用雷佛諾爾氧化鋅軟膏外塗;亞急性期每晚用溫水洗澡1次,然後外用爐甘石洗劑,止癢、消炎;慢性期用溫水洗淨皮膚後,外用0.5%可的鬆冷霜類藥物或糠餾油軟膏。如患兒搔癢較劇,可適量使用撲爾敏、賽庚啶、苯海拉明等藥,予以鎮靜、止癢、脫敏。● 皮膚生痱子怎麽辦?在炎熱的夏天,由於天熱及小兒大哭,出汗較多,加之寶寶皮膚細嫩,常易生痱子,由於痱子可形成小膿皰,甚至發生敗血症而危及生命,所以,應預防痱子的發生。1、炎熱的夏天應避免寶寶大哭,置小兒於陰涼處,以防出大汗。2、用溫熱水及小兒專用香皂給寶寶洗澡。待皮膚擦幹後,再撲上少許嬰兒爽身粉,始終保持皮膚幹燥。3、如頭部生痱子,可將頭毛全部剃掉,以減少出汗。4、如痱子形成小膿皰,則須立即處理,切不可用手隨意擠壓,以防酸液擴散而引起全身感染,或發生敗血症。早期可用75%的酒精棉簽將小膿皰擦破後,再添上0.5%碘酒或1%龍膽紫,必要時還可使用一定量的抗生素或清熱解毒藥。如出現高熱、拒奶、精神萎靡、不哭等異常情況,則可能發生敗血症,這時必須立即予以相應的檢查及治療,以防發生不良後果。● 容易得尿布疹的情況1、寶寶身體不適,抵抗力減弱時. 2、寶寶腹瀉時,大便中帶有大量的細菌,未及時清洗或清洗不幹淨. 3、使用不幹淨的尿褲, 尿褲本身即帶有太多細菌. 4、尿褲的吸收力不夠,不能有效鎖住尿液,未能保持皮膚之幹爽,使皮膚長時間接觸尿液. 5、使用透氣性不佳的尿褲,加上穿著時間過長,會使寶寶的皮膚長時間處於悶濕的環境中.● 尿布疹的預防和治療1、尿布疹的成因是皮膚在悶熱的環境下與尿液結觸。所以選擇吸收力強,透氣性能好的尿褲,可保持幹爽和不悶熱,杜絕了病變的環境,自然減少尿布疹的發生.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媽媽要幫寶寶及時更換尿褲,防止寶寶長時間穿著又濕又潮的尿褲. 3、家長在為寶寶更換尿褲前,應用清水和肥皂洗手,避免手中的細菌汙染尿褲或將細菌帶到寶寶身上. 4、更換幹淨尿褲前,特別是當寶寶排便後,必須用中性肥皂和溫水清洗臀部,並用棉質紗布予以擦拭幹淨,並吸幹水分,保持皮膚幹爽,可塗些潤膚露,以滋潤肌膚同時減少與尿液的接觸機會. 5、每天應讓小屁股有一定時間接觸空氣和陽光,使肌膚能自由自在的呼吸. 6、若不慎感染尿布疹,應保持患部幹爽,可讓小屁股適當曝曬於陽光下,患處不宜用力摩擦,清洗後應用棉質紗布吸幹水分,並可局部塗抹凡士林或消炎藥膏形成保護膜,隔離刺激物. 7、尿布疹嚴重者應及時送醫院治療.● 寶寶頭顱血腫怎麽辦? 分娩時胎兒在子宮中,顱頂蓋和產婦骨盆間接地相摩擦,或因產道強韌而胎頭受壓,致使顱骨膜下的血管破裂,血液積於患處,形成頭顱血腫。頭顱血腫一般不需治療,隻須保護皮膚,使之不受感染。切不可穿刺抽血,因半凝固的血液既不易抽出,又易誘發感染,危險性極大。如偶爾血腫發生化膿感染,則應切開排膿、同時使用有效抗生素,盡快控製感染,以防止化膿性腦膜炎及敗血症的發生頭顱血腫較大時,有並發高膽紅素血症或核黃疸的可能,應及時輸新鮮血20~30ml,同時使用維生素K1治療。● 如何護理寶寶硬腫症? 寶寶硬腫症主要由寒冷、早產、感染、窒息缺氧等多種因素引起,常發生在寒冷季節。但如由於早產或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見於夏季。主要表現為體溫低至31℃~35℃,甚至26℃左右,哭聲低或不哭,不能吸吮,動作少,四肢發涼,皮膚暗紅色或伴黃疽。嚴重者蒼白或青紫,皮膚及皮下組織變硬如硬橡皮樣。輕症病兒可在家中治療護理。以下是護理方麵的幾個要點。1、孵溫 采取逐漸孵溫方式,切忌加溫過速導致病兒肺出血而死亡。一般輕者可用溫暖棉繈褓包裹,置24℃~26℃室溫中,加置熱水袋,熱水袋溫度一般為50℃左右漸升高至70℃左右為宜,逐漸孵溫。每小時測體溫一次;重者可先置26℃~28℃室溫中,一小時後連同棉褪褓置入27℃~28℃暖箱中,每小時提高箱溫1℃,逐漸升至30℃”~32℃,使病兒皮膚濕度達到35C~36℃,每4小時測體溫一次。一般要求在12~24小時內使體溫逐漸恢複正常,並使體溫維持在36℃~37℃之間。2、喂養 複溫至34℃時,為了供給寶寶足夠的熱量,應開始喂奶。如病兒虛弱、吸吮力差,則可用滴管喂奶或予以鼻飼喂奶,待吞咽功能恢複後可用小勺試喂母乳,或讓寶寶自己吸吮母乳。如一般狀況好轉,則可逐漸增加奶量。3、病兒硬腫的肢體常常活動受限,所以要勤給病兒翻身,以防局部壓傷或局部缺血而導致組織壞死。4、重症者可酌情輸血或血漿,以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5、注意環境的衛生和用品的消毒,預防繼發感染及並發症的發生。促使病兒早日恢複健康。四、寶寶患病時的護理● 怎樣給寶寶喂藥? 由於寶寶對藥味的反應輕微,所以給寶寶喂藥較大小孩相對容易,盡管這樣,也應十分慎重對待。首先用手固定寶寶的頭和手,不讓其過度活動,然後用小勺將藥液放在舌根部,讓其自然咽下,切勿捏鼻灌藥,以防藥物吸入氣管而發生嗆咳、窒息。喂藥時還應注意以下幾點:1、如藥液過濃、過苦,可在藥液中加適量白糖,以增加口感;2、不可將藥物與乳汁攪拌後同時喂服,因乳汁中的蛋白質可使許多藥物的藥效降低;3、喂藥後要注意觀察小兒10分鍾左右,以防因藥物刺激胃部而發生嘔吐;4、一定要按醫矚給藥,不可隨意增減藥量和品種。● 如何給孩子吃藥時值隆冬,肺炎、感冒、流感等各種疾病接踵而來,尤其是孩子,冬季更易感染疾病。治療中,正確給孩子喂藥是至關重要的。那麽,如何給孩子喂藥,藥量如何掌握?喂藥需注意哪些問題?下麵將告訴你如何做。 喂藥需要的物品很簡單,一個中等大小的不鏽鋼小勺、一個小酒盅和一塊小毛巾即可。喂藥前必須按標簽查對所服藥物,包括藥名,即是否這次應服的藥;藥品質量,如果片劑發黴、變色不能用,水劑混濁、變色、有黴壞味不能用,放置時間過久的藥和已過期失效的藥也不能服用;還應核對應用劑量。服藥前半小時至1小時將所需服用並能夠同服的藥片、藥水按規定劑量同時置入小酒盅中,並放少量溫開水浸泡。等到服藥時藥片已完全溶化,喂服非常方便。有人臨服藥時將藥片用勺、擀麵棍或瓶子碾碎,或者用小錘子砸碎。這樣做不但不易將藥片粉碎,影響服用,同時必然造成一些損失,使藥物劑量失之準確,也容易使藥物受到汙染。 喂藥前先準備好溫度適宜的糖水。將已溶化好的藥物用小勺子混勻。孩子可以躺在床上,亦可抱在家長懷裏,頜下圍好小毛巾,使孩子頭略側向一邊。家長將藥倒入勺中,一隻手輕輕捏住孩子雙頰,另一隻手將小勺放在孩子口內,緊壓住下齒使藥液順口角慢慢流入口中。無論孩子怎樣哭鬧、掙紮,小勺始終壓住下齒,不離孩子的嘴,直到藥物全部咽下。然後將勺取出,倒入少許糖水,與勺內殘藥混勻,再次喂入。如果動作熟練,整個過程用不了兩分鍾,同時能保證藥物毫無損失地喂下去。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應鼓勵它們主動吃藥,尤其要鍛煉整片吞藥。某些糖衣片或膠囊製劑整服既方便,又可避免藥物的苦味;有的腸衣片整服還能減少胃部刺激症狀和保證療效。對於已經具備吞服藥片的孩子,拒絕服藥,家長態度一定要堅決,讓孩子明白藥是非吃不可的。同時講明道理,使孩子主動配合。 中藥藥量較多,但有些寶寶和小嬰兒喂服並無困難,放入奶瓶中就像喝糖水那樣喂,不妨一試。當然,小兒服用中藥應煎濃一些,盡量減少藥量,每次可以濃煎至1/3至半茶杯。當然不能煎糊,煎糊的中藥是不能服用的。同時,嬰幼兒服中藥可增加服用次數,即每劑藥可分兩次甚至更多次數。● 怎樣帶孩子看病孩子身體發育尚不完全,抵抗力弱,稍不注意,便容易生病,及時帶孩子看病,是父母親的責任。那麽,如何科學地帶孩子看病呢? 首先,不必追求到大醫院。雖然大醫院的醫生多,分科細,醫療設備先進,診治疑難病準確率高。但是,大醫院病人多,病種雜,傳播疾病的危險性就更大,這是不足之處。對孩子來說,大多患的隻是感冒、發熱、腹瀉等常見病,一般的醫院都具有診治能力,而且相對汙染少。這樣,孩子被傳染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同時,近處就醫也可免奔波之苦,有利於孩子健康。 其次,父母切勿指名要藥,因為疾病千變萬化,非常複雜,不要認為用藥越多越好,越貴越好,若“藥不對症,參鹿亦毒”,潛在危險,應十分小心!帶孩子就診時,要將孩子的用藥情況如實向醫生反映,使醫生能更好地“辨證施治,對症下藥”,以達“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特別是孩子的藥物過敏史(如對青黴素等是否過敏),更應及時提醒醫生,以利安全、有效地用藥。 再次,盡量減少在醫院逗留的時間。醫院雖是治病的場所,但也是疾病交叉感染的地方孩子體弱,抗病力差,如果在醫院逗留時間過久,必然增加被傳染的機會。離開醫院,後要注意洗手、洗臉,防止傳染。● 預防孩子感冒的十項措施孩子患感冒時哭鬧不安,又容易誘發其他疾病,是使父母頭痛的一個問題。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做好預防工作,使孩子不感冒或減少感冒的次數。 1、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調查結果表明,常堅持戶外活動的兒童患感冒的機會顯著少於戶外活動少的孩子。 2、衣著要適當:衣服切勿驟增或驟減。有些父母擔心孩子凍著,給孩子穿戴過厚過多,結果常適得其反,更容易感冒。 3、要吃好早餐:吃好早餐,體內產生足夠的熱量可增加禦寒能力。 4、飯前、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孩子吃食物之前,一定要先把手洗幹淨。大人給孩子食物吃,也不要赤手拿,嚴防經食物傳播感冒。 5、盡量保持室溫相對恒定:室內溫度變化大,可增加兒童患感冒的機會。 6、著涼之後,采取措施:孩子著涼受寒之後,應該馬上到暖室或炕上暖和一會兒,同時喝些熱茶或熱湯或牛奶,如能喝些薑湯則更好。 7、家裏有人感冒,立即隔離:家裏有人感冒,應不準病人與孩子直接接觸,特別是不能麵對麵坐著,也不可同床睡覺。 8、托兒所有人感冒時,也應隔離:發現有孩子感冒,不能繼續入托、入園。如發生較多的兒童感冒,應對孩子活動場所,進行必要的空氣消毒,開窗換氣、曬被褥。 9、感冒多發或流行時少外出:不要帶孩子到公共場所去,也不要到別人家串門,以防止傳染。 10、積極治療上呼吸道慢性疾病:據研究,患有扁桃體炎、支氣管炎、鼻炎等慢性上呼吸道炎症的兒童,比一般兒童更容易患感冒。因此,這些孩子平時應該抓緊治療慢性病。● 能預防感冒的食物有哪些?可預防感冒的食物: 1、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 兒童缺乏維生素A是易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一大誘因。美國科學家認為:維生素A是通過增強機體免疫力來取得抗感染效果的。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有胡蘿卜、菠菜、南瓜、紅黃色水果、動物肝、奶類等。 2、雞湯 雞湯富含蛋白質,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建議喝又熱又辣、又有大量大蒜的雞湯。 3、西紅柿 西紅柿能起到抵抗病毒感染的作用。 4、富含鋅的食物 鋅元素是不少病毒的“克星”。在感冒高發季節,多吃些富含鋅的食品,有助於機體抗感冒病毒,因為鋅能直接抑製病毒增殖,鋅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特別是吞噬細胞的功能。肉類、海產品和家畜含鋅豐富。此外,各種豆類、硬果類亦是較好的含鋅食品。 5、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 維生素C能將食物內蛋白質中的胱氨酸還原成半胱氨酸,半胱氨酸使人體免疫大軍的重要成員——抗體合成的必需物質,故維生素C有間接地促進抗體合成、增強免疫的作用。各類新鮮綠葉蔬菜和各種水果都是補充維生素C的好食品。 6、堅果 一顆小小堅果的含硒量高達100毫克,硒有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辣椒辣椒中含特殊物質,能使人體內的抗體呈三倍增長。 7、富含鐵的食物 體內缺鐵可引起T、B淋巴細胞數量和質量下降,吞噬細胞功能削弱,殺傷細胞減少等免疫功能降低]的變化。而富含鐵食物可使上述變化得到糾正,恢複機體抗感冒病毒的能力。此類食品有動物血、奶類、蛋類、菠菜、肉類等。但不宜偏多。 8、酸奶 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喝一杯酸奶能有效預防感冒。 9、牛乳 (一歲以內的寶寶PED不建議給牛奶)牛乳不僅促進體格和智力發育,而求具有防止感冒的功效。研究表明,牛乳含有幾種免疫球蛋白,尤以分泌型lgA居多,lgM和lgG含量亦不少,對呼吸道黏膜有保護作用,另外,有一定量溶菌酶、乳鐵蛋白、巨噬細胞登免疫因子,對感冒病毒等有抑製作用。 10、薑糖水 先用紅糖加適量水,煮沸後加入生薑,10分鍾後趁熱喝下可預防感冒。● 嬰幼兒腹瀉的特點及防治?腹瀉是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多發病,是導致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夏秋季節發病數量高,得病年齡多在1歲半以下。目前嬰幼兒腹瀉從病因上可分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腹瀉兩大類,前者可由細菌、病毒、黴菌、寄生蟲感染引起,後者主要是由飲食因素和氣候因素導致。在感染因素引起的腹瀉中,以細菌的病毒感染最為多見。下麵談談由不同原因導致腹瀉的特點和防治方法。 1、 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以夏季發病數量高。在人工喂養時,喂養時所用的器皿和食物很容易被汙染,如果消毒不好,就有感染的可能。幼兒進食不潔食物及飲料可以導致發病。此外,長期應用大量抗生素導致菌群失調也可以引起細菌性腹瀉。由於引起腹瀉的細菌不同,所以臨床表現也不相同。 *  大腸杆菌引起的腹瀉多在夏季發病,起病比較緩慢,開始輕,逐漸加重。出現嘔吐、低熱及脫水症狀,大便有腥臭味,可有較多粘粹,亦可有便血情況。 * 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腹瀉多由於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導致的菌群失調所致。主要特點為不同程度的發燒、腹瀉和嘔吐,大便開始呈黃綠色,3-4天後變成有腥臭味的暗綠色水樣便。次數極多,每天可達10-20次,小兒脫水情況嚴重。 * 黴菌引起的腹瀉多並發於其他感染或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的病兒。大便每天3-4次,為黃色稀水便,有的像豆腐渣狀,有的呈綠色,泡沫多,帶有粘液。 預防細菌性腹瀉主要是注意嚴格消毒喂養嬰兒用的奶瓶、奶鍋等物。一般奶瓶和奶嘴用水煮30分鍾即可殺死所有的細菌。牛奶要煮沸飲用。禁止給幼兒吃在冰箱內放置時間較長的食品及飲料和不幹淨的食物。避免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關於細菌性腹瀉的治療,首先要避免濫用抗生素,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不要將兩種或三種抗生素一起使用,更不要頻繁地更換用藥。大腸杆菌感染可選用複方新諾明、痢特靈、氨基苄青黴素等;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以選用青黴素或紅黴素;黴菌感染應選用製黴菌素或克黴唑。 2、 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多發生於秋季,又稱為“秋季腹瀉”,可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起病較急,開始多在咳嗽、流涕、流淚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小兒發燒,體溫可達39-40℃。發病的當日可排出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常有粘液,無腥臭味。小兒脫水比較嚴重。這種腹瀉為病毒感染,使用抗菌藥物是無效的,應給以對症治療或服用中藥。 3、 飲食不當導致的腹瀉無季節性,由於嬰兒的消化係統功能不健全,消化能力低,喂養不當很容易發生腹瀉。如食物中缺乏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多,食物易在腸道內發酵而造成腹瀉。進食過多、過少、不定時的喂養,過早進食大量澱粉類和脂肪類的食品,以及突然更換食物種類,都可引起消化功能紊亂。飲食因素導致的腹瀉不要使用抗生素,隻要適當地調整食物的比例和量,停止吃那些不適宜的食品,多飲水,防止發生脫水,大部分病兒即可自愈。 4、 氣候因素導致的腹瀉。氣候突然變化,腹部受涼使腸蠕動增強;天氣過熱使消化液分泌減少,而由於口渴又易吃奶過多,增加消化道負擔,這些均易誘發腹瀉。這種腹瀉有明顯的氣候因素,所以在冬季要注意小兒的保暖和衣服增減,尤其到戶外活動要更加注意。夏季小兒的水分蒸發較多,要及時補充足夠的水,不要以奶水,同時要有必要的降溫措施。如果出現這種腹瀉,隻要在飲食和飲水上稍加調理即可痊愈。* 米湯可治嬰幼兒腹瀉兒 口服米湯治療腹瀉,既方便又奇效,特別適用於腸胃功能較弱的嬰幼兒。● 小兒腹瀉護理和治療四要點1、給足夠的流體以防脫水 從腹瀉伊始就要給小兒喂比平日更多的水,能喝多少就給多少,像白開水,自製的糖鹽水,口服0RS補液鹽。6個月以上的小兒可喂些茶湯、米湯,直到腹瀉停止。 專家叮囑:千萬不要給小兒喝高糖飲料、高糖果力、甜茶、汽水等,因為它們可使腹瀉加重。2、給足夠的食物預防營養不良 遵循少量多餐原則6個月以下吃母乳的小兒繼續母乳喂養,但應注意比原來次數多加次,而且喂母乳的媽媽應該少食脂類食物;喂牛奶或奶粉的小兒。在所喂的奶中加相當於平時2倍的溫開水;已經添加離乳食品的小兒可給稀粥,爛麵條、魚肉末、少量蔬菜、新鮮水果汁、香蕉泥,適當地在食物中加少許鹽。 專家叮囑:一定不要給小兒禁食,這樣會導致脫水和逐漸消瘦,發生營養不良而影響體重增長。 3、加強臀部皮膚清潔和護理 因排便次數增多對臀部皮膚刺激性加大。因此小兒每次便後都要用清水衝洗臀部、會陰,但不要用堿性清潔劑。 對還在用尿片的小兒最好選擇一次性尿片。如果用自製的尿片,要選用柔軟吸水的棉質布,而且每次用後應用堿性小的清洗劑洗幹淨。然後清水衝淨,晾曬在日光下消毒。 專家叮囑:對臀部皮膚發紅的小兒,可將小屁屁暴露於空氣中使其幹燥,然後塗些尿布疹膏。 4、注意觀察病情變化 當小兒腹瀉不見好轉或出現這些表現時要及時就醫: * 頻繁大量水樣便。 * 頻繁嘔吐、口渴加劇。 * 不能正常進食進水。 * 口服ORS補液鹽但尿仍很少,眼窩、前囪下陷,口唇幹燥。 * 發燒、便中帶血。 專家叮囑:不要隨意給腹瀉患兒用抗菌素,最好聽從醫生的指導。● 寶寶發熱時怎麽辦?寶寶體溫一般在375℃以下,如超過這個溫度說明寶寶發熱,寶寶發熱的原因很多,但常見於以下幾方麵。1、環境溫度過高而致的發熱 如熱水袋、室內生火爐而致室溫過高。這種發熱隻需調整環境溫度即可,不需治療。2、脫水熱 在炎熱的夏天出生的寶寶,由於大汗、進奶少等因素而發生脫水,隨之出現體溫升高達38℃~40℃不等,但寶寶一般情況好,精神反應正常,給予喂水或補液後體溫會迅速下降,發熱很少超過一天以上,稱為“脫水熱”。這種發熱隻須補充足夠的液體即可。不須采取其他特殊處理。3、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發熱 常分為產前感染、產時感染及產後感染。產前感染(不潔的陰道檢查、羊水早破、第二產程延長)及產時感染,一般在產後1~2天開始發熱;產後感染一般發生在產後1周左右,常因呼吸道感染、敗血症、膿腫、皮膚膿皰等因素而引起發熱。這種類型的發熱最主要的是找出發熱原因,然後再對症治療。當發熱超過39℃以上時,可用物理方法降溫(如溫水擦浴)效果較好,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不使用退熱藥,切不可濫用藥物而發生不良後果。● 小兒發燒少打針有些父母一見小兒發燒,就急著讓醫生給孩子打退燒針。雖然打針退熱快,但也會給孩子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目前用於兒童的針劑主要是吡唑酮類,如安乃近、安基比林等。這類藥物可引起人體虛脫甚至休克,產生藥疹、蕁麻疹或剝脫性皮炎,並可發生顆粒性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後果。此外,肌肉注射,易引起臀部肌肉損傷感染,甚至導致臀部肌肉萎縮或麻痹等並發症。● 寶寶發燒的處理原則發燒的原因主要是由疾病引起,如:呼吸道感染、腦膜炎、泌尿道感染等,因此應適時找出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才能退燒。若體溫不穩定,則表示疾病尚未痊愈,疾病痊愈,發燒即退。發燒是兒童最常見的症狀,最易引起父母親的擔心。 定義:體溫高於下列溫度,則稱為發燒。 * 肛溫:38℃ * 口溫:37.8℃(耳溫與口溫相同) * 腋溫:37.5℃ * 背溫:37.5℃ 合並的症狀:小兒發燒除了體溫上升外,可能會有:* 食欲不佳 * 嗜睡 * 哭鬧不休 * 活動力減退 * 昏睡、昏迷 * 抽筋、頭部僵硬 * 發紫、呼吸困難 量體溫的正確方法:先甩動溫度計,使水銀下降至三十五度以下。 * 腋溫:將溫度計放置於腋下,固定手臂,勿令其任意揮動,測量四~五分鍾。* 口溫:兒童勿用此法以防溫度計咬斷。 * 肛溫:寶寶時期較建議采用此法。 * 背溫:將溫度計置於背上並平躺測量4~5分鍾。 發燒應如何處理: * 減少穿衣蓋被。 * 多喝開水。 * 睡冰枕。 * 溫水拭浴。 * 保持空氣流通,維持室溫26~28℃。 * 勿自行服成藥。 * 隨時監測兒童體溫變化。 發燒若伴有下列情況則應立刻送醫。 * 發燒超過38.5℃。 * 活動力差 * 虛弱 * 呼吸困難 * 無法進食、劇烈嘔吐 * 抽筋、頭部僵硬 * 身上出現紫斑 * 二個月以下之幼兒 * 兒童本身患有嚴重疾病 * 連續發燒二天以上結論: 父母在兒童發燒時,千萬不要過份緊張耽心,除了就醫外,盡量維持幼兒的舒適,隻要平時具備基本的發燒處理知識,一定可以幫助兒童回複健康的身體。● 小兒發燒要注意保護眼睛麻疹、肺炎、菌痢等很容易在春季感染小兒,引起小兒急性高熱。在小兒發高燒時,一般家長往往隻會注意孩子的高熱情況,而對孩子的雙眼緊閉、眼屎增多卻不注意,認為這是孩子發熱後的必然現象。可這種疏忽大意很可能帶來不幸,因為有些孩子高熱後,角膜軟化而穿孔,會導致失明。 孩子在高熱時,體內消耗很大,如維生素A供應不足,加上細菌感染,白眼球就會因營養障礙而發生幹燥,繼續發展,黑眼球就會變白而混濁,甚至軟化穿孔失明。 所以,孩子在發高燒時,家長要經常用幹淨毛巾擦眼屎,滴些眼藥水,以免角膜引起感染。同時,給小孩多吃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來增加眼睛的營養,如雞蛋、牛奶、豬肝、胡蘿卜、魚等。並隨時注意孩子的眼睛,發現有不正常的變化,應盡快送醫院診治,千萬不要耽誤治療時機,防止角膜軟化穿孔而致失明的不良後果。 ● 寶寶肺炎怎樣護理? 寶寶肺炎是寶寶期最常見的一種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常無典型的症狀與體征,主要表現為一般情況較差,哭聲低、少哭或不哭,吃奶少或拒奶,精神萎靡或煩躁不安,嗆奶,咳嗽,嘔吐或口吐白沫,呼吸淺短或不規則、雙吸氣、甚至呼吸暫停,很難聽到細小濕羅音和撚發音。以下是護理方麵的要點:1、得了肺炎的寶寶應置身於空氣清新、陽光充足、室溫約22℃~24℃的環境中,並經常在地麵上灑水以使室內保持一定的濕度。由於肺炎時易發生嗆奶,所以,在喂奶時應每吸吮4~5口便拔出奶頭,以便讓病兒休息片刻後再吃奶,這樣將會減少嗆奶的發生率。由於病兒吃奶少,加之氣喘、發熱等因素,體內水分常消耗較多,所以,此時應增加喂奶的次數,盡可能地讓病兒多吃奶,以增加水分的攝入,防止發生脫水。如已發生脫水,而通過增加喂奶不能糾正時,應予以靜脈補液以糾正脫水。2、如體溫超過39℃,則可在物理降溫(溫水擦浴)的同時給予退熱藥,但應防止因使用退熟藥而致出汗過多發生虛脫或脫水熱。對營養不良兒或消瘦兒,單用物理降溫效果亦很好。另外,病兒衣服應穿得適中,不可過厚而影響散熱。3、給病兒喂藥應在喂奶前半小時左右為宜,不應在喂奶後馬上進行,以防嘔吐。五、寶寶護理中的其他問題● 夜間喂奶應避免的危險忙碌一天的媽媽,到了夜間,特別是後半夜,當寶寶要吃奶時,媽媽睡得正香,朦朦朧朧中給孩子喂奶,很容易發生危險,尤其是躺著給孩子喂奶,就更容易發生意外。 夜間喂奶和白天喂奶有什麽不同呢?不同點有以下: 1、光線暗,視物不清,不易發現孩子皮膚顏色,不易發現孩子是否溢奶。 2、媽媽困倦,容易忽視乳房是否堵住孩子的鼻孔,使孩子發生呼吸道堵塞。 3、可能會躺著給孩子喂奶,媽媽處於朦朧狀態,孩子含著乳頭睡著了,這時有能發生乳頭堵住孩子的鼻孔而造成窒息,也有可能溢乳而發生窒息。 4、媽媽怕半夜影響其他人的睡眠,孩子一哭就立即用乳頭哄,結果半夜孩子吃奶的次數越來越多,養成不好的夜間吃奶習慣。 從以上幾點來看,媽媽應該象白天一樣坐起來喂奶,喂奶時光線不要太暗,要能夠清晰地看到孩子的皮膚顏色。喂奶後仍要豎立抱並輕輕拍背,待打嗝後再放下。觀察一會兒,如安穩入睡,關掉亮燈,但是,一定要保留暗一些的光線,以便當孩子出現溢乳時及時發現。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曾經遇到過這樣一件不幸的事例:剛剛出滿月的孩子由於溢乳導致窒息死亡。隻是一點的疏忽,給寶寶過滿月,媽媽很累,晚上寶寶要奶,媽媽朦朧狀態躺著把乳頭送到孩子嘴裏,不知過了多久,媽媽聽到孩子叫了一聲,沒有開燈,室內很黑,媽媽懶了一下沒動。但不知為什麽,媽媽似乎在睡夢中驚醒,突然下意識地摸一摸孩子,孩子一動不動,打開燈,孩子青紫,抱起來向醫院衝去,一切都晚了,孩子呼吸道被奶堵得滿滿的,窒息死亡。 這樣的事例還不止這一個。這是寫給新手媽媽看的,新手媽媽能受這樣的刺激嗎?最後我還是決定寫它,意外就是意料之外的事情,媽媽們知道有這種意外的可能,就會加倍的小心,就會避免哪怕是萬分之一的可能,因為,這萬分之一的可能如果發生就是百分之百了。● 哄寶寶睡覺的幾種錯誤方法搖睡可能造成“腦輕微震蕩傷綜合征”。當寶寶哭鬧或睡不安穩時,一些心急的媽媽便將寶寶抱在懷中或放入搖籃裏搖晃,殊不知這種做法對寶寶十分有害,因為搖晃使嬰兒的大腦在顱骨腔內震蕩,未發育成熟的大會腦與較硬的顱骨相撞,造成腦組織表麵小血管破裂,引起“腦輕微震蕩傷綜合征”,輕者發生癲癇、智力低下、肢體癱瘓,嚴重者可能會出現腦水腫,腦疝危及生命。 陪睡對寶寶獨立人格的形成不利。從寶寶一出生,就應鼓勵他獨自入睡,並養成習慣。即使是寶寶,也不應與媽媽同睡一個被窩,因為媽媽熟睡後不注意就可能壓住寶寶,造成孩子窒息。 另外,媽媽長期陪睡,寶寶會出現一種“戀母”的依賴心理,嚴重者易患學校恐怖症、考試緊張症,對寶寶的身心發展不利。 通宵亮燈睡覺不僅影響寶寶的睡眠還可能增加患近視眼的幾率。因為嬰兒的神經係統尚處於發育階段,適應環境的調節能力較差,臥室內通夜亮著燈,勢必改變了人體適應的晝明夜暗的自然規律,從而影響寶寶正常的新陳代謝和生長激素的分泌,從而減慢發育生長速度。 ● 嬰幼兒疫苗注射前後須知(這可能更適合在國內)注射前的注意事項 帶寶寶去打預防針之前,您可得先作一些準備動作,免得白跑了一趟或是錯過了注射時間。1. 電話預約 去打預防針之前,應先查詢確定醫院診所或衛生所(室)每周的哪一天,有辦理預防接種及注射的項目,再依寶寶注射的種類按時前往,在施打疫苗之後,應按照醫師或護士預約排定的下一劑疫苗接種時間前往注射,若寶寶當天有任何狀況不適合施打疫苗,應再和接種單位查詢下一次的接種時間,免得白跑一趟。 2. 詳知寶寶的生理狀況 另外如果寶寶平常不是由父母自己帶養照顧的話,在施打預防針之前,應該詢問清楚寶寶的狀況,才不會造成醫師診斷上的困擾,對寶寶也不好。父母在平常的時候,可以多多注意寶寶的發展情形,將全民健保手冊內的家長記錄事項表格填一填,作為醫師診斷時的依據。 各種疫苗的注射有其應注意的禁忌,父母們應注意做好寶寶生理狀況的評估事項,例如:過去一年內注射同類的疫苗之後,寶寶是否有抽筋或休克的現象發生;目前有無身體不適的情況,包括發燒、服用特定藥物……等。 3. 帶齊證件 要準備的東西包括:寶寶的預防接種記錄卡、全民健康保險手冊、掛號證(到醫院看健兒門診者)、B型肝炎防治手冊、戶口簿(後兩者為注射B型肝炎時所需要的)。 注射後的照顧 經過完整的事前準備,以及如期順利的施打疫苗之後,可別以為就此大功告成了。在疫苗注射之後,各種疫苗都可能有一些輕微的副作用發生,發燒、注射的局部部位會有腫脹、發紅、結硬塊等些微反應是常見的症狀。一般而言,打完預防針之後仍可照常洗澡,不需要過度憂慮;而注射部位若有紅腫的情況,可施予冰敷;不論在何處施打疫苗,在打完預防針之後,一定都會有醫護人員為家長們做衛教的工作,家長們亦可主動的索取“預防接種後的反應及注意事項”單張,帶回家仔細研讀,並交給寶寶的主要照顧者一份,好讓他幫您注意寶寶的情況,一有異常的現象如:高燒不退、活動力降低或注射部位紅腫不退,都應盡速求醫。 疫苗注射是為寶寶的健康把關,提供一份保障,預防重大疾病於未然;另外亦可借著預防疫苗的各階段注射,觀察注意寶寶的發展情形與生理狀況,不啻是疫苗注射所發揮的另一個功用,父母們有何理由忽視這項寶寶生長過程中的一項重大關卡呢? ● 警惕童裝殺手醫療專家研究表明,孩子穿了遊離甲醛超標的服裝後,輕者會發生皮膚過敏,出現紅腫、發癢等症狀,重者連續咳嗽,繼而引發氣管炎等病症。專家提醒,選擇童裝時必須注意,做到一買、二聞、三洗、四觀。 一買:甲醛主要來自廉價的染料和助劑,因此不要給孩子購買進行過抗皺處理的服裝,盡量選擇小圖案的童裝,而且圖案上的印花不要很硬,也盡量不要購買漂白過的童裝。 二聞:聞聞童裝上是否有股刺激性特別濃重的氣味,由於經營場所一般麵積較大,有時氣味難以聞得出,那麽拿到家裏就容易判別得出了。 三洗:甲醛往往比較容易溶解於水中,為預防萬一,童裝買回家後,最好先用清水充分漂洗,不要迫不及待給孩子穿上新衣服,以免誤事。 四觀:給孩子穿上新衣服後,如出現皮膚過敏、情緒不安、飲食不佳、連續咳嗽等症狀,應考慮可能是甲醛惹的禍,要盡快到醫院診治。(諸達鶴)● 如何讓寶寶安度夏秋之交寶寶白天在幼兒園是最讓媽媽惦記的,生怕由於各種原因而生病。我們請啟明雙語幼兒園的董園長以自己多年的經驗,提醒年輕父母從以下幾個方麵幫助寶寶提高在幼兒園的健康水平—— 1、寶寶的衣 * 給寶寶穿純棉、真絲或麻質衣服,吸汗而不刺激肌膚;不要穿化纖質料的衣物; * 寶寶的衣物應每天換洗,保持爽潔; * 衣服、褲子應較為寬大,利於通風。 2、寶寶的食 * 幫助寶寶養成主動飲水的習慣,多飲涼白開、綠豆水,最好不喝甜飲料; * 飲食不宜過於油膩、辛辣,多吃清淡食品; * 生吃的蔬菜瓜果需在淡鹽水裏浸泡45分鍾以上(以除去表層殘留的農藥成分),然後洗淨食用; * 養成飯前用肥皂洗手的習慣,切斷細菌的傳播途徑; * 劇烈運動後,不要馬上喝冰水; * 吃冰淇淋要適量,一次不要吃太多; * 多吃水果,但從冰箱裏拿出的水果應稍放後再給孩子吃,以免刺激腸胃。3、寶寶的住 * 適當延長幼兒的午睡時間; * 不要長時間在空調房間滯留,空調室溫應在27℃~28℃左右,可開一扇窗通風,保證室內空氣新鮮; * 每天洗頭、洗澡,洗時可在水中加幾滴花露水(防蚊驅蟲)。4、寶寶的行 * 戶外活動注意防曬,不在陽光下長時間玩耍; * 為幼兒提供玩水環境; * 身體大量出汗後,不要在空調或電扇前近距離直吹; * 身上有汗時不可用冷水擦身或衝涼降溫; * 如果出現外傷,應及時清洗、消毒傷口。 如果孩子出現不良情緒反應和心理變化,如有的孩子出現煩躁、注意力難以集中,或易怒、愛發脾氣等,應注意觀察、耐心詢問,用輕柔的語言、親切的動作了解他們的難處,幫助解決,使他們逐漸穩定下來。● 20個月應重點開發哪些智力根據實驗研究表現:2-3歲是孩子學習口語的關鍵時期;4-5歲兒童通過朗誦來學習書麵語言的關鍵時期。也就是說,4歲以內是兒童形成開關感知覺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以情緒和感性為主,以後才是以知識為主。因此父母對孩子應以進行感知訓練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品德觀念的培養為主,不要過分強調文化知識教育,更忌急躁,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講究科學,不能超越兒童的年齡特征,心理發展水平和認識能力,然而,對孩子的啟發,指導是必不可少的。在帶領孩子上公園,進大自然,遊玩時,可運用自然景物及人文景觀中豐富有趣的知識,如昆蟲、植物、名勝古跡等,采用邊遊玩邊觀察,邊講述以故事的形式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知識,激發孩子觀察事物的興趣,培養孩子提問的好習慣,為入學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相比之下那些家長不顧兒童的特別拔苗助長,一味地讓孩子讀英語,背古詩,做算術,0歲識字,三歲掃盲,並不可取。但擔心孩子太小,怕用腦過度也是錯誤的。三歲孩子的大腦已達成人的80%,是智力發開的關鍵時期,孩子大腦在豐富的環境和合理的引導等外來刺激下,腦細胞反獲得急恰在此時生長,開始工作,並逐漸發育成長,成熟。因此對三歲以前的兒童進行適當的教育有利於智力的啟迪.● 幼兒“學舌”好處多多一些上幼兒園的孩子,回到家裏以後,往往願意向父母講講自己在幼兒園裏的事情,也就願意“學舌”。從幼兒心理發展規律看,兒童語言的發展,經過理解語言的階段以後,就進入了語言活動階段。孩子“學舌”就反映了他們說話的需要。他們把在幼兒園裏的所做所想對父母講,也時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父母認真聽了,孩子更願意親近,熱愛父母,兩代人的感情會隨之增進。孩子“學舌”,可能講自己感到高興的事,使他處於愉快之中,保持著愉悅的心境,這對身心健康是有好處的。孩子不高興的事,也抒發了內心苦悶,家長可從中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況,配合幼兒園教育孩子,孩子“學舌”的時候,也是心裏最活躍的時候,他回憶一天的活動,會選用盡可能完整、盡可能準確的語言表達思想,這對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也很重要。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11041104 回複 悄悄話 Very useful information!! However, can you re-organize your posting to make it readable? Thanks!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