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斤常拿這句話鼓舞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跟著喊的一大堆,至於什麽是初心,什麽是使命,基本都不知道。官員們到了晚上,麵對床上躺著的美女,也許能想起初心和使命來,初心就是脫掉衣服撲上去,使命就是那啥哈。
電視劇講所謂鄭成功大忠大義,說他趕跑了荷蘭人,讓台灣回到中國的懷抱。後來又說康熙皇帝手下那些將領如何大忠大義,看見鄭成功孫輩們在台灣有搞獨立的傾向,非常氣憤,於是為了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把台灣用武力從鄭成功子孫手裏搶回來了。
稍微思考一下,就有了傳人同學轉的那個視頻中的邏輯問題:
民族利益: 康熙不是我炎黃子孫,是韃虜。不信的話,孫中山當時還號召過咱們要把這些韃子趕回東北的。 麻煩了,我一個漢人將軍,打一個收複台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孫子,讓他把台灣統治權交給非我族類的韃子政府,我TMD哪門子大忠大義?
國家利益: 好吧。你拋棄狹隘的民族主義,熱愛和平,維護穩定。滿清雖然不是炎黃子孫,但他們當皇帝比炎黃子孫的朱家人強。你為了老百姓的福祉,忍痛熄滅你心中狹隘民族主義怒火,我理解你。但是,當年鄭成功的孫子們在台灣並沒有壞你大清的小康生活呀,並沒有叫囂要反攻大陸推翻你大清政權呀,你為什麽莫名其妙地越過台灣海峽打姓鄭的,給了理由先!
如果不談什麽大忠大義,理解起來就順了。好,我是大清的官員,我是清軍的戰將。朝廷發給我薪水,我就要為他做貢獻。我為皇帝打台灣,皇帝給我漲工錢。就這麽簡單。對了,現在的名詞說這個是職業操守。
好了,傳人同學說他不關心那些天天提天天喊大忠大義的小粉紅,他隻關心200斤。
最近一劍跟甘老師學曆史,一個重要的感慨就是,曆史這東西偶然的東西太多了,但大家總要把它弄到必然性上去理解。
比如,秦始皇統一中國。春秋戰國好幾百年,大家生活得好好的。雖然偶爾有戰爭,都是小戰。你完全可以把這些戰爭當成體育賽事,輸了就輸了,賠點錢,割點土地給贏家。過幾年努力把失去的奪回來就好了。
欸,這麽美好的局麵就被秦始皇給破壞了。他把春秋戰國這個麻將桌給掀翻了,大家沒地方打麻將了,包括他自己。
什麽原因?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這沙缺腦子有問題,突然有一天,他打麻將打煩了,想:靠,這一局一局地贏,沒意思。我弄個大的,把這些打麻將的人都殺了,然後把他們的財產都沒收了。
結果呢,秦始皇這家夥自己的政權很快又被別人推翻了。
曆史沒有假如啦,假如秦始皇同學熱愛一點和平,在乎一下社會穩定,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不是就能一直延續下去了。
還有個例子,隋煬帝楊廣要打高句麗。理由比秦始皇還沒邏輯。
第一,你們關隴集團那些紅二代,本身就不是炎黃子孫。也就是說,楊廣你爺爺當年到廣東打工用的也是暫住證。欸,到你掌權了,你就看覺得沒有廣東戶口的那些打工人看著不舒服了? 沒錯,400年前,漢朝確實把朝鮮那裏歸入統治版圖之內,弄個四個郡政府管理朝鮮半島及遼東地區。不過人家現在那裏的人民在高句麗政府領導下過得舒舒服服的,為什麽你覺得不爽? 人家從來沒有說要反攻過來奪你燕山趙水,奪你政權。
你楊家剛剛有的天下,難道你就不能和高句麗和睦相處,共同治理太平洋?
肯定有人當時像一劍這樣勸楊廣的,但這家夥固執。200斤麥子走20裏山路不換肩。本來應該從從容容遊刃有餘,最後匆匆忙忙連滾帶爬。
說到目前台灣問題,戰不戰,和不和,最後的決定權估計就是一兩個人。
一個就是200斤啦。如果他自己被自己那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忽悠得出不來,然後手下一些人天天弄大忠大義的電影橋段讓200斤感動了,很有可能像秦始皇和楊廣一樣弄出一個動作要對台灣動武的。
另一個是台灣那裏。如果出個大忠大義的人,強烈認為台灣需要全麵獨立。看見大陸軍機經常過來騷擾,氣不過,發個命令用導彈打下幾架飛機,打成幾艘戰艦。於是......
1,錯誤以為台灣那個地方真自古以後就是中國的;
2,說中文的用中國文字的都是一個民族。而那個民族的祖先就是炎黃那兩個部落的人;
3. 曆史上中國曾經統治過的地方就應該拿回來,拿不回來就睡不著覺,吃不下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