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要和傳人同學唱個反調。他轉方舟子那個視頻,我一看標題就知道老方要講什麽。哎,老方沒知識就開課很常見啦。
估計很多人不清楚,自古以來,和尚就是有科級處級和局級的,當然我指的是中國。
很多人讀過《水滸》,知道魯智深出家當和尚的故事。生活很自由哈,即使你犯了命案,被官府通緝,隻要你答應戒酒戒色,把頭發一剃找個寺廟當個和尚就沒事了。靠,完全胡說八道,都這麽幹,社會不就亂了?
不過從另一個方麵說明了佛教(中國佛教)一個現狀,藏汙納垢嘛。你想,殺人強奸偷盜等等重罪犯都隨便當和尚保命,寺院還有個好?
比如那個魯智深,在社會上不尊重法律,隨便打人殺人。到了寺院他就老實了?不可能。他當和尚是走後門的,好像花錢不少。五台山文殊院是個和少林寺齊名的寺廟,結果呢,他在那裏幹什麽。喝酒吃肉打人還破壞寺廟不動產。這都罷了,後來他還弄了兩件凶器:一根60斤重的禪杖和一把30斤重的戒刀。
問題是: 當和尚自由,還俗也自由。比如魯智深,哪天他看中了某家大姑娘,養上頭發還俗就能和人家過日子了。可憐那個被他打死的殺豬佬老鄭。
好在魯智深小時候練鐵襠功的時候被人把某器官踢壞了,他對色不感興趣。一輩子沒有強奸婦女,但殺人放火方麵他沒閑著。
好吧,不拽了,直接上硬貨。佛組創建佛教的時候,忽視了一個事,就是如何管理這個宗教。注意哈,我說的是宗教,不是說信仰。佛祖把信仰說明白了。那時他沒想到這個會被傳播那麽廣,而且沒想到會傳到某個神奇的國度中國。
自佛教傳到中國開始,政府部門就開始設立專門機構管和尚了。當時叫僧錄,後來叫僧官製度:
僧錄始設於後秦,北魏、北齊稱沙門統、昭玄統等,至唐代重設,掌管全國寺院、僧籍、僧官補授等,統領天下諸寺,整理佛法。唐中葉後設左、右街僧錄二人,以後曆朝多設立此職,並設有相應的僧官機構,如明、清時中央設僧錄司等。僧官及其機構由鴻臚寺、禮部等政府部門轄製。僧官製度是封建專製政權監督和控製佛教事務的重要手段。
這是對明清僧官製度的描述:
明代時期的僧官製度
僧官製度更為嚴密、更係統化,從中央到各府、州、縣,建立了與行政體製相適應的四級僧官體係,並把僧司機構推行到青海、新疆、雲南、西藏等邊疆地區,從漢傳佛教推行到藏傳佛教中。各級僧官有明確的品階、俸祿規定,僧官的銓選任免成製,考課有常,遷轉有序,衣飾傘蓋有別,在在體現了專製主義中央集權極端強化的時代特點。其中央、府、州、縣的僧司分別稱為僧錄司、僧綱司、僧正司、僧會司;中央僧官有善世、闡教、講經、覺義;府、州、縣僧官分別為都綱、僧正、僧會。
清代時期的僧官製度
僧官製度大體沿襲明製,略有損益,較有特色的是在僧官中實行了正副印製度和候補製度。另外,明清兩代在西北、西南等藏傳佛教地區實行番僧僧綱司製度,自成一個獨立體係,成為明清統治者對該地區實行羈縻政策的工具。總之,僧官製度作為中國曆史上一種特殊的職官製度,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
除了這個國家佛教管理製度,各個寺院還有自己的和尚職稱製度。很複雜啦,我抄幾個:
------
燒戒是漢傳佛教特有的出家僧人受戒儀式,指用香火在頭頂灼燒戒疤作為永久標識。該儀式始於元代。燒戒實施於僧人剃度後、登壇受戒前,以香火在頭頂燒灼形成疤痕,數量按三、六、九、十二個等級劃分,象征以肉身作香,燃點敬佛的虔誠。
佛教的修行製度或修學製度,是指佛教關於修行、學習的各項主張、體係和製度,主要圍繞佛教寺院及出家文化展開敘述,包括僧伽、戒律、儀軌、傳承、寺院道場、機構、政府的宗教管理製度等。
佛教的修行製度,必須以佛、法、僧三寶爲依止,缺一不可。其中,佛陀的應化身已經般涅槃,故以佛像、佛足石、佛舍利等爲佛陀的表征,而法和僧伽尚在住世弘傳。
對於出家眾,有多種稱呼。因佛教誕生古印度於沙門思潮,故佛教出家人亦稱沙門(梵語:?rama?a,巴利語:sama?a);因是出家求道,故稱出家人(巴利語:anagarika);因是僧伽團體之一員,故稱僧、僧伽(巴利語:Sa?gha,梵語:Sa?gha)等。一般尊稱爲法師(梵語:dharma-bhā?aka,巴利語:dhamma-kathika;原是一類僧職,義爲說法教授的僧師,後成爲僧人的尊稱)、長老或上座(梵語:Sthavira,巴利語:Thera,戒臘高者)、聖者或尊者(梵語:ārya,巴利語:ariya,義爲尊聖的;或Bhante)、大德(梵語:bhadanta)、佛爺,這在各個佛教宗派都爲常見稱謂,尤其在南傳上座部更為常用。
在漢地,也稱和尚(本是教授師之意,現已變爲僧人的代稱)、師父(不作師傅)、出家人、僧人、僧侶,還有稱呼如大師(原指佛陀,後指高僧,現代爲俗稱,不獨用於佛教)、高僧、行者(謂修行人,一般指僧人,在俗居士也可自稱)、上人等。在佛道相互吸收影響的過程中,也有僧人自稱真人、道人(義爲修道之人)等;另有執事和吸收自道教的住持、方丈、監院、知客等教職稱呼。
在藏傳佛教流行的藏地、蒙古地區,也有喇嘛(義爲上師)、堪布(教授師的藏譯,即等於漢地的和尚本意,一般為寺院住持)、仁波切(寧波車,義爲珍寶)、達賴、班禪、活佛(祖古,高僧轉世)、瑜伽師、瑜伽士等稱呼。
-------
不管怎麽說吧,和尚有等級大家都同意吧。級別不同是不是待遇不一樣? 是不是像現在的狀態: 方丈開奔馳,法師坐寶馬,實習小和尚騎自行車。
還有個事,不是什麽人都能當和尚的。當然如果某個時期經濟發展不錯,大家都娶老婆養孩子,沒人願意到廟裏戒色。廟裏沒人繼承,突然有個人過來說要當和尚。那就直接錄取了,麵試呀,背景調查呀都免了。
中國曆史上像上麵那種和平富裕的日子不多啦。社會上很多吃不上飯的,所有當和尚的人很多。比如我們的朱洪武皇帝。
一般來說,當和尚和現在的職位應聘差不多。有錢你可以開個後門進去當一般和尚,一進去就可以看經書。沒錢的就不行了,估計進去隻能當苦力僧,做飯呀,挑水呀,給方丈同學按摩呀。
但是你要是殺了人,而且大家都知道你殺人的事,當和尚這個事就難了。真要收你,寺廟一定要和當局有相當的關係,公安人員如果來抓你,方丈能罩得住,勸退他們。
怎麽講呢,雖然比起道教來,佛教有教義,有宗教邏輯和思維係統,但在中國的發展還是被變了樣。 沒幾個人去鑽研佛法啦,頂多花錢讓和尚幫他們念經。 念的是什麽,他也不知道。
許多宗教活動被簡單化庸俗化了,弄得和道教差不多那樣充實迷信色彩, 比如:
1, 燒香許願 ---- 一個協議,我花錢上香,佛祖你幫我忙,成了,我再來還願。是不是和雇凶殺人的程序差不多,先給你50萬,你把誰誰做了,成了我再給你另一半,總數100萬;
2. 你出錢我出力: ---- 家裏老人去世,想熱鬧一下。和尚過來給你做道場。收費標準是這樣的......
3. 功德箱: ---- 出錢就有功德? 是不是和公元1500年前後天主教的贖罪券差不多? 意思就是,你多給我錢,我給你記賬,然後佛祖會重視你。
。。。。
不多說了,免得有人說我破壞宗教。
忽然發現走廊的咲媱非常適合當個僧官,或者直接到少林寺當個方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