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文

我就不信在海外的孩子學中文就這樣難!
正文

要柴科夫斯基,不要學中文

(2008-09-21 15:47:42) 下一個
今天歇了,不較勁。
 
在家聽柴科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的曲子最好的可以數出一打, 而且各種曲式都有:交響曲、協奏曲、序曲、隨想曲、舞劇音樂、歌劇音樂、弦樂曲等等。唯一想不出的是他沒有巴哈那樣的獨奏樂器大曲子,如《平均律》.

我收集柴的曲子都是平常最經常聽的,從<四/五/六交響曲>到<鋼琴/小提琴協奏曲>再到<一八一二>和<意大利隨想曲>及<輝煌的波蘭舞曲>。

先說交響曲。交響曲可以說是人類在音樂作品中最具有智慧的形式,是人類表達情感和審美情趣最有深度的形式。

柴科夫斯基的四五六是他作為偉大作曲家的根本性表現。曲中他不僅表達了對人類和個人命運的理解和感受,更體現出一種悲觀和絕決感。當然,我們這裏所講的聽的音樂其實僅僅就其好聽而言。僅僅是喜歡聽而己,完全不涉及專業的那種欣賞。
 
作為人類、作為個人,一個人該持有怎樣的生活態度,麵對現實的世界和由此而理解的理念中的世界,該表達出怎樣的信念和思想乃至行動,這實在是人之為人的關鍵。
 
四五六交響曲最好的演奏版本是穆拉文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這個版本,在速度、力度、情緒表達等各方麵都達到了幾近完美的狀態。它完全不象卡拉揚那樣一味地響亮和諧、一味地追求卡拉揚心中的完美,它也不象眾多的市場上的版本那樣簡單地把音樂演完了事而缺乏深度和表現力。更不象是現在十分流行的那種極度誇張地講究製作講究音響效果的演出秀。這個錄音版本從始至終都有一種極度的控製力,一種作曲家想要表達的那種多重的、複雜的東西.所有感情和表現都在按順序,完整、清楚、明白、準確無誤地按照正確的力度、速度、以及效果,把它用那麽多的樂器、那麽多每一件都不同的,具有獨特而不可替代的表現力和表現方法的樂器,或單一或齊奏或協奏或合奏地演繹出來! 如果你要感慨上帝的偉大,那交響樂一定是其最偉大的奇跡之一。

想一想!
再好的電影能看十遍?
再偉大的小說戲劇能聽或者讀一百遍?
最偉大的繪畫或雕塑能隨時湧上心頭?

我不是胡說。音樂何止開始於語言終止之處!
它是人類情感表達的最高形式而且是最複雜的形式。想不出當你或歡樂或悲哀或寧靜或激越之時,能用別的任何藝術形式來代替音樂表達你的喜怒哀樂。

我之所以說穆拉文斯基這個版本好就是因為這個版本準確地表現表達了這一切,而這一切的根本原因無論如何不是秘密!根本原因就是真誠。這是一切藝術的最高標準!沒有什麽能比這種真誠最能打動人的了。凡是演奏不好的版本,首要的原因就是不真誠,那種虛情假意的表現、故做玄虛的技巧、蓄意製造的音響效果隻能損害音樂而不能成為藝術。

<第四交響曲>被很多傳說認為是為了柴科夫斯基和梅克夫人的被壓抑的愛情而作。我實在無法想象這類無聊的傳言對於理解一部偉大的對人類的苦難懷有一種從天空俯視大地般的慈悲憐憫的作品有何幫助:聽一聽它的強有力的引子及以後命運般的旋律,聽一聽結尾那風暴般的狂奔,分明是作曲家宗教般的情懷的表現:須知,隻有偉大的音樂和偉大的音樂家才具有這種宗教般的情懷:他和他的音樂在上帝和人類的兩種角色間互換互動對話。那種在偉大的音樂中聽不到上帝聲音的說法不值一提。那種動不動就那些小資情調來談論音樂的論調,那怕是談<如歌的行板>也是十分可笑的。別忘了,音樂在最初的意圖上是想把心靈裏所有的感動表達和表現給冥冥之中的神的,是獻給心中的上帝的。
 
<第五交響曲>除了穆拉文斯基版外,還有一個海汀克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版,也十分出色。海汀克是那個時代非常優秀的指揮家,他指揮的阿姆斯特丹除了這套柴科夫斯基,還有西貝柳斯交響曲全集和肖斯塔科維奇交晌曲全集以及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都可以說非常好。
那一年當我朝聖似地去阿姆斯特丹,坐在凡高美術館前的綠地上,望著音樂廳古典型三角牆上金色的古代豎琴的微標,心中響起的正是那首〈幻想>,心裏有些惆悵,因為海汀克的阿姆斯特丹已然不在。留下的是著名的柴利粗糙的音響回蕩在亂哄哄如集市般的城市夜空。

大師們都已遠行…

此外,有機會聽聽捷吉耶夫指揮維也納愛樂的<第五>現場錄音也會有很好的感受。這是我聽過的這位近年大熱的指揮家並不十分多見的那種全力以赴的表現。當然,現場雖然有現場的好處卻也有一種做秀的誘惑,對捷吉耶夫那樣表現派的藝術家而言可能更是如此。我覺得這張唱片這場演出很好,但有些遺憾的是,演出結束後,觀眾的掌聲和歡呼聲響起得太快了,讓人覺得他們隻是看了一場精彩的演出而不是聽了一種偉大深刻感情的表達和表現,他們似乎根本沒有被感動,而是預知了音符的結束而起立鼓掌歡呼,連那種深深地進入音樂又被帶出來的間隙都沒有。我覺得這損害了這個版本。從這個角度講我深深同意古爾德不開演奏會的主張。 我更喜愛那些古典型的指揮大師。他們沒有表演的作秀的欲望,他們靦腆,優雅,本色。可一旦他們站在指揮台上,他們就會讓那偉大的崇高的聲音從每個人的心中響起湧出。聽這樣的音樂會是不會在音樂結束三秒鍾之內鼓掌的。
 
第六交響曲對於每一位樂迷而言是不用多說的。我聽到的好的版本當然首先是穆拉文斯基指揮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按說這個曲子對我來說已經很熟很熟了,可是最讓我驚奇不已的是我幾乎每次聽都會被第一樂章那極為強烈的“悲愴”所震撼,真的!每次!聽卡拉揚你會被感動,也會被震撼,但肯定不是每次也不是每到這個樂段!我不明白穆拉文斯基何以能做得那麽好!他讓那種巨大的壓得人喘不氣來的“悲愴”不僅在瞬間傳遍你的全身,還讓這感覺一個音符比一個音符強烈越來越強烈直到你受不了而聽止呼吸,每次聽到這我都有那種欲哭無淚的壓抑感,聽過第一樂章一定得停下來透透氣才行。 後來我又見到了另外兩個很有意思的版本,一是大名鼎鼎的楊鬆斯指揮奧斯陸交響樂團的全集版。一個是羅日傑思特文斯基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四五六分裝版。前者的曲目很有名,因為二十年前似乎就有人推薦那個版中的第四交響曲,當時還是一個盒帶,那家錄音公司叫“channel”?英文不好記不得了.因為錄音帶的質量好而被大家推崇。而那首第四也正好因為大動態的音響範圍使用好的錄音帶而使得音效不凡。
 其實就這個版本本身而言,倒覺得不一定會好,這個我後麵還會提到楊鬆斯指揮奧斯陸交響樂團。隻是我隻有盒帶版的第四。全集斑太貴沒有買。同時因為很想買那套海汀克指揮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版,而發現了是羅日傑思特文斯基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的四五六分裝版。看看價個還可以接受,再看看說明,竟然說:什麽最好錄音之類.於是我就買下,回家後迫不急待地聽,的確不錯,尤其是錄音方麵很好。指揮是羅日傑思特文斯基是原來蘇聯文化部交響樂團的指揮。他指揮的肖斯塔科唯奇的交響曲是很好的版本,這在後麵我們還會再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一直往北 回複 悄悄話 我也不會發個圖要不就能把封麵放上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