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天端的家,歡迎來串門。'

如果我還在人間,我的情懷就係在天邊;
如果我去了天邊,我的微笑就留在人間。
個人資料
正文

上虞田家祠堂:講不完的辛亥往事 (田時霖揭秘二)

(2011-05-23 15:01:29) 下一個


上虞田家祠堂:講不完的辛亥往事

(田時霖揭秘二)




田氏族譜收藏的祠堂平麵圖
 


          在上虞市小越鎮田家村田家祠堂內,14位辛亥名人誌士的抱聯塵封多年後重見天日,引起極大關注。而這個祠堂更因烙上了辛亥革命的深刻印記,這種曆史的沉厚重感,使其更為莊嚴深沉。

          田家祠堂最近被清理出來後,經比對田氏族譜收藏的一幅祠堂平麵圖,人們發現這原來僅僅是祠堂的中心場所“紫荊堂”,而“紫荊堂”的麵積不過是整個祠堂的九分之一。聽村裏老人說,原來祠堂至少有108根這樣的石柱,可以想像當年的祠堂規模有多大。令人扼腕的是,如今這座祠堂已被拆得差不多了,其中很大部分還是近年拆的。這個有辛亥名人對聯石柱的殘破倉庫,能夠被留存下來,已是萬幸了。

         《古今奇觀》有載: 昔東晉初,田氏始祖田完四十二世孫田真、田慶、田廣三兄弟屢世同居,家業興旺,庭中有一荊樹年年繁花似錦。後因鬧分家,院中荊樹驟枯,三兄弟見狀,遂不再分家。院中荊樹後驟盛,景象重圓。因而“荊樹佳話”成了田氏家族和睦相處的象征和代代倡導的家風。

         田家祠堂以“紫荊”命名主堂,不僅象征吉兆,更是為了教育後代。當年田時霖集14位辛亥名人鐫聯於紫荊堂,昭示著田氏家族希望後代繼承家風、為國為民的良苦用心。

         在祠堂平麵圖上發現,“紫荊堂”的前麵有一個大戲台,戲台兩側為“紫荊校舍”,祠堂的東麵有一排房子叫“鳳蔭山莊”。這學校和山莊是怎麽回事呢?經查閱家譜得知,原來“紫荊小學”和“鳳蔭山莊”都是田時霖受母親陳氏太太之命,發起並集旅滬族人捐款而創建的慈善機構。

         據了解,當時田時霖在家鄉一共辦了3所紫荊小學和一所寶澤女校兼幼稚園。其中第一紫荊小學創辦於民國元年,先是辦在別處,待田氏祠堂建成後遷到祠堂並增加高小。

         田時霖和其他商人不一樣,其他商人一般是發了財才想到做慈善,而他受祖父和母親的影響,從小就確立了為慈善而奮鬥的人生理想。

        民國元年,也就是 1912年,田時霖創設震升和木行,任經理。並被選為震巽木商公所董事和副經理。辛亥革命以後,在“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下,舉國共振實業,田時霖在鐵路建設和木材進出口中,同外國人有長期的商務往來,因此比較早地參與了近代生活,接受了諸如合同法、有限責任、會計薄記法、投票選舉、製定規章等西方的思想與製度。震巽木商公所就是當時最早改組步入近代化的新式同業公會之一。其時,他“念故鄉地處偏隅、民氣淳樸、民智猶錮塞也,不可不亟以學校鑰之” ,邀請旅滬族人以“董事會”的形式集捐資辦學校,田祈原等都積極參與。

         這種以“董事會”集資辦民間學校的做法當為中國首開。學校命名為“紫荊”因係田氏獨創。學校以普及教育為目標,所收學生免費讀書。紫荊學校在民國初年就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有現代意識的學子。

        “鳳蔭山莊”則是扶貧濟困、幫助殯葬的場所。田時霖的祖父田寶初樂善好施,他在為修宗譜拔荒撥荊尋找被湮沒在荒草亂石中的祖墳時,發現有大量流離失所者的屍骨,漫山遍野,心中非常難過,遂發動大家收殮。然而,要救助的人實在太多,而自己的經濟能力卻有限。田時霖經商有成後,田母就命他在家鄉置辦鳳蔭山莊,專門積穀瞻養救濟窮困老弱。而後,田家又購置山田,捐出作為收斂暴屍野外者的義墳。

          如是看來,田家祠堂不僅僅是個一般的家族祭祖場所,更是一個辛亥革命之後倡導改變民風、開化民智、弘揚大愛精神的場所。難怪那麽多辛亥名人都慨然赴會一堂,賜聯支持。

 (2011年05月13日 首發 紹興網   作者:天瑞 建鈞 董國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