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口頭反道德不牛,牛的行動上反道德

(2020-12-10 07:30:07) 下一個

道德這個概念定義很麻煩,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理解。例如: 200年前你在中國泰山一條很陡峭的階梯上用手去牽一位陌生美女下山,你是不道德的。但是今天你在同一個地方看著美女穿著高跟鞋在陡峭的階梯上危險地走下來而不施以援手,你也顯得不道德。

找另一種語言去解釋。搞成英文,道德就是moral,源自拉丁文moralitas, 也就是"舉止,品質,適當的行為"。概念馬上清晰了,原來這東西是個社會範疇的概念,是公眾經過碰撞形成的。比如今天某人生在大興安嶺的根河市某鎮,冬天零下30度,家裏沒有廁所,沒辦法,隻好找個桶解決。等第二天早上,拿著桶將排泄物還有家裏的垃圾一起倒在一個露天垃圾場。不需擔心臭,倒下後幾分鍾那東西就凍起來了。八個月冬天結束,等開始融化的時候,會有人過來將垃圾場清理幹淨。這樣的操作在那裏是道德的,也就是說是適當的行為。

好,你搬到上海或溫哥華,也這麽幹。看人家罵不罵你打不打你?理由簡單,換了地方或環境,同樣的行為就不道德了。 

不僅空間,還有時間。大學的時候,我去看過北京的馬拉鬆比賽。終點(或起點?記不清了)就在天安門附近。那次參加的人很多,組織者安置的臨時廁所不夠。怎麽辦?選手們不能尿在褲子裏,到旁邊小巷子裏找廁所也不可能,外地人外國人根本不知道到哪裏找。最後,尿急的選手們團結起來,圍成一圈,直接隨地小便。男士這樣沒問題,女士怎麽辦?難不倒外國女郎,她們從容褪下褲子,對著故宮的高高的紅牆,嘩嘩地解決了。她們爽了,邊上看的也爽,好像不能說這不道德。 

老驢文章中說的“仁義道德”實際就是道德,加上“仁義”是為了彰顯一下咱古人道德觀中的主幹。 意思就是,隨地大小便那種小事違反一下道德不重要,重要的是要保持“仁”和“義”。今天我就不談什麽是仁什麽是義了,太複雜,一句半句說不清。簡單的理解就是,如果一個人又仁又義,那就是個好人,可以做好朋友,做不了朋友也能好相處。舉個例子,我們這裏的為人父版主就是個仁義的人(必須拍他一下馬屁)。

魯迅反“仁義道德”其實就是反對中國人當時繼承的傳統價值觀,而不是讓大家不要任何價值觀。據我了解,當時魯迅對日本人的道德觀,也就是日本人的“舉止,品質,適當的行為”是認可的。魯迅的目的是想在中國搞個道德革命,推翻一個舊道德,建立一個新道德。但魯迅忽略了一點,接受新道德需要人們生活的改變,而不是簡單將舊道德觀打碎。比如前麵說的大興安嶺根河那地方,不讓人家大冬天一大早到垃圾場倒屎尿,最好的辦法是城市建個下水係統,並在各家建個廁所。

大家都出來教訓老驢,其實沒必要。別看老驢嘴很硬,把“仁義道德”罵個狗血噴頭,但你讓他當眾做個不道德的勾當,他是不敢的。 

老驢: 有本事你到紐約第5大道,當眾褪下褲子,弄點驢糞驢尿出來,並發個照片在茶攤,我就佩服你!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