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57)
2010 (55)
2011 (83)
2012 (66)
2013 (88)
2014 (102)
2015 (497)
2016 (457)
2017 (603)
2018 (637)
2019 (816)
2020 (700)
2021 (539)
2022 (880)
2023 (542)
2024 (159)
2025 (10)
2024年3月28日淩晨1時,《巨流河》作者齊邦媛去世,享年100歲。
1924年2月19日,齊邦媛生於遼寧鐵嶺,武漢大學外文係畢業,1947年到台灣,1968年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研究,1969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係係主任,1988年從台灣大學外文係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迄今。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卓有貢獻。
曆時四年,齊邦媛在其80歲時寫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縝密通透的筆力,從大陸巨流河寫到台灣啞口海,以一個奇女子的際遇見證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本書有兩條主線:一是借著父親齊世英的經曆,串聯起一代錚錚鐵漢們在侵略者炮火下頭可拋、血可灑的氣概與尊嚴;一是從自己誕生、童年寫起,戰火中逃離至重慶,八年間受南開中學與武漢大學教育,受業於名師,得文學啟蒙,大學畢業後落腳台灣展開學術事業,成為台灣文學推手。
正文:
曆史長河裏,國族存亡間,城頭旗色中,有驚心動魄,有溫馨寧靜,有熱血碧濤,有蠅營狗苟,有家國風雲,有兒女情長。曆史如何裨益未來,又如何歸於煙雲,最終如書中所言:一切歸於永恒的平靜。
決定下筆寫時,我跟著父母的靈魂作了一次返鄉之旅,當我坐在大連的海岸,望著曾經紮根的島嶼,那一幕幕曆史場景重現。
我原隻想寫我父親齊世英,自從巨流河一役失敗,終生流亡的事跡。但是我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料寫那個壯闊的場麵。我終於決定,隻能從小我的觀點寫我跟著父母生存過的那個時代。
作為親曆者
我的寫作態度是客觀的
這本書出來以後,很多人都覺得難以歸類。有人稱它為自傳體散文,有人把它歸為長篇小說,我自己更願意把它稱為散文。事實上,自傳、小說這些題材原初都是散文。
我沒有想要給這本書一種特定的形式。開始我想寫大的曆史。但我發現這樣我沒法寫。像東北的情況,我就不太清楚。我寫當年我父親的事,也都是根據他的口述史資料。但我的資料實在是不夠,我也不能隨便寫。而從個人記憶角度切入,以文學的方式呈現,是可以多寫,可以少寫的。
巨流河之役老照片
我的寫作態度是非常客觀的,因為客觀,所以平實。我作為親曆者,80歲以後看人間事也許真的超然了一些———你連生死都超然,你還激越嗎?
所以,我隻想寫自己能感悟到的人生經驗。我覺得我並不僅僅為自己寫那段曆史,我的故事真的代表很多人,我死了就沒人知道了。我出書時已經80歲,我隻想我能不能說一些我能說別人不能說的話。我知道的,在我之後的人都不知道,在我之前的人都死了,所以我要說的是別人不知道的事。我現在說得很高興,我居然還活著。
文學永遠是少部分人“必要的堅持”
假如我當年留在上海,我不知道該如何自處。當時來台灣,我可以說是自願流放的,沒想一來就是一輩子。所以感覺到心裏很不甘心,打日本的時候,你拚命保護自己的家鄉而打仗,結果你回頭一看家鄉已經沒有了。我們當時以為抗戰勝利了,就可以回老家了。我父親是家中的獨生子,家還得靠他撐起來的,結果沒有家了。我們那樣的流離終身並不是浪漫的故事,而是你真的無家可回了。
所以,在半生的時間裏,我都想寫我父親那個時代,寫他們的理想與幻滅,可以說到了魂牽夢縈的境界。對我個人來說,《巨流河》是我一生的皈依。我幸運能受高等教育,啟發我日後進修研習文學思想,終能取得感情與理智的平衡,我自六歲起就是“外省人”,到了晚年,常常幻想在北國故鄉,若是還有祖居三間瓦房多好。春天來時,也許會有燕子來到屋簷築窩。
現在回想起來,人生有許多道路,每條路都有許多人在行走。我有幸(或不幸)出生在革命者的家庭,所見所聞影響我一生思路的選擇。八年抗戰中,我由少年長大成人,曾深切投入英雄崇拜的感情。文學教育幫助我更客觀、深層認識人間悲苦與活著的意義。教書時也以此為目標。
朱光潛先生有篇文章,《慢慢走,欣賞啊》,受它的啟發,我知道文學包含的最重要的東西,是態度與品位。其實,文學有多少人在寫,多少人在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歡它的人真正懂得。哪怕,隻有少數人真正喜歡。文學能給人以溫暖,讓人理解並同情他人的痛苦,叫人學會容忍。文學永遠會是一部分人“必要的堅持”。
知識分子關懷國家社會,並非隻有政治一途。事實上,政治是一種專業,並非人人適宜從政。在卷入政治之前,必須先有政治認識,也必須有自知之明,最好還有些具體的理想。
知識分子首先要有一個冷靜的頭腦
所以,知識分子首先要有一個冷靜的頭腦,對於任何主義,寧可在心中有距離地了解,慢慢地作選擇。這也就是為什麽我要說,我最傷心的就是我們很崇拜聞一多。我傷心的是,他一個那麽有才氣的人,竟然像個孩子一樣瘋狂。我寫聞一多那段,是對導致國民黨失去大陸的學潮運動的一個很大的反省。因為,他對中國學生的影響太大了。那時他每一次公開演講,學生簡直瘋狂。聞一多那時候罵國民政府罵得實在太厲害了,他說這個腐敗的、壞政府絕對要打倒,不能再讓它存在下去,但他很不冷靜,他看不到更遠的未來,他不知道怎麽去建設。
我覺得一個理智的人最反對的是暴民政治,我不讚成任何狂熱的東西,愛情也是,狂熱的東西都不持久。我父親跟我最常說的話是,“任何事情要沉住氣。”我們小孩時覺得沉住氣沒意思,可我後來知道這個很重要。
到了台灣以後,我曾回過大陸。到過我從小生長的家鄉。可惜的是,物是人非,早已看不到我記憶中的影子。那還是我的家嗎?我已經沒有家可回了。
我大半生都在台灣,但我早年生活在大陸,那裏才是我的根。所以,在台灣,有時我會有沒根的感覺。但畢竟是台灣包容了我,在這裏,我可以自由地談話、交流,做我喜歡做的事。死後也將安葬在這裏。
people underline
早已看不見,早已無家歸。早已根去隨風。
齊先生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