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全麵侵華野心昭然若揭。
蔣介石權衡,決定不在華北決戰,因為日軍如果沿著平漢線進攻武漢,武漢一丟,抵抗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他依陳誠戰略構想,主動把戰場引到上海——長江流域地形複雜,若日軍從東向西進攻,能借地形拖垮敵人,為抗戰爭取時間。
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部隊接受德式訓練和裝備的第87、88師,首批開赴上海
改變了日軍原有兵力進攻點,也就完全打亂了原有部署。
這是淞滬會戰最大的戰略意義。
當然,蔣介石選擇上海,還有政治方麵考慮。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充實著各國利益,日本一旦開戰,會引起國際關注,有利於爭取各國的同情和援助。
淞滬會戰本質上是一場打給外國人看的戰爭,蔣介石希望通過慘烈戰爭,來博取英美等國同情,依托“國聯”調停中日戰爭。
而日本妄圖速戰速決,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因此也將目光投向上海,企圖從這裏打開突破口,進而直逼當時的首都南京,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誌。
8月13日,日軍以虹橋機場事件為借口,悍然發動對上海的進攻,淞滬會戰就此爆發。
日軍占領吳淞炮台
此前中日交手多為防守反擊,這次不同,中國軍隊從一開始就展開了狂攻,前仆後繼,不畏犧牲,決不後退!
國民政府投入精銳,有張治中麾下中央軍四個德械師、教導總隊,陳誠率中央軍十八軍,胡宗南黃埔係第一軍,還有稅警總團等。諸多名將參戰,如宋希濂、黃維、胡璉、薛嶽、王耀武、孫立人、杜聿明、張靈甫等。
15日,日本裕仁天皇以鬆井石根大將為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指揮第3師團、第11師團等軍直屬部隊進攻上海,他們用飛機轟炸了中國杭州、廣德等城市機場。
戰事迅速激化。
與日軍相比,張治中的德械師並沒有在裝備上占據優勢,將士們前仆後繼傷亡慘重,也隻攻下一些不重要的據點。剛組建的中國空軍因此冒險出動,不光轟炸日軍地麵目標,世界一流的王牌飛行員高誌航、劉粹剛多次與強勢的日本空軍進行空中格鬥,取得了難得的勝績,掩護了地麵部隊。
正待命出擊的中國空軍機群
但中國的海陸空三軍畢竟之前沒有協作過,都是各打各的,配合不默契,因此沒有發揮出更大的優勢。
8月21日,日本龐大艦隊,以長門號、陸奧號戰列艦為首,運上海派遣軍部隊約1萬餘人從日本奔赴馬鞍群島。22日晚,日軍陸軍換乘輕巡洋艦、驅逐艦,向川沙鎮、吳淞口駛入。憑海空軍優勢,對上海狂轟濫炸。黃浦江上,日軍軍艦排開,艦炮猛轟,上海市區硝煙彌漫,百姓死傷慘重。
但中國軍隊沒被日軍的囂張氣焰所嚇倒。為了保衛上海,來自全國各地的部隊紛紛奔赴戰場。川軍、桂軍、粵軍等各路健兒,懷著滿腔熱血,投身到這場殘酷的戰鬥中。
八字橋中國守軍陣地
中日都增兵後,雙方鏖戰更趨激烈。
孫元良、馮治安等將領在月浦、寶山、羅店等地浴血奮戰,陣地反複易手。羅店一役中,屍體成丘,彈盡糧絕仍不退,士兵用刺刀、工兵鏟、甚至磚瓦抵抗日軍進攻。
這樣的悲壯,並非孤例,而是戰場的日常。
老輩人說,黃浦江的水都是紅的。
最具象征意義的戰鬥,在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謝晉元率524團400餘人據守,死戰四晝夜。對岸租界的老百姓含著淚看國旗始終不倒,他們用鮮血在世界麵前演繹“中國人不可辱”的呐喊。為了震懾敵軍、鼓舞國人,他們對外宣稱有800人守倉,史稱“八百壯士”。直到今天,四行倉庫牆上的彈孔還在提醒後人:有些仗,輸贏不在疆場,而在人心。
日軍參謀本部後來解密的作戰日誌顯示,上海灘的中國軍隊“像潮水一樣前赴後繼”。
在決心與勇氣占優、人數也占優的國軍的進攻之下,自視甚高、武器裝備全麵占優的日軍,在開戰一個月後依然隻能采取守勢。
寶山陣地的中國守軍
10月6日參謀本部給天皇的上奏文說:上海戰事“預料還需要相當時日且付出相當代價”。
日本繼續增兵,很快在上海完成了陸海空高達二十萬人的部隊集結。
中國軍隊失去了製空權,天空變成了日機的天下,死傷更慘烈。
中央軍的巨大犧牲,令蔣介石很心痛,但也很欣慰。因為他獨攬軍政大權的十年間,從來沒有像如今這樣令出如山。調令所到之處,原本習慣於為私利而打小算盤的軍閥——粵軍、桂軍、湘軍、川軍、滇軍、被改編的東北軍,居然不講條件,不提困難,一起殺向了淞滬戰場。
如川軍楊森的二十軍,徒步、乘船、坐車,花了整整一個月,終於在10月初趕到上海,沒有休整就直接投入戰鬥中。就這麽一支穿著草鞋,裝備低劣,又剛剛經過長途跋涉的羸弱之師,竟然以傷亡七千人的代價與日軍激戰了七晝夜。
淞滬會戰被稱為“東方絞肉機”,慘烈空前絕後。
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 攝影:王小亭
馮玉祥曾回憶說,在上海戰場上,一百裏以外看著,半邊天都是紅的。我們的隊伍每天一個師一個師,兩個師兩個師地加入前線,有的師上去之後三個鍾頭就死了一半,有的堅持了五個鍾頭就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是個大熔爐,填進去就熔化了。
中國軍人英勇無畏,毫不退縮的精神,可歌可泣。就像蔣介石說的:真打起來,中國人是敢於犧牲、敢於拚命的。
10月底和11月初,中國軍隊雖處於被動地位,一再後撤,但仍控製上海,這無疑是與日本當初的判斷和盤算背道而馳的。
1937年11月5日,日軍統帥部令第十軍約10萬人,從杭州金山衛登陸。此地原有張發奎第八集團軍駐守,因蔣介石調兵至上海正麵戰場,致金山衛空虛,被日軍鑽了空子。
中國軍隊無法攻破日軍防線,又怕被南北夾擊,11月8日晚,蔣介石下令全麵撤退,上海淪陷。
淞滬會戰中的四行倉庫
至此國軍以60%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的代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話語,淞滬會戰落幕。
淞滬會戰打了三個月,蔣介石傾力打造的30萬中央軍,以德國整編師為藍本,最終卻折損了10萬到18萬人。桂軍6萬精銳,兩個月奔襲上海,主力兩天全軍覆沒,白崇禧痛哭。粵軍將士,鬥笠遮麵,浴血奮戰,犧牲慘重,陣亡率近九成九,戰後廣東哀鴻遍野。川軍8萬將士怒吼著衝鋒,戰後僅餘兩萬,精銳盡喪。全軍出擊的湘軍,將全省十三師,9萬兵力投入戰場,無一幸存,此戰之後,湘軍番號也隨之消失。
此役中國軍隊傷亡30餘萬,團以下軍官半數殉國,但也迫使強大的、凶悍的日軍付出近9萬精銳傷亡的慘痛代價。
淞滬戰場,血染山河,遍地英烈。
淞滬會戰是以犧牲換覺醒,用熱血撬動沉默世界的悲壯抵抗。
《泰晤士報》稱“中方傷亡每寸土地都讓日軍付出代價”。更重要的是,會戰掩護了沿海工業內遷,為持久抗戰保存了實力。正如軍事家蔣百裏所言:“我們退,我們敗,我們隻是暫時的;我們韌,我們耐,才是永久的。”淞滬會戰的烽火,點燃了全民族抗戰的決心。
淞滬會戰的血,澆築成了中國抗戰的基石,而那些英雄的名字,至今仍在黃浦江畔的紀念碑上閃爍,碑文最後一行刻著:
“此戰之後,再無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