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花不採白不採

偶在國內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deannn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30位獨居女性私房照:她們不再把性、愛和占有交織在一起

(2024-02-14 16:42:56) 下一個

來源:澎湃

 
2016年,85後攝影師因為一段感情的結束,開始了長達4年的獨居生活,並創作了《她在家》係列。

她獨自帶著相機,走進了獨居女孩們的家中拍照,並客觀記錄了她們當下生活的狀態。

至今,已經拍攝過30多位。

被拍攝者,大多是30+的女性,年齡最大的47歲。既有單身獨居的女生,也有已婚已孕的、有伴侶獨居的。

戴顯婧覺得,女性的家比男性的更豐富,它藏著一個人的隱私、癖好,和所有的秘密。

近日,《奇葩說》中關於:“我是獨立女性,該不該收彩禮”的辯題,再此引發大眾關於女性話題的熱議:獨立的定義,究竟是什麽?為什麽一個女性要獨立,就需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東西去證明?

戴顯婧說:“選擇獨居的女性越來越多,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獨居精神。隻要不把性、愛和占有全部交織在一起,女性,就能更加篤定。”

自述 戴顯婧

編輯 張翔宇 責編 鄧凱蕾

我現在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業餘時間進行攝影,已經快10年了。

2016年,由於一段感情的結束,我在上海獨居過很長一段時間。後來因為工作變動,搬遷到了北京,至今已經獨居生活四年了。

原來總是和別人一起住,很喜歡交流,突然開始獨居是非常不適應的。於是,我試圖從周圍女性的身上了解她們的經曆,找到女性之間的共鳴是什麽。

戴顯婧帶著相機進入獨居女孩的家中拍攝

我開始拿著相機,走進了不同女性的家裏,為每個人拍攝一張肖像。《她在家》這個項目,最初就是我對自己的一種探索。

已孕獨居的女孩:眼神從迷茫到篤定

剛開始的拍攝對象,是直接找的身邊的朋友。因為熟悉,共鳴感也更大。這個女孩叫Agnes Shen,今年34歲,我和她已經認識近7年了。

戴顯婧(左)和朋友Agnes(右)

2016年她懷孕了,我挺意外的,去她的家裏探望,為她拍攝了一張肖像,當時她的眼神中還透著迷茫。後來得知她離婚了,獨自帶著孩子生活。

從2016年懷孕至今,她經曆了不同的親密關係,現在又回了到獨居的狀態。Agnes對我說,人生的不確定感對她而言非常珍貴,她正在試圖進入一種開放的、同時又獨立的狀態。

Agnes Shen的獨居影像。2016年攝(左)、2020年攝(右)

2020年,我回訪了她。重新拍攝的時候,我發現她的眼神是非常篤定的,身體也更鬆弛了些。雖然搬到了新的住所,但很多曾經的物件,比如2016年桌子上的一盞燈,至今仍被她帶在身邊。

Agnes是我拍攝的第一個女孩。拍了她之後,讓我覺得這件事很有趣,才促成了《她在家》這個項目。

把2016年和2020年,Agnes的兩張照片擺在一起,我似乎看到了一位女性的成長史。

30+女性麵臨的困境

啟動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快30歲了。

當時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一次看病的經曆。一位中醫拿到病例後,直接問了我這樣的問題:你都30歲了,結婚了嗎?為什麽還沒有結婚?......

我感到很驚訝,似乎一個毫無關係的陌生人,都開始用年齡定義我。所以最初我給這個項目起名,叫《30歲的波動》,陸陸續續地在拍。

慢慢的,開始從朋友擴展到了更大的群體。一些人也會主動發郵件給我,想被拍攝。目前,陌生女孩的拍攝比例在30%~40%。

我拍攝的大部分女性,年齡都是30+的,最年長的是47歲。

我其實沒有刻意限製年齡,也不想去消費30歲這個年齡節點。

但這個群體的女性,確實正在直麵一些不可規避的現實問題:我是否要選擇步入婚姻?是否要生育?是否要迎合父母對我的客觀期待?周圍的人是如何理解我的……

2020年,我把項目更名為《她在家》。她,意味著女性,也表達著真實美;在,其實是in或者being,是現在進行時的狀態;家,是人最私密的空間。這三個字,就是這個項目想要客觀表達的全部內容。

《她在家》係列,是一個群像,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獨居女性。每個人的成片,大約是2~3張。最終的影像上,都會帶到家裏的環境,或者某個細節,用來補充女性的狀態。

拍攝的時候,我會先看一下她們的居住環境,然後和她們聊天。為什麽我想去家裏拍?因為家是人最後的一道防線,它藏著你的隱私,你的生活習慣、你的癖好和全部秘密。

即便是進入陌生女孩的家,對於她們來說,我也是安全的,是容易信任的。同時,相比男性,女性的家裏也會更琳琅滿目一些。

我基本不會抓拍,拍攝都是在采訪結束之後。選擇幾個位置,讓她們以最舒服的狀態站著、坐著,最真實的記錄。

40+麵臨男友出軌,她在學生公寓獨居。

拍攝的女性中,單身獨居的占比是最大的。這個女孩叫June,81年出生。她是潮汕人,當地的傳統觀念很重。因為沒有結婚,她曾被看做是一個不正常的女生。離開老家之後,她終於不用靠拚命掙錢、相親,向別人證明自己了。

在此之前,她長期處於一段親密關係中。她和男朋友雖然沒有領結婚證,但兩人一起創業、一起生活,在June看來,是非常信任的生活夥伴。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了男朋友長期出軌的證據。她開始質疑自己在他眼裏,或許僅僅是一個幫他分擔生活壓力的人。

June沒有第一時間提出分手,而是獨自承受了很長時間。那段時間,她不願意和別人見麵、交流,把之前沒看過的書,全部看完了,算是給了自己一個冷靜期。她對我說:“看完這些書,我覺得沒有那麽痛苦了。”

後來她主動提出了分手。2020年初,June從廣州搬到了北京,做起了一份和心理學相關的助教工作。

June在北京的新家,是一個學生公寓改造的房子。第一次拜訪的時候,我非常驚訝,沒想到一個40+、收入不錯的中產女性,生活的空間竟是如此樸素。

房間麵積不大,雖然有窗戶,但也不是南北通透的戶型。進門的左手邊是廚房,右手邊是衛生間,大廳隻擺了一張床。

所有的東西,都隻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家裏唯一的裝飾,是從市場淘來的一塊布,上麵星星點點的,有點像梵高的風格,周圍還搭了一個LED燈。傍晚,燈被打開的時候,我為她拍下了這張照片。

我從一個40歲的女性身上,看到了麵對生活的無常,她仍然保持著的自信和勇敢。

帶著孩子獨居,和丈夫嚐試開放式的婚姻關係。

非單身獨居,是指女生有伴侶,但雙方沒有住在一起。這些獨居女孩,大多對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標準或要求。

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陳元元,她是一位表演老師,是一個朋友推薦給我的。初次見麵,她穿了一件淺色的上衣,短發,也沒有化妝。

她居住的房子是朝南的,采光非常好,陳元元已經在這裏住了近20年了。即便生了孩子,也沒有更換新住所。

進入她的家裏,我看不到任何男性的東西。哪怕一雙鞋、一件衣服都沒有。

我帶著一點疑問和好奇,問她:你的丈夫是住在哪裏的?陳元元告訴我,因為疫情,兩個人已經7、8個月沒有見過麵了。

她的丈夫是台灣人,長期在台北生活。她一直獨自帶著孩子,和母親居住在南京。對於他們來說,兩地生活是一種常態。

最初她和丈夫選擇婚姻,是雙方的父母都希望他們能夠進入婚姻狀態。她記得丈夫說過一句話:你是我遇到的女生裏,既不要求我,又不想徹底占有我的人。

婚後,她發現和丈夫對很多事情的看法極其一致,既可以在事業上互相幫助,又可以在精神上溝通。

雖然已經領了結婚證,但他們都可以接受另一方自由戀愛的狀態,也在嚐試真正開放式的婚姻關係。在陳元元看來,婚姻並不一定要與愛掛鉤。

拍攝完陳元元之後,我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婚姻關係不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如果你能誠實地麵對自己,還能找到一個和你保持底線相似的人,是挺幸福的。

大眾都誤解了獨居這件事。

現在,獨居生活的人變得越來越多,已經演變成一種社會現象。

我拍了這麽多的獨居女孩,大部分人選擇獨居的原因,是她們當下沒有結婚,又不想合租,或者對另一半有明確的要求。

這個女孩叫陳婧雯,34歲。她身材非常好,個子也很高,從小到大都很有異性緣,她一直想要進入結婚,卻堅持寧缺毋濫的態度。

她的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喝茶、寫書法,甚至還是紅酒達人。現在,她很享受一個人獨居的狀態。

陳婧雯對我說:“燃燒過、經曆過,就不太向外界渴求愛了。什麽是結果、什麽是過程,很多人都在用獨居的方式體會。”

她非常在意生活中的儀式感,喜歡把玫瑰花擺在家裏,我拍她的時候,會把玫瑰花帶進去,擺在她的身邊、放在她的肌膚上。

拍攝之前,戴顯婧會先和Wenni聊天。

選擇獨居的第二種原因是情感變化,比如男生出軌,讓很多女生“被迫”走進了獨居狀態。

Wenni目前在一家互聯網大廠工作,為了上下班方便,她搬到了一個新房子裏獨居,已經2個月了。

2019年,她和在美國認識的前男友回國後,開始了同居生活。晚上起床上衛生間時,發現他還有另外一部手機,並發現了他出軌的照片和記錄。Wenni當時覺得,自己從腳底一直發麻到了頭頂。

當天晚上,她就從同居的房子裏搬了出來,在酒店住了三天後,一個人搬了家,開始了獨居生活。

那段時間對她來說挺難的,每天晚上都會做噩夢,連獨自下班走夜路,有人從身後路過都會被嚇到。

李琛

獨居的第三種原因,是出於對親密關係的恐懼。

李琛是一名編劇,她是在愛情中比較被動的人。很擔心愛人和自己想象中的樣子相差太遠,因此一直選擇獨居。

Jojo

第四種原因,是女性雖然處於戀愛狀態,但不想過早進入同居的生活狀態。

Jojo不喜歡自己的生活秩序被破壞。她很喜歡在房間裏點蠟燭,但又不想強迫另一半接受這些,所以目前,她和男朋友沒有選擇同居生活。

除了看電影、追劇,她還喜歡看李佳琦的直播。她覺得李佳琦給了自己很多陪伴,又不會幹預自己生活,挺好的。

《她在家》陸陸續續發布在一些平台之後,我收到了很多反饋,其中有一條評論很直接:結婚率都這麽低了,你還在鼓勵女性獨居?

我覺得大眾都誤解了獨居這件事,認為這是一種不得已的選擇,比如經濟條件不允許,或者是你不合群,無法和他人長期相處……

拍攝了這麽多的女孩,我發現很多人是享受獨居的,因為她們對親密關係和愛的需求,沒有急切的渴望,這與每個人的原生家庭有關。

把性、愛和欲望分開,女性的篤定感更強。

床,是所有照片中都會出現的一個物件。它很私密,讓你充滿了想象。

一進入陳元元的家裏,我就看到臥室大床的旁邊,擺放著一個小床,還有兩個大小不一的被褥。我便知道,她晚上會陪伴孩子一起休息。

拍照的時候,我想體現這種關係。我讓她坐在床上,一邊喝茶一邊和我聊天。她沒有看鏡頭,有點皺眉,側著頭低下去,影像裏保留了小床的被褥,好像在和世界抗爭的狀態。

Linda長得很漂亮,她曾一直處於戀愛的狀態中。拍攝的時候,她剛剛結束了一段親密關係。

因為上海的租金很貴,她搬到了一個麵積很小的房子裏,家裏被書和衣服占滿,幾乎無處落腳。加上采光不足,取景不太容易。

但她的狀態很好,和Linda聊天的過程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話是:性和愛,就像一團火,隨時可以熄滅,但愛是更廣闊的一種能力。

我最終決定站在床上俯拍她,她的頭發散落在書的前麵,包括她的眼神,就是當下的狀態:不再在情感上依靠他人,隻靠自己,對她來說,是非常有力量的。

我遇到過很多感情上暫時被困的女生,我覺得,當女性不再把性、愛、欲望和占有,全部交織在一起的時候,她的篤定感是更強的,也更能自洽。

女性獨居,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獨居精神。

平時一個人在家,我會看看書、練練瑜伽,或者打理一下植物。

《她在家》這個項目,陸陸續續持續4年了,都是我利用周末時間拍攝的,已經變成了我可以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的事情。

影像上,每個人都沒有極致的痛、極致的笑,看上去是非常平靜的狀態。無論她當下是幸福的、還是痛苦的,我隻把自己當作一個記錄者。

我看到了越來越多不同年齡,和不同身份的女性背後的東西。獨居,它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狀態,更是一種獨居精神,它意味著不依賴。

30+的女性,這個群體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麽、不要什麽,不再為了父母勉強自己。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

2021年初,戴顯婧開始嚐試拍攝母女。

接下來,我希望能拍攝到更多年齡段的人,比如90後、95後,甚至是母女。

拍完每一個女生之後,我們都會回到自己的生活軌道中。你也偶爾能通過朋友圈,了解她當下的生活狀態。

但能讓一些正在獨居的,甚至想要獨居的女性,正視自己內心的需求、身體的模樣,覺得自己不再孤單,就是非常值得的。

圖片由戴顯婧提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